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 (6)
卷十 (6)
1. 大黃
味苦,寒,大寒,無毒。主下瘀血,血閉寒熱,破亾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,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脹,小腹痛,諸老血留結。(黃芩為之使。無所畏。)
疏:,大黃稟地之陰氣獨厚,得乎天之寒氣亦深,故其味至苦,其氣大寒而無毒。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厥陰,併入手陽明經。氣味俱厚。味厚則發泄,故其性猛利,善下泄,推陳致新無所阻礙,所至蕩平,有戡定禍亂之功,故號將軍。味厚則入陰分,血者,陰也,故主下瘀血,血閉寒熱,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通利水穀。其曰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者,概指臟腑積滯既去,則實邪散而中自調,臟自和也。《別錄》又云: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熱,女子因寒血凝閉而作脹,少腹痛因於血閉,及諸老血留結,皆由通利開導之力所致也。總之,此藥乃除實熱燥結,下有形積滯之要品。隨經隨證以為佐使,則奏功殊疾矣。
主治參互
大黃君、枳實、厚朴,為小承氣湯,治傷寒熱病,邪結中焦。治傷寒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心下滿而不痛,按之濡,此為痞也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汁,分作二次溫服。潔古用以瀉諸實熱不通,及瀉心下痞滿由於實。皆本仲景法也。
亦治滯下赤白初起,壯實之人可用枳殼、檳榔、當歸、甘草、滑石,作丸投之。是迎而奪之之法也。然不可過劑,過劑則傷胃氣。同鹼及白蘞、炒陳小粉、沒藥、乳香、醋、蜜,調傅作癰腫圍藥。凡實熱濕痰為病,以錦紋大黃酒蒸八兩,入前胡八兩,橘紅四兩外,另外青礞石二兩,同焰硝二兩,入砂罐固濟,煅紅研末二兩。上各取末,以水和為丸梧子大。
每常服一二十丸,小病五六十丸,緩病七八十丸,急病一百二十丸,溫水吞下,即臥勿動,候藥逐上焦痰滯,次日先下糟粕,次下痰涎,未下再服。惟妊娠,水泄忌之。仲景《金匱玉函方》云:凡人食已即吐,此胸中有火也。大黃一兩,甘草炙二錢五分,水一碗,煮半升,溫服。
此真方滾痰丸也。治一切因痰發為怪證。若入霞天膏為丸,更妙。西大黃拌蜜及竹瀝,九蒸九曬,粉糊為丸如麻子大,薄荷湯吞三錢,治中上二焦有熱痰,因發偏頭風,諸藥不效,目將損者有殊功。又治中焦脾胃濕熱下流客腎,以致飽後夜臥即夢遺,臨臥以升麻、陳皮湯,吞三四錢,濕熱去即止。
簡誤
經曰:實則瀉之。大黃氣味大苦大寒,性稟直逐,長於下通,故為瀉傷寒,溫病、熱病實熱,熱結中下二焦,二便不通,及濕熱膠痰滯於中下二焦之要藥。祛邪止暴,有撥亂反正之殊功。第具峻利之性,猛烈之氣,長驅直搗,一往不返。如武王伐紂,前徒倒戈,血流漂杵,雖應天順人,救民水火,然亦不免於未盡善之議矣。
白話文:
大黃味苦、性寒,寒性極強,但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瘀血、血閉所致的寒熱、破除癥瘕積聚、消除停滯的飲水和宿食、清除腸胃積滯、促進新陳代謝、通利水穀、調理脾胃消化功能、滋養五臟、降胃氣、去除痰飲和腸道燥熱、緩解心腹脹滿,以及治療女性因寒凝血瘀引起的閉經、小腹疼痛,以及各種陳舊瘀血。黃芩可以緩解大黃的藥性。(沒有禁忌症)。
大黃吸收了大地濃厚的陰氣,也深受天地的寒氣滋養,所以味道極苦,性寒且無毒。它主要作用於足陽明經、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以及手陽明經。藥性強勁。藥性強勁就會發揮瀉下的作用,因此藥性猛烈,善於瀉下,能有效促進新陳代謝,所到之處都能清除乾淨,有平定禍亂的功效,因此被稱為「將軍」。藥性強勁就能深入陰分,而血液屬陰,所以能治療瘀血、血閉所致的寒熱、癥瘕積聚、停滯的飲水和宿食,並能清除腸胃積滯,通利水穀。文中提到「調理脾胃消化功能,滋養五臟」,是指清除臟腑積滯後,實邪就會散去,臟腑功能自然恢復正常。《名醫別錄》又記載:大黃能降胃氣、去除痰飲和腸道燥熱、緩解心腹脹滿,以及治療女性因寒凝血瘀引起的閉經、小腹疼痛,以及各種陳舊瘀血,這些功效都是通過通利開導作用實現的。總之,大黃是治療實熱燥結、下焦積滯的重要藥物。根據經絡和病症合理運用,藥效會非常顯著。
