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陰陽表裡虛實門

陽虛,即真氣虛。其證惡寒,或發熱自汗,汗多亡陽。陽虛不發熱,單惡寒者居多。

【忌】破氣,降泄,利水,苦寒;又忌辛熱發散。

青皮,枳殼,厚朴,牽牛,檳榔(以上破氣),大黃,石膏,山梔,知母,天門冬,生地黃,栝樓(以上降泄),澤瀉,木通,瞿麥,葶藶,豬苓,滑石(以上利水),海金沙,商陸,黃芩,黃連,黃柏,玄參,槐花(以上苦寒),芍藥,烏梅,醋(以上酸斂),吳茱萸,麻黃,羌活,獨活,前胡,防風,荊芥(以上辛熱發散)

白話文:

在中醫學中,「陽虛」指的是真氣不足的情況。這類病症會表現為畏寒,或者自汗、出汗過多導致陽氣喪失。陽氣不足時,並不會有發熱的情況,大部分表現為畏寒。

在治療上,應該避免使用以下藥物:

  • 破氣藥:如青皮、枳殼、厚朴、牽牛、檳榔。
  • 降洩藥:如大黃、石膏、山梔、知母、天門冬、生地黃、栝樓。
  • 利水藥:如澤瀉、木通、瞿麥、葶藶、豬苓、滑石、海金沙、商陸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玄參、槐花。
  • 苦寒藥:如芍藥、烏梅、醋。
  • 酸斂藥:如吳茱萸、麻黃、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防風、荊芥。

這些藥物可能加重「陽虛」的情況,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當避免使用。

【宜】補,甘,溫,熱。

人參,黃耆,二術,炙甘草,當歸,白膠,淫羊藿,人胞,紅鉛,補骨脂,巴戟天,桂,附子,仙茅,鹿茸,大茴香,陽起石,羊肉,雀肉

白話文:

【適用於】補益、甘甜、溫熱的藥物。

  • 人參:滋補強身的珍貴藥材。
  • 黃耆:增強免疫力,補氣的良藥。
  • 二術(茯苓與薏苡仁):利水消腫,健脾的常用藥材。
  • 炙甘草:調和藥性,補中益氣的常見草本。
  • 當歸:活血調經,滋陰養血的藥品。
  • 白膠:滋潤皮膚,補充血液的材料。
  • 淫羊藿:壯陽補腎,增強性功能的草本。
  • 人胞:補血養顏的滋補品。
  • 紅鉛:補血止血,調理經血的藥材。
  • 補骨脂:壯骨補腎,增強骨密度的藥物。
  • 巴戟天:壯陽補腎,改善性功能的藥材。
  • 桂:調和藥性,散寒暖身的香料。
  • 附子:溫腎助陽,驅寒止痛的藥材。
  • 仙茅:壯陽補腎,增強體力的草本。
  • 鹿茸:壯陽補腎,滋補全身的貴重藥材。
  • 大茴香:調味,暖胃散寒的香料。
  • 陽起石:壯陽補腎,提升性功能的礦物。
  • 羊肉:滋補養身,增強體力的肉類。
  • 雀肉:滋補肝腎,調理體質的禽類。

陰虛,即精血虛。其證為咳嗽多痰,吐血,咯血,嗽血,鼻衄,齒衄,盜汗,自汗,發熱,寒熱,潮熱,骨乏無力,不眠,氣息,腰背痛。

【忌】補氣,復忌破氣、燥熱辛溫;又忌大寒大苦傷胃,並升提發散、利水。

人參,黃耆,二術,人胞(以上補氣),南星,半夏,附子,官桂,桂枝,仙茅,鹿茸,乾薑,硫黃,陽起石,海狗腎,丁香,胡椒,烏頭,火酒,吳茱萸,烏藥,生薑(以上燥熱辛溫),山梔,黃芩,黃連,大黃,芒硝,玄明粉(以上大寒大苦傷胃),麻黃,升麻,柴胡,羌活,獨活,藁本,川芎,防風(以上升提發散),破氣利水藥見前

白話文:

