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治法綱

陰陽寒熱、臟腑經絡、氣血表裡、標本先後、虛實緩急

病在於陰,毋犯其陽;病在於陽,毋犯其陰。犯之者,是謂誅伐無過。

病之熱也,當察其源。火苟實也,苦寒鹹寒以折之;若其虛也,甘寒酸寒以攝之。病之寒也,亦察其源。寒從外也,辛熱辛溫以散之;動於內也,甘溫以益之,辛熱辛溫以佐之。

經曰:五臟者,藏精而不瀉者也。故曰滿而不能實。是有補而無瀉者,其常也。臟偶受邪,則瀉其邪,邪盡即止。是瀉其邪,非瀉臟也。臟不受邪,毋輕犯也,世謂肝無補法,知其謬也。六腑者,傳導化物糟粕者也。故曰實而不能滿。邪客之而為病,乃可攻也。中病乃已,毋盡劑也。

病在於經,則治其經;病流於絡,則及其絡。經直絡橫,相維輔也。

病從氣分,則治其氣。虛者溫之,實者調之。病從血分,則治其血。虛則補肝、補脾、補心,實則為熱、為瘀,熱者清之,瘀者行之。因氣病而及血者,先治其氣;因血病而及氣者,先治其血。因證互異,宜精別之。

病在於表,毋攻其里;病在於里,毋虛其表。邪之所在,攻必從之。

受邪為本,現證為標;五虛為本,五邪為標。譬夫腹脹由於濕者,其來必速,當利水除濕,則脹自止,是標急於本也,當先治其標。若因脾虛,漸成脹滿,夜劇晝靜,病屬於陰,當補脾陰;夜靜晝劇,病屬於陽,當益脾氣,是病從本生,本急於標也,當先治其本。舉一為例,余可類推矣。

病屬於虛,宜治以緩。虛者精氣奪也。若屬沉痼,亦必從緩。治虛無速法,亦無巧法。蓋病已沉痼,凡欲施治,宜有次第,故亦無速法。病屬於實,宜治以急。實者,邪氣勝也。邪不速逐,則為害滋蔓,故治實無遲法,亦無巧法。此病機緩急一定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治法綱要

陰陽、寒熱、臟腑、經絡、氣血、表裡、標本虛實緩急,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
疾病在於陰,就不要侵犯陽;疾病在於陽,就不要侵犯陰。違背這個原則,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。

疾病發熱,要觀察其根源。如果是實熱,就用苦寒、鹹寒的藥物來瀉火;如果是虛熱,就用甘寒、酸寒的藥物來滋陰斂陽。疾病畏寒,也要觀察其根源。寒邪由外侵入,就用辛熱、辛溫的藥物來散寒;寒邪由內而生,就用甘溫的藥物來溫養,並輔以辛熱、辛溫的藥物。

經書上說:五臟是貯藏精氣而不洩露的,所以說「滿而不實」。因此,補益五臟而不瀉之,是常規治療。但如果臟腑受邪,就要瀉邪,邪氣去除後就停止治療。瀉邪是瀉除邪氣,而不是瀉傷臟腑。若臟腑未受邪,就不要輕易攻伐。有人說肝沒有補法,這是錯誤的。六腑是傳化水谷精微糟粕的,所以說「實而不滿」。邪氣入侵六腑而導致疾病,才可以攻治。疾病痊癒後,就不要再服用藥物了。

疾病在經脈,就治療經脈;疾病蔓延到絡脈,就治療絡脈。經脈和絡脈相互依存,互相輔助。

疾病從氣分(表)而來,就治療其氣分。氣虛就溫補,氣實就調和。疾病從血分(裡)而來,就治療其血分。血虛就補益肝、脾、心;血實則表現為熱或瘀血,熱證就清熱,瘀血就活血化瘀。氣病及血,先治氣;血病及氣,先治血。不同病證,需仔細辨別。

