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八 (16)
卷八 (16)
1. 前胡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療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實下氣。治傷寒寒熱,推陳致新,明目益精。(半夏為之使。惡皂莢。畏藜蘆。)
疏:,前胡得土金之氣,而感秋冬之令,故味苦微寒無毒。入手太陰、少陽。陽中之陰,降也。應有甘辛平,寒而能降,所以下氣,故除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痰厥頭風痛,去痰下氣,治傷寒寒氣,推陳致新,能去實熱及時氣內外俱熱。單煮服之;亦治一切氣,破痰結,及邪熱骨節煩悶,氣喘咳嗽,兼散風邪也。
主治參互
同白前、杏仁、桑白皮、甘草、桔梗,能豁風熱痰壅,喘嗽下氣。入青礞石滾痰丸中,代黃芩,治一切實痰有殊功,其用黃芩者誤也。同羌活、乾葛、柴胡、黃芩、栝樓根,治時疫寒熱。
簡誤
前胡苦辛微寒之藥也。能散有餘之邪熱實痰,而不可施諸氣虛血少之病。故凡陰虛火熾,煎熬真陰,凝結為痰而發咳嗽;真氣虛而氣不歸元,以致胸脅逆滿;頭痛不因於痰而因於陰血虛;內熱心煩,外現寒熱而非外感者,法並禁用。明目益精,厥理亦謬。
白話文:
前胡味苦微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痰多胸悶、胸脅疼痛、心腹脹氣、風頭痛,能化痰降氣。能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,促進新陳代謝,明目益精。(配伍半夏,忌與皂莢同用,畏藜蘆。)
前胡性質平和,能以降氣,所以能治療痰多胸悶、胸脅疼痛、心腹脹氣、痰引起的頭痛、化痰降氣,治療傷寒寒邪,促進新陳代謝,能清除實熱及内外俱熱的時疫。單獨煎服;也能治療各種氣滯、痰結、邪熱引起的骨節煩悶、氣喘咳嗽,還能散風寒。
前胡與白前、杏仁、桑白皮、甘草、桔梗同用,能疏通風熱痰阻,治療咳嗽氣喘,降氣化痰。在青礞石滾痰丸中,用前胡代替黃芩,治療各種實痰效果很好,用黃芩反而錯誤。前胡與羌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芩、栝樓根同用,治療時疫引起的寒熱。
前胡味苦辛微寒,能散除多餘的邪熱實痰,但不能用於氣虛血少的人。所以凡是陰虛火旺、損傷陰液、痰濕咳嗽;真氣不足、氣機不暢導致胸脅脹滿;頭痛不是因痰濕而是因陰血虛弱;內熱心煩,外表出現寒熱但非外感者,都禁止使用。說它能明目益精,也是錯誤的。
2. 白鮮
味苦、咸,寒,無毒。主頭風黃疸,咳逆,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起止行步,療四肢不安,時行腹中大熱飲水,欲走大呼,小兒驚癇,婦人產後余痛。(惡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。)
疏:,白鮮皮稟天地清燥陰寒之氣,其味苦寒。《別錄》:兼咸無毒。降多於升,陰也。入足太陰、陽明,兼入手太陽。苦能泄熱,寒能除熱,故主頭風有火證。性寒而燥,能除濕熱,故主五疸。咳逆者,實火上衝也。得寒而散,則咳逆止矣。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,亦皆下部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。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,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。脾主四肢,惡濕而喜燥。今為濕邪所幹,故四肢不安也。時行腹中大熱,因而飲水。大呼欲走者,邪熱盛也。小兒驚癇,亦熱則生風之候也。散濕除熱,蔑不濟矣。婦人產後余痛,應是血虛而熱,非所宜也。
主治參互
得牛膝、石斛、薏苡仁、黃柏、蒼朮,療足弱頑痹。去下部濕熱,多加金銀花,佐以漢防己,治下部一切濕瘡。
