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三陰治法總要

三陰病,其證有二。一者病發於三陽,不時解表,以致邪熱傳入於裡,雖云陰分,病屬於熱。糞結宜下;腹滿不可按宜下;有燥糞協熱下利宜下。腹痛下利,宜芍藥、黃芩、炙甘草以和之;如便膿血,即加滑石、黃連,佐以升麻、乾葛;如邪雖入里,糞猶未結,宜清其熱。渴者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;不渴或心下痞者,宜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枳殼、麥冬、栝樓輩以清之。或邪未結於下焦,少腹不堅痛,而誤用芒硝以伐真陰,洞泄不已,元氣將脫,宜用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大棗、乾薑、芍藥,大劑與之;不止,佐以升提,升麻、葛根、柴胡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《三陰病》有兩種情況。一種是疾病從三陽轉移,如果沒有及時發汗,導致邪熱進入內部,雖然被稱為陰性病症,但實際上是熱性的。大便結硬應該通便;腹部脹滿不能按壓也應該通便;有乾燥大便伴隨熱性下痢的情況,應當通便。腹部疼痛加上下痢,可以使用芍藥、黃芩、炙甘草來調和;如果出現便帶膿血的情況,則需要添加滑石、黃連,配合升麻、乾葛;如果邪氣已經進入內部,但大便還沒有凝結,應該清熱。口渴的患者可以使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;如果不口渴或者心下有痞塊的,可以用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枳殼、麥冬、栝樓等來清熱。或者如果邪氣尚未在下焦聚集,小腹不痛,卻誤用了芒硝損傷了真陰,導致腹瀉不停,元氣瀕臨危急,需要用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大棗、乾薑、芍藥等大量補充;如果仍無效,可以進一步使用提升的藥物,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等類型的藥物來輔助。

若從無陽邪表證,從不頭疼發熱,寒邪直中陰經,此必元氣素虛之人,或在極北高寒之地,始有是證。法宜溫補以接其陽,附子、人參、乾薑、官桂,大劑與之。陽回寒退,即以平補之劑調之。勿過用附、桂,以防其毒。

三陰各經見證,悉從仲景《傷寒論》法治之。如少陰咽痛,咽中生瘡,聲不出,用苦酒湯,到咽即效。故知古人立法,非今人所及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沒有陽邪外在症狀,也不會出現頭痛發熱的情況,這表示他的身體受到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影響。這種情況下,此人可能原本元氣就比較虛弱,或者生活在極度寒冷的地方。對於這種病症,我們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接續他的陽氣,例如使用附子、人參、乾薑和官桂等藥物,且用量要大。當陽氣回復,寒氣消退後,再轉換為平補的藥物進行調理。在使用附子和官桂時,不要過量,以免產生毒性反應。

對於涉及三陰經的各種症狀,都應依照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例如,少陰經出現咽喉疼痛,咽喉內長出瘡,聲音無法發出時,可以使用苦酒湯來治療,效果會立竿見影。這顯示古人的立法智慧,遠遠超過現代人。

2. 春溫夏熱病大法

冬傷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,大都頭疼、發熱,或渴或不渴。三陽證俱然。亦間有先微寒後即發熱者,大抵發熱其常也。藥用辛溫,佐以辛寒,以解表邪。太陽宜羌活湯;陽明宜白虎湯;無汗不嘔者,間用葛根湯;少陽往來寒熱等證,不可汗、吐、下,宜和解,小柴胡湯。渴者,去半夏,加栝樓根;耳聾,熱盛,去人參,加麥冬、知母、栝樓根;渴亦加之。

白話文:

冬季受寒,到了春季會轉化為溫熱性疾病,通常會出現頭痛、發熱,有的會口渴,有的則不會。基本上,這三個陽經的症狀都是如此。也有一部分情況是先有微寒後迅速發熱,但通常來說,發熱是常見的症狀。治療上,應使用辛溫的藥物,輔以辛寒的藥物,以解除外感的邪氣。太陽經的病症適合使用「羌活湯」;陽明經的病症適合使用「白虎湯」;沒有出汗且不嘔吐的情況,可以間接使用「葛根湯」;少陽經的來回寒熱等症狀,不能使用發汗、吐瀉的方法,應該採取和解的方式,使用「小柴胡湯」。如果患者口渴,可以去除「半夏」,加入「栝樓根」;耳朵聽力下降,若熱度較高,可以去除「人參」,加入麥冬、「知母」和「栝樓根」;若有口渴的情況,也可以加入「栝樓根」。

