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論痰飲藥宜分治
夫痰之生也,其由非一。其為治也,藥亦不同。由於陰虛火炎,上迫乎肺,肺氣熱則煎熬津液,凝結為痰,是為陰虛痰火。痰在乎肺而本乎腎,治宜降氣清熱,益陰滋水。法忌辛溫燥熱、補氣等藥。
由於脾胃寒濕生痰,或兼飲啖過度,好食油麵豬脂,以致脾氣不利,壅滯為痰,濃厚膠固,甚至流於經絡,及皮裡膜外,或結為大塊,或不思食,或徹夜不眠,或卒爾眩僕,不省人事,或發癲癇,或昔肥今瘦,或叫呼異常,或身重腹脹,不便行走,或泄瀉不止,及成癱瘓,種種怪證,皆痰所為。故昔人云:怪病多屬痰。
暴病多屬火。有以夫!此病在脾胃,無關肺腎,治宜燥脾行氣,散結軟堅。法忌滯泥、苦寒、濕潤等藥,及諸厚味。由於風寒鬱閉,熱氣在肺,而成痰嗽齁喘,病亦在肺,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,加辛熱、辛溫,如麻黃、生乾薑之屬,以散外寒,則藥無格拒之患。法忌溫補、酸收等藥。
白話文:
痰的生成,原因並非單一。其治療方式,藥物也會有所不同。如果是由於陰虛火旺,上逼肺部,肺氣熱燥,煎熬津液,凝結成痰,這就是陰虛痰火。痰在肺部,但根本在於腎,治療應當降氣清熱,補益陰液,滋養腎水。原則上忌用辛溫燥熱、補氣等藥物。
若是由於脾胃寒濕引起痰生成,或者飲食過量,喜好食用油膩、麪食、豬脂等食物,導致脾氣運化失常,痰液積聚,變得濃厚黏稠,甚至流竄於經絡和皮下肌肉之間,形成大塊,或出現食慾不振,失眠,突然暈倒,意識不清,癲癇發作,過去肥胖現在消瘦,發出異常呼聲,身體沈重,腹部脹滿,行動不便,或是持續性腹瀉,甚至造成癱瘓,這些各種怪異症狀,都與痰有關。古人曾說,怪異的病症大多與痰有關。
急性的疾病往往與火有關。請記住,此病涉及脾胃,與肺腎無關,治療應當燥脾行氣,散結軟堅。原則上忌用粘滯、苦寒、濕潤等藥物,以及各種肥厚的食物。若是因風寒鬱閉,熱氣聚集在肺部,引發咳嗽喘息,病情也在肺部,治療應當使用能豁開痰液、清除肺熱的藥物,加入辛熱、辛溫的藥物,如麻黃、生乾薑等,來疏散外寒,避免藥物被阻擋。原則上忌用溫補、酸收等藥物。
病因不齊,藥亦宜異。利潤利燥,及利發散,各有攸當,非可混施也。
世以痰飲混稱,藥亦混投。殊不知痰之與飲,其由自別,其狀亦殊。痰質稠黏,飲惟清水,特其色有異,或青或黃,或綠或黑,或如酸漿,或伏於腸胃,或上支胸脅,刺痛難忍,或流於經絡四肢,則關節不利,支飲上攻為心痛,為中脘痛,甚則汗出,為嘔吐酸水、苦黃水等,種種各異,或發寒熱,不思飲食,及不得眠,皆其候也。
此證皆因酒後過飲茶湯,則水漿與腸胃飲食濕熱之氣,凝而為飲;或因情抱抑鬱,飲食停滯,不得以時消散,亦能成飲。總之必由脾胃有濕,或脾胃本虛,又感飲食之濕,則停而不消,此飲之大略也。治宜燥濕利水,行氣健脾,乃為得也。其藥大都以半夏、茯苓、參、術為君,佐以豬苓、澤瀉以滲泄之,白豆蔻、橘皮以開散之,蘇梗、旋覆花以通暢之。東垣五飲丸中有人參,其旨概可見矣。
白話文:
病因不一,藥物也應有所不同。潤燥和發散藥物各有適應症,不能混用。
世人常將痰和飲混淆,藥物也隨意混用。但實則痰與飲來源不同,表現也各有差異。痰質稠厚且黏,飲則純屬清水,雖顏色不同,可能呈青、黃、綠、黑等色,或藏於腸胃,或上衝胸脅,引起刺痛難耐,或流經脈四肢,導致關節不靈活,支飲上衝可能引發心痛、中脘痛,嚴重時甚至會出汗、嘔吐酸水或苦黃水等症狀,種種表現不一,或伴有寒熱、無食慾、難以入眠等症狀。
這些症狀多因飲酒後過量飲茶湯,使水分與腸胃內的食物、濕熱氣體凝結成飲;或是因為情緒抑鬱、飲食停滯,未能適時消化,也能形成飲。總而言之,一定是由脾胃濕氣過重,或脾胃原本虛弱,再受飲食之濕影響,導致積聚而不消散,這是飲的大概情況。治療應以燥濕利水、行氣健脾為主,方能對症下藥。主要藥物通常以半夏、茯苓、參、術為主藥,輔以豬苓、澤瀉以利尿排水,白豆蔻、橘皮以開闊散滯,蘇梗、旋覆花以暢通氣機。東垣的五飲丸中就含有參,其治療原則大致如此。