"陰虛"指的是精血不足。此症狀可能出現如咳嗽多痰,吐血,咯血,咳血,鼻出血,齒出血,盜汗,自汗,發熱,寒熱,潮熱,骨疲乏力,失眠,呼吸困難,腰背疼痛等現象。

禁忌的食物包括補氣的物質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二術、人胞等,以及破氣、燥熱、辛溫的物質,如南星、半夏、附子、官桂、桂枝、仙茅、鹿茸、乾薑、硫黃、陽起石、海狗腎、丁香、胡椒、烏頭、火酒、吳茱萸、烏藥、生薑等。另外,大寒大苦的物質如山梔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、芒硝、玄明粉等會傷害胃部,也應避免食用。升提發散、利水的藥物如麻黃、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川芎、防風等也需慎用。具體禁忌的具體名稱已在括號中列出。

【宜】生精補血,兼清虛熱,斂攝,酸寒,甘寒,甘平,鹹寒,略兼苦寒。

地黃,柏子仁,人乳,沙苑蒺藜,枸杞子,牛膝,麋角膠,阿膠,沙參,酸棗仁,白芍藥,五味子,山茱萸,石斛,麥門冬,薯蕷,牡丹皮,續斷,地骨皮,車前子,溺白垽,鱉甲,黃柏,知母,青蒿

白話文:

【適用於】滋養精氣、補充血液,同時清虛熱、收斂、具有酸寒、甘寒、甘平、鹹寒等性質,其中略帶苦寒之效。

  • 地黃:滋陰補腎,清熱涼血。
  • 柏子仁:潤腸通便,安神定志。
  • 人乳:滋補養身,增加營養。
  • 沙苑蒺藜:調和肝腎,緩解眼疾。
  • 枸杞子:滋補肝腎,明目養血。
  • 牛膝:活血通經,強筋健骨。
  • 麝角膠:補腎壯陽,調和血脈。
  • 阿膠:滋陰補血,止血安胎。
  • 沙參:滋陰潤肺,清熱解毒。
  • 酸棗仁:寧心安神,助眠養血。
  • 白芍藥:舒肝解鬱,緩解疼痛。
  • 五味子:滋陰益氣,固表止汗。
  • 山茱萸:補腎固精,益氣養血。
  • 石斛:滋陰養胃,清熱解毒。
  • 麥門冬:滋陰潤肺,養心安神。
  • 薯蕷:滋陰清熱,補脾養胃。
  • 牡丹皮:清熱涼血,調經止痛。
  • 順斷:調和肝腎,固精止帶。
  • 地骨皮:清熱涼血,退虛熱。
  • 車前子:利水滌尿,清熱解毒。
  • 準白垽:清熱利尿,消炎止痛。
  • 鳩甲:滋陰補腎,養血安神。
  • 黃柏:清熱燥濕,除風止癢。
  • 知母:清熱降火,潤肺止咳。
  • 青蒿:清熱解暑,退虛熱。

表虛,其證自汗惡風,灑淅寒熱,喜就溫暖,脈浮無力。

【忌】破氣,升發,辛熱。

麻黃,升麻,防風,柴胡,羌活,獨活,前胡,乾葛,紫蘇,薄荷,白芷,生薑,荊芥(以上升發),吳茱萸,桂枝(表虛而中寒者不忌),乾薑(以上辛熱),破氣藥見前

【宜】補斂,益氣實表,甘,酸。

人參,黃耆,白芍藥,甘草,桂枝(有熱者勿用),五味子

裡虛,其證洞泄,或完穀不化,心腹痛,按之即止,或腹脹,或傷寒下後痞滿。

【忌】破氣,下,苦寒。

大黃,芒硝,巴豆,玄明粉,牽牛(以上下),黃芩,黃連,山梔,知母,黃柏,天門冬,茗(以上苦寒),破氣藥見前

白話文:

表虛

  • 症狀:自行流汗、怕風、寒熱不定、喜歡接近溫暖環境、脈象浮現但力量不足。
  • 忌:避免使用能增加體內氣體、升髒器官功能、以及具有辛熱特性的食物和藥物。
  • 識別與治療:麻黃、升麻、防風、柴胡、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乾葛、紫蘇、薄荷、白芷、生薑、荊芥等(這些都屬於升發類);吳茱萸、桂枝(適用於表虛且伴有寒意的情況)、乾薑(屬於辛熱類);避免使用破氣藥物,詳情請參考前文。
  • 建議:適合補充養分、強化體質、選擇甘甜或酸性食物和藥物進行調理。

