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1)

1. 臟氣法時並四氣所傷藥隨所感論

夫四時之氣,行乎天地之間,人處氣交之中,亦必因之而感者,其常也。春氣生而升,夏氣長而散,長夏之氣化而軟,秋氣收而斂,冬氣藏而沉。人身之氣,自然相通,是故生者順之,長者敷之,化者堅之,收者肅之,藏者固之。此藥之順乎天者也。春溫夏熱,元氣外泄,陰精不足,藥宜養陰;秋涼冬寒,陽氣潛藏,匆輕開通,藥宜養陽。

此藥之因時制用,補不足以和其氣者也。

然而一氣之中,初中末異;一日之內,寒燠或殊。假令大熱之候,人多感暑,忽發冰雹,亦復感寒。由先而感則為暑病,由後而感則為寒病。病暑者投以暑藥,病寒者投以寒藥。此藥之因時制宜,以合乎權,乃變中之常也。此時令不齊之所宜審也。假令陰虛之人,雖當隆冬,陰精虧竭,水既不足,不能制火,則陽無所依,外泄為熱,或反汗出,藥宜益陰,地黃、五味、鱉甲、枸杞之屬是已;設從時令,誤用辛溫,勢必立斃。

假令陽虛之人,雖當盛夏,陽氣不足,不能外衛其表,表虛不任風寒,灑淅戰慄,思得熱食,及御重裘,是雖天令之熱,亦不足以敵其真陽之虛,病屬虛寒,藥宜溫補,參、耆、桂、附之屬是已;設從時令,誤用苦寒,亦必立斃。此藥之舍時從證者也。假令素病血虛之人,不利苦寒,恐其損胃傷血,一旦中暑,暴注霍亂,須用黃連、滑石以泄之;本不利升,須用葛根以散之。此藥之舍證從時者也。

從違之際,權其輕重耳。至於四氣所傷,因而致病,則各從所由。是故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藥宜升之、燥之,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風之屬是已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藥宜清暑益氣,以除寒熱。石膏、知母、乾葛、麥門冬、橘皮、參、苓、術之屬是已。邪若內陷,必便膿血,藥宜祛暑消滯,專保胃氣,黃連、滑石、芍藥、升麻、蓮實、人參、扁豆、甘草之屬是已。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

藥宜燥濕清熱,和表降氣保肺,桑白皮、石膏、薄荷、杏仁、甘草、桔梗、蘇子、枇杷葉之屬是已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邪初在表,藥宜辛寒、苦溫、甘寒、苦寒,以解表邪,兼除內熱,羌活、石膏、葛根、前胡、知母、竹葉、柴胡、麥門冬、荊芥、甘草之屬是已。至夏變為熱病,六經傳變,藥亦同前,散之貴早,治若後時,邪結於裡,上則陷胸,中下承氣,中病乃已,慎毋盡劑,勿僭勿忒,能事必矣。

以上皆四時六氣所傷致病,並證重舍時,時重舍證,用藥主治之大法,萬世遵守之常經,聖哲復起,不可改已。所云六氣者,即風寒暑濕燥火是也。過則為淫,故曰六淫。淫則為邪,以其為天之氣,從外而入,故曰外邪。邪之所中,各有其地,在表治表,在裡治里,表裡之間,則從和解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論述了中醫用藥的原則,特別是根據四季氣候變化和疾病症狀來選擇藥物。

人體受自然界的四季之氣影響,春天生長向上,夏天生長舒展,長夏(夏末秋初)氣候轉化溫和,秋天收斂內斂,冬天收藏閉藏。人體氣機也應順應自然,春天促進生長,夏天促進舒展,長夏促進化生,秋天促進收斂,冬天促進收藏。這就是用藥順應天道的原則。

春夏陽氣外泄,陰精容易不足,用藥應滋陰;秋冬陽氣潛藏,不宜輕易發散,用藥應溫陽。這就是根據季節調整用藥的原則。

然而,同一季節氣候變化多端,一天之內都可能寒熱交替。例如盛夏酷暑時,突然下冰雹,有人中暑,有人受寒,中暑者用暑藥,受寒者用寒藥。這就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調整用藥的原則,應審時度勢。

即使在同一季節,體質不同,反應也不同。陰虛體質的人,即使在隆冬,也可能因陰精不足,不能制約陽氣,導致陽氣外泄而發熱,甚至出汗,此時需滋陰,如服用地黃、五味子、鱉甲、枸杞等藥物;如果誤用溫熱藥物,則可能危及生命。陽虛體質的人,即使在盛夏,也可能因陽氣不足,不能抵禦風寒而發冷,需要熱食和禦寒,此時即使天氣炎熱,也需要溫補藥物,如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等;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同樣可能危及生命。這就是根據病情選擇藥物,而不完全依賴季節的原則。

有些情況下,要兼顧季節和病情。例如,素體血虛的人,不宜服用寒涼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和血液;如果中暑,出現腹瀉等症狀,則需要用黃連、滑石等藥物瀉熱;如果需要升發,則需要葛根等藥物。這就是根據病情和季節權衡用藥的原則。

四季之氣的傷害會導致不同的疾病。春天受風邪侵襲,夏天容易腹瀉,要用升發、燥濕的藥物,如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風等。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容易患瘧疾,要用清暑益氣的藥物,如石膏、知母、葛根、麥門冬、橘皮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術等。如果暑邪內陷,則會出現膿血便,需要祛暑消滯,保護胃氣的藥物,如黃連、滑石、白芍、升麻、蓮子、人參、扁豆、甘草等。秋天受濕邪侵襲,冬天容易咳嗽,要用燥濕清熱,和表降氣,保護肺部的藥物,如桑白皮、石膏、薄荷、杏仁、甘草、桔梗、蘇子、枇杷葉等。冬天受寒邪侵襲,春天容易患溫病,初期表證,要用辛寒、苦溫、甘寒、苦寒的藥物解表,兼除內熱,如羌活、石膏、葛根、前胡、知母、竹葉、柴胡、麥門冬、荊芥、甘草等。如果發展成夏季熱病,治療方法與初期類似,但要儘早治療,以免邪氣深入,治療需謹慎,不可過量或不足。

總之,以上是根據四季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所致疾病的用藥原則,是歷代醫家總結的經驗,應當遵循。六氣過盛則為六淫,六淫是外邪,治療時,要根據邪氣所在部位(表裡)施治。 用藥要根據病症和季節,選擇適宜的藥物,不可違背。 這是古代醫家的法則,也是現代醫家的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