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)

1. 卷十

2. 草部下品之上

總六十二種,今疏其要者一十六種。

附子,半夏,大黃,葶藶,桔梗,草蒿,旋覆花,藜蘆,射干,常山,甘遂,白蘞,白及,大戟,貫眾,羊躑躅

白話文:

草部下品之上共有六十二種藥材,這裡只挑選重要的十六種說明:附子、半夏、大黃、葶藶、桔梗、艾蒿、旋覆花、藜蘆、射干、常山、甘遂、白蘞、白及、大戟、貫眾、羊躑躅。

3. 附子

味辛、甘,溫、大熱,有大毒。主風寒咳逆邪氣,溫中,金瘡,破癥堅積聚血瘕,寒濕踒躄,拘攣膝痛,腳疼冷弱,不能行步,腰脊風寒,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下痢赤白,堅肌骨,強陰,又墮胎。為百藥長。冬月採為附子,春採為烏頭。(忌豉汁。得蜀椒、食鹽可引之下行。地膽為之使。惡蜈蚣。畏防風、黑豆、甘草、黃耆、人參、童便、犀角。)

疏:,附子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,而兼得乎天之熱氣,故其氣味皆大辛大熱,微兼甘苦而有大毒。氣厚味薄,陽中之陰,降多升少,浮中沉無所不至。入手厥陰,命門,手少陽三焦,兼入足少陰、太陰經。其性走而不守,得甘草則性緩,得肉桂則補命門。《本經》主風寒咳逆邪氣,寒濕踒躄,拘攣膝痛,腳疼冷弱,不能行步,以此諸病,皆由風寒濕三邪客之所致也。邪客上焦則咳逆,邪客下焦則成踒躄,拘攣膝痛,腳疼冷弱,不能行步。此藥性大熱而善走,故亦善除風寒濕三邪,三邪祛則諸證自瘳矣。症堅積聚血瘕,皆血分虛寒,凝而不行所成。血得熱則行,故能療之。其主金瘡,亦謂金瘡為風寒所郁擊,血瘀不活之證,而非血流不止之金瘡也。《別錄》又主腰脊風寒,腳氣冷弱,心腹冷痛,及脾虛寒客中焦為霍亂,客下焦肝腎之分為轉筋。借諸補氣藥則溫中,補血藥則強陰堅肌骨。火能消物,氣性熱極,入血善行,故善墮胎,為百藥長。引參、朮、黃耆、茯苓,則溫暖脾胃,除脾濕,祛腎寒,補下焦陽虛。佐之以桂,則除臟腑沉寒,三焦厥逆,濕淫腹痛,胃寒蛔動,氣虛經閉,補陽虛,散虛壅。亦可入足太陽、少陰,故治督脈為病,脊強而厥。督脈夾脊而上,並足太陽膀胱經。膀胱者,腎之府,故主之也。天雄、烏頭、附子,本是同生,第其形質有異,老嫩或殊,大熱大毒則未始有別也。

主治參互

附子得生乾薑、桂枝,主傷寒直中陰經,溫中散寒而能出汗。佐人參,兼肉桂、五味子,則補命門相火不足,回陽有神。得人參、肉桂,治元氣虛人暴寒之氣入腹,腹痛作泄,完穀不化,小水不禁。佐白朮為除寒濕之聖藥。得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、橘皮、五味子,主癰疽潰後去膿血過多,以致飲食不進,噁心欲嘔,飲食不化,不生肌肉。亦主久漏冷瘡。

得人參、白芍藥、炙甘草、砂仁、橘皮,主小兒慢驚;加蓮肉、白扁豆,則治吐瀉不止。得朮、桂、牛膝、木瓜、橘皮,主寒疝痛極,立止。得朮、木瓜、石斛、萆薢、薏苡仁、橘皮、茯苓,治風濕麻痹,腫痛腳氣之無熱證者,輒驗。得人參、橘皮、主久病嘔噦反胃,虛而無熱者良。

經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附子同肉桂之辛,入八味丸以潤腎燥,陽虛無熱證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附子

味道辛辣、甘甜,藥性溫熱,且屬於大熱性,有強烈毒性。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、氣逆等病症,能夠溫暖體內中焦,治療外傷、跌打損傷等引起的金瘡,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、積聚的血塊,治療因寒濕導致的肢體萎縮、關節拘攣疼痛、膝蓋疼痛、腳部疼痛冰冷無力、無法行走,以及腰背部受風寒,心腹部冷痛,霍亂導致的筋脈抽搐,腹瀉(大便帶紅色或白色),能夠強健肌肉骨骼,增強性功能,也能夠導致流產。被認為是藥中之首。冬天採收的稱為附子,春天採收的稱為烏頭。

