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2)

1.

味苦、甘、辛,大熱,有毒。主行藥勢,殺百邪惡毒氣。

疏:,酒,品類極多,醇醨不一,惟米造者入藥用。經云:酒者,熱谷之液,其氣悍。弘景雲: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。明其性熱,獨冠群物。製藥多用之,以借其勢。人飲多則體弊神昏,是其有毒故也。《博物志》云:昔三人冒霧晨行,一人飲酒,一人飽食,一人空服。空腹者死,飽食者病,飲酒者健。此酒勢辟邪惡毒氣之效,勝於他物也。藏器:主通血脈,厚腸胃,潤皮膚,消憂發怒,宣言暢志。無非取其橫行經絡,走散皮膚,開發宣通之功耳。

主治參互

諸藥可造酒者:五加皮、女貞實、仙靈脾、薏苡仁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地黃、菖蒲、枸杞子、人參、何首烏、甘菊花、黃精、桑椹、朮、蜜、仙茅、松節、柏葉、竹葉、胡麻、磁石、蠶沙、烏白蛇、鹿茸、羊羔、膃肭臍、黑豆之類。各視其所生之病,擇其所主之藥,入曲、米,如常釀酒法,釀成飲。

或袋盛入酒內,浸數日,飲之。《肘後方》:鬼擊諸病,卒然著人,如刀刺狀,胸脅腹內切痛,不可抑按,或吐血、鼻血、下血。以醇酒吹兩鼻內,良。又方:馬氣入瘡,或馬汗、馬毛入瘡,皆致腫痛煩熱,入腹則殺人。多飲醇酒,至醉即愈。《千金方》:三十年耳聾。酒三升,漬牡荊子一升,七日去滓,任性飲之。

《梅師方》:產後血悶。清酒一升,和生地黃汁煎服。

簡誤

王好古曰:酒能引諸經不止,與附子相同。味之辛者能散,苦者能下,甘者能居中而緩,用為導引,可以通行一身之表,至極高之分。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,已為辛熱有毒。今之釀者加以烏頭、巴豆、桂、姜之類大毒大熱之藥,以增其氣味。豈不傷沖和,損精神,涸榮衛,竭天癸,而夭夫人壽耶?朱震亨云:《本草》止言酒熱而有毒,不言濕中發熱,近於相火,醉後振寒戰慄可見矣。又性喜升,氣必隨之,痰鬱於上,溺澀於下,恣飲寒涼,其熱內鬱於肺與大腸。

其始也病淺,或嘔吐,或瘡疥,或鼻齄,或泄利,或心脾痛,尚可散而去之。其久也病深,或消渴,或內疽,或肺癰,或鼓脹,或喉啞,或哮喘,或勞瘵,或痔漏,為狀不一,非具眼未易處也。扁鵲云:過飲腐腸爛胃,潰髓蒸筋,生痰動火,亡精耗血,傷神損壽。孟詵云:軟筋骨,動氣痢,醉臥當風則成癜風,醉浴冷水成癰痹。

陳士良云:凡服丹砂、鍾乳諸石藥,並不可長用酒下,能引石藥氣入四肢,滯血化為癰疽。藏器云:凡飲酒,忌甜物。同牛肉食,令人生蟲。合乳飲,令人氣結。諸如此類,不可勝載。今人有喜以火逼極熱,恣飲為快。不知酒性既熱,又以火濟火,鮮有不為害者。曾見一人好飲火酒,不幾年患一惡證,吐膿血瘀肉而斃。

蓋肺為火熱腐爛也。酒能合歡解憂,禦寒祛疾,自上古至今,循習為常用之物。然而如上等害,不可不曉。惟在樽節度量,寒溫適宜,不至沉湎荒亂,斯得酒中之趣者。古人終日飲,不及亂,用此道耳。震亨又云:醇酒冷飲有三益,予謂三益未必。然而傷肺生痰,動火損胃之害,可差免矣。

白話文:

酒味苦、甘、辛,性大熱,有毒。能促進藥物療效,殺滅百邪惡毒之氣。

酒的種類繁多,品質也良莠不齊,只有用米釀造的酒才能入藥。古籍記載,酒是發酵穀物的液體,其氣味辛烈。陶弘景說:嚴寒冰封大海,唯有酒不會結冰,說明酒性溫熱,獨一無二。很多藥方都用酒作引子,藉助它的驅邪之力。人若飲酒過量,則會損傷身體,神志不清,這就是酒有毒的原因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從前有三人清晨冒霧行走,一人飲酒,一人飽食,一人空腹。空腹者死亡,飽食者生病,飲酒者卻安然無恙。這說明酒驅邪解毒的功效勝過其他事物。甄權說:酒能通血脈,養護腸胃,滋潤皮膚,消除憂慮,舒暢情志。這些功效都是因為酒能通行經絡,散佈於皮膚,具有宣通開洩的作用。

很多藥物可以用來釀酒,例如:五加皮、女貞子、仙靈脾、薏苡仁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地黃、菖蒲、枸杞子、人參、何首烏、甘菊花、黃精、桑椹、蒼朮、蜂蜜、仙茅、松節、柏葉、竹葉、胡麻、磁石、蠶沙、烏梢蛇、鹿茸、羊肉、膃肭臍、黑豆等等。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,加入酒曲和米,按照正常的釀酒方法釀造。或者將藥物裝入袋子,浸泡在酒中數日後飲用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鬼擊病發作時,患者感覺如刀刺般胸脅腹痛,難以忍受,甚至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。用純酒滴入兩鼻孔內,療效很好。此外,若馬的氣息、汗水或毛髮侵入傷口,都會導致腫痛發熱,甚至危及生命,此時多飲純酒,醉了就能痊癒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三十年耳聾,可用三升酒浸泡一升牡荊子七日,去渣後飲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:產後血悶,可用一升清酒混合生地黃汁煎服。

