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十三 (3)
卷二十三 (3)
1. 大棗
味甘,平,無毒。主心腹邪氣,安中養脾,助十二經,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、少津液、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,補中益氣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澼。久服輕身延年,不飢神仙。
疏:,大棗純得土之沖氣,兼感天之微陽以生。《本經》:味甘,氣平,無毒。東垣、孟詵言:溫。氣味俱厚,陽也。入足太陰、陽明經。經曰:里不足者,以甘補之。又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。甘能補中,溫能益氣,甘溫能補脾胃而生津液,則十二經脈自通,九竅利,四肢和也。正氣足則神自安,故主心腹邪氣,及大驚。中得緩則煩悶除,故療心下懸急,及少氣。脾得補則氣力強,腸胃清,故主身中不足及腸澼。甘能解毒,故主和百藥。脾胃足,氣血充,後天生氣藉此而盈溢,故久服輕身長年,不飢神仙也。然亦指辟穀修煉者言之,非恆人所能耳。
白話文:
大棗性味甘平,無毒,能溫補脾胃,助益十二經脈,通暢九竅,滋養津液,補益氣血,強健體魄,安神定驚,緩解心腹疼痛,消除煩悶,治療腸胃不適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,不飢不渴,如同神仙一般。
主治參互
大棗甘溫,能和陰陽,調營衛,生津液。凡邪在營衛者,辛甘以解之,故仲景桂枝,用薑、棗以和營衛,助脾胃,生津液,令出汗也。仲景治傷寒水飲脅痛,咳而乾嘔者,有十棗湯,取其益土勝水也。又方:發汗後,小便利,其人臍下悸,欲作奔豚者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茯苓能伐腎邪,桂枝泄奔豚,甘草、大棗之甘,滋助脾土,以平腎氣。許叔微《本事方》治婦人臟躁,悲傷欲哭,象若神憑,數欠者。大棗湯:大棗十枚,小麥一升,甘草二兩,每服一兩,水煎服之。
白話文:
大棗的功效與主治
大棗味甘性溫,能調和陰陽,協調營氣和衛氣,生津潤燥。凡是邪氣侵犯營氣和衛氣的病症,可以用辛甘之物來解救。因此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使用桂枝湯加入生薑和大棗,目的就是為了調和營衛,幫助脾胃,生津止渴,促進汗液排出。
張仲景還治療傷寒導致水飲停滯,脅肋疼痛,咳嗽乾嘔的病症,使用十棗湯,利用大棗的功效益土勝水。另外,他還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發汗後小便頻繁,腹部悸動,感覺要奔走的病症。
茯苓能消除腎臟的邪氣,桂枝能治療奔豚,甘草和大棗的甘味能滋補脾土,使腎氣平和。
許叔微在《本事方》中記載治療婦女臟躁症,表現為悲傷欲哭,如同神靈附體,頻頻打哈欠的方劑:大棗湯,由大棗、小麥、甘草組成,每次服用一兩,水煎服。
簡誤
棗雖能補脾胃,益氣。然而味過於甘,中滿者忌之。小兒疳病不宜食,齒痛及患痰熱者不宜食,生者尤不利人,多食致寒熱。
白話文:
棗子雖然能補強脾胃,增加氣力。然而它太甜了,如果胃裡有積食的人就應該避免食用。小孩如果有蟲牙病或痰火症狀,都不適合吃棗子,特別是生棗子,更不適合多吃,因為這樣可能會引發寒熱的病症。
2. 覆盆子
味甘,平,無毒。主益氣輕身,令發不白。
疏:,覆盆子得木氣而生,《本經》:味甘,氣平,無毒。甄權:微熱,宗奭:酸甘,深得其義。入足少陰腎經。其主益氣者,言益精氣也。腎藏精,腎納氣,精氣充足則身自輕,發不白也。蘇恭:立補虛續絕,強陰健陽,悅澤肌膚,安和臟腑。甄權:主男子腎精虛極,陰痿。女子食之有子。《大明》:主安五臟,益顏色,養精神,長髮,強志。皆取其益腎添精,甘酸收斂之義耳。
主治參互
同黃桕、沙苑蒺藜、蓮鬚、五味子、砂仁、魚膠、山茱萸,治夢遺泄精。同車前子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蒺藜子,為五子衍宗丸。治男子精氣虧乏,中年無子;加入巴戟天、膃肭臍、補骨脂、鹿茸、白膠、山茱萸、肉蓯蓉,治陽虛陰痿,臨房不舉,或精寒精薄。
簡誤
強陽不倒者忌之。
白話文:
【性質】甘,平,無毒。主要能增強體力,使人輕盈,防止白髮產生。