至夏變為熱病,其表證大約與春溫同,但熱比於溫則邪氣更烈耳!解表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。有太陽證則加羌活;有少陽證則加柴胡、黃芩。如發斑,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,加玄參、梔子、桔梗、鼠黏子、連翹、大青、小青、青黛,大劑與之。二證若大便秘,宜按之。其邪已結於內,便硬,宜察邪結中焦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進入夏季後,可能會變為熱病,其表面症狀大致與春季的熱病相同,只是熱度更高,邪氣更強烈。對於這種情況,我們可以使用白虎湯或者竹葉石膏湯來解表。如果有太陽證狀,可以加入羌活;若有少陽證狀,則加入柴胡和黃芩。

如果出現發斑的情況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竹葉石膏湯,再加入玄參、梔子、桔梗、鼠黏子、連翹、大青、小青、青黛等草藥,使用大量藥量進行治療。若兩種情況下出現大便祕結的情況,應當進行按壓。當邪氣已經在內部結聚,大便乾硬時,應當觀察邪氣是否結聚於中焦,使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進行排泄。

邪結下焦,少腹堅痛,始用大承氣湯下之。

傷寒、溫疫,其不可治及難治者,皆屬下元虛。

傷寒、溫疫,三陽證中,往往多帶陽明者,以手陽明經屬大腸,與肺為表裡,同開竅於鼻;足陽明經屬胃,與脾為表裡,同開竅於口。凡邪氣之入,必從口鼻,故兼陽明證者獨多。

邪在三陽,法宜速逐,遲則胃爛發斑。或傳入於裡,則屬三陰。邪熱熾者,令陰水枯竭,於法不治矣。此治之後時之過也。

傷寒陰陽易之為病,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裡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者,燒褌散主之。取婦人中褌近陰處,剪燒灰,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。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則愈。婦人病,取男子褌襠燒灰。

白話文:

邪氣在下焦聚集,造成小腹堅硬疼痛,初時使用「大承氣湯」進行通便治療。

對於傷寒或溫疫等疾病,若無法治療或是難以治療的,通常都屬於下焦元氣虛弱的情況。

在傷寒或溫疫的三陽症狀中,經常會伴隨著陽明經的症狀,因為手陽明經與大腸相連,與肺互為表裏,同開孔於鼻腔;足陽明經與胃相連,與脾互為表裏,同開孔於口腔。一般來說,邪氣進入體內必定通過口鼻,因此伴隨著陽明經症狀的情形特別多。

邪氣侵襲三陽經,應當迅速清除,拖延則可能導致胃部腐爛出現斑點。或者邪氣進入內部,則會成為三陰經的問題。如果邪熱旺盛,會使得陰液枯竭,這就不符合治療原則了。這是治療失當的結果。

對於傷寒陰陽交錯產生的病症,患者可能會感到身體沈重,氣息短促,小腹有緊繃感,或者引發陰部的收縮,熱氣上沖胸腔,頭昏腦脹不想抬頭,眼睛混濁,膝蓋和小腿有收縮感。此時可使用「燒褌散」進行治療。取婦人的褌布靠近陰部的部分,剪成灰燼,用水調和服用,每次一方寸之量,每日三次。小便即會通暢,陰部微微腫脹即代表痊癒。婦女患病時,可以使用男性的褌布灰燼進行治療。

大病瘥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湯主之。

枳實(三枚),梔子(十四枚),豉(一升,綿裹)

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納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溫分再服。覆令微似汗;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,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

傷寒瘥已後,更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;脈沉實者,以下解之。

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其證神思常默然,飲食不美亦不惡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口苦,小便赤,百合地黃湯主之。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。下後者,滑石代赭湯。吐後者,百合雞子湯。

白話文:

