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通評虛實論

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凡言虛者,精氣奪也;凡言實者,邪氣勝也。是故虛則受邪,邪客為實,法先攻邪,邪盡治本。邪猶未盡,勿輕補益。犯之者,是謂實實。精者,陰也;氣者,陽也。設被削奪,是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皆虛也。宜從其類以補之。

陰精虛者,補陰精;陽氣虛者,益陽氣。一切克伐攻擊之藥,概勿使用。犯之者,是謂虛虛。經曰: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。如是者,醫殺之耳!戒之哉!

白話文:

通評虛實論

經典記載:邪氣旺盛就叫做實證,精氣被奪走就叫做虛證。又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機一定虛弱。凡是說虛的,都是指精氣被奪;凡是說實的,都是指邪氣佔據。所以,虛證才會受到邪氣侵犯,邪氣入侵就成了實證,治療方法應先攻邪,邪氣去除後再治本。邪氣還沒完全去除,就不要輕易服用補益的藥物,否則會造成「實上加實」。精是陰,氣是陽。如果陰精陽氣被損傷,就是五臟六腑的陰精陽氣都虛弱了,應該根據其虛弱的類型來補充。

陰精虛弱的就補陰精;陽氣虛弱的就益陽氣。所有具有攻伐性質的藥物,都不要使用。否則,就會造成「虛上加虛」。經典記載:「實上加實,虛上加虛」,都是損害不足而增強有餘,這樣做,醫生就是在殺人!要謹慎啊!

2. 論治陰陽諸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

夫胃氣者,即後天元氣也,以穀氣為本。是故經曰:脈有胃氣曰生,無胃氣曰死。又曰: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。可見先天之氣,縱有未盡,而他臟不至盡傷。獨胃氣偶有傷敗,以至於絕,則速死矣。穀氣者,譬國家之餉道也。餉道一絕,則萬眾立散。胃氣一敗,則百藥難施。

若陰虛,若陽虛,或中風,或中暑,乃至瀉利滯下,胎前產後,疔腫癰疽,痘瘡痧疹驚疳,靡不以保護胃氣、補養脾氣為先務,本所當急也。故益陰宜遠苦寒,益陽宜防泄氣,祛風勿過燥散,消暑毋輕下通,瀉利勿加消導;滯下之忌芒硝、巴豆、牽牛,胎前泄瀉之忌當歸,產後寒熱之忌芩、連、梔子,疔腫癰疽之未潰忌當歸,痘疹之不可妄下。其他內外諸病,應投藥之中,凡與胃氣相違者,概勿使用。

投藥之頃,宜加三思。

白話文:

胃氣就是後天之氣,由飲食精華所化生。經書上說:「脈象有胃氣則能活,沒有胃氣則會死。」又說:「飲食充足則興盛,斷絕飲食則死亡。」可見,先天之氣即使未完全耗盡,其他臟器受損也不至於立刻死亡,但只要胃氣稍微受損,甚至耗竭,就會很快死亡。飲食精華就像國家的糧道,糧道斷絕,則士兵四散潰逃;胃氣受損,則各種藥物都難以發揮效用。

無論是陰虛、陽虛,還是中風、中暑,甚至腹瀉、便秘,以及孕期、產後,還有疔瘡腫毒、痘瘡痧疹、驚癇等疾病,都必須優先保護胃氣、滋養脾氣,這是最緊急的任務。所以,滋陰藥物要避免苦寒之品,滋陽藥物要防止耗散元氣,祛風藥物不能過於燥烈,消暑藥物不能輕易使用下瀉通利之品;便秘忌用芒硝、巴豆、牽牛子;孕期腹瀉忌用當歸;產後寒熱忌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;疔瘡腫毒未潰瘍忌用當歸;痘疹忌用下瀉藥物。其他內外各種疾病,用藥時,凡是與胃氣相違背的藥物,都不要使用。

用藥時,應當仔細考慮,三思而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