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2)

1. 橘皮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胸中瘕熱逆氣,利水穀,下氣止嘔咳,除膀胱留熱停水,五淋,利小便,主脾不能消穀,氣衝胸中,吐逆霍亂,止泄,去寸白。久服去臭,下氣通神,輕身長年。(按:橘、柚實兩種,《本經》作一條,蓋傳誤也。今改正。)

疏:,橘皮花開於夏,成實於秋,得火氣少,金氣多,故味辛苦,氣溫無毒。味薄氣厚,降多升少,陽中之陰也。入手足太陰,足陽明經。其主胸中瘕熱逆氣,氣衝胸中嘔咳者,以肺主氣,氣常則順,氣變則逆,逆則熱聚於胸中而成瘕。瘕者,假也。如痞滿鬱悶之類也。辛能散,苦能泄,溫能通行,則逆氣下,嘔咳止,胸中瘕熱消矣。脾為運動磨物之臟,氣滯則不能消化水穀,為吐逆霍亂,泄瀉等證。苦溫能燥脾家之濕,使滯氣運行,諸證自瘳矣。肺為水之上源,源竭則下流不利,熱結膀胱。肺得所養而津液貫輸,氣化運動,故膀胱留熱停水,五淋皆通也。去臭及寸白者,辛能散邪,苦能殺蟲也。通神輕身長年者,利脾肺之極功也。

主治參互

橘皮,留白,補脾胃和中;去白,消痰理肺氣。同白朮則補脾,同甘草則補肺,同補氣藥則益氣,同泄氣藥則破氣,同消痰藥則能去痰,同消食藥則能化食,各從其類以為用也。同人參、何首烏、桂枝、當歸、姜皮,治三日瘧寒多。得白豆蔻、生薑、藿香、半夏,治胃家有寒痰,或偶感寒氣,傷冷食,嘔吐不止。

同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白豆蔻、藿香、麥芽、山楂、白扁豆,治脾胃虛,飲食不化,或不欲食,食亦無味。同蘇子、貝母、枇杷葉、麥門冬、桑根白皮、沙參、栝樓根、五味子、百部,治上氣咳嗽,能消痰下氣。同枳殼、烏藥、木香、草豆蔻、檳榔,治氣實人暴氣壅脹。

凡蒼朮、厚朴、甘草,為平胃散,治胸中脹滿。入二陳湯,治脾胃濕痰及寒痰痰飲。仲景方:橘皮湯,治男女傷寒,及一切雜病嘔噦,手足逆冷者。用橘皮四兩,生薑一兩,水二升,煎一升,徐徐呷之即止。《百一選方》:霍亂吐瀉,但有一點胃氣存者,服之即生。廣陳皮去白五錢,真藿香五錢,水二盞,煎一盞,時時溫服。

《食療》治腳氣衝心,或心下結硬,腹中虛冷。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,少許蜜搗和,丸如梧桐子大,每日食前米飲下三十丸。《普濟方》:大腸閉塞。陳皮連白,酒煮焙乾,研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《適用方》:脾寒諸瘧,不拘老少孕婦,只兩服便止。真橘皮去白切,生薑自然汁浸過一指,銀石器內重湯煮乾,焙,研末。

每服三錢,用隔年青州棗十個,去核,水一盞,煎半盞,發前服,以棗下之。張氏方:婦人乳癰,未成者即散,已成者即潰,痛極者不痛,神驗不可言。用真橘皮湯浸去白,曬乾,麵炒微黃,為末。每服二錢,麝香調酒下,初發一服見效。

簡誤

橘皮味辛氣溫,能耗散真氣。中氣虛,氣不歸元者,忌與耗氣藥同用。胃虛有火嘔吐,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。陰虛咳嗽生痰,不宜與半夏、南星等同用。瘧非寒甚者,亦勿施。

白話文:

橘皮味辛性溫,無毒。主治胸中鬱熱、逆氣,能利水穀、降氣止嘔咳,消除膀胱留熱、停水、各種尿頻尿急,促進小便排出,治療脾胃消化不良、氣衝胸中、嘔吐腹瀉、霍亂,止瀉,去除腸胃裡的蟲積。長期服用能去除體臭,降氣通暢,使人輕盈長壽。

橘皮花開於夏,結果於秋,火性少而金性多,因此味道辛辣微苦,性溫無毒。它味淡氣厚,主降少升,屬陽中之陰。歸入手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。它能治療胸中鬱熱、逆氣、氣衝胸中、嘔咳等症,是因為肺主氣,氣機正常則順暢,氣機紊亂則逆亂,逆亂則熱邪聚積於胸中形成痞塊。痞塊指的是腫塊,類似於痞滿、鬱悶之類的症狀。辛味能散,苦味能泄,溫性能通暢氣血,這樣逆氣就能下降,嘔咳就能止住,胸中鬱熱也能消除。脾是運化水穀的臟器,氣滯則不能消化水穀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霍亂等症狀。苦溫能燥濕,使脾胃之氣運行通暢,諸症自然痊癒。肺是水液的來源,來源枯竭則下流不利,熱邪積聚於膀胱。肺得到滋養,津液才能輸布,氣機才能運行,所以膀胱留熱、停水、各種尿頻尿急都能通利。去除體臭和腸胃蟲積,是因為辛味能散邪,苦味能殺蟲。通暢氣血,使人輕盈長壽,是它滋養脾肺的功效。

