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1)

1. 米穀部中品

總二十三種,今疏其要者十一種。

生大豆,赤小豆,酒,粳米,糵米,小麥,大麥(糵附),曲(神麯附),扁豆,豉,綠豆

白話文:

總共有二十三種食物,現在只挑出重要的十一種來說明。

這些食物包括:生大豆、赤小豆、酒、粳米、糵米、小麥、大麥(糵附)、曲(神麯附)、扁豆、豉、綠豆。

2. 生大豆

味甘,平。塗癰腫。煮汁飲,殺鬼毒,止痛。逐水脹,除胃中熱痹,傷中淋露,下瘀血,散五臟結積內寒。殺烏頭毒。久服令人身重。炒為屑,味甘,主胃中熱,去腫除痹,消穀,止腹脹。(惡五參、龍膽。得前胡、杏仁、牡蠣良。)

疏:,生大豆,蘇頌云:有黑白二種。黑者入藥,白者不用。其緊小者為雄,入藥尤佳。稟土氣以生,而色黑則象水,故味甘氣平無毒。平即兼涼,為腎家之谷也。甘平能活血解毒,祛風散熱,故主塗癰腫,止痛,殺鬼毒,烏頭毒,除胃中熱痹,傷中淋露,下瘀血,散五臟結積內寒,消穀也。色黑屬水,同氣相求,故能逐水腫腹脹。《仙方修治》:末服之,可以辟穀度飢。然初服時似乎身重,一年以後便覺輕健也。陳藏器:炒令黑,煙未斷及熱,投酒中飲之,治風痹癱緩,口噤,產後諸風,及風痙,陰毒腹痛。食罷生吞半兩,去心胸煩熱,熱風。孟詵:主中風腳弱,產後諸疾。同甘草煮湯飲,去一切熱毒氣,及風毒腳氣。同桑柴灰煮食,下水鼓腹脹。搗塗一切腫毒。《日華子》:主調中氣,通關脈,制金石藥毒,解牛馬瘟病。皆取其活血散風,除熱解毒,下氣利水之功耳。

白話文:

黑豆味甘性平,可以外敷治療癰腫。煮汁飲用,可以殺鬼毒、止痛,還可以消水腫,去除胃熱痺痛,治療傷寒、淋露,排除瘀血,散除五臟積聚的內寒。黑豆還可以解烏頭毒。長期服用黑豆會讓人感覺身體沉重。炒成粉末後,味甘,可以治療胃熱,消腫止痺,促進消化,止腹脹。黑豆忌與五參、龍膽一起服用,與前胡、杏仁、牡蠣搭配則效果更佳。

主治參互

同澤蘭、益母草、蘇木、人參、牛膝、荊芥、生地黃、童便、蒲黃,治產後血暈悶絕。同蔓荊子、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菊花、玄參、川芎、天麻、芽茶、荊芥、烏梅,治偏頭風痛,有神。古方紫湯:破血去風,除氣散熱,產後兩日,尤宜服之。用黑豆五升,清酒一斗,將豆炒令煙絕,投酒中,待酒紫赤色,去豆。

白話文:

主治參互

治療產後血暈悶絕: 澤蘭、益母草、蘇木、人參、牛膝、荊芥、生地黃、童便、蒲黃,可以一起使用。

治療偏頭痛: 蔓荊子、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菊花、玄參、川芎、天麻、芽茶、荊芥、烏梅,可以一起使用,效果顯著。

古方紫湯: 具有破血去風、除氣散熱的功效,產後兩日服用效果最佳。

紫湯做法: 黑豆五升,清酒一斗,將黑豆炒至沒有煙,放入酒中浸泡,待酒變成紫紅色,去除黑豆即可。

量性飲之,神驗。中風口噤,加雞屎白二升和炒,投之。《廣利方》:腳氣衝心,煩悶不識人。以大豆一升,水三升,濃煮汁服。未定,再服。《扁鵲方》三豆飲子:能稀痘,見綠豆條內。大豆殼同密蒙花、穀精草、黃連、木賊草、決明子、甘菊花、金銀花、生地黃、羚羊角、羊肝,治小兒痘後目翳。

白話文:

根據藥性服用,效果顯著。中風口不能說話,加入雞屎白二升炒熟後,給病人服用。《廣利方》記載:腳氣衝心,煩悶神志不清。用大豆一升,水三升,濃煮汁服用。症狀未見好轉,可再服用。《扁鵲方》的三豆飲子,能使痘疹消散,可用綠豆搭配大豆殼、密蒙花、穀精草、黃連、木賊草、決明子、甘菊花、金銀花、生地黃、羚羊角、羊肝,治療小兒出痘後眼睛生翳。