【疏解】覆盆子是藉由木的氣息生長的植物,《本經》描述其味甘,氣平,無毒。嚴權認為其微熱,而宋宗奭認為其酸甘,這兩者的理解都相當到位。它進入足少陰腎經。說它能增強體力,是指增強精氣的意思。腎藏精氣,腎能納氣,當精氣充足時,人自然會感到輕盈,白髮不會出現。蘇恭提到覆盆子能立即補充虛弱,延續生命,強壯陰陽,使皮膚光澤,調和臟腑。嚴權指出它對男性腎精極度虛弱、陰痿有效,女性食用後能生育。《大明》則說它能安定五臟,增加臉色,養生精神,促長髮,強壯意志。這些都是基於它能補充腎精,以及甘酸收斂的意義。
【用途】
與黃桕、沙苑蒺藜、蓮鬚、五味子、砂仁、魚膠、山茱萸一起使用,可治療夢遺和洩精。與車前子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蒺藜子一起使用,可以製成「五子衍宗丸」,治療男性精氣缺乏,中年無子的問題;加入巴戟天、膃肭臍、補骨脂、鹿茸、白膠、山茱萸、肉蓯蓉,則可以治療陽虛陰痿,房事時無法舉起,或是精液寒冷稀薄的問題。
【注意】對於強烈的性慾不能控制的情況,應避免使用。
3. 雞頭實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濕痹,腰脊膝痛,補中,除暴疾,益精氣,強志,令耳目聰明。久服輕身不飢,耐老神仙。一名芡。
疏:,雞頭實稟水土之氣以生,故味甘,氣平,無毒。入足太陰、少陰。補脾胃,固精氣之藥也。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,多為濕所侵,以致腰脊膝痛而成痹。脾氣得補,則濕自不容留,前證皆除矣。脾主中州,益脾故能補中。腎藏精與志,入腎故主益精強志。暴病多屬火,得水土之陰者能抑火,故主除暴疾也。精氣足,脾胃健,則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不飢,耐老神仙所自來矣。
簡誤
君山藥、白茯苓、白朮、人參、蓮肉、薏苡仁、白扁豆,為補脾胃要藥。一味搗末熬,金櫻子煎,和丸。服之補下元益人,謂之水陸丹。《經驗方》雞頭粥:法用雞頭實三合,煮熟去殼,粳米一合煮粥,日日空心食。能益精氣,強志意,利耳目。《永類鈐方》四精丸:治思慮色欲過度,損傷精氣,小便數,遺精。
白話文:
雞頭(芡實)的功效與作用
味甘,性平,無毒。 主治濕痺、腰脊膝痛,補中益氣,除暴疾,益精氣,強志,令耳目聰明。久服輕身不飢,耐老神仙。別名芡。
解釋:
雞頭(芡實)生長於水土之中,所以味甘性平,無毒。它能入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,具有補脾胃,固精氣的功效。
- 脾主四肢: 脾臟主管四肢,而足部位於身體下方,容易受到濕氣侵襲,導致腰脊膝痛,形成濕痺。補脾可以去除濕氣,從而消除這些症狀。
- 脾主中州: 脾臟位於中焦,稱為中州,補脾可以補中。
- 腎藏精與志: 腎臟藏精,與人的意志力有關。雞頭入腎,可以益精強志。
- 暴病多屬火: 暴病往往是由於火氣過盛引起的,雞頭性寒,可以抑制火氣,故主治暴疾。
- 精氣足,脾胃健: 精氣充足,脾胃強健,則久服雞頭可以使耳目聰明,輕身不飢,耐老神仙。
其他相關信息:
- 雞頭與山藥、白茯苓、白朮、人參、蓮肉、薏苡仁、白扁豆等藥材一起,可以補脾胃。
- 用雞頭末熬製金櫻子煎,製成丸劑服用,可以補益下元,強健體魄,稱為水陸丹。
- 雞頭粥:用雞頭煮熟去殼,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以益精氣,強志意,利耳目。
- 四精丸:用於治療思慮色欲過度,損傷精氣,小便數,遺精等症狀。
總結: 雞頭(芡實)具有補脾益腎,除濕止痛,益精氣,強志力的功效,是滋補強壯的良藥。
用秋石、白茯苓、芡實、蓮肉各二兩,為末,蒸棗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簡誤
芡實生食味澀,動風冷氣,小兒不宜多食,以其難消化也。
白話文:
使用秋石、白茯苓、芡實、蓮肉各二兩,研磨成粉末,然後與蒸煮的棗一起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顆,空腹時可以用鹽水吞下。
簡誤:芡實生吃味道會有些許澀口,可能會引起風寒氣滯的症狀,對於小孩子來說不適合多吃,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可能難以消化這種食物。
4. 梅實
味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止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惡疾,止下痢,好唾口乾。
