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八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9)

1. 秦艽

味苦、辛,平,微溫,無毒。主寒熱邪氣,寒濕風痹肢節痛,下水利小便。療風無問新久,通身攣急。

疏:,秦艽感秋金之氣,故味苦平。《別錄》:兼辛,微溫而無毒。潔古:氣微溫,味苦辛,亦可云微寒。陰中微陽,可升可降,降多於升。入手足陽明經。苦能泄,辛能散,微溫能通利,故主寒熱邪氣,寒濕風痹肢節痛,下水利小便。性能祛風除濕,故《別錄》療風無問久新,及通身攣急。能燥濕散熱結,故《日華子》治骨蒸及疳熱。甄權:治酒疸,解酒毒。元素:除陽明風濕,及手足不遂,腸風瀉血,養血榮筋。好古:泄熱益膽氣。咸以其除濕散結,清腸胃之功也。雷公云:左文列為秦,即治病;右文列為艽,即髮腳氣。先以布拭上黃肉毛令盡,用還元湯浸一宿,曬乾用。

主治參互

秦艽同乾葛、山茵陳、五味子、黃連、白扁豆、木通、苜蓿,治酒疸。《聖惠方》治小便難,腹滿,不急治之,殺人。用秦艽一兩,去苗細銼,以水一大盞,煎取七分,去渣。每於食前分為三服。用薏苡仁、木瓜、五加皮、黃柏、蒼朮、牛膝,治下部濕熱作疼,或生濕瘡。

孫真人治黃疸,皮膚眼睛如金色,小便赤,取秦艽五兩,牛乳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納芒硝一兩,分作三服。《正元廣利方》療黃疸,心煩,煩熱口乾,皮肉皆黃。以秦艽三兩,牛乳一大升,同煮,取七合,去滓,分溫再服瘥。此方出許仁則。崔元亮《集驗方》:凡發背疑似者,須便服秦艽牛膝煎,當即快利三五行,即瘥。

簡誤

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,勿服。

白話文:

秦艽味苦辛,性平微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寒熱邪氣、寒濕風痺引起的肢節疼痛,以及促進利尿。無論風寒病症是新發或久病,都能治療全身肌肉攣縮。

秦艽因為吸收了秋天的金氣,所以味道苦而性平。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,它還帶有辛味,微溫且無毒。古籍中也記載,其氣味微溫,味苦辛,也可認為略微偏寒。它兼具陰中之陽的特性,能升能降,但以下降之力為主,走手足陽明經。苦味能瀉,辛味能散,微溫能通利,因此能治療寒熱邪氣、寒濕風痺引起的肢節疼痛,並促進利尿。它能祛風除濕,所以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它能治療各種風痺,無論新舊,以及全身肌肉攣縮。由於它能燥濕散熱結,所以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它能治療骨蒸和疳熱。甄權認為它能治療酒疸,解酒毒。李時珍認為它能治療陽明經的風濕病,以及手足麻痺、腸風便血等症,並能養血滋潤筋脈。還有古籍記載,它能清熱益膽氣。總而言之,秦艽的功效在於除濕散結,清熱腸胃。雷公云:藥方中寫作“秦”則主治疾病;寫作“艽”則主治腳氣。使用前需先用布擦拭乾淨藥材上的黃色絨毛,再用還元湯浸泡一夜,曬乾後再使用。

秦艽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,例如與乾葛、山茵陳、五味子、黃連、白扁豆、木通、苜蓿等同用,治療酒疸;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用秦艽治療小便不利、腹部脹滿,如不及時治療,可能危及生命。治療方法是取秦艽一兩,除去莖葉,切碎,加水一盞煎至七分,去渣,飯前分三次服用。治療下部濕熱疼痛或濕瘡,則可與薏苡仁、木瓜、五加皮、黃柏、蒼朮、牛膝等同用。

孫真人治療黃疸(皮膚和眼睛發黃,小便赤色)的方劑,是用秦艽五兩,牛乳三升,煮成一升,去渣後加入芒硝一兩,分三次服用。《正元廣利方》中治療黃疸、心煩、口渴、全身發黃的方劑,是用秦艽三兩,牛乳一升同煮,取七合,去渣,溫服至痊癒。此方出自許仁則。崔元亮《集驗方》記載,治療發背(類似癰疽的疾病)時,應立即服用秦艽、牛膝煎劑,服用後很快就能痊癒。

下半身虛寒和尿失禁者,禁用秦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