恢復大病後,如果因勞累而復發症狀,可以使用「枳實梔子湯」來治療。此方包含三枚枳實、十四枚梔子和一升的豆豉(用紗布包裹)。

以七升清漿水煮沸,先煮至四升,加入枳實和梔子,再煮至二升,最後加入豆豉,再煮五六沸,然後濾掉渣,分兩次溫和服用。服用後需蓋上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;如果患者有宿食問題,則可添加大黃,約為棋子大小五六枚。

在傷寒症狀痊癒後,如果再次出現發熱,可以使用「小柴胡湯」進行治療。如果脈搏浮現,表示需要透過發汗來治療;如果脈搏沈實,則需要通過通便的方法來治療。

「百合病」是指所有體內氣血流通不暢所引起的病症。其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,飲食不振,但又不感到寒或熱,口中苦澀,尿色偏紅。此時可以使用「百合地黃湯」進行治療。如果是汗後所導致的「百合病」,則使用「百合知母湯」;如果是下藥後所導致的「百合病」,則使用「滑石代赭湯」;如果是吐後所導致的「百合病」,則使用「百合雞子湯」。

近代醫師魯莽,既不明傷寒治法,又不識雜證類傷寒,往往妄投汗、下之藥,以致虛人元氣,變證叢生。元氣本虛之人,未有不因之而斃者矣。戒之哉!汗、下之藥,焉可嘗試也?

時氣傷寒,除陰證不可服。

苦參(一兩),水、酒各一碗,煎八分;重者水、醋各半服之。一汗而愈。不論傷寒久近,立效。《本草》云:天行尤良。

,諸病喘嘔,暴注下迫,霍亂轉筋,身熱瞀郁,小便濁赤,皆屬於暑。

【忌】破氣,升,復忌下,濕潤,辛溫,辛燥,熱,發散,閉氣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清暑益氣,健脾,甘寒,甘溫,辛寒,酸寒,苦寒。

白話文:

現代醫學師常有莽撞之舉,不懂得傷寒的治療法則,也不識別各種類型的傷寒,隨意使用發汗或通便的藥物,導致原本虛弱的人體元氣受到損傷,產生各種併發症。對於本身元氣虛弱的人來說,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其生命危機。必須警惕!切勿輕易嘗試發汗或通便的藥物。

對於「時氣傷寒」,除了陰性症狀之外,其他都應避免服用。

使用苦參(一兩)加水和米酒各一碗,煎煮至剩餘八分;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,可用等量的水和醋進行調製後服用。一次服用後,即可痊癒。無論傷寒病程的長短,此方均能迅速見效。《本草經》中有記載,這種方法對流行病尤為有效。

對於「暑」引起的各種疾病,如喘息、嘔吐、突然腹痛、霍亂、肌肉抽搐、高熱、頭脹、小便混濁發黃等症狀,都是由於暑氣所引起。

【禁忌】使用耗氣、升提、再忌用通便、祛濕、辛溫、辛燥、熱性、發散、閉塞氣道的藥物。

所有相關藥物的使用請參考前面的說明。

【適宜】使用能清暑益氣、健脾、甘寒、甘溫、辛寒、酸寒、苦寒的藥物。

黃連,香薷,葛根,石膏,知母,甘草,人參,黃耆,白朮,白扁豆,神麯,橘皮,白茯苓,木瓜,麥門冬,五味子,白芍藥,白梅,烏梅

白話文:

  1. 黃連:黃連是一種清熱解毒的藥材,常被用於治療熱性病徵。
  2. 香薷:香薷是一種辛香發汗的藥材,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。
  3. 葛根:葛根是一種發汗退燒的藥材,對於風熱感冒或高燒有著很好的療效。
  4. 石膏:石膏具有清熱、止痛的功效,多用於治療熱症、頭痛等症狀。
  5. 知母:知母是一種清熱潤燥的藥材,對於肺熱、燥咳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6. 甘草:甘草是一種調和藥性的藥材,也具備補中益氣、緩急止痛的效果。
  7. 人參:人參是一種滋補強身的藥材,對於體虛、神疲乏力有著很好的療效。
  8. 黃耆:黃耆是一種補氣養血的藥材,對於氣血不足、面色蒼白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9. 白朮:白朮是一種健脾助消化的藥材,對於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有著很好的療效。
  10. 白扁豆:白扁豆是一種補腎固精的藥材,對於腎虛、遺精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1. 神麲:神麲是一種促進消化的藥材,對於消化不良、腹脹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2. 橘皮:橘皮是一種化痰理氣的藥材,對於胸膈痞滿、咳嗽有痰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3. 白茯苓:白茯苓是一種利水滌濕的藥材,對於腫脹、尿頻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4. 木瓜:木瓜是一種疏肝解鬱的藥材,對於肝氣鬱結、情緒低落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5. 麥門冬:麥門冬是一種滋陰潤肺的藥材,對於肺燥、咳嗽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6. 五味子:五味子是一種收斂固表的藥材,對於虛汗、自汗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7. 白芍藥:白芍藥是一種平肝安神的藥材,對於肝火旺盛、心悸失眠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8. 白梅:白梅是一種清熱解毒的藥材,對於熱毒、口腔潰瘍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  19. 紅梅:紅梅(烏梅)是一種收斂止瀉的藥材,對於腸胃炎、腹瀉有著良好的療效。

大約用清暑益氣湯、香薷飲、生脈散。凡病暑之人,其氣必虛。傷氣,無氣以動,故當補氣為本。惟肺熱多火者,忌人參、術。

中暑,猝昏暈,急以童便灌入即省。

【忌、宜】俱同暑。

又方:用絲瓜葉一片,白鹽梅肉一枚,並取核中仁,共研如泥,新汲水調灌,立瘥。兼治中暑霍亂有神。

太陽病中暍

【忌】同暑。

【宜】人參白虎湯。有肺熱火病人,不能服參者,用竹葉石膏湯。脾胃作瀉者,水調六一散。

白話文:

對於暑熱症狀,可以考慮使用清暑益氣湯、香薷飲或生脈散來進行治療。在治療時,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暑熱之症往往會導致氣血虛弱,因此補氣是首要原則。然而,如果患者肺部熱盛、火氣旺盛,則需避免使用人參和白朮。

若遇到中暑情況,患者出現突然昏迷或暈倒,應立即使用兒童尿液灌注,患者可馬上恢復意識。

在飲食禁忌和適合的食物方面,都與暑熱症狀相同。

此外,有一個替代療法,可以使用絲瓜葉一片,搭配一顆白鹽梅肉和其核內的種子,一起研磨成泥狀,再用新鮮汲取的水調製後灌入患者口中,能迅速改善病情,並對中暑霍亂有奇效。

對於「太陽病中暍」(即中暑)的情況,飲食禁忌與暑熱症狀相同。

在適當的食物選擇上,人參白虎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對於有肺熱火旺的患者,如果無法接受人參,可以改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患者出現脾胃功能失調,引發腹瀉,則可以用水調製六一散來進行治療。

霍亂,見胃虛條內。

【忌、宜】俱同。

疰夏,由於脾胃薄弱,胃家有濕熱,及留飲所致。

【忌】同前。

【宜】益氣健脾,酸寒,苦寒,淡滲。

人參,白朮,半夏,橘皮,白茯苓,白扁豆,白芍藥,木瓜,澤瀉,兼服生脈散。

,諸痙強直,積飲痞膈,中滿霍亂,吐下體重,胕腫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經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故其病筋骨疼痛,腰重痛不可轉側,身重,四肢不利。濕在上,病嘔吐,頭重,胸滿;濕在中,病腹脹,中滿,泄瀉;濕在下,病足脛跗腫,腳氣,臁瘡久不愈。

白話文:

【內容】

「霍亂」,請參照胃虛的相關條目。

「忌」和「宜」都相同。

「疰夏」,是因為脾胃功能較弱,胃中有濕熱,以及積存的飲食導致的。

「忌」與之前相同。

「宜」包括補益氣血、強健脾胃,適合食用酸寒、苦寒、淡滲的食物。

人參、白朮、半夏、橘皮、白茯苓、白扁豆、白芍藥、木瓜、澤瀉,同時服用生脈散。

「濕」,諸種痙攣強直、積存飲食造成脹滿、腹部飽滿、嘔吐、體重增加、膚色像泥一般,按壓後不回彈,這些症狀都與濕有關。經典中提到:大地的濕氣侵入人體,會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、筋絡和脈絡。因此,患者會感到筋骨疼痛、腰部沈重且難以轉動、全身沈重、四肢活動不便。濕氣在上部,會導致嘔吐、頭重、胸滿;在中部,會導致腹脹、腹部飽滿、腹瀉;在下部,會導致腳踝和腳底腫脹、腳氣、臁瘡久久無法痊癒。

