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六 (2)
卷十六 (2)
1. 牛黃
味苦,平,有小毒。主驚癇寒熱,熱盛狂痙,除邪逐鬼。療小兒百病,諸癇熱口不開,大人狂癲,又墮胎。久服輕身增年,令人不忘。(人參為之使。惡常山。畏牛膝、乾漆。)
疏:,牛為土畜,其性甘平,惟食百草,其精華凝結為黃,猶人身之有內丹也。故能解百毒而消痰熱,散心火而療驚癇,為世神物,諸藥莫及也。凡牛生黃,則夜視其身有光,皮毛潤澤,眼如血色。蓋得氣之精而形質變化自有異也。或云牛病乃生黃者,非也。《本經》:味苦氣平。《別錄》:有小毒。吳普云:無毒。然必無毒者為是。入足厥陰、少陽,手少陰經。其主小兒驚癇,寒熱熱盛口不能開,及大人癲狂癇痙者,皆肝心二經邪熱膠痰為病。心熱則火自生焰,肝熱則木自生風。風火相搏,故發如上等證。此藥味苦氣涼,入二經而能除熱消痰,則風火息,神魂清,諸證自瘳矣。鬼邪侵著,因心虛所致。小兒百病多屬胎熱。入心養神除熱,解毒,故悉主之也。性善通竅,故能墮胎。善除熱益心,故能令人不忘。非久服多服之藥。其云輕身延年者,蓋指病去則身自輕安,而得盡其天年也。
主治參互
同犀角、琥珀、天竺黃、鉤藤鉤、茯神、真珠、金箔、麝香、丹砂,治小兒驚癇百病。入外科內服藥,能解疔腫癰疽毒;並可入傅藥,止痛散毒如神。同犀角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竹葉、麥門冬,治小兒五色丹毒。同鐘乳石、真珠、豬牙皂角、象牙末、白殭蠶、紅鉛、片腦、明礬、沒藥、蛀竹屑、天靈蓋,為丸。土茯苓湯下,治結毒有神。
姚和眾方:小兒初生三日,去驚邪,辟惡氣。以牛黃一豆許,以蜜少許,研勻,綿蘸令兒吮之,一日令盡。《外臺秘要》:小兒七日口噤。牛黃為末,以淡竹瀝化一字,灌之。更以豬乳滴之。錢氏《小兒方》:初生胎熱,或身體黃者。以真牛黃一豆大,入蜜調膏,乳汁化開,時時滴兒口中。
兼治腹痛夜啼。《總微錄》:小兒熱驚,或驚癇嚼舌,迷閉仰目。牛黃一杏仁大,竹瀝、薑汁各一合,和勻與服。又方:小兒積熱毛焦,睡語欲發驚者。牛黃六分,硃砂五錢,同研。以犀角磨汁,調服一錢。王氏《痘疹方》:痘瘡黑陷。牛黃二粒,硃砂一分,研末。蜜浸胭脂,取汁調搽,並可內服。
簡誤
牛黃,治小兒百病之聖藥。蓋小兒稟純陽之氣,其病皆胎毒痰熱所生,肝心二經所發。此藥能化痰除熱,清心養肝,有起死回生之力。惟傷乳作瀉,脾胃虛寒者,不當用。
白話文:
牛黃味苦性平,略帶小毒。主要治療驚癇、寒熱、熱盛狂躁抽搐等症,能驅除邪氣。可治療小兒百病,例如各種驚癇、高熱、口不能開等,也可治療成人狂躁、癲癇,還能引產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,增強記憶力。(人参能增強其功效,忌與常山同用,畏懼牛膝、乾漆。)
牛是土性動物,性情溫和,只吃草,其精華凝結而成牛黃,如同人體內丹。因此它能解百毒、消痰熱,散心火,治療驚癇,是世間難得的珍貴藥物,其他藥物難以相比。牛隻若長出牛黃,夜晚身上會發光,毛皮潤澤,眼睛呈血紅色,這是因為精氣充盈,導致外形發生變化。有人說牛病了才會長牛黃,這是錯誤的。《本經》記載其味苦性平,《別錄》記載其略帶小毒。吳普則認為它無毒,但沒有毒性更為可靠。牛黃入足厥陰經、少陽經及手少陰經。它主要治療小兒驚癇、寒熱、高熱口不能開,以及成人癲狂、抽搐等症,這些都是肝心二經邪熱、痰濁阻塞所致。心熱則會產生內熱,肝熱則會產生肝風。風火交織,就會出現上述症狀。牛黃味苦性涼,進入這兩條經脈後,能清熱消痰,則風火之邪熄滅,神魂清明,諸症自然痊癒。鬼邪侵襲,多因心虛所致;小兒百病大多源於胎熱。牛黃入心養神、清熱、解毒,因此能治療這些疾病。牛黃善於通竅,所以能引產;善於清熱益心,所以能增強記憶力。牛黃不適合長期大量服用。「輕身延年」指的是疾病痊癒後,身體自然輕安,得以善終。
