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辨驗外感真偽法
凡外感必頭疼,其疼也不間晝夜。探其舌本,必從喉嚨內幹出於外。多兼煩躁,不煩躁者,即輕證也。不頭疼而發熱,不發熱而頭疼,頭雖疼而有時暫止,口雖干而舌本不燥,骨雖疼而頭不疼,雖渴而不欲引飲,至夜或偶得寐,遇食不好亦不惡,居處雖若尪怯,而神氣安靜。凡若此者,皆非傷寒也。
白話文:
所有外來的病邪必定會引起頭痛,而且這種頭痛不分日夜。如果要檢查舌頭,舌頭必定會從咽喉乾燥而出現在外面。通常會伴隨著焦慮和急躁,如果不感到焦慮和急躁,那麼這就是輕微的病症。如果頭痛但不發熱,或者發熱但不頭痛,頭痛的情況雖然存在但會有時暫時停止,口雖乾但舌頭並未乾燥,骨頭疼痛但頭部不痛,即使口渴也不想喝水,到了晚上可能會偶爾得到睡眠,對於食物沒有特別的好感或反感,即使在體力上看似虛弱,但精神狀態平靜。所有這些表現,都不是傷寒症狀。
2. 三陽治法總要
太陽病,其證發熱,惡寒惡風,頭痛項強,腰脊強,遍身骨痛,脈雖浮洪而不數,多不傳經;煩躁脈急者,是欲傳經。宜先發汗以解表邪。其藥以羌活湯為主:
羌活(三錢),前胡(二錢),甘草(八分),葛根(二錢),生薑(三片),棗(二枚),杏仁(九粒,去皮尖,研爛)
水煎服。
秋深冬月,應用此方,亦可量加紫蘇、蔥白。如冬月天氣嚴寒,感邪即病,服此方不得汗,本方加麻黃(一錢),生薑(四片),(共前七片),得汗,勿再服。如病人自覺煩躁,喜就清涼,不喜就熱,兼口渴,即欲傳入陽明也。若外證頭疼,遍身骨疼不解,或帶口渴,鼻乾,目疼,不得臥,即系太陽陽明證。
白話文:
【太陽病】,指的是症狀包括發熱、畏寒畏風、頭痛頸部僵硬、腰背僵硬,以及全身骨頭疼痛。脈象雖然浮現洪大但不快速,通常不會傳到經絡;如果症狀表現出焦躁且脈搏緊張,這表示可能要傳到經絡了。應該首先使用發汗法來消除表層的邪氣。主要藥物配方為「羌活湯」:
羌活(三錢)、前胡(二錢)、甘草(八分)、葛根(二錢)、生薑(三片)、棗子(二枚)、杏仁(九粒,去皮尖,研磨)
請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在秋季末期和冬季月份,使用這個方子時,可以適量加入紫蘇、蔥白。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感染邪氣而患病,服用這個方子卻沒有出汗,則可以在原有配方上加上麻黃(一錢)、生薑(四片,共七片)以助於出汗,一旦出汗就不必再服用了。如果病人感到煩躁,喜歡冷清的環境,而不喜歡熱的,並伴有口渴的症狀,這可能是進入陽明經的徵兆。如果外在症狀包括頭痛、全身骨頭疼痛未解,或者伴有口渴、鼻腔乾燥、眼睛疼痛、無法安睡,這就是太陽與陽明經的合併症狀。
羌活湯中加石膏、知母、麥冬,大劑與之,得汗即解。如自汗,煩躁,頭疼,遍身骨疼不解者,羌活(一錢),桂枝(七分),石膏(一兩二錢),麥冬(六錢),知母(三錢),竹葉(一百二十片),白芍藥(二錢),甘草(八分)。如冬月即病太陽證,惡寒、畏風、頭疼、遍身骨疼、自汗、不渴,宜用桂枝(八分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,大棗(二枚),生薑(一片)。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之愈。
白話文:
在羌活湯中加入石膏、知母、麥冬,大量使用後,若有出汗現象即可痊癒。如果出現自汗、煩躁、頭痛、全身骨頭疼痛且未得到緩解的情況,可以使用以下配方:羌活(一錢)、桂枝(七分)、石膏(一兩二錢)、麥冬(六錢)、知母(三錢)、竹葉(一百二十片)、白芍(二錢)、甘草(八分)。
若在冬季時出現太陽經的症狀,包括畏寒、怕風、頭痛、全身骨頭疼痛、自汗、不口渴等情況,應使用桂枝(八分)、芍藥(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、大棗(二枚)、生薑(一片)進行治療。
如果太陽經的症狀未能改善,導致膀胱有熱結的情況,患者表現為精神恍惚如狂,並有出血現象,此時應進行適當的排血治療,這樣會有助於病情的好轉。
其外證不解者,不可下,當先解表;表證罷,少腹急結者,乃可下之,桃仁承氣湯。無蓄血證,大承氣湯。
正陽陽明病,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熱是也。其證不大便,自汗,潮熱,口渴,咽乾,鼻乾,嘔或乾嘔,目眴眴不得眠,畏人聲,畏木聲,畏火,不惡寒反惡熱,或先惡寒不久旋發熱,甚則譫語,狂亂,循衣摸床,脈洪大而長。宜急解其表,用竹葉石膏湯,大劑與之。不嘔,無汗,與葛根湯,亦須大劑。若表證已罷,脈緩,小便利,是病解矣。若表證罷後,邪結於裡,大便閉,小便短赤,宜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下之。下後,按其腹中不作痛而和,病即已解;如作痛,是燥糞未盡也。再用前藥下之,以腹中和,二便通利為度。陽明病,不能食,若其人本虛,勿輕議下。陽明病頭眩,咳而咽痛者,用葛根、甘草、桔梗、麥冬四味濃煎,數數與之。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當發黃。急用梔子、麥冬、淡豆豉,大劑濃煎與之。如已見身黃,急加茵陳為君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外在症狀仍未解除的情況,不可進行下法治療,應先處理表面症狀;當表面症狀緩解,出現少腹部緊繃結塊時,方可使用下法,適用方劑為「桃仁承氣湯」。若沒有積血的症狀,則可用「大承氣湯」。