大黃和其他藥物合用的例子:
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組成小承氣湯,治療傷寒熱病,邪氣阻滯中焦。治療傷寒病邪氣入侵陰分而向下發展,心下滿悶但不疼痛,按壓柔軟,此為痞證,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大黃二兩,黃連一兩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絞汁,分二次溫服。古人用它來瀉除實熱不通,以及瀉除心下痞滿等實證,這些都是根據張仲景的療法。
也可用於治療早期泄瀉(便下赤白),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枳殼、檳榔、當歸、甘草、滑石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,這是以毒攻毒的方法。但劑量不能過大,過量會損傷胃氣。大黃可與鹼性藥物、白蘞、炒陳皮、沒藥、乳香、醋、蜂蜜等調和外敷治療癰腫。凡因實熱、濕痰引起的疾病,可用錦紋大黃酒蒸八兩,加入前胡八兩,橘紅四兩,青礞石二兩,焰硝二兩,放入砂罐密封煅燒至紅,研磨成粉二兩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水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
每次服用一二十丸,小病五六十丸,病情緩慢者七八十丸,急症一百二十丸,溫水送服,服藥後臥床休息,待藥物清除上焦痰滯,第二天先排出糟粕,然後排出痰涎,如果未排出則需再次服用。孕婦、腹瀉者忌用。張仲景《金匱玉函要略》記載:如果吃完飯就嘔吐,這是胸中積熱的表現。可用大黃一兩,炙甘草二錢五分,水一碗,煎至半碗,溫服。
這是治療痰飲的有效方劑,能治療各種因痰引起的怪病。如果加入霞天膏製成丸藥,效果更佳。將西大黃拌蜂蜜和竹瀝,九蒸九曬,用麵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藥,用薄荷湯送服三錢,能治療中焦、上焦痰熱引起的偏頭痛,以及其他藥物無效,眼睛將要受損的疾病,療效顯著。也能治療中焦脾胃濕熱下注腎經,導致飽食後夜臥夢遺的疾病,睡前用升麻、陳皮湯送服三四錢,濕熱去除後症狀即可停止。
大黃使用注意事項:
經書說:「實則瀉之」。大黃味苦性寒,藥性直達病灶,善於通利下焦,因此是治療傷寒、溫病、熱病實熱、中下焦熱結、大便不通,以及濕熱痰濁阻滯中下焦的重要藥物。它能祛除邪氣,迅速止住病情,有撥亂反正的奇效。但是,它藥性峻猛,藥力強勁,直搗病灶,一去不返,就像武王伐紂一樣,雖然能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,但也難免有不盡善之處。
因此,如果血閉是因血虛而不是熱積;寒熱是因陰虛而不是瘀血;癥瘕是因脾虛胃弱而不是積滯停留;便閉是因血少腸燥而不是熱結不通;心腹脹滿是因脾虛中氣不足而不是飲食停滯;女性小腹疼痛是因厥陰血虛而不是經血阻滯和瘀血;早期泄瀉是因胃虛,應以補益胃氣,清熱利濕為主,不宜妄加攻瀉;瘧疾是因暑氣侵犯,而不是山嵐濕熱;吐血衄血是因陰虛火旺,導致血熱妄行,而不是血分實熱;腰腿痛是因下元虛損,濕熱下注,而不是單純風濕外侵;骨蒸潮熱是因陰精不足,而不是實熱;臟器下垂是因腎虛,濕邪乘虛而入,而不是濕熱實邪所致;乳癰腫毒是因肝氣鬱結不暢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而不是因膏粱厚味,導致血分積熱所致,這些情況都應禁用大黃,因為它會損傷胃氣。
因此,傷寒論中,調胃承氣湯中加入甘草,就是為了緩和藥性。輕易服用錯誤,很容易造成危險,切記!切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