簡誤

生大豆。岐伯云:生溫,熟寒。藏器云:生平,炒食極熱,煮食極寒。觀《本經》及孟詵云:生搗塗腫毒,則生者非溫矣。經又云:炒為屑,主胃中熱,則炒者又非極熱矣。應是生平,炒溫,煮寒無疑。忌豬肉,小兒以炒豆、豬肉同食,必壅氣致死,十有八九。十歲以上,則無害也。服萆麻子者,忌炒豆,犯之脹滿致死。服厚朴者亦忌之,能動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大豆的性味與宜忌

生大豆:

岐伯說:生的大豆性溫,煮熟後就變成了寒性。藏器說:生的大豆性平,炒著吃極熱,煮著吃則極寒。觀察《本經》以及孟詵的說法,生大豆搗碎塗在腫毒上,則生大豆並非溫性。經書中又記載,炒成粉末可以治療胃熱,那麼炒過的豆子也並非極熱。因此可以肯定,生大豆性平,炒熟後變溫,煮熟後則變寒。

忌諱:

大豆忌與豬肉同食,小孩如果吃炒豆和豬肉,很容易導致氣壅而死,十有八九。十歲以上則無礙。服用萆麻子的人忌食炒豆,犯之則會脹滿致死。服用厚朴的人也忌食炒豆,因為會導致氣機紊亂。

解釋:

  • 岐伯、藏器、孟詵: 都是古代醫學典籍中有名的醫家。
  • 《本經》: 指的是《神農本草經》,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。
  • 萆麻子: 一種中藥,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  • 厚朴: 一種中藥,具有行氣化濕、燥濕止瀉的功效。
  • 氣壅: 指的是氣機不通暢,導致身體不適。
  • 脹滿: 指的是腹部脹滿,可能是消化不良或氣滯所致。

現代簡化版本:

生大豆性平,炒熟後變溫,煮熟後則變寒。大豆忌與豬肉同食,小孩尤其要注意。服用萆麻子或厚朴的人也要忌食炒豆。

3. 赤小豆

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水,排癰腫膿血,寒熱熱中消渴,止泄,利小便,吐逆,卒澼,下脹滿。

疏:,赤小豆,稟秋燥之氣以生,《本經》:味甘酸,氣平,無毒。然詳其用,味應有辛,非辛平則不能排癰腫膿血,及療寒熱熱中消渴也。凡水腫脹滿,泄瀉,皆濕氣傷脾所致。小豆健脾燥濕,故主下水腫脹滿,止泄,利小便也。《十劑》云:燥可去濕。赤小豆之屬是矣。吐逆者,氣逆上升也。卒澼者,大腸濕熱也。甘酸斂逆氣,辛平散濕熱,故亦主之。

主治參互

陳藏器《本草》: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,去濕氣痹腫。孟詵《食療》:和鯉魚煮食,甚治腳氣。《金匱要略》:傷寒狐惑病,脈數,無熱微煩,默默但欲臥,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八日,目四眥黃黑。若能食者,膿已成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赤小豆三升,浸令芽出,當歸三兩,為末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味甘酸,性平,無毒。它能治療水腫、排膿、消渴、止瀉、利尿,以及嘔吐、腹瀉、腹脹等症狀。赤小豆能健脾燥濕,因此能治療水腫、腹脹、腹瀉等濕氣引起的疾病。它還能化解逆氣,消散濕熱,所以也能治療嘔吐和腹瀉。赤小豆與桑根白皮煮食能去濕氣和水腫,與鯉魚煮食能治療腳氣。赤小豆還能用於治療傷寒狐惑病,可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。

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甄權《藥性》:熱毒癰腫。赤小豆為末,雞子白調塗。蘇頌《圖經》:治腳氣。以袋盛此豆,置足下,朝夕輾轉踐踏之,遂愈。

簡誤

陶弘景雲:小豆逐津液,利小便,久服令人枯燥。凡水腫脹滿,總屬脾虛,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,病已即去,勿過劑也。其治消渴,亦借其能逐胃中熱,從小便利去。若用之過多,則津液竭而渴愈甚。不可不戒也。

白話文:

將漿水用小湯匙每次服用一匙,一天三次。甄權在《藥性》中記載,漿水可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腫。將赤小豆研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。蘇頌在《圖經》中記載,漿水可以治療腳氣。將赤小豆裝在袋子裡,放在腳底下,早晚反覆踩踏,就能治癒。

陶弘景說:赤小豆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津液,促進小便,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乾燥。凡是水腫、腹脹的病症,都屬於脾虛,應該搭配補脾胃的藥物一起服用,病好了就停藥,不要過度使用。赤小豆治療消渴症,是利用它能去除胃火,促進小便排毒。如果服用過多,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竭,反而加重口渴。服用時要小心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