簡誤
下部虛寒之人,雖有濕證勿用。
白話文:
白鮮味苦鹹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頭痛、黃疸、咳嗽逆氣、小便不利、婦女陰部腫痛、濕痺導致肌肉僵硬不能活動、四肢不寧、腹中發熱口渴想跑想喊叫、小兒驚癇、婦女產後疼痛。(忌與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同用)
白鮮皮吸收天地間清涼乾燥陰寒之氣,味苦性寒,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味還帶鹹,無毒。它具有下降的特性多於上升,屬於陰性藥物,走足太陰、陽明經,也入入手太陽經。苦味能瀉熱,寒性能除熱,所以能治療因熱引起的頭痛。其性寒而燥,能除濕熱,所以能治療各種黃疸。咳嗽逆氣是實火上衝所致,藥物寒性散熱,就能止咳。小便不利和婦女陰部腫痛,都是下焦濕熱乘虛而侵犯腎和膀胱引起的。濕痺導致肌肉僵硬不能活動,是因為地上的濕氣侵害皮肉筋脈。脾主四肢,怕濕喜燥,現在被濕邪入侵,所以四肢不寧。腹中發熱,喝水後想跑想喊,是邪熱盛的表現。小兒驚癇也是熱極生風的症狀。白鮮皮散濕除熱,都能有效治療。婦女產後疼痛,多半是血虛夾熱,不適合使用白鮮皮。
配合牛膝、石斛、薏苡仁、黃柏、蒼朮,可以治療足部虛弱頑固的痺證。治療下焦濕熱,可以多加金銀花,輔以漢防己,治療下焦各種濕瘡。
下焦虛寒的人,即使有濕證也不要用白鮮皮。
3. 紫參
味苦、辛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,療腸胃大熱,唾血衄血,腸中聚血,癰腫諸瘡,止渴益精。(畏辛夷。甄權:主散瘀血,婦人血閉不通。好古:主狂瘧,鼽血,血利。蘇恭:主金瘡。)
疏:,紫參稟地之陰氣,兼得天之寒氣,故味苦辛,氣寒而無毒。氣味俱厚,陰也,降也。入足厥陰,亦入足太陽、陽明。專入血分,為除熱散結逐血之要藥,故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,略同紫草也。苦以燥濕泄熱,辛以散結,寒以除邪氣,故療腸胃大熱,唾血衄血,腸中聚血。亦主癰腫諸瘡者,榮氣熱則留瘀而成癰腫,血涼而活,則自散也。能散瘀血,故主婦人血閉不通。瘧有血蓄則狂。陽明熱則鼽血。濕熱在腸胃,則血瘀滯而成血痢。除熱活血,故亦主金瘡。
主治參互
仲景《金匱玉函經》:滯下純血,紫參湯主之。《聖惠方》:治吐血不止。用紫參、阿膠、甘草等分,為末,烏梅湯或糯米湯服一二錢。
簡誤
婦人血枯經閉禁用。男子勞傷吐血,陽氣虛乏,脾胃弱者禁用。
白話文:
紫參味苦辛,性寒涼,無毒。能治療心腹脹痛、寒熱交加、不通暢的九竅、大小便不利、腸胃燥熱、吐血、鼻出血、腸道淤血、癰腫瘡瘍等症狀,並能止渴、滋補腎精。它忌與辛夷搭配使用。古籍記載,紫參能散瘀血,治療婦女經血不通。另有記載,它能治療狂躁、瘧疾、鼻出血和血痢。還記載能治療金瘡(外傷)。
紫參吸收了地氣的陰寒之氣,又兼具天地的寒氣,因此味苦辛,性寒而無毒。其氣味厚重,屬陰性,具有下降的特性。它能進入人體足厥陰經,也進入足太陽經和陽明經。它主要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,是清熱散結、活血化瘀的重要藥物,因此能治療心腹脹痛、寒熱交加、不通暢的九竅、大小便不利等症狀,這與紫草的作用相似。其苦味能燥濕泄熱,辛味能散結,寒性能祛除邪氣,因此能治療腸胃燥熱、吐血、鼻出血、腸道淤血等。它還能治療癰腫瘡瘍,因為氣血運行受阻則會形成癰腫,而紫參能涼血活血,使癰腫消散。它能散瘀血,故能治療婦女經血不通。瘧疾若伴有血瘀則會神志不清。陽明經熱盛則會鼻出血。腸胃濕熱則會造成血瘀而導致血痢。紫參能清熱活血,因此也能治療外傷。
臨床應用方面:
《金匱玉函經》記載,紫參湯可治療下痢純血症。《聖惠方》記載,用紫參、阿膠、甘草等分研末,用烏梅湯或糯米湯送服,可治療吐血不止。
注意事項:
婦女血虛經閉者禁用。男子因勞傷而吐血,以及陽氣虛弱、脾胃虛弱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