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六淫門
風,諸暴強直,支痛經戾,裡急筋縮,皆屬於風。
真中風,猝僵仆,口噤不言,不省人事。如遺尿,直視,口開,手撒,汗出如珠,屬不治證。西北高寒之地有之,東南無。
【忌】破氣,下,吐,苦寒,酸斂。
諸藥俱見前。
【宜】辛甘發散,峻補真氣。
桂枝,附子,甘草,獨活,羌活,天麻,麻黃,防風,芎藭,細辛,藁本,蔓荊實,牛黃,辛夷,牡荊實,白芷,人參,黃耆
白話文:
風邪引起的各種突然強烈抽搐、四肢疼痛、筋骨緊繃、內急時腹瀉等症狀,都屬於風邪所導致。
真正的風中症狀,突然倒地,口不能說話,昏迷不醒。像是失禁、瞪眼、口開、手鬆、大汗淋灕,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療。這種病症多見於西北寒冷地區,南方則較少見。
禁忌:避免使用使氣血消散的藥物,避免下利、催吐的藥物,避免苦寒和酸收性的藥物。
所有的藥物詳情都在前面有介紹。
適宜的藥物包括辛甘發散的藥物,以及能強力補充真氣的藥物。
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獨活、羌活、天麻、麻黃、防風、芎藭、細辛、藁本、蔓荊實、牛黃、辛夷、牡荊實、白芷、人參、黃耆等。
有痰,加竹瀝,南星,半夏,薑汁
類中風,口眼歪斜,語言謇澀,半身不遂,口噤不言,四肢不舉,痰涎壅盛,昏眊不省人事。
【忌】汗,吐,下,大忌破氣,溫熱,苦寒,及一切治風濕辛燥發散,並開竅走真氣,行血諸藥,慎勿犯之,犯之則輕必重,重必斃。
麝香,蘇合香,檀香,龍腦香,安息香(以上開竅走真氣),余忌藥俱見前。
【宜】滋補,陽虛者補氣,陰虛者補血,陰陽兩虛則氣血雙補,兼宜清熱、降氣、豁痰,及保脾胃。
白話文:
如果有痰,可以添加竹瀝、南星、半夏、薑汁。
對於類似中風的情況,表現為口眼歪斜,語言困難,身體單側活動不靈活,口不能開,四肢不能舉動,痰多且濃稠,神志不清。
避免使用發汗、催吐、利尿的藥物,極力避免使用破氣、溫熱、苦寒的藥物,以及所有用於治療風濕、辛辣燥烈的發散藥物,和能夠開竅、走真氣、活血的藥物,務必謹慎,否則輕則加重病情,重則危及生命。
可以使用麝香、蘇合香、檀香、龍腦香、安息香(這些藥物能夠開竅、走真氣)等,其他禁忌的藥物請參照前文。
對於滋補的藥物,陽虛的應補氣,陰虛的應補血,陰陽兩虛則需同時補氣和補血。同時,也適合清熱、降氣、豁痰,以及保護脾胃的藥物。
天門冬(脾胃薄弱者勿多用),麥門冬,荊瀝,蘇子,栝樓根,貝母,橘紅,枇杷葉,甘草,竹瀝,童便,霞天膏,梨汁,黃柏
次益血,於前藥中加胡麻仁、石斛、牛膝、生地黃、五味子、甘菊花、枸杞子、何首烏、薯蕷、菟絲子、白芍藥、丹參、山茱萸、白蒺藜、酸棗仁、柏子仁、車前子、竹葉、羚羊角、鱉甲、木瓜、青蒿、遠志、栝樓仁、沙參、巴戟天、茯苓、茯神。
白話文:
天門冬(脾胃較弱的人不宜過量使用)、麥門冬、荊瀝、蘇子、栝樓根、貝母、橘紅、枇杷葉、甘草、竹瀝、童便、霞天膏、梨汁、黃柏
其次,增加補血效果,在之前的藥物中加入胡麻仁、石斛、牛膝、生地黃、五味子、甘菊花、枸杞子、何首烏、薯蕷、菟絲子、白芍藥、丹參、山茱萸、白蒺藜、酸棗仁、柏子仁、車前子、竹葉、羚羊角、鱉甲、木瓜、青蒿、遠志、栝樓仁、沙參、巴戟天、茯苓、茯神。
如便秘,加肉蓯蓉、當歸,倍麻仁。
如兼氣虛,加人參、黃耆。有肺熱者勿入人參。
感冒風寒,俗名傷風。其證或頭疼身熱,輕者則否,鼻必塞,兼流清涕,必惡風寒,或聲重,或聲啞,甚者痰壅氣喘咳嗽。
【忌】補氣,酸斂,閉氣。
諸藥俱見前。
【宜】發散,辛甘,溫。
芎藭,細辛,藁本,防風,甘草,荊芥,白芷,前胡,桑白皮,桔梗,紫蘇,薄荷,杏仁,石膏
白話文:
對於便祕的狀況,可以添加肉蓯蓉和當歸,並增加大麻仁的份量。如果還有氣虛的情況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。但如果有肺熱的問題,就不要使用人參。
感冒風寒,也就是俗稱的傷風。症狀可能包括頭痛、身體發熱,輕度的不發熱也可以,鼻子會堵塞,會流清水狀的鼻涕,會怕風和冷,或者聲音沈重,或者聲音嘶啞,嚴重時會有痰壅、呼吸困難和咳嗽。
禁忌:避免使用補氣、酸斂、閉氣的藥物。
所有的藥物都見於前面的說明。
適合的藥物有:發散、辛甘、溫性的藥物。例如:芎藭、細辛、藁本、防風、甘草、荊芥、白芷、前胡、桑白皮、桔梗、紫蘇、薄荷、杏仁、石膏等。
注意: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實際應用時請尋求專業醫生指導。
傷風熱