王好古說:酒能促進藥物在全身經絡運行,與附子相似。酒味辛能散,苦能下,甘能緩和,用作藥引,能通行一身,達到極高效果。古代人只用麥子釀造酒曲,再用黍米釀酒,酒已經辛熱有毒。現在釀酒卻加入烏頭、巴豆、桂枝、薑等劇毒辛熱之物,以增加酒的香氣和刺激性,豈不傷損人體元氣,損害精神,耗竭陰陽之氣,縮短人的壽命?朱震亨說:《本草》只說酒性熱有毒,卻未提及酒能導致濕熱內盛,類似相火亢盛,酒醉後出現寒戰就是證明。酒性喜上升,氣機必然隨之而上,痰飲停滯在上,小便不利在下,如果恣意飲用寒涼之物,則會使內熱鬱積於肺和大腸。

初期病症較輕,可能嘔吐、皮膚瘡瘍、鼻塞、腹瀉、心脾疼痛,尚能通過飲酒散去。但時間久了,病情加重,可能出現消渴、內部腫瘍、肺癰、鼓脹、喉嚨啞塞、哮喘、勞損、痔漏等,症狀各異,非有經驗者難以處理。扁鵲說:過量飲酒會腐蝕腸胃,損傷骨髓筋脈,產生痰飲,助長內火,耗損精血,損傷精神,縮短壽命。孟詵說:酒能軟化筋骨,引起痢疾,醉酒後吹風會患上癲癇,醉酒後洗冷水澡會患上癰疽。

陳士良說:服用丹砂、鍾乳等礦物藥時,不宜長期用酒送服,因為酒會引導藥物之氣進入四肢,阻滯血液,形成癰疽。甄權說:飲酒應忌食甜食,與牛肉同食會生蟲,與乳汁同飲會令人氣滯。諸如此類禁忌不勝枚舉。現代人喜歡用火燒酒,飲用烈酒,殊不知酒性本熱,再用火燒,豈有不傷身的道理?曾見一人嗜飲烈酒,幾年後患上惡疾,吐膿血、排出壞死組織而死,皆因肺部火熱腐爛所致。酒能令人歡欣解憂,禦寒祛疾,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常用的飲品,但其害處如上所述,不可不知。只有節制飲酒,寒溫適宜,避免沉湎,才能享受到飲酒的樂趣。古人終日飲酒,卻不至於醉亂,皆因掌握了飲酒之道。朱震亨又說:純酒冷飲有三種益處,但我認為這三種益處未必可靠,但至少可以減少傷肺生痰,助長內火,損傷胃氣的危害。

2. 粳米
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益氣,止煩,止泄。

疏:,粳米,即人所常食米。感天地衝和之氣,同造化生育之功,為五穀之長,人相賴以為命者也。經曰: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。仲景曰:人受氣於水谷以養神,水穀盡而神去。自上古聖人樹藝,至今不可一日無此也。稟土德之正,其味甘而淡,其性平而無毒。雖專主脾胃,而五臟生氣,血、脈、精、髓,因之以充溢周身;筋、骨、肌、肉、皮膚,因之而強健。《本經》:益氣,止煩,止泄,特其餘事耳。

主治參互

入白虎湯,治作勞人傷寒發熱,虛羸少氣,氣逆上衝欲吐。少陰病下痢膿血,或腹滿下如魚腦者,桃花湯主之。粳米一升,赤石脂一斤,(一半全,一半末),乾薑一兩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。溫服七合,納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以上仲景法。

《普濟方》:小兒初生無皮,色赤,但有紅筋,乃受胎未足也。用早白米粉撲之,肌膚自生。《千金方》:嗜食生米成瘕。用白米五合,雞屎一升,同炒焦,為末,水一升,頓服。少時吐出瘕,如研米汁,或白沫痰水,乃愈也。

白話文:

粳米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益氣、止煩躁、止瀉。

粳米就是人們日常食用的米飯。它吸收天地間溫和的氣息,參與天地造化的生長作用,是五穀之首,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。經書上說:「飲食充足則興盛,斷絕飲食則死亡。」張仲景也說:「人依靠水谷之氣來滋養精神,水谷耗盡,精神也就消亡了。」從古代聖人開始種植穀物至今,人們沒有一天能離開它。粳米秉承土的德性,味道甘甜平和,性情平和無毒。雖然主要滋養脾胃,但它能使五臟之氣充盈,血液、經脈、精氣、骨髓都能因此而充盈全身;筋骨、肌肉、皮膚也能因此而強健。《本經》記載的益氣、止煩、止瀉,只是它功效中的一小部分。

治療方面:

粳米用於白虎湯,治療勞累之人因傷寒引起的發熱、體虛氣弱、氣逆上衝欲嘔吐等症狀。少陰病導致的痢疾帶膿血,或腹部脹滿,大便如魚腦狀,則用桃花湯治療。桃花湯的方劑為:粳米一升,赤石脂一斤(一半研成粉末,一半整塊),乾薑一兩,加水七升,煮熟米飯後,去除米渣。溫服七合,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一錢,一日三次。如果服藥一次就痊癒,則不必再服用。以上均為張仲景的療法。

《普濟方》記載:嬰兒出生時皮膚不完整,皮膚發紅,只見紅色的血管,這是因為胎兒發育不足所致。可用早稻米粉塗抹,皮膚就會自然長好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嗜食生米導致的腹部腫塊,可以用白米五合,雞屎一升,一起炒焦,研成粉末,用水一升沖服。過一會兒,腫塊就會隨著像研磨米汁或白色泡沫痰液一樣的物質一起吐出來,病也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