正陽陽明病,指的是胃部熱盛的狀態。主要症狀包括便祕、自汗、潮熱、口渴、咽喉乾燥、鼻腔乾燥、嘔吐或乾嘔、眼睛渦渦無法安眠、害怕人聲、害怕木聲、害怕火、不畏寒反而畏熱,或者先前畏寒不久後轉為發熱,嚴重時會出現胡言亂語、狂亂、抓衣摸牀,脈搏洪大且長。應該立即解開表面症狀,使用「竹葉石膏湯」大量服用。若無嘔吐,無流汗,則可以使用「葛根湯」,同樣需要大量服用。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除,脈搏緩和,小便正常,表示病情已經得到解救。若表面症狀消除後,邪氣聚結於內部,導致大便閉塞,小便色紅,則需使用「調胃承氣湯」或「小承氣湯」進行排泄。排泄後,若腹部不再疼痛且感到舒適,即表示病情已經恢復;若仍感疼痛,則表示有乾燥的糞便未完全排出,再次使用前述藥物進行排泄,直到腹中和諧、二便暢通為止。陽明病期間若無法進食,若患者本身虛弱,不要輕易使用下法。陽明病若出現頭暈、咳嗽和咽喉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葛根、甘草、桔梗、麥冬四種中草藥濃縮煎煮,多次服用。陽明病期間若無汗、小便不利,心感煩躁不安,則可能出現黃疸。應急用梔子、麥冬、淡豆豉大量濃縮煎煮後服用。若已出現身體黃染的情況,則要迅速增加茵陳為主藥來進行治療。
陽明病衄血,此緣失於發汗,宜用荊芥(二錢),葛根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牡丹皮(一錢五分),蒲黃(二錢),茅根(二兩),側柏葉(二錢),生地黃(三錢),濃煎與之,兼飲童便。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此邪未入於腹中,慎勿下之。用竹葉石膏湯,加栝樓(一個,搗碎),桔梗(二錢),黃連(一錢)。
白話文:
陽明病出現鼻衄,這通常由於發汗失調引起,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- 荊芥(二錢):具清熱解表、止血作用。
- 葛根(三錢):能清熱解毒、升陽止血。
- 麥門冬(五錢):具有滋陰清熱、潤肺止血的功效。
- 牡丹皮(一錢五分):可清熱涼血、散瘀止血。
- 蒲黃(二錢):能活血化瘀、止血。
- 茅根(二兩):有清熱利溼、涼血止血的效果。
- 側柏葉(二錢):能清熱涼血、止血。
- 生地黃(三錢):具有滋陰清熱、涼血止血的作用。
以上各味藥材需濃煎後服用,同時可以飲用童便。
另外,陽明病若出現心下硬滿的症狀,這表示邪氣尚未進入腹部,切勿進行下法治療。此時可使用竹葉石膏湯,並加入栝樓(一個,搗碎)、桔梗(二錢)、黃連(一錢)。
陽明病邪結於裡,汗出身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潮熱,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。六七日以來,宜下之,用小承氣湯;不行,換大承氣湯,勿大其劑。若大便不硬者,慎勿輕下。陽明病,發汗不解,腹滿急者,亟下之。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證,大便難,宜承氣湯下之。
陽明病,下之早,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不能食,但頭汗出,梔子豉湯主之。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胸滿不去者,與小柴胡湯去人參,加栝樓、黃連。陽明病自汗出,或發汗後,小便利,津液內竭,大便雖硬,不可攻之。須俟其自大便,或用蜜導、膽導法通之。
白話文:
陽明病的情況是病邪在體內聚集,出汗會感到身體沈重,呼吸短促,腹部飽滿且伴有喘息,體溫升高,手腳會流汗。如果七天以上仍沒有改善,應當考慮使用小承氣湯來排便。如果藥物不起作用,可以改為使用大承氣湯,但不要過量使用。如果大便並未變得乾硬,則不要輕易使用下藥。
陽明病如果發汗後仍然不見好轉,且腹部緊張,應當盡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。傷寒病經過六七天,如果眼睛模糊不清,眼珠不適,沒有表面症狀,但排便困難,則適合使用承氣湯進行通便。
陽明病如果早期就使用下藥,可能會導致外在出現熱象,手腳會感到溫暖,但不會形成胸腔積液。心頭煩躁,無法進食,只是頭部出汗,此時可使用梔子豉湯來調理。如果陽明病出現潮熱,大便稀軟,胸部仍感不適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,加入栝樓和黃連進行治療。