牛黃可與犀角、琥珀、天竺黃、鉤藤、茯神、真珠、金箔、麝香、丹砂等藥材合用,治療小兒驚癇等百病。內服外用皆可,能解毒消腫,治療疔瘡癰疽;外敷則止痛散毒,療效奇佳。與犀角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竹葉、麥門冬等藥材合用,治療小兒五色丹毒。與鐘乳石、真珠、豬牙皂角、象牙末、白殭蠶、紅鉛、片腦、明礬、沒藥、蛀竹屑、天靈蓋等藥材製成丸劑,用土茯苓湯送服,治療頑固性瘡毒,療效显著。
姚和眾方記載:新生兒三日內,可用牛黃少許,加少量蜂蜜研勻,用棉花蘸取讓嬰兒吮吸,一天服完,可治療驚邪、辟惡氣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七日內嬰兒口噤,可用牛黃研末,用淡竹瀝調和,灌服,並滴入豬奶。《錢氏小兒方》記載:新生兒胎熱或黃疸,可用真牛黃一豆大,加蜂蜜調成膏狀,用母乳化開,隨時滴入嬰兒口中。
牛黃也可治療腹痛、夜啼。《總微錄》記載:小兒熱驚或驚癇、嚼舌、神志不清、仰臥,可用牛黃一杏仁大小,加竹瀝、薑汁各一合,混合後服用。另有方劑:小兒積熱、毛髮焦枯、睡中說話、將發驚癇,可用牛黃六分,硃砂五錢,研磨後,用犀角磨成的汁液調服一錢。《王氏痘疹方》記載:痘瘡發黑凹陷,可用牛黃兩粒,硃砂一分,研磨成粉,用蜜浸胭脂取汁調和塗抹,也可內服。
牛黃是治療小兒百病的良藥。因為小兒體質陽盛,其疾病多由胎毒、痰熱引起,並發於肝心二經。牛黃能化痰清熱、清心養肝,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但對於哺乳期婦女產後腹瀉、脾胃虛寒者,不宜服用。
2. 熊脂
味甘,微寒、微溫,無毒。主風痹不仁筋急,五臟腹中積聚,寒熱羸瘦,頭瘍白禿,面皯皰,食飲吐嘔。久服強志,不飢,輕身長年。
疏:,《詩》云:惟熊惟羆,男子之祥。取其為陽獸而強力壯毅也。《本經》:味甘,氣微寒。《別錄》:微溫無毒。其主風痹不仁筋急者,蓋風為陽邪,熊為陽獸;其氣溫,能通行經絡;其性潤,能滋養肝脾,故主之也。滑潤而通行,故主五臟腹中積聚,及食飲吐嘔。甘寒而強力,故能主寒熱羸瘦,輕身。性潤而疏風,故能主頭瘍白禿,面皯皰也。久服強志,不飢長年,甚言其補虛壯筋骨之功耳。
熊掌,乃八珍之一,食之可御風寒,益氣力。
肉:與脂同功。河間云:熊肉振羸。是因其氣有餘,以補不足者也。
白話文:
熊脂味甘,性微寒或微溫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風濕痺痛、肢體麻木、筋脈拘急、五臟積聚、寒熱消瘦、頭皮瘡瘍脫髮、面部枯萎起泡、飲食吐瀉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意志力,不感覺飢餓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
