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 (13)
卷十 (13)
1. 白蘞
味苦、甘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癰腫疽瘡,散結氣,止痛除熱,目中赤,小兒驚癇,溫瘧,女子陰中腫痛,下赤白,殺火毒。(反烏頭。)
疏:,白蘞得金氣,故味苦平,平應作辛。《別錄》:兼甘。其氣微寒無毒。苦則泄,辛則散,甘則緩,寒則除熱,故主癰腫疽瘡,散結止痛,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所致。女子陰中腫痛,亦由血分有熱之故。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,目中赤赤血熱為病,散結涼血除熱,則上來諸苦蔑不濟矣。其治小兒驚癇,溫瘧,及婦人下赤白,則雖云驚癇屬風熱,溫瘧由於暑,赤白淋屬濕熱,或可通用,然病各有因,藥各有主,以類推之,恐非其任矣。尚俟後哲詳之。總之,為疔腫癰疽家要藥,乃確論也。
主治參互
白蘞得白及、紅藥子,加硃砂、雄黃、乳、沒、腦、麝,為傅癰疽止痛散毒之上藥。《肘後方》治發背初起,水調白蘞末傅之。《聖惠方》治疔瘡初起,同上。陶隱居治一切癰腫。白蘞、赤小豆、茜草,為末,雞子白調塗之。又方:白蘞二分,藜蘆一分,為末。酒和貼之,日三上。
《御藥院方》治面鼻酒渣,白蘞、白石脂、杏仁各半兩,為末。雞子調塗,日一洗。《肘後方》治面生粉刺,白蘞二分,杏仁半分,雞屎白一分,為末,蜜和雜水拭面。談野翁治凍耳成瘡。白蘞、黃柏,等分為末,生油調搽。《外臺》方治湯火灼爛,白蘞末傅之。《聖惠方》治鐵刺諸哽,及竹木哽在咽中,白蘞、半夏泡,等分為末,酒服半錢,日二服。
又治刺在肉中,方同上。《千金方》治風痹筋急,腫痛屈轉異常處。白蘞二分,熟附子一分,為末。每酒服半刀圭,日二服。以身中熱行為候,十日便覺。忌豬肉、冷水。《瑞竹堂方》治諸瘡不斂口,白蘞、赤蘞、黃柏各三錢,炒研,輕粉一錢,用蔥白漿水洗淨,傅之。
簡誤
癰疽已潰不宜服。
白話文:
白蘞味甘苦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癰腫、疽瘡,能散結氣、止痛、除熱,以及治療目赤、小兒驚癇、溫瘧、婦女陰部腫痛、赤白帶下等症,具有殺滅火毒的功效。(但白蘞與烏頭相剋。)
古籍記載,白蘞因得金氣,所以味苦性平,但“平”也應理解為辛味。《藥物別錄》中也記載其味甘。白蘞性微寒無毒。苦味能瀉,辛味能散,甘味能緩,寒味能除熱,因此能治療癰腫疽瘡,散結止痛。因為癰疽都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,逆流於肌肉組織所致。婦女陰部腫痛也是由於血分有熱引起的。火毒損傷肌肉,也是血分有熱,目赤也是血熱所致。白蘞能散結、涼血、除熱,因此能治療這些疾病。雖然白蘞也能治療小兒驚癇、溫瘧及婦女赤白帶下等症,但驚癇屬風熱,溫瘧由於暑熱,赤白帶下屬濕熱,雖然可以通用,但各病因不同,藥物也有其專治的病症,僅憑類推使用,可能效果不佳,需要進一步研究。總之,白蘞是治療疔腫癰疽的重要藥物,這是確切的論斷。
白蘞常與白及、紅藥子等藥物配伍使用,也可加入硃砂、雄黃、乳香、沒藥、冰片、麝香等,製成外敷藥膏,治療癰疽,止痛消腫。一些古代醫方記載,白蘞可用於治療發背初期、疔瘡初期、各種癰腫等。 還可用於治療面部酒渣鼻、粉刺、凍瘡引起的潰瘍、湯火灼傷、咽喉異物梗阻、刺傷、風濕痹痛等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癰疽潰爛後不宜服用白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