陽明病如果自行出汗,或者發汗後尿頻,體內水分不足,即使大便乾硬,也不可立即使用強力下藥。應該等待其自然排便,或者使用蜂蜜導引、膽汁導引等方法幫助通便。
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,本有宿食,宜再用承氣湯下之。食谷欲嘔,屬陽明,非少陽也。胸中煩熱者,竹茹湯主之。竹茹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枇杷葉(三大片),蘆根(三兩)。內無熱證者,小便利,口不渴,此為陽明虛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吳茱萸(二錢),人參(三錢),生薑(一錢五分),大棗(三枚),水煎,日三服。
凡陽明病多汗,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,以小承氣湯下之。若一服譫語止者,勿再服。陽明病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數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服藥後腹中轉氣者,更與一服;若不轉氣者,勿更與之;若服藥後次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。為難治,勿複議下。
白話文:
在大下之後,六七日內仍沒有排便,煩躁不解除,腹部脹滿疼痛,原本就有宿食積聚,適合再使用承氣湯來通便。如果出現想吐食慾的情況,這代表是陽明經的症狀,而非少陽經的症狀。如果胸部感到煩熱,可以使用竹茹湯來治療。所需藥物包括:竹茹(三錢)、麥門冬(五錢)、枇杷葉(三大片)、蘆根(三兩)。
如果內無熱症狀,尿量正常且口不渴,這代表是陽明經的虛弱症狀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調理。所需藥物包括:吳茱萸(二錢)、人參(三錢)、生薑(一錢五分)、大棗(三枚),加水煎煮,每日服用三次。
一般來說,陽明病會有多汗現象,體液流失,胃部乾燥,因此大便會變得硬結,硬結會導致神志混亂,此時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通便。如果一劑藥物後癲狂停止,就不需要再次服用。陽明病出現癲狂,伴有潮熱、脈搏滑動且頻率加快的現象時,可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服藥後腹內產生氣流,可以再服用一次;如果不產生氣流,則不要再服用。若服藥後第二天仍沒有排便,脈搏反而變為微細,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。這類情況較難治療,不要再考慮使用通便方法。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汗止在頭。用荊芥(三錢),葛根(三錢),黃芩(一錢五分),麥冬(五錢),牡丹皮(一錢五分),生蒲黃(二錢),濃煎,以童便兌飲之。陽明病,脈浮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惡熱身重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有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;若渴欲飲水,舌燥者,白虎湯加人參主之;若脈浮,發熱,口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陽明病,脅熱下利者,宜六一散;心下痞者,以黃連頭汗調服之;脈浮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。趺陽脈浮而澀,小便數,大便硬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麻仁(十三兩),芍藥(四兩),枳實(四兩),大黃(八兩),厚朴(三兩),杏仁(六兩),蜜丸如梧子大。每用十丸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陽明病,如果出現下血和神志錯亂的情況,這表示熱邪已經進入到血脈之中,治療上要使熱邪從頭部排出。使用以下方劑:三錢的荊芥,三錢的葛根,一錢五分的黃芩,五錢的麥冬,一錢五分的牡丹皮,以及二錢的生蒲黃,將這些藥物濃縮煎煮後,加入童子尿調和飲用。
陽明病若脈象浮緊,出現咽喉乾燥、口苦、腹脹且喘息、發燒出汗、畏熱身體沈重等症狀。若誤用了下法,導致胃中空虛,氣體上沖至胸膈,引起心中煩躁,舌頭表面有層苔狀物,應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;若感到口渴想喝水,舌頭乾燥,則可以使用加有人參的白虎湯;若脈象浮現,發燒,口渴,小便不通暢,則適合使用豬苓湯。