【忌】同感冒風寒。
【宜】辛寒,甘寒,發散。
石膏,知母,甘草,竹葉,麥門冬,前胡,桔梗,薄荷,葛根,桑白皮
久而不愈者屬虛,陽虛者加人參、黃耆;陰虛者,加五味子、地黃,倍門冬、白芍藥。
寒,諸病上下所出水液,澄澈清冷,癥瘕㿗疝堅痞,腹滿急痛,下利清白,食已不飢,吐利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
凡中寒,必本於陽虛。
【忌】破氣,苦寒,下,甘寒,辛寒。
諸藥俱見前。
【宜】補氣,散寒,辛甘,溫熱,輕者解表,重者溫補。
桂枝,乾薑,麻黃,人參,附子,黃耆
傷寒,冬月即病,宜從仲景法。
白話文:
【禁忌】與感冒風寒的情況相同。
【適宜】使用辛寒或甘寒的藥物,以及具有發散效果的藥物。
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竹葉、麥門冬、前胡、桔梗、薄荷、葛根、桑白皮。
如果病情持續未愈,可能是虛證。如果是陽虛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;如果是陰虛,則可添加五味子、地黃,並且加重麥門冬和白芍藥的比例。
「寒」,指的是身體上下各部位排出的水分,清澈冷涼,如癥瘕、㿗疝、堅痞等症狀,腹滿急痛,下利清白,飯後不餓,嘔吐利且有腥穢味,四肢活動不便,四肢冰冷,都是寒氣所致。
對於中寒的情況,必定是因為陽氣不足。
【禁忌】使用破氣、苦寒、下洩、甘寒、辛寒的藥物。
這些藥物的使用方式與前文提到的一樣。
【適宜】使用補氣、散寒、辛甘、溫熱的藥物,輕微的情況可以解表,嚴重的情況則需要溫補。
桂枝、乾薑、麻黃、人參、附子、黃耆。
如果是傷寒,且在冬季發病,應該遵循張仲景的方法來治療。
2. 傷寒古今時地不同因之六經治法宜異
夫傷寒者,大病也。時者,聖人所不能違者也。以關乎死生之大病,而藥不從時,顧不殆哉!仲景醫門之聖也,其立法造論,後之明師,如華佗、孫思邈輩,莫不宗之。漢末去古未遠,風景猶厚,形多壯偉,氣尚敦龐,其藥大都為北方感寒即病而設。況南北地殊,厚薄不侔,故其意可師也,其法不可改也。
循至今時,千有餘年,風氣澆矣,人物脆矣。況在荊、揚、交、廣、梁、益之地,與北土全別,故其藥則有時而可改,非違仲景也。實師其意,變而通之,以從時也。如是則法不終窮矣,故作斯議。條列其方,稍為損益,以從時地。俾後之醫師,知所適從。庶幾患斯疾者,可免於夭枉爾!
白話文:
"傷寒"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而"時"指的是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,這些變化對於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。如果治療不考慮到當時的環境,那麼療效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,這是很危險的。張仲景是中醫領域的大師,他創立的理論和方法被後世許多著名的醫生所遵循,例如華佗和孫思邈等。當年的中國距離古代還不遠,風俗和習性依然濃厚,人們大多壯實強健,氣質淳厚。因此,張仲景所制定的藥方大多針對北方人容易因寒冷而生病的情況。然而,南北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各不相同,所以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思想,但不能改變他的方法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現在已經過了千餘年,風氣逐漸變得輕浮,人們也變得脆弱。特別是在荊、揚、交、廣、梁、益等地區,與北方地區截然不同,所以對於這些地區的藥方,我們可以根據當下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新,以符合現今的環境和地理條件。這樣做可以確保治療方法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上,因此我寫下這個議論,列出一些藥方,稍微修改或增減,以符合當前的環境和地理位置。讓後代的醫生們有方向可以參考,希望這樣可以幫助那些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免受早逝的厄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