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九 (23)
卷九 (23)
1. 白豆蔻
味辛,大溫,無毒。主積冷氣,止吐逆反胃,消穀下氣。(入藥去皮微焙用。)
疏:,白豆蔻感秋燥之令,而得乎地之火金,故其味辛,其氣大溫,其性無毒。好古:大辛熱,味薄氣厚,輕清而升,陽也,浮也。入手太陰,亦入足陽明經。味大辛也,氣大溫也,宜其主積冷氣,及傷冷吐逆,因寒反胃也。暖能消物,故又主消穀。溫能通行,故主下氣。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,寬膈進食,去白睛翳膜,散滯之功也。
主治參互
得人參、生薑、橘皮、藿香,治胃虛反胃,及因寒嘔吐,殊驗。得半夏、橘紅、生薑、白朮、茯苓,治寒痰停胃作嘔吐似反胃。得橘皮、白朮、白蒺藜、決明子、甘菊花、密蒙花、木賊草、穀精草,理脾虛白睛生障翳。得藿香、橘皮、木香,理上焦滯氣。加烏藥、香附、紫蘇,治婦人一切氣逆不和。
佐參、朮、薑、橘,治秋深瘧發,寒多熱少,嘔吐胃弱,飲食不進,良。同扁豆、五味子、橘紅、木瓜,能解酒毒,及中酒嘔吐噁心。張文仲《備急方》治胃冷噁心,食已即欲吐。用白豆蔻三枚,搗細,好酒一盞溫服,並飲數服佳。《肘後方》治人忽噁心,多嚼白豆蔻子最佳。
《危氏得效方》治小兒吐乳胃寒者。白豆蔻、縮砂蜜各十四個,生、炙甘草各二錢,為末,常摻小兒口中。《濟生方》治脾虛反胃。白豆蔻、縮砂蜜各二兩,丁香一兩,陳廩米一升,黃土炒焦,去土細研,薑汁和丸,每二三錢薑湯下,名太倉丸。
簡誤
白豆蔻辛溫,其治在因寒嘔吐反胃,其不因於寒及陽虛者,皆不得入。故凡火升作嘔,因熱腹痛,法咸忌之。
白話文:
白豆蔻
白豆蔻味辛,性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積聚的寒氣,止吐逆、反胃,消食導氣。(入藥需去皮微焙用。)
白豆蔻因受秋燥之氣影響,並吸收了地中的火和金的特性,所以味辛,氣溫,性無毒。它辛熱,味道淡薄而氣味濃郁,輕清向上,屬陽性,浮性。它走手太陰經和足陽明經。因其味辛性溫,所以能治療積聚的寒氣,以及因寒邪引起的嘔吐、反胃。溫能消食,故能消食導氣;溫能通行,故能下氣。李東垣(李杲)用它來疏散肺部滯氣,寬胸膈,促進進食,治療白睛翳膜,皆是利用其消散滯氣的功效。
主治配伍
與人參、生薑、橘皮、藿香配伍,治療胃虛反胃及因寒邪引起的嘔吐,療效顯著。與半夏、橘紅、生薑、白朮、茯苓配伍,治療寒痰停滯胃部引起的嘔吐,類似反胃。與橘皮、白朮、白蒺藜、決明子、甘菊花、密蒙花、木賊草、穀精草配伍,治療脾虛導致的白睛生障翳。與藿香、橘皮、木香配伍,治療上焦滯氣。加入烏藥、香附、紫蘇,治療婦女一切氣逆不和。
與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橘皮配伍,治療深秋瘧疾發作,寒邪較盛、熱邪較少,伴有嘔吐、胃弱、飲食不進的情況,療效甚佳。與扁豆、五味子、橘紅、木瓜配伍,能解酒毒及因飲酒過度引起的嘔吐、噁心。張文仲的《備急方》中記載,治療胃寒噁心,飯後即欲嘔吐,可用白豆蔻三枚搗碎,用一杯溫酒送服,多次服用效果更好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突然噁心,多嚼白豆蔻子效果最佳。
《危氏得效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吐奶、胃寒,用白豆蔻、縮砂蜜各十四粒,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二錢,研末,經常少量含服。《濟生方》記載,治療脾虛反胃,用白豆蔻、縮砂蜜各二兩,丁香一兩,陳米一升,用黃土炒焦後去土,研細,加薑汁和成丸劑,每次服用二三錢,用薑湯送服,名為太倉丸。
使用禁忌
白豆蔻辛溫,主要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嘔吐、反胃,不適用於非寒邪引起的嘔吐及陽虛者。因此,凡是因火邪上升而引起的嘔吐,或因熱邪引起的腹痛,都應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