疏:,梅實,即今之烏梅也。梅得木氣之全,故其味最酸,所謂曲直作酸是也。經曰:熱傷氣。邪客於胸中,則氣上逆而煩滿,心為之不安。烏梅味酸,能斂浮熱,能吸氣歸元,故主下氣,除熱煩滿,及安心也。下痢者,大腸虛脫也。好唾口於者,虛火上炎,津液不足也。酸能斂虛火,化津液,固腸脫,所以主之也。其主腰體痛,偏枯不仁者,蓋因濕氣侵於經絡,則筋脈弛縱,或疼痛不仁。肝主筋,酸入肝而養筋,肝得所養,則骨正筋柔,機關通利,而前證除矣。其主去死肌,青黑痣,惡肉者,白梅之功也。白梅味鹹,咸能軟堅故也。又能消痰,醒睡,止霍亂,解酒毒。弘景雲:生梅、烏梅、白梅功用大約相似,第烏梅較良,資用更多。
白話文:
烏梅味酸,性平,無毒。能降氣、退熱、消除胸悶煩躁、安神、止肢體疼痛、緩解肢體麻木、去除死肉、消除青黑色痣、治療惡疾、止瀉、緩解口乾舌燥。
主治參互
烏梅同川黃連、白芍藥、滑石、甘草、蓮肉、白扁豆、葛根、升麻、紅曲、橘紅作丸,治滯下如神。一味作湯代茶飲,治火炎頭痛。仲景烏梅丸:治蛔厥,蛔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即出故耳。用烏梅三百個,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桔梗、黃柏各六兩,當歸、蜀椒各四兩,黃連一斤,乾薑十兩,搗烏梅肉和丸桐子大。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主治參互
烏梅丸
主治:
- 參互方: 以烏梅、黃連、白芍、滑石、甘草、蓮肉、白扁豆、葛根、升麻、紅曲、橘紅等藥材製成丸劑,主治食積滯下,效果如同神效。
- 單味湯劑: 單用烏梅煎湯飲用,如同代茶飲,主治火炎頭痛。
烏梅丸: 出自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,主治蛔厥,也就是蛔蟲上犯心膈,導致心煩,時而發作,時而停止,一吃東西就嘔吐,然後又心煩。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出來了。
藥方:
- 烏梅 300 個
- 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桔梗、黃柏 各 6 兩
- 當歸、蜀椒 各 4 兩
- 黃連 1 斤
- 乾薑 10 兩
製法: 將烏梅去核,搗爛,與其他藥材一起混合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用法: 每服 10 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,一日三次。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:蝕惡瘡努肉。用烏梅肉燒為灰,傅上,惡肉立盡。《聖惠方》:赤痢腹痛。烏梅肉、黃連各四兩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米飲下二十丸,日三服。《圖經本草》治勞瘧。用烏梅十四枚,豆豉二合,甘草三寸,生薑一塊,以童便二升,煎去一半,溫服即止。治暑氣霍亂。
白梅一個,和仁搗碎,入絲瓜葉一葉,或扁豆葉,再搗爛,用新汲水調,灌下即釋。
簡誤
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。又云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以肝主筋,性喜升發,酸味斂束,是違其性之所喜也。梅實過酸,不宜多食。齒痛及病當發散者,咸忌之。
白話文: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記載:治療潰瘍、惡瘡、長出贅肉。可以將烏梅肉燒成灰,塗抹在患處,惡肉就會立刻消失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赤痢腹痛。將烏梅肉和黃連各取四兩,用蜂蜜煉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食二十丸,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治療勞瘧。將烏梅十四枚、豆豉二合、甘草三寸、生薑一塊,用童子尿二升煎煮,煎至一半時,趁溫熱服下即可。治療暑氣霍亂。將一顆白梅去核,和肉一起搗碎,加入絲瓜葉或扁豆葉,再次搗爛,用新鮮的井水調和,灌服下去即可緩解。
《素問》中說:味道過於酸,會使肝氣受損。又說:酸味會影響筋,筋病的人不應該吃太多酸味的食物。因為肝臟主宰筋,性喜升發,而酸味具有收斂作用,與肝臟的特性相違背。梅子味道過於酸,不適合多吃。牙齒疼痛以及應該散發病邪的病症,都要忌食梅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