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九 (18)
卷九 (18)
1. 蓬莪荗
味苦,辛,溫,無毒。主心腹痛,中惡疰忤鬼氣,霍亂冷氣,吐酸水,解毒,食飲不消,酒磨服之。又療婦人血氣,丈夫奔豚。
疏:,蓬莪荗感夏末秋初之氣,而得土金之味,故其味苦辛,其氣溫而無毒。陽中陰,降也。入足厥陰肝經氣分,能破氣中之血。入氣藥發諸香。主積聚諸氣,為最要之藥。與京三稜同用之良。心腹痛者,非血氣不得調和,即是邪客中焦所致。中惡疰忤鬼氣,皆由氣不調和,臟腑壅滯,陰陽乖隔,則疫癘疰忤鬼氣得以憑之。術氣香烈,能調氣通竅,竅利則邪無所容而散矣。解毒之義亦同乎是。其主霍亂,冷氣吐酸水,乃飲食不消,皆行氣之功也,故多用酒磨。又療婦人血氣結積,丈夫奔豚,入肝破血行氣故也,多用醋磨。鬱金入心亦入肝,專主血分,亦散肝鬱;術與三稜專能行氣破積,薑黃行氣破血,入脾為多。
主治參互
得人參、橘皮、縮砂蜜、京三稜、肉豆蔻、青皮、麥糵、谷糵、木香,消一切飲食停滯積聚,及小兒癥癖甚良。楊子建《護命方》,治一切冷氣搶心切痛,發即欲死,久患心腹痛時發者。蓬莪荗醋煮二兩,木香煨一兩,為末,淡醋湯下半錢。《普濟方》治婦人血氣遊走作痛,及腰痛,術同乾漆等分,為末,酒服二錢。
腰痛,核桃酒下。《保幼大全》治小兒盤腸內釣痛。以術半兩,用阿魏一錢,化水浸周時,焙研。紫蘇湯下一字。《十全普救方》治小兒氣痛,以術炮熟為末,熱酒服一錢。《保幼大全》治初生吐乳不止。用術少許,鹽二釐,乳一合,煎三五沸,去滓,入牛黃二釐,服之甚效。
《危氏得效方》治渾身燎泡,每個出水,有靨一片,如指甲大,其泡復生,抽盡肌肉,即不可治。用術同三稜,各五錢,為末,分三服,酒調,連進愈。
簡誤
蓬莪荗行氣破血散結,是其功能之所長。若夫婦人、小兒氣血兩虛,脾胃素弱,而無積滯者用之,反能損真氣,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。即有血氣凝結,飲食積滯,亦當與健脾開胃,補益元氣藥同用,乃無損耳。
白話文:
蓬莪荗味辛辣微苦,性溫,無毒。主治心腹疼痛、中惡(中邪)、疰忤(小兒驚癇)、鬼氣作祟、霍亂、腹部冷痛、吐酸水、解毒、飲食消化不良等症狀,可用酒磨服。也可用於治療婦女血氣病症和男性奔豚氣(一種氣逆上衝的病症)。
蓬莪荗在夏末秋初生長,吸收了土金之氣,所以味苦辛,性溫且無毒。它能下降氣血,入肝經氣分,能破除氣血凝滯。其香氣能通暢氣機。蓬莪荗是治療氣滯積聚的要藥,與京三稜同用效果更佳。心腹疼痛大多是氣血不調或邪氣入侵中焦所致。中惡、疰忤、鬼氣皆因氣機不暢,臟腑阻塞,陰陽失調,導致邪氣入侵。蓬莪荗香氣濃烈,能調和氣機,疏通經絡,邪氣無處藏身自然消散。其解毒功效也是同樣道理。它能治療霍亂、腹部冷痛、吐酸水及飲食不消,都是因為它能行氣消積的功效,所以多用酒磨服。治療婦女血氣凝滯和男性奔豚氣,則多用醋磨服,因為它能入肝經破血行氣。鬱金也能入心入肝,專治血分病症,能散肝鬱;蓬莪荗、三稜專能行氣破積;薑黃行氣破血,主要作用於脾經。
蓬莪荗常與人參、橘皮、縮砂蜜、京三稜、肉豆蔻、青皮、麥芽、穀芽、木香等藥材配伍,治療各種飲食停滯積聚,尤其對小兒疳積療效甚佳。 也有古方用蓬莪荗治療一切冷氣侵犯心臟導致的劇痛,以及久患心腹痛的患者;也有古方用蓬莪荗治療婦女血氣遊走作痛及腰痛,以及小兒腸絞痛、新生兒吐奶不止、渾身起泡等症。