疾病在表,不要攻治裡;疾病在裡,不要虛其表。邪氣所在,治療就應該針對邪氣。

受邪是病的根本(本),現有的症狀是標;五臟虛弱是根本,外邪侵犯是標。例如,腹脹是由於濕邪引起的,發病迅速,應該利水除濕,脹滿就會消失,這是標證急於本證,應先治標。若因脾虛日久而導致脹滿,夜晚加重白天減輕,屬陰虛,應補益脾陰;白天加重夜晚減輕,屬陽虛,應益脾陽,這是本證先於標證,應先治本。以此類推,其他疾病也應如此。

疾病屬於虛證,就要緩慢治療。虛證是精氣被損耗。即使是久病,也必須從緩。治療虛證沒有快速的方法,也沒有捷徑。因為疾病已經纏綿日久,任何治療都應該有步驟,所以沒有快速的方法。疾病屬於實證,就要迅速治療。實證是邪氣盛於正氣。邪氣不迅速驅除,就會加重病情,所以治療實證沒有延遲的方法,也沒有捷徑。這是治療疾病緩急的原則。

2. 藥性差別論

藥有五味,中涵四氣。因氣味而成性,合氣與味及性而論。其為差別,本自多途。其間厚薄多少,單用互兼,各各不同,良難究竟。是故經曰:五味之變,不可勝窮。此方劑之本也。陰陽二象,實為之綱紀焉。鹹味本水,苦味本火,酸味本木,甘味本土,辛味本金,此五味之常也。及其變也,有神明之用焉。今姑陳其略以明之。

第准經文,同一苦寒也,黃芩則燥,天冬則潤,蘆薈能消,黃柏能補,黃連止瀉,大黃下通,柴胡苦寒而升,龍膽苦寒而降。同一咸也,澤瀉則瀉,蓯蓉則補,海藻、昆布則消而軟堅,馬莖、鹿茸則補而生齒。同一酸也,硫黃味酸而熱,空青味酸而寒。甘合辛而發散為陽,甘合酸而收斂為陰。

人參、黃耆陽也,甘溫以治大熱;地黃、五味陰也,甘酸以斂陰精。聊採數端,引以為例,如斯之類,難以枚舉。良由氣味互兼,性質各異,參合多少,制用全殊。所以窮五味之變,明藥物之能,厥有旨哉!顧其用紛錯,其道淵微,可以意知,難以言盡。非由妙悟,則物不從心。

固將拯烝民於夭枉,宜寤寐乎茲篇。

白話文:

藥性差別論

藥物有五種味道,內含四種氣質。藥物的藥性是由氣味所決定,需綜合考慮氣、味、性和來判斷。藥物間的差異,來源眾多,藥效的強弱、多少,單獨使用或互相搭配,效果都各有不同,很難徹底研究明白。所以經書上說:「五味的變化,多得不勝枚舉。」這就是處方用藥的根本。陰陽二象,是綱領和規範。鹹味屬水,苦味屬火,酸味屬木,甘味屬土,辛味屬金,這是五味的常理。但它們的變化,卻有著神奇的效用。現在只簡單說明一些,以便闡明。

例如經文所說,同樣是苦寒的藥物,黃芩偏燥,天冬偏潤,蘆薈能消腫,黃柏能補益,黃連能止瀉,大黃能通便,柴胡苦寒而向上走,龍膽苦寒而向下走。同樣是鹹味的藥物,澤瀉能利尿,肉蓯蓉能補益,海藻、昆布能消腫軟堅,馬鞭草、鹿茸能補益並生髮牙齒。同樣是酸味的藥物,硫黃味酸而性熱,空青味酸而性寒。甘味與辛味相合則發散,屬於陽;甘味與酸味相合則收斂,屬於陰。

人參、黃耆屬於陽性藥物,甘溫能治療大熱;地黃、五味子屬於陰性藥物,甘酸能斂陰精。這裡只是舉出幾個例子,像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。因為氣味互相兼雜,藥性各有不同,配伍的多少,使用方法也完全不同。所以要徹底了解五味的變化,明白藥物的功效,實在是意義重大!然而藥物的應用紛繁複雜,其道理深奧微妙,可以意會,卻難以言盡。如果不深入領悟,藥物就不會隨心所欲地發揮作用。

所以,想要救治百姓免於夭亡,應該要日夜研讀此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