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3)

1. 半夏

味辛,平,生微寒,熱溫,有毒。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,咽喉腫痛,頭眩,胸脹咳逆,腸鳴,止汗,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,咳嗽上氣,心下急痛堅痞,時氣嘔逆,消癰腫,墮胎,療痿黃,悅澤面目。生令人吐,熟令人下。用之湯洗,令滑盡。(射干為之使。惡皂莢。畏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鱉甲。反烏頭。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。)

疏:,半夏得土金之氣,兼得乎天之燥氣,故其味辛平苦溫,火金相搏,則辛而有毒。潔古謂味辛苦,性溫,氣味俱薄,沉而降。好古謂其辛厚苦輕,陽中陰也。入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陽,亦入手少陰經。柴胡為之使。辛溫善散,故主傷寒邪在表裡之間,往來寒熱。苦善下泄,邪在胸中則心下堅,胸脹咳逆;邪在上焦則頭眩;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。《別錄》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,咳逆上氣,心下急痛堅痞,時氣嘔逆,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,故悉主之也。中焦者,足太陰之所治也。有濕有熱,清濁不分則腸鳴,濕熱勝則自汗,入足太陰故並主之。辛能散結,故消癰腫。脾家濕熱則面色痿黃,實脾分水燥濕,則前證俱除,面目因而滑澤矣。辛溫有毒,故墮胎也。

主治參互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:小結胸痛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而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半夏半升,黃連一兩,栝樓實大者一個,水六升,先煮栝樓至三升,去滓,納二味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又:治少陰咽痛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半夏七枚打碎,雞子一枚,頭開一竅,去黃,納苦酒令小滿,入半夏在內,以環子坐於炭火上,煎三沸,去滓,置杯中,時時咽之,極驗。未瘥更作。

《金匱要略》治支飲作嘔,嘔家本渴,不渴者,心下有支飲也。或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心下憒憒,並宜小半夏湯。用半夏泡七次,一升,生薑半升,水七升,煮一升五合,分溫服。又:治嘔、噦、眩、悸,谷不得下。半夏加茯苓湯。半夏一升,生薑半斤,茯苓三兩切,以水七升,煎一升半,分溫服之。

又:心下悸忪,半夏麻黃丸。半夏、麻黃等分,為末,蜜丸小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日三。又:嘔吐反胃,大半夏湯。半夏三升,人參三兩,白蜜一升,水一斗二升和,揚之一百二十遍,煮取三升半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亦治膈間支飲。又:張仲景方。治黃疸喘滿,小便自利,不可除熱者。

用半夏半斤,生薑半斤,水七升,煮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有一人氣結而死,心下暖,以此少許入口,其人遂活。潔古《活法機要》方:風痰頭暈,嘔逆目眩,面青黃色,脈弦者。水煮金花丸。用生半夏、生天南星、寒水石煅,各一兩,天麻半兩,雄黃二錢,小麥面三兩,為末,水和成餅,水煮浮起漉出,搗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,極效。

白話文:

半夏,味道辛辣,藥性平和,生的時候略帶寒性,加熱後則溫熱,且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、心下痞硬、氣往下走、咽喉腫痛、頭暈目眩、胸悶咳嗽、腸鳴、止汗、消除心腹胸膈因痰熱引起的滿悶結塊、咳嗽氣喘、心下急痛痞硬、因時令引起的嘔吐、消散癰腫、墮胎、治療面黃肌瘦、使面色紅潤。生的半夏會讓人嘔吐,煮熟的則會使人腹瀉。使用時要用湯水洗過,去除表面的黏滑。 (射干可以增強半夏的藥效。忌與皂莢同用。畏懼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鱉甲。與烏頭相剋。忌食羊血、海藻、飴糖。)

疏解:

半夏得天地間土金之氣,又兼具天上的乾燥之氣,所以味道辛辣平和,又帶點苦溫之性,火與金相互作用,就會產生辛辣的毒性。名醫李杲認為半夏味辛苦,藥性溫,氣味都比較淡薄,藥性沉降。另一位名醫張元素認為它辛味濃重而苦味輕微,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。它入足太陰脾經、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,也入於手少陰心經。用柴胡作為藥引。半夏辛散溫通,善於發散,所以能夠治療傷寒邪氣在表裡之間引起的寒熱交替。苦味可以向下疏泄,邪氣在胸中就會導致心下痞硬,胸悶咳嗽;邪氣在上焦就會引起頭暈目眩;邪氣在少陰就會引起咽喉腫痛。《別錄》也說半夏能夠消除心腹胸膈因痰熱引起的滿悶結塊、咳嗽氣喘、心下急痛痞硬、因時令引起的嘔吐,這些都是邪氣在上焦胸中所導致的,所以都能夠治療。中焦脾胃是足太陰脾經所主,有濕有熱,清濁不分就會腸鳴,濕熱過盛就會自汗,半夏入足太陰脾經所以也能治療這些症狀。辛味可以散結,所以能夠消除癰腫。脾胃濕熱會導致面色痿黃,如果能健脾化濕燥濕,那麼這些症狀就會消失,面色也會變得紅潤光澤。半夏辛溫有毒,所以有墮胎的作用。

主治功效的參考: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說:小結胸痛,痛在心下,按壓會痛,脈象浮滑的,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方子是:半夏半升,黃連一兩,栝樓實(大的)一個,用水六升,先煮栝樓到三升,去掉藥渣,再放入半夏和黃連一起煮,煮到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又說:治療少陰咽喉疼痛生瘡,不能說話,發不出聲音的,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。方子是:半夏七枚搗碎,雞蛋一個,在頂部開一個小孔,去掉蛋黃,倒入苦酒到小滿,再把半夏放進去,用環狀物放在炭火上,煎煮三次開,去掉藥渣,倒入杯中,隨時少量吞服,效果很好。沒好就繼續服用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治療支飲引起的嘔吐,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,如果不渴,說明心下有支飲。或者像喘又不像喘,像嘔吐又不像嘔吐,像呃逆又不像呃逆,心下覺得很悶,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方子是:用泡過七次的半夏一升,生薑半升,用水七升,煮到一升五合,分溫服用。又說:治療嘔吐、呃逆、眩暈、心悸,食物難以下嚥的,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。方子是:半夏一升,生薑半斤,茯苓三兩切片,用水七升,煎到一升半,分溫服用。

又說:心下悸動不安的,可以用半夏麻黃丸。方子是:半夏、麻黃等分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每天三次。又說:治療嘔吐反胃的,可以用大半夏湯。方子是:半夏三升,人參三兩,白蜜一升,用水一斗二升攪拌均勻一百二十次,煮到三升半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兩次。也可以治療胸膈之間的支飲。又說:張仲景的方子,治療黃疸引起的喘滿,小便自利,卻不能用清熱的藥的,可以用半夏半斤,生薑半斤,用水七升,煮到一升五合,分溫兩次服用。曾經有一人因氣結而死,心口還溫熱,用此藥少許入口,這個人就活了過來。名醫張潔古《活法機要》的方子說:治療風痰引起的頭暈、嘔吐、眼花、面色青黃、脈象弦細的,可以用水煮金花丸。方子是:用生半夏、生天南星、煅過的寒水石,各一兩,天麻半兩,雄黃二錢,小麥麵三兩,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做成餅,用水煮到浮起撈出,搗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,效果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