蓬莪荗善於行氣破血散結,這是它的主要功效。但若患者氣血兩虛,脾胃虛弱,而無積滯者,服用蓬莪荗反而會損傷元氣,使消化不良、脾胃更虛弱。即使有血氣凝滯或飲食積滯,也應配合健脾開胃、補益元氣的藥物同用,才能避免副作用。
2. 白前
味甘,微溫(蜀本云:微寒),無毒。主胸脅逆氣,咳嗽上氣。
疏:,白前感秋之氣而得土之沖味,故味甘辛,氣微溫。蘇恭又謂:微寒。性無毒,陽中之陰,降也。入手太陰肺家之要藥。甘能緩,辛能散,溫能下。以其長於下氣,故主胸脅逆氣,咳嗽上氣二病。皆氣升氣逆,痰隨氣壅所致,氣降則痰自降,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。微溫,微寒,見人參條下。
主治參互
寇宗奭曰:白前能保定肺氣,治嗽多用,以溫藥相佐使尤佳。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治嗽而脈浮,用澤漆湯中有白前。苗似細辛而大,根色白,亦似白薇,又似牛膝,脆而易折,不若白薇之可彎而不折也。苦者非是。《外臺方》治久嗽吐血。用白前、桔梗、桑根白皮各三兩,甘草炙一兩,水六升,煮一升,分三服。
忌豬肉、菘菜。《深師方》治久咳上氣,體腫短氣,晝夜倚壁不得臥,常作水雞聲者,白前湯主之。白前二兩,紫菀、半夏各三兩,大戟七合,以水一斗,漬一宿,煮取三升,分作數十服。第進一服勿相繼,以須藥力之行。
簡誤
白前辛溫,走散下氣之藥,性無補益。凡咳逆上氣,咳嗽氣逆,由於氣虛氣不歸元,而不由於肺氣因邪客壅實者,禁用。《深師方》中所主久咳上氣,體腫短氣脹滿,當是有停飲、水濕、濕痰之病乃可用之。病不由於此者,不得輕施。
白話文:
白前
白前味甘,性微溫(也有記載說微寒),無毒。主要治療胸脅逆氣、咳嗽上氣等症狀。
白前吸收秋季的氣息,並帶有土的溫和氣味,所以味道甘辛,氣性微溫。也有人認為它微寒。其性無毒,屬性偏陰,具有下降之效,是治療肺部疾病的重要藥物。甘味能緩和,辛味能散,溫性能下降。因為它善於降氣,所以能治療胸脅逆氣和咳嗽上氣這兩種疾病。這兩種病都是因為氣體上升逆亂,痰液隨著氣阻塞所致,氣體下降則痰液自然下降,能夠降氣就能根治疾病。微溫和微寒的說法,可參考人參的描述。
寇宗奭認為:白前能穩定肺氣,治療咳嗽多會用到,與溫性藥物配合使用效果更佳。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脈浮咳嗽的澤漆湯里就含有白前。白前的苗像細辛但較大,根白色,也像白薇或牛膝,質地脆易折斷,不像白薇那樣可以彎曲而不斷。苦味的白前則不是正品。《外台秘要》中治療久咳吐血的方劑,使用白前、桔梗、桑白皮各三兩,炙甘草一兩,加水六升,煎成一升,分三次服用。
白前忌與豬肉、白菜同食。《深師方》中治療久咳上氣、身體浮腫氣短,日夜倚靠牆壁不能平臥,經常發出像水雞一樣叫聲的方劑,使用白前湯來治療。白前二兩,紫菀、半夏各三兩,大戟七合,加水一斗,浸泡一夜,煎成三升,分多次服用。每次服用一劑後,不要立即服用下一劑,要等藥效發揮。
白前辛溫,具有散佈、下降之效,但沒有補益的作用。凡是咳嗽、氣逆上衝,因氣虛、氣機不歸元,而非因肺氣受邪客壅實引起的,都禁止使用。在《深師方》中所述的久咳上氣、身體浮腫氣短、脹滿,應是因停飲、水濕、濕痰所致的疾病才能使用。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,不可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