對於陽明病伴有脹痛和下利的情況,可使用六一散;若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不適,可以使用黃連頭汗調和服用;若脈象浮遲,表層有熱,內部有寒,並伴有下利清穀,則適合使用四逆湯。方劑中包含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。
若趺陽脈象浮而澀,小便頻繁,大便堅硬,這可能表明脾氣受阻,此時可用麻子仁丸來治療。麻仁十三兩,芍藥四兩,枳實四兩,大黃八兩,厚朴三兩,杏仁六兩,製成蜜丸,大小如同梧桐籽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。
陽明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者,重語也。直視,譫語,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發汗多,若重發其汗,譫語,脈短者死;脈和者不死。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或至十餘日,日晡時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;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妄撮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(澀者陽證見陰脈也)。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利,勿再服。陽明病發狂,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此陽明實也。以承氣湯亟下之;如便不結者,大劑白虎湯灌之。石膏(四兩),麥冬(二兩),知母(一兩五錢),加大青(一兩),甘草(七錢)。太陽陽明病,脅熱下利者,宜六一散,以黃連煎湯調服之。太陽陽明並病,六七日表證仍在,其人發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,下其血乃愈,當用桃仁承氣湯。又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潮熱,汗出,大便難,譫語者,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陽明經實熱時,會出現神志錯亂的譫語;虛熱時則會有語音低沈、含混不清的鄭聲。鄭聲指的是聲音沈緩、語意不清的情況。如果病人表現為直視、譫語、呼吸困難、胸部脹滿,這通常表示病情嚴重,預後不佳,甚至可能死亡。如果病人出現下痢,情況同樣危急。如果發汗過多,或者再次過度發汗導致病人譫語,脈搏變短,這可能代表病情危急,預後不良;如果脈搏平和,則表示預後良好。如果病人在使用下法治療後仍無改善,且五到六天內沒有大便,或者更長時間,尤其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左右出現潮熱,不畏寒,說話如見鬼魂,病情加重時,可能出現不識人事、掙扎不安、微喘、直視的情況,脈象如果呈現弦狀,表示有生機,如果脈象呈現澀狀,表示病情嚴重,預後不佳。對於只發熱、譫語的輕症患者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。如果病人已經拉肚子,就不應該再服用此藥。陽明經實熱時,會表現為脫去衣服、登高唱歌,這是實熱的特徵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使用承氣湯迅速下逐邪氣。如果大便沒有變得堅硬,可以使用較大劑量的白虎湯灌服。對於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的病症,如果脅部熱痛、下利,適合使用六一散,並配合黃連煎湯調服。如果是太陽與陽明兩經合併,七到八天後仍然有表證,且病人發狂,表明熱氣在下焦,少腹處應硬實、滿脹,小便自利,應使用桃仁承氣湯排出積聚的血塊,以改善病情。對於兩個陽明經合併的情況,當太陽經的症狀消失,出現潮熱、大量出汗、大便困難、譫語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少陽病,其證口苦,咽乾,目眩,往來寒熱,胸脅痛,胸滿或痛,耳聾。脈法弦細。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胃和者,當自愈;不和者,則煩而悸。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凡太陽病不解,傳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未經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柴胡(二錢四分),人參(九分),黃芩(九分),甘草(九分),半夏(一錢五分),生薑(九分),大棗(二枚),水煎,溫服,日三。