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7)

1. 大黃

故凡血閉由於血枯,而不由於熱積;寒熱由於陰虛,而不由於瘀血;癥瘕由於脾虛胃弱,而不由於積滯停留;便閉由於血少腸燥,而不由於熱結不通;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,而不由於飲食停滯;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,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;滯下初起即屬胃虛,當以補養胃氣,清消濕熱為本,而不可以妄加推蕩;瘧病傷於暑氣,而不由於山嵐濕熱;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,炎鑠乎上,血熱妄行溢出上竅,而不由於血分實熱;腰腳風氣由於下元先虛,濕熱下流,因茲致病,而不專由於風濕外侵;骨蒸積熱本於陰精不足,而非實熱所致;偏墜由於腎虛,濕邪秉虛客之而成,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;乳癰腫毒由於肝家氣逆鬱抑不舒,以致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,而不本於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血分積熱所發,法咸忌之。以其損傷胃氣故也。

故傷寒家,調胃承氣湯中用甘草以和之,正謂是也。輕發誤投,多致危殆。戒之!戒之!

白話文:

所以,凡是閉經是因為血枯竭,而不是因為熱邪積聚;發冷發熱是因為陰虛,而不是因為瘀血阻塞;腫塊是因為脾虛胃弱,而不是因為積滯停留;便秘是因為血少腸道乾燥,而不是因為熱邪結聚不通;心腹脹滿是因為脾虛中氣不運,而不是因為飲食停滯;女子小腹疼痛是因為肝經血虛,而不是因為經血不暢老舊瘀血阻塞;痢疾初期屬於胃虛,應該以補養胃氣、清除濕熱為根本,不可以隨便使用瀉藥;瘧疾是因為暑氣侵襲,而不是因為山嵐濕熱;吐血、流鼻血是因為陰虛火旺,火從下往上竄,導致血熱妄行溢出於上竅,而不是因為血分有實熱;腰腿風濕是因為腎氣虛弱在先,濕熱之邪向下流注,因此導致疾病,而不是單純因為風濕外邪入侵;骨蒸積熱是基於陰精不足,而不是實熱所導致;陰囊腫脹下墜是因為腎虛,濕邪趁虛侵入而形成,而不是因為濕熱實邪侵犯;乳癰腫毒是因為肝氣鬱結不舒,導致營氣不順,逆行於肌肉之中,才產生癰腫,而不是因為吃了過多肥膩食物所導致,足部產生大疔瘡,是因為血分積熱所發,醫治時都要避免使用大黃,因為它會損傷胃氣。

所以,傷寒家使用調胃承氣湯時,會加入甘草來調和藥性,正是這個道理。如果輕率地使用大黃,往往會導致危險的局面。要謹慎!要謹慎!

2. 葶藶

味辛、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癥瘕積聚結氣,飲食寒熱,破堅逐邪,通利水道,下膀胱水,伏留熱氣,皮間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身暴中風熱痱癢,利小腹。久服令人虛。得酒良。

疏:,葶藶稟陰金之氣以生,故其味辛苦,大寒無毒。氣薄味厚,陽中陰也。為手太陰經正藥,故仲景瀉肺湯用之。亦入手陽明,足太陰經。肺屬金,主皮毛;膀胱屬水,藏精液。肺氣壅塞則膀胱與焉。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通,下竅不通則水濕泛溢,為喘滿,為腫脹,為積聚,種種之病生矣。辛能散,苦能泄,大寒沉陰能下行逐水,故能療《本經》所主諸病。《十劑》云:泄可去閉,葶藶之屬是矣。至苦極寒,有瀉無補,暫用尚能損真,久服寧不令人虛也。

主治參互

《金匱》方:肺癰喘急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葶藶炒黃搗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用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取二升,入葶藶一丸,更煎取一升,頓服。亦主支飲不得息。《外臺秘要》:通身腫滿。苦葶藶炒四兩,為末,棗肉和丸梧子大,每服十五丸,桑白皮湯下,日三。

大效。《千金方》:腹脹積聚。葶藶子一升,熬,以酒五升浸七日,日服三合。《篋中方》:痰飲咳嗽,含奇丸。用葶藶子一兩,紙襯炒令黑,知母、貝母各一兩,棗肉半兩,砂糖一兩半,和丸彈子大。每以新綿裹一丸,含之咽津,甚者不過三丸。

簡誤

葶藶,瀉肺利小便,治腫滿之要藥。然味大寒,走而不守,不利於脾胃虛弱,及真陰不足之人。凡腫滿由於脾虛不能制水,水氣泛溢;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,無氣以化者,法所咸忌。犯之則輕病重,重必危,慎之!近世甜、苦二種,據《本經》云:辛苦,則甜者非矣!總之,療體皆以行水泄閉為用,多服久服,咸不宜耳。

白話文:

葶藶味辛、苦,性寒,藥性極寒,無毒。主治癥瘕、積聚、氣滯、飲食不調引起的寒熱症狀,能破除堅硬腫塊、驅除邪氣、通利水道、排出膀胱積水、去除伏藏的熱氣,以及因邪氣入侵導致的皮膚腫脹、面部浮腫、全身發熱伴隨風疹瘙癢等症狀,還能利小便。但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虛弱。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

葶藶性寒,因此味辛、苦,藥性極寒卻無毒。藥氣輕薄,藥味濃重,屬陰寒之藥,但作用在陽氣之中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常用藥物,張仲景的瀉肺湯中就使用了它。它也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太陰脾經。肺屬金,主司皮毛;膀胱屬水,主藏精液。肺氣壅塞就會影響膀胱。比喻來說,上焦閉塞就會導致下焦不通,下焦不通就會導致水濕泛濫,造成喘滿、腫脹、積聚等各種疾病。辛味能散,苦味能泄,極寒的藥性能下行逐水,因此能治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的各種疾病。《十劑》中說:「瀉能去閉」,葶藶正是如此。但由於其苦寒至極,只瀉不補,即使短期服用也可能損傷元氣,長期服用更會讓人虛弱。

治療參考: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治療肺癰、喘促不能平臥,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。將葶藶炒黃研磨成粉末,做成彈子大小的蜜丸。每次服用大棗二十枚,加水三升,煎煮至二升,加入一丸葶藶,再煎煮至一升,頓服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。 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全身腫脹,用炒好的葶藶四兩研磨成粉,與棗肉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五丸,用桑白皮湯送服,每日三次,療效顯著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腹脹積聚,用葶藶子一升,熬製後,用五升酒浸泡七日,每日服用三合。《篋中方》記載:治療痰飲咳嗽,用含奇丸。將葶藶子一兩用紙墊着炒至發黑,與知母、貝母各一兩、棗肉半兩、砂糖一兩半混合,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用新棉花包裹一丸,含服咽下唾液,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三丸。

使用注意事項:

葶藶瀉肺利尿,是治療腫脹的重要藥物。但是,它藥性極寒,藥力走而不守,不利於脾胃虛弱和陰虛不足的人。凡是腫脹是由於脾虛不能制水,導致水氣泛濫;或者小便不通是由於膀胱虛弱,無氣化水所致,都禁用此藥。如果誤用,輕則病情加重,重則危及生命,需謹慎使用。近代發現有甜、苦兩種葶藶,根據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葶藶味辛、苦,所以甜的並非正品。總而言之,葶藶的療效主要在於利水通便,服用過量或長期服用都不適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