古籍記載熊是陽性動物,強壯有力,因此熊脂具有溫和的性質,能暢通經絡,滋養肝脾。其潤滑通利的特性,能治療五臟積聚和嘔吐。熊脂甘寒且強壯有力,能治療寒熱消瘦,使身體輕盈。其潤澤且能祛風的特性,能治療頭皮瘡瘍脫髮和面部枯萎起泡。長期服用能增強意志力,不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,說明它具有補虛壯筋骨的功效。
熊掌是珍貴的八珍之一,食用可以抵禦風寒,增強體力。
熊肉與熊脂功效相同,可以治療消瘦。這是因為熊肉的氣血充盈,可以補益不足之處。
3. 附:熊膽
味苦,寒,無毒。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,暑月久痢,疳䗪,心痛疰忤。(《藥性論》:小兒五疳,殺蟲治惡瘡。)
疏:,熊膽氣味與象膽同。其所主亦相似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,熱邪在足太陰也。久痢,疳䘌,濕熱在手陽明也。心痛疰忤,熱邪在手少陰也。入三經而除熱邪,故能療諸證也。極苦而寒,故又能殺蟲,治惡瘡,點痔。
主治參互
《齊東野語》:赤目障翳。熊膽丸以膽少許化開,入片腦一二釐,研勻,點上絕妙。《聖惠方》:小兒鼻蝕。熊膽半分,湯化抹之。《外臺秘要》:十年痔瘡。熊膽塗之,神效。一切方不及也。或加入片腦少許,以豬膽汁和塗,亦妙。《保幼大全》:諸疳羸瘦。熊膽、使君子末,等分研勻,瓷器蒸溶,蒸餅丸麻子大。每米飲下二十丸。
簡誤
凡膽,皆極苦寒而能走肝膽二經,瀉有餘之熱,蓋以類相從也。小兒疳積,多致目內生翳障者,以肝脾二臟邪熱壅滯,則二臟之氣血日虛,閉塞日甚故也。用此瀉肝膽脾家之熱,則內邪清而外障去矣。如不因疳證而目生翳障,及痘後蒙閉者,多因肝腎兩虛,宜滋陰養血清熱為急,諸膽皆不得用。有痼疾者,不可食熊肉,令終身不愈。
白話文:
熊膽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因時令氣候炎熱而引起的黃疸,夏季久痢,疳積,以及心痛、驚癇等症。(《藥性論》記載:能治療小兒五疳,殺蟲,治惡瘡。)
熊膽的氣味和象膽相似,功效也差不多。黃疸是因時令氣候炎熱,熱邪侵犯足太陰經;久痢、疳積是因濕熱侵犯手陽明經;心痛、驚癇是因熱邪侵犯手少陰經。熊膽能進入這三條經絡去除熱邪,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。由於熊膽極苦且性寒,因此也能殺蟲、治療惡瘡、點治痔瘡。
據記載,熊膽可以治療:赤眼障翳(用少許熊膽化開,加入少許冰片研勻,點眼);小兒鼻蝕(用半份熊膽,用水化開後塗抹);十年以上的痔瘡(塗抹熊膽,效果極佳,其他方法都比不上);其他痔瘡治療方法也可加入少量冰片,用豬膽汁調和塗抹,效果也很好;治療各種疳積導致的消瘦(將熊膽和使君子研磨成粉末,等量混合,用瓷器蒸融,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米湯送服二十丸)。
凡是動物膽,都極苦寒,能作用於肝膽二經,瀉去過多的熱邪,這是因為「以類相從」的道理。小兒疳積常導致眼中生翳障,是因為肝脾二臟邪熱壅滯,導致氣血日漸虛弱,阻塞日益嚴重。使用熊膽瀉去肝膽脾三臟的熱邪,則內在的邪氣清除,外在的障翳也就消除了。如果並不是因為疳積而導致眼生翳障,或痘疹後視力蒙蔽,大多是因為肝腎兩虛,應該滋陰養血、清熱為先,此時就不宜使用各種動物膽。如有其他慢性疾病,不可食用熊肉,否則會導致疾病終身不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