【忌】濕潤,甘,咸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散,滲泄,燥,辛,苦。

木瓜,薏苡仁,朮,石斛,萆薢,石菖蒲,茯苓,佐以防風,葛根,寒濕加半夏、五加皮;風濕加獨活;濕熱加黃柏、車前子、木通,甚者加漢防己。

白話文:

【禁忌】避免濕潤、甘甜、鹹味的食物。所有藥物的使用請參考前文。

【適合】選擇具有疏散、滲洩、燥性、辛香、苦味的藥物。可以使用木瓜、薏苡仁、蒞、石斛、萆薢、石菖蒲、茯苓,輔以防風、葛根。對於寒濕情況,可加入半夏、五加皮;若為風濕,則可加入獨活;對於濕熱,可加入黃柏、車前子、木通,嚴重時甚至可以加入漢防己。

腳氣,由於濕熱。

【忌】溫燥,濕熱,補氣,復忌破氣,升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清熱,除濕,利小便,甘平,酸寒,苦寒,辛溫,淡滲。

黃柏,石斛,麥門冬,木瓜,石菖蒲,車前子,茯苓,木通,澤瀉,萆薢,防己

,諸澀枯涸,幹勁破揭,皆屬於燥。角弓反張,筋攣急不舒,舌強不能言,二便閉澀,口渴口乾,舌苦,皮膚皴揭,毛髮脆折,津液不生,血枯胃槁,以致飲食不化,噎膈吐食。

【忌】升散,破氣,下,辛燥,大熱,溫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潤,益血,辛,甘寒,酸寒,鹹寒,有熱證者宜兼清熱。

白話文:

"腳氣",是因為體內有濕熱的問題。

避免使用溫燥、濕熱、補氣類的藥物,特別是要避免使用破氣、升高的藥物。

所有藥物的使用都請參照之前的說明。

應當使用清熱、除濕、促進小便流通、甘平、酸寒、苦寒、辛溫、淡滲等性質的藥物。

推薦使用的藥物包括黃柏、石斛、麥門冬、木瓜、石菖蒲、車前子、茯苓、木通、澤瀉、萆薢、防己。

「燥」症狀包括各種乾燥、枯涸、幹硬、破裂的現象,如角弓反張、筋收縮緊張無法舒展、舌頭僵硬難以說話、大小便閉塞、口渴口乾、舌頭苦、皮膚乾裂、毛髮乾脆斷裂、津液無法生成、血液枯竭、胃部萎縮,導致飲食不消化、噎食、吐食。

避免使用升散、破氣、下藥、辛燥、大熱、溫性的藥物。

所有藥物的使用都請參照之前的說明。

適合使用潤燥、補血、辛、甘寒、酸寒、鹹寒的藥物,如果有熱症狀,可以配合清熱的藥物一起使用。

麥門冬,當歸,地黃,肉蓯蓉,酥,人乳,牛乳,蜜,胡桃,甘菊花,麻仁,胡麻,柏子仁,人參,松實,天門冬,五味子,酸棗仁,白芍藥,蔗漿,蘆根汁,童便,梨汁,韭汁,佐以薑汁

,諸熱瞀瘛,暴瘖冒昧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胕腫疼酸,氣逆上衝,禁慄如喪神守,唼嘔,瘡瘍,喉痹,耳鳴及聾,嘔湧溢食不下,目昧不明,暴注,瞤,暴病暴死,皆屬於火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、當歸、地黃、肉蓯蓉、酥、人乳、牛乳、蜜、胡桃、甘菊花、麻仁、胡麻、柏子仁、人參、松實、天門冬、五味子、酸棗仁、白芍藥、蔗漿、蘆根汁、童便、梨汁、韭汁,並加入薑汁作為調和。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用上述中草藥和食材來治療與「火」相關的症狀。具體包括:

  • 各種熱性疾病,如頭暈、癲狂、失語、驚慌失措、罵人、驚嚇、皮膚紅腫、疼痛、氣喘、寒戰、嘔吐、傷口、喉嚨痛、耳鳴或耳聾、食不下嚥、視力模糊、突然腹瀉、顫抖、急病或猝死等。這些症狀都可能與「火」的影響有關。

【忌】補斂,升發,閉氣,辛燥,溫熱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降折,下,鹹寒,苦寒,辛寒,甘寒。

大黃,童便,芒硝,黃芩,黃連,黃柏,連翹,石膏,山梔,玄參,生甘草,知母,天門冬,麥門冬,生地黃,藍汁虛者宜甘寒、鹹寒以滋水,不宜用苦寒傷胃。

猝眩僕、九竅流血,多不治。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服童便,鹽湯,竹瀝,藍汁梨,生犀角汁

猝心痛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服山梔,白芍藥,延胡索,生甘草,鹽湯,蘇子

白話文:

【禁忌】補充,提升,封閉氣息,辛辣乾燥,溫熱的藥物。所有藥物的使用請參考前面的說明。

【適宜】降壓,減緩,鹹寒,苦寒,辛寒,甘寒的藥物。如大黃、童便、芒硝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連翹、石膏、山梔、玄參、生甘草、知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生地黃、藍汁。對於虛弱的患者,適合使用甘寒或鹹寒的藥物滋養陰液,不宜使用苦寒之物傷害脾胃。

  • 猝然頭暈倒地、九孔流血的情況,大多難以治療。 【禁忌】與火同用。

【適宜】服用童便、鹽水、竹瀝、藍汁梨、生犀角汁。

  • 猝然心痛的情況,同樣不宜與火同用。

【適宜】服用山梔、白芍藥、延胡索、生甘草、鹽水、蘇子。

目暴赤腫痛甚,見肝實條內。

【忌、宜】俱同。

二便忽閉,以利小便為先。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降潤,苦寒,甘寒,辛寒,利竅。

大黃,蘇子,生蜜,麻仁,桃仁,石膏,貝母,天門冬,麥門冬,黃芩,山梔,滑石,澤瀉,豬苓,車前子,木通,海金砂

頭面赤腫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清熱解毒,發散,苦寒,辛寒,甘寒,鹹寒。

甘菊花,鼠黏子,連翹,荊芥,薄荷,蟬蛻,大黃,玄參,石膏,知母,竹葉,生甘草,童溺

白話文:

眼睛突然紅腫疼痛,這是肝火過旺的徵兆。在飲食上要避免辛辣、熱性食物,同時可以選擇具有清熱、涼血、滋潤、苦寒、甘寒、辛寒等功效的食物。

如果出現二便不通,應該先考慮通利小便。

在飲食禁忌方面,除了避免熱性食物外,還應當注意避免與火相沖突的食物。

對於清熱解毒、發散風寒、涼血等效果的食物,如甘菊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荊芥、薄荷、蟬蛻、大黃、玄參、石膏、知母、竹葉、生甘草、童溺等,都可以選擇食用。其中大黃、蘇子、生蜜、麻仁、桃仁、石膏、貝母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黃芩、山梔、滑石、澤瀉、豬苓、車前子、木通、海金砂等都是清熱利濕、通便解毒的中藥材。頭部和臉部紅腫的情況下,飲食上也應當避免與火相沖突的食物,並選擇清熱解毒、發散風寒、涼血等功效的食物進行調理。

忽大渴思冰水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潤,生津液,辛寒,甘寒,鹹寒。

石膏,知母,玄參,麥門冬,竹葉,栝樓根,五味子,梨汁,蔗漿,童便,涼水,冰

口乾舌苦

【忌、宜】俱同火。

暴喑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降氣,發聲音,苦,甘寒,辛涼,鹹寒。

蘇子,枇杷葉,貝母,桔梗,百部,竹瀝,梨汁,天門冬,麥門冬,甘草,薄荷,玄參,桑白皮,童便

暴注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利水,苦寒,酸寒。

白話文:

忽大渴思冰水 【忌】避免與熱性食物一同食用。 【宜】滋潤,增加體內津液,選擇辛涼或甘寒的食物,例如:鹽水,梨汁,蔗漿,童便,涼水,冰塊。

口乾舌苦 【忌、宜】皆避免與熱性食物一同食用。

暴喑 【忌】避免與熱性食物一同食用。 【宜】使用能調節氣息,幫助發聲的食物,如:苦味、甘寒、辛涼或鹹寒的食物,例如:蘇子,枇杷葉,貝母,桔梗,百部,竹瀝,梨汁,天門冬,麥門冬,甘草,薄荷,玄參,桑白皮。

暴注 【忌】避免與熱性食物一同食用。 【宜】使用有利尿作用,且具有苦寒或酸寒特性的食物,例如:蘇子,枇杷葉,貝母,桔梗,百部,竹瀝,梨汁,天門冬,麥門冬,甘草,薄荷,玄參,桑白皮。

茯苓,黃連,黃芩,白芍藥,生甘草,葛根,滑石,木通

虛者,加人參、蓮肉、白扁豆。

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清鎮,苦寒,辛寒,鹹寒。

丹砂,牛黃,黃連,黃芩,山梔,滑石,知母,童便

大便閉者,加大黃下之,不行加芒硝。

禁慄如喪神守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同躁擾狂越。

氣逆衝上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降氣,酸斂,甘寒,苦寒,鹹寒。

蘇子,枇杷葉,橘紅,五味子,番降香,山茱萸,白芍藥,麥門冬,石斛,黃柏,牛膝,桑白皮,童溺

白話文:

茯苓、黃連、黃芩、白芍藥、生甘草、葛根、滑石、木通

若氣血虛弱者,可加入人參、蓮肉、白扁豆。

如果出現焦慮、煩躁、狂亂、罵人、驚嚇的情況,應避免食用與火性相關的食物。

對於清熱鎮靜、苦寒、辛寒、鹹寒的飲食應適度攝取。

丹砂、牛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滑石、知母、童便

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加大黃來幫助排便,若仍無效則可加入芒硝。

若出現像喪失神智、害怕的情況,應避免食用與火性相關的食物。

對於清熱鎮靜、苦寒、辛寒、鹹寒的飲食應適度攝取。

氣逆上沖時,應避免食用與火性相關的食物。

對於降氣、酸收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的飲食應適度攝取。

蘇子、枇杷葉、橘紅、五味子、番降香、山茱萸、白芍藥、麥門冬、石斛、黃柏、牛膝、桑白皮、童溺

以上內容為中醫古籍中的藥物組合和使用方法,具體用法需由專業醫師根據病情進行診斷和指導。

瞤瘛瞀瘛

【忌】同火。

【宜】清熱和肝,酸寒,苦寒,辛寒,甘寒。

白芍藥,生甘草,竹葉,玄參,黃連,黃柏,生地黃,甘菊花,麥門冬,知母,石膏

白話文:

在中醫學上,「瞤瘛瞀瘛」是一種病症名稱,主要指的是肌肉抽搐、神經錯亂或精神失常等症狀。在治療這種情況時,需遵循以下原則:

  • 避免使用與「火」相關的治療方法。
  • 推薦的治療方式包括清熱、調和肝氣、使用酸性寒涼、苦性寒涼、辛性寒涼、甘性寒涼等類型的藥物。

具體的藥物包括:

  • 白芍藥:有平肝安神的作用。
  • 生甘草:具有調和藥性、補脾益氣的功效。
  • 竹葉:清熱解毒,利尿通淋。
  • 玄參:清熱解毒,滋陰降火。
  • 黃連:清熱燥濕,解毒止痛。
  • 黃柏:清熱燥濕,固表止汗。
  • 生地黃:清熱涼血,滋陰養血。
  • 甘菊花:清熱解毒,疏風散邪。
  • 麥門冬:潤肺養陰,清心除煩。
  • 知母:清熱潤燥,養陰生津。
  • 石膏:清熱解毒,涼血止渴。

這些藥物可以單獨或配合使用,具體用法用量需遵照專業中醫師的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