加減法: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樓實(一枚);若心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(二錢半);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、栝樓根;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(三錢)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(二錢);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(二錢,夏勿用)。溫服,取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,加五味子(一錢),少佐以乾薑。陽明少陽並病,必下利,脈滑而數,有宿食也。當承氣湯下之。若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三陽合痛,脈大,上關上,但欲睡眠,目合則汗。藥用百合(一兩),麥門冬(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知母(二錢),竹葉(五十片),栝樓根(二錢),鱉甲(如法,三錢),白芍藥(二錢)。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譫語遺尿,白虎湯加百合主之。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煩躁者,此以陽去入陰故也。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白話文:
少陽病,症狀包括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、反覆發燒、胸部及肋骨疼痛、胸部脹滿或疼痛、耳鳴。脈搏呈現弦細的特徵。如果頭痛且伴有發熱,則是少陽病的表現。在治療上,少陽病不應使用發汗法,否則會導致神智混亂。如果胃部調和,病情通常會自行好轉;若胃部不調和,則會出現煩躁和心跳加速的情況。傷寒病經過三天後,若少陽脈變細小,則表示病情可能正在好轉。對於太陽病未能痊癒,進而傳入少陽的病人,他們可能出現肋下硬實、乾嘔、難以進食、反覆發燒、未曾進行過吐瀉、脈搏沈緊的症狀。這類病人應服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。
小柴胡湯的配方如下:柴胡(二錢四分)、人參(九分)、黃芩(九分)、甘草(九分)、半夏(一錢五分)、生薑(九分)、大棗(二枚),加水煎煮,溫服,每日三次。
調整方法:
- 若胸部煩躁但沒有嘔吐,應去掉半夏和人參,加入栝樓實(一枚)。
- 若心下部位有痞硬感,應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(二錢半)。
- 若感到口渴,應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和栝樓根。
- 若腹部疼痛,應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(三錢)。
- 若心下部位有悸動感,小便不利,應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(二錢)。
- 若不口渴但有輕微熱感,應去掉人參,加入桂(二錢,夏季不宜使用)。
- 若有咳嗽,應去掉人參和大棗,加入五味子(一錢)和少量乾薑。
對於陽明少陽並病,必有下痢的症狀,脈搏滑而數,表示有宿食存在。應使用承氣湯進行治療。若進行過吐瀉、發汗、溫針等治療,且神智混亂,表明柴胡湯的療效已經結束,這是一個惡化的病情。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對症治療。
三陽合病,脈搏大,頭部疼痛,只想要睡覺,閉眼時出汗。應使用百合(一兩)、麥門冬(五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知母(二錢)、竹葉(五十片)、栝樓根(二錢)、鱉甲(如法,三錢)、白芍藥(二錢)進行治療。
三陽合病,腹部滿脹、身體沈重、神智混亂、小便失禁,應使用白虎湯加上百合進行治療。
傷寒病經過六七天後,如果病人變得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陽氣進入陰虛的表現。傷寒病經過三天後,三陽病程已盡,三陰病程開始。如果病人反而能夠正常飲食且不嘔吐,這表示三陰病程不會影響到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