裏虛

  • 症狀:經常拉肚子、食物消化不良、腹部疼痛、按壓後疼痛緩解、腹部脹滿、或者在傷寒後出現腹脹和不適。
  • 忌:避免使用能增加體內氣體、具有下滲作用、以及苦寒類型的食物和藥物。
  • 識別與治療:大黃、芒硝、巴豆、玄明粉、牽牛(這些都屬於下滲類);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知母、黃柏、天門冬、茗(這些都屬於苦寒類);避免使用破氣藥物,詳情請參考前文。
  • 建議:適合補充體力、增強體質、選擇甘甜或酸性食物和藥物進行調理。

【宜】溫補,甘,佐以辛熱。

人參,炙甘草,朮,大棗,糯米,肉桂,附子(有熱者勿用),乾薑

陽實,即表邪熱盛。其證頭痛發熱,遍身痛,無汗。

【忌】補斂,下,大熱。

黃耆,人參,二術,桂枝,芍藥,五味子,米麵食,豬羊犬肉,醋(以上補斂),附子,胡椒,乾薑,肉桂,蒜,吳茱萸(以上大熱),下藥見前

【宜】辛寒發散,天寒略加辛熱、辛溫佐之。

石膏,知母,葛根,麥門冬,前胡,柴胡,黃芩,紫蘇,薄荷,升麻,防風,蔥白,荊芥,羌活,麻黃(冬月可用,春夏忌之)

白話文:

【適合使用的調理方式】 適宜溫補的食材,如甜味的物質,可以搭配使用辛香和熱性的食物。例如:

  • 人參:滋補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煙燻甘草:能調和藥性。
  • 白朮:助消化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大棗:滋潤養血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糯米:滋潤養胃的食材。
  • 肉桂:溫暖的香料。
  • 附子:溫補的中藥材料,但若體內有熱氣則不宜使用。
  • 幹薑:溫暖的香料。

【應避免的調理方式】 應該避免過度收斂、清降、極熱的調理方式。包括:

  • 黃耆:補氣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人參:滋補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二朮:助消化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桂枝:溫通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芍藥:調節血脈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五味子:調節五臟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米麵食物:易消化的食物。
  • 豬羊犬肉:高蛋白質的食物。
  • 醋:酸性的調味料,可能影響藥效。
  • 附子:溫補的中藥材料,但對有熱氣的人不適用。
  • 胡椒:熱性的香料。
  • 幹薑:溫暖的香料。
  • 肉桂:溫暖的香料。
  • 大蒜:具有強烈味道的食材。
  • 吳茱萸:熱性的中藥材料。

【根據季節選擇適合的調理方式】 在冬季,可以適當地增加辛香和熱性的食材來調理身體,如:

  • 石膏: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知母:滋陰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葛根:解毒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麥門冬:滋潤養肺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前胡:宣肺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柴胡:疏肝解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黃芩:清熱燥濕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紫蘇:解表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薄荷:清涼解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升麻:清熱解毒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防風:疏風解表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蔥白:解表散寒的食材。
  • 荊芥:解表清熱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羌活:疏風止痛的中藥材料。
  • 麻黃:解表發汗的中藥材料,但夏季應避免使用。

陰實,即裡實。外感證屬邪熱內結者,其證胸腹硬痛,手不可近,大便七八日不行,或挾熱下痢。

【忌】辛溫發散,補斂。

諸藥俱見前。

【宜】下,苦寒,鹹寒,甘辛。

大黃,厚朴,枳實,滑石,山梔,黃芩,黃連,藍,茵陳,芒硝,桃仁

陽厥,即熱厥。其證四肢厥逆,身熱面赤,唇燥,大渴,口乾舌苦,目閉或不閉,小便赤澀短少,大便燥結,不省人事。

【忌】升發,補斂,燥熱辛溫。

諸藥俱見前

【宜】下,清熱,甘寒,苦寒,鹹寒。

大黃,芒硝,石膏,黃芩,黃連,山梔,知母,童便

白話文:

陰實:

如果症狀表現為內部實熱,可能出現胸部和腹部堅硬疼痛,手觸之有難以接近的感覺,大約七八天沒有排便,或者伴有熱性下痢。

忌諱:避免使用辛溫類發汗的藥物,以及補益收斂性的藥物。

所有藥物的使用請參考前文。

適合使用的藥物:具有通便、苦寒、鹹寒、甘辛等性質的藥物。

具體包括: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滑石、山梔、黃芩、黃連、藍色草本植物、茵陳蒿、芒硝、桃仁。

陽厥:

如果症狀表現為熱性厥逆,可能出現四肢冰冷、身體高熱、臉部紅腫、嘴脣乾燥、極度口渴、口乾舌頭苦澀、眼睛閉合或開閉困難、尿液赤黃且量少、大便乾硬、神志不清。

忌諱:避免使用升發、補益收斂、燥熱辛溫的藥物。

所有藥物的使用請參考前文。

適合使用的藥物:具有通便、清熱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等性質的藥物。

具體包括: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知母、童便。

如挾虛有痰者,宜麥門冬、竹瀝、蘆根汁、梨汁、牛黃、童便。

如婦人熱入血室因而厥者,藥中以童便為君,加赤芍藥、生地黃、牛膝、牡丹皮、桃仁。甚者大便結燥,加芒硝、大黃下之。通即止,勿盡劑。

陰厥,即寒厥。其證四肢厥逆,身冷,面青蜷臥,手指爪青黯,腹痛,大便溏,或完穀不化,小便自利,不渴,不省人事。

【忌】下,破氣,苦寒,鹹寒,酸寒。

食鹽,太陰玄精石,童便(以上鹹寒),芍藥,醋(以上酸寒),下、破氣、苦寒諸藥俱見前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有虛弱和痰液的人,應該使用麥門冬、竹瀝、蘆根汁、梨汁、牛黃和童便。

對於婦女因為熱病進入血室導致昏厥的情況,藥物中以童便為主,加上赤芍、生地黃、牛膝、牡丹皮和桃仁。如果病情嚴重,出現大便乾結,可以添加芒硝和大黃來幫助排便。一旦通暢,就不需要繼續服用藥物。

陰厥,即是寒厥。此症狀表現為四肢冰冷,身體發冷,面色蒼白,蜷縮臥牀,手指和腳趾呈青黑色,腹部疼痛,大便稀軟,或者食物無法消化,小便正常,不口渴,並且意識不清。

禁忌:不要使用能破壞氣體、苦寒、鹹寒、酸寒的藥物。

避免食用食鹽、太陰玄精石、童便(以上鹹寒)、芍藥、醋(以上酸寒)以及所有能破壞氣體、苦寒的藥物,詳細內容請參照前面的說明。

【宜】補氣,溫中,甘溫,辛熱。

人參,乾薑,附子,桂,吳茱萸

上盛下虛,屬陽盛陰虛。

【忌】升散,下,助陽補氣;復忌破氣,燥熱辛。

諸藥俱見陰虛條下。

【宜】降,益陰,甘寒,酸寒,佐以鹹寒,苦寒。

蘇子,枇杷葉,麥門冬,枸杞子,生地,沙參,白芍藥,山茱萸,五味子,牛膝,童便,玄參,黃柏,天門冬

白話文:

【適合】補充元氣,調理中焦,甘溫性質,辛熱性質。

  • 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桂、吳茱萸

針對「上盛下虛」的情況,主要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

【禁忌】提升散發,下行,增加陽氣和補充元氣;同時避免破壞氣息,燥熱和辛香類藥物。

所有藥物都應在陰虛的條款下使用。

【適合】降火,滋潤陰液,甘寒性質,酸寒性質,輔以鹹寒和苦寒性質的藥物。

  • 蘇子、枇杷葉、麥門冬、枸杞子、生地、沙參、白芍藥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牛膝、童便、玄參、黃柏、天門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