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論上盛下虛本於腎水真陰不足
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,偏勝則病,此大較也。水不足則火有餘,陰既虧則陽獨盛。蓋陰陽之精,互藏其宅,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也。故心,火也,而含赤液;腎,水也,而藏白氣。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往復,晝夜不息,此常度也。苟不知攝養,縱恣情欲,虧損真陰,陽無所附,因而發越上升,此火空則發之義,是周身之氣,並於陽也。
並於陽則陽盛,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,迫血上行而吐衄,為煩躁,為頭痛,為不得眠,為胸前骨痛,為口乾舌苦,此其候也。陽愈盛則陰愈虛,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,為潮熱骨蒸,為遺精,為骨乏無力,為小水短赤;丹田不暖,則飲食不化,為泄瀉,為卒僵仆,此其候也。治之之要,當亟降氣,當益陰精,氣降即陽交於陰,是火下降也。
精血生即腎陰復,是水上升也。此既濟之象,為坎離交也。坎離交,即是小周天,至此則陰陽二氣復得其平矣,病何自而生哉?
白話文:
人體要健康,陰陽必須平衡,如果一方過盛就會生病,這是基本的道理。腎水不足就會導致相應的火氣過盛,陰氣虧損則陽氣獨盛。因為陰陽之氣互相依存,陰中藏陽,陽中藏陰。例如,心臟屬火,卻含有心血(赤液);腎臟屬水,卻藏有腎氣(白氣)。心血屬陰,腎氣屬陽,它們互相循環,晝夜不停,這是正常的狀態。
如果不懂得保養身體,縱慾過度,就會損傷腎陰,陽氣失去依附,於是向上亢奮,這就是火氣空虛而發作的意思。全身的氣都偏向陽氣。
陽氣過盛,就會出現上焦(胸部)發熱、咳嗽痰多、血液上湧而吐血或流鼻血、煩躁不安、頭痛、失眠、胸骨疼痛、口乾舌苦等症狀。陽氣越盛,陰氣越虛,陰虛就會出現五心煩熱(手掌心、腳心發熱)、潮熱盜汗、遺精、骨骼無力、小便短赤等症狀;丹田(下腹部)不溫暖,則飲食消化不良、腹瀉、甚至突然昏倒等症狀。
治療的关键在于迅速降低亢盛的阳气,并滋补肾阴。阳气下降,就能够与阴气结合,相当于火下降;肾阴恢复,就如同水上升。这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,是阴阳调和的象征,如同小周天运行完成。阴阳二气平衡了,疾病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2. 論陰精陽氣補益不同
經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。人參、羊肉、黃耆、人胞、紅鉛之屬是已。益陽氣也,乃可以卻沉寒。經曰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人乳、鱉甲、地黃、黃柏、枸杞、牛膝、天門冬之屬是已。補陰精也,乃可以除伏熱。
白話文:
論陰精陽氣補益不同
經書上說:身體虛弱的人,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補充陽氣。人參、羊肉、黃耆、胎盤、紅鉛等等,都是溫補陽氣的藥物,可以去除體內的寒邪。經書上還說: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滋補的方法來補充陰精。人乳、鱉甲、地黃、黃柏、枸杞、牛膝、天門冬等等,都是滋補陰精的藥物,可以去除體內的伏熱。
3. 論治氣三法藥各不同
一、補氣:氣虛宜補之,如人參、黃耆、羊肉、小麥、糯米之屬是已。
二、降氣、調氣:降氣者,即下氣也。虛則氣升,故法宜降。其藥之輕者,如紫蘇子、橘皮、麥門冬、枇杷葉、蘆根汁、甘蔗。其重者,如番降香、鬱金、檳榔之屬。
調者,和也。逆則宜和,和則調也。其藥如木香、沉水香、白豆蔻、縮砂蜜、香附、橘皮、烏藥之屬。
三、破氣:破者,損也。實則宜破,如少壯人暴怒氣壅之類,然亦可暫不可久。其藥如枳實、青皮、枳殼、牽牛之屬。
蓋氣分之病,不出三端。治之之法,及所主之藥,皆不可混濫也。誤則使病轉劇。世多不察,故表而出之。
白話文:
論治氣三法藥各不同
一、補氣:氣虛弱就應該補益它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羊肉、小麥、糯米等等。
二、降氣、調氣:降氣就是讓氣往下走。氣虛時會往上衝,所以方法就要讓它下降。藥物中輕的,例如紫蘇子、橘皮、麥門冬、枇杷葉、蘆根汁、甘蔗;重的,例如番降香、鬱金、檳榔等等。
調氣就是使氣和順。氣逆就要使其調和,調和了就順暢了。藥物例如木香、沉香、白豆蔻、縮砂蜜、香附、橘皮、烏藥等等。
三、破氣:破氣就是疏通、泄瀉。氣實就要疏通它,例如年輕力壯的人因為暴怒而導致氣機阻塞之類的情況,但這類方法只能暫時使用,不能長期使用。藥物例如枳實、青皮、枳殼、牽牛等等。
總之,氣分上的疾病,大致不出這三種情況。治療的方法和所用的藥物,都不能混淆使用,否則會使病情加重。世人多不了解這一點,所以特地寫出來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