(忌與豆豉汁同服。與蜀椒、食鹽同用,可以引導藥性向下走。地膽是它的輔助藥。害怕蜈蚣。忌與防風、黑豆、甘草、黃耆、人參、童便、犀角等藥物同用。)

疏解

附子完全稟受大地中火土的燥熱之氣,又兼有天上的熱氣,所以它的氣味都是大辛大熱,略帶甘苦,而且有劇毒。藥氣濃厚而味道淡薄,屬於陽中有陰,藥性下降的趨勢多於上升,能夠使藥力在體表浮動,也能夠深入沉降,作用遍及全身。主要作用於手厥陰心包經、命門、手少陽三焦經,同時也進入足少陰腎經、足太陰脾經。它的藥性走散而不守住,與甘草同用則藥性減緩,與肉桂同用則能夠補益命門之火。《本經》記載它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、氣逆等病症,以及寒濕導致的肢體萎縮、關節拘攣疼痛、膝蓋疼痛、腳部疼痛冰冷無力、無法行走。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人體所導致的。邪氣侵犯上焦會導致咳嗽、氣逆,侵犯下焦則會導致肢體萎縮、關節拘攣疼痛、膝蓋疼痛、腳部疼痛冰冷無力、無法行走。此藥藥性大熱且善於行走,所以也善於去除風寒濕三種邪氣,三種邪氣祛除後,各種病症自然就會痊癒。體內的腫塊、積聚的血塊,都是因為血分虛寒,凝滯不行所導致的。血液得熱則運行,所以能夠治療這些病症。它能夠治療外傷,是因為外傷容易被風寒侵襲,導致血瘀不活,並非治療血流不止的外傷。《別錄》中還記載它可以治療腰背部受風寒、腳部冰冷無力、心腹部冷痛,以及脾虛寒邪侵入中焦導致的霍亂,侵入下焦肝腎部位導致的轉筋。藉助補氣的藥物可以溫暖中焦,藉助補血的藥物可以增強性功能,強健肌肉骨骼。火能夠消融物體,藥性極熱,進入血液後運行迅速,所以能夠導致流產,被認為是藥中之首。與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同用,可以溫暖脾胃,去除脾濕,祛除腎寒,補益下焦的陽虛。與肉桂同用,則可以去除臟腑的深寒、三焦氣機逆亂、濕邪引起的腹痛、胃寒引起的蛔蟲躁動、氣虛引起的月經閉止,補益陽虛,散除虛弱壅滯。也可以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,所以可以治療督脈的疾病,如脊柱僵硬和四肢厥冷等症狀。督脈夾脊向上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。膀胱是腎的屬府,所以能夠治療相關的疾病。天雄、烏頭、附子本來是同一個植物所生,只是因為形態和性質有所不同,或因老嫩而有差異,但它們的大熱性和大毒性是沒有區別的。

主治互相參照

附子與生乾薑、桂枝同用,主要治療傷寒邪氣直接侵入陰經,能夠溫暖中焦、散除寒邪,並且能夠發汗。與人參、肉桂、五味子同用,可以補益命門的相火不足,使陽氣恢復有神。與人參、肉桂同用,可以治療元氣虛弱的人突然受寒,導致腹痛腹瀉、大便未消化完全、小便失禁。與白朮同用是去除寒濕的良藥。與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、橘皮、五味子同用,主要治療癰疽潰破後,膿血流失過多,導致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飲食不消化、肌肉不能生長,也可以治療久不癒合的寒性瘡瘍。

與人參、白芍藥、炙甘草、砂仁、橘皮同用,主要治療小兒慢性驚厥;加入蓮子肉、白扁豆,可以治療嘔吐腹瀉不止。與白朮、桂枝、牛膝、木瓜、橘皮同用,主要治療寒疝疼痛劇烈,能夠立即止痛。與白朮、木瓜、石斛、萆薢、薏苡仁、橘皮、茯苓同用,可以治療風濕麻痹、腫痛腳氣且無發熱症狀,效果顯著。與人參、橘皮同用,主要治療久病導致的嘔吐、反胃,屬於虛寒無熱的症狀,效果很好。

醫經說:“腎喜歡濕潤,應當食用辛味來滋潤它”。附子與肉桂的辛味相同,加入八味丸中可以滋潤腎燥,適合陽虛無熱的患者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