橘皮,帶白皮者補脾胃和中;去白皮者消痰理肺氣。配伍白朮則補脾,配伍甘草則補肺,配伍補氣藥則益氣,配伍瀉氣藥則破氣,配伍消痰藥則能去痰,配伍消食藥則能化食,各取所需,隨證運用。與人參、何首烏、桂枝、當歸、薑皮同用,治療三日瘧疾寒熱交作。與白豆蔻、生薑、藿香、半夏同用,治療胃寒痰飲,或因受寒、吃冷食導致嘔吐不止。

與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白豆蔻、藿香、麥芽、山楂、白扁豆同用,治療脾胃虛弱,飲食不化,或不想吃東西,吃東西也沒有味道。與蘇子、貝母、枇杷葉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沙參、栝樓根、五味子、百部同用,治療咳嗽上氣,能消痰降氣。與枳殼、烏藥、木香、草豆蔻、檳榔同用,治療氣實型暴脹。

蒼朮、厚朴、甘草合為平胃散,治療胸中脹滿。加入二陳湯中,治療脾胃濕痰和寒痰。張仲景方劑橘皮湯,治療男女傷寒,以及一切雜病引起的嘔吐、手腳冰冷,用橘皮四兩,生薑一兩,水二升,煎至一升,慢慢服用即可。 《百一選方》記載:霍亂吐瀉,只要有一點胃氣,服用此方即可痊癒。用去白陳皮五錢,真藿香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隨時溫服。

《食療本草》記載:治療腳氣衝心,或心下結塊堅硬,腹部虛冷。用陳皮一斤,杏仁五兩(去皮尖),加少量蜂蜜搗勻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日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丸。《普濟方》記載:治療大腸阻塞。用陳皮連皮帶白,酒煮焙乾,研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《適用方》記載:治療脾寒引起的瘧疾,不論老少孕婦,服用兩劑即可痊癒。用真橘皮去白切片,用生薑汁浸泡一指寬,用銀器煎煮至乾,焙乾研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隔年的青州棗十個(去核),水一盞,煎至半盞,飯前服用,以棗送服。張氏方劑:治療婦女乳腺腫痛,未成膿者消散,已成膿者潰破,疼痛劇烈者也能止痛,療效神奇。用真橘皮湯煮去白,曬乾,用麵粉炒至微黃,研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麝香調酒送服,初發一劑即可見效。

橘皮味辛性溫,能耗散人體元氣。中氣虛弱,元氣不能歸元者,忌與耗氣藥同用。胃虛有火而嘔吐者,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。陰虛咳嗽痰多者,不宜與半夏、南星等同用。瘧疾寒邪不重者,也不宜使用。

2. 附:青橘(即青皮)

主氣滯,下食,破積結及膈氣。

疏:,青皮古方無用者,至宋時醫家始用之。其色青,其味極苦而辛,其氣溫而無毒。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。入足厥陰、少陽。苦泄,辛散,性復刻削,所以主氣滯,下食,破結積及膈氣也。元素:破堅癬,散滯氣,治左脅肝經積氣。亦此意耳。

主治參互

青皮同人參、鱉甲,能消瘧母。同枳殼、肉桂、川芎,治左脅痛。同人參、白朮、三稜、蓬荗、阿魏、礬紅、山楂、紅曲、木香,消痃癖氣塊,及一切肉食堅積。

簡誤

青皮性最酷烈,削堅破滯是其所長。然誤服之,立損人真氣,為害不淺。凡欲使用,必與人參、朮、芍藥等補脾藥同用,庶免遺患,必不可單行也。肝脾氣虛者,概勿施用。

〔附〕橘核,主腰痛,膀胱氣,腎冷。炒去殼,酒服良。

〔按〕橘核出日華子,其味苦溫而下氣,所以能入腎與膀胱,除因寒所生之病也。疝氣方中多用。

〔附〕橘葉,古今方書不載。能散陽明、厥陰經滯氣,婦人妒乳、內外吹、乳岩、乳癰用之皆效。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附:青橘(即青皮)

青皮主要治療氣滯、食積、積聚和膈氣。

古方中很少使用青皮,直到宋代才開始被醫生應用。它的顏色青綠,味道極苦又辛辣,性溫無毒。氣味都很濃郁,沉降的特性,屬陰。歸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。苦味能瀉下,辛味能散,其特性又能消蝕堅積,所以能治療氣滯、食積、積聚和膈氣。 古籍《元素》也記載它能破除堅硬腫塊、散解滯氣,治療肝經(左脅)積氣,意思與上述相同。

青皮與人參、鱉甲合用,能治療瘧疾。與枳殼、肉桂、川芎合用,治療左脅疼痛。與人參、白朮、三稜、蓬虆、阿魏、礬紅、山楂、紅曲、木香合用,能消散痃癖(腹部腫塊)、氣塊及一切因肉食積滯而造成的堅硬腫塊。

青皮藥性非常峻烈,消解堅積、破除滯氣是它的特長。但是如果誤服,會立刻損傷人體的真氣,危害不小。因此,使用青皮時,必須與人參、白朮、芍藥等補益脾胃的藥物一起使用,才能避免遺患,絕對不能單獨使用。肝脾氣虛的人,都不能使用青皮。

附:橘核,主治腰痛、膀胱氣脹、腎虛怕冷。炒去外殼,用酒送服效果最好。

橘核記載於《日華子本草》,味苦溫且能下氣,因此能作用於腎臟和膀胱,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疾病。疝氣的方劑中經常使用。

附:橘葉,古今醫書方劑中均未記載。但它能疏散陽明經和厥陰經的滯氣,治療婦女的妒乳(乳房腫痛)、內外吹乳(乳房脹痛)、乳岩(乳腺癌)、乳癰(乳腺炎)等都非常有效,因為這些病症都是陽明經和厥陰經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