2. 論瘧痢宜從六淫例治
風寒暑濕燥火,此天之六淫。其邪自外而入,感之而病,宜隨其邪之所在以攻治之。經曰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乃暑邪為病也。雖有山嵐瘴氣發瘧一證,治稍不同。然其證大都多熱多寒,或熱多寒少,或寒多熱少,或單熱不寒,或單寒不熱,頭疼骨疼,大渴引飲,口苦舌乾,嘔吐不思食,或煩躁不得眠,必用白虎湯二三劑,隨證增損,解表以祛暑邪,而後隨經消息,以除其苦可也。
滯下者,俗呼為痢疾,皆緣暑濕與飲食之積滯膠固而成。其證類多里急後重,數登圊而不便,或發熱,或口渴,或噁心,不思食,何莫非暑之標證也。必用六一散、黃連、芍藥為主,而後隨其所苦,為之增損。傷氣分則調氣益氣;傷血分則行血和血。然未有不先治暑而可獲效者矣。治病必求其本,其斯之謂歟!
白話文:
風寒暑濕燥火,這是天的六種異常氣候。這些邪氣從外部進入,接觸到它們就會生病,應該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來攻擊和治療它們。經典上說:夏天受了暑熱,秋天就會發生痎瘧。這就是暑熱造成的疾病。即使有一種山嵐瘴氣引發的痲瘋病,治療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。然而,大多數病症通常會出現熱和寒,或者熱多於寒,或者寒多於熱,或者只有熱無寒,或者只有寒無熱,頭痛骨痛,極度口渴想要喝水,口苦舌乾,嘔吐不想吃東西,或者煩躁無法入睡,必定使用「白虎湯」兩到三劑,根據症狀調整,解除表層以去除暑熱,然後按照經典指示,以消除痛苦即可。
滯下,俗稱為痢疾,都是由於暑熱與飲食積滯膠固所造成的。這種病症類似於腹部緊迫,排便困難,頻繁上廁所但不便,或者發熱,或者口渴,或者噁心,不想吃東西,所有這些都是暑熱的標誌性症狀。必須使用「六一散」、「黃連」、「芍藥」作為主要治療方法,然後根據他們的痛苦情況進行調整。如果傷害了氣分,則調節氣體和增加氣體;如果傷害了血分,則活血和調和血液。然而,沒有不先治療暑熱就能獲得療效的。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,這就是它的意思啊!
3. 論病由七情生者只應養性怡神發舒志氣以解之,不宜全仗藥石攻治
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,皆發於情者也。情即神識,有知不定,無跡可尋,觸景乃發,滯而難通。藥石無知,焉能消其妄執,縱通其已滯之氣,活其已傷之血。其默默綿綿之意,物而不化者,能保無將來復結之病乎?只宜以識遣識,以理遣情,此即心病還將心藥醫之謂也。
如是庶可使滯者通,結者化,情與境離,不為所轉,當處寂然,心君泰定,其何七情之為累哉!
白話文:
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,都是源自人的感情。感情等同於精神意識,它具有知覺,但又難以確定和追蹤,會在面對各種情景時突然產生,一旦情緒受阻,就難以疏通。藥物和草藥沒有知覺,無法消除人對這些情緒的執著,即使能讓已經受阻的情緒流通,活絡已經受損的血液,但對於那些沈默、緩慢、不變的情緒,能確保未來不會再次形成疾病嗎?
因此,最適合的方式是用智慧來引導智慧,用道理來化解情感,這就是所謂的心病要用心藥來治療。這樣做或許可以讓受阻的情緒流通,讓纏繞的問題化解,讓人的情緒與周圍的環境分開,不再被環境所影響,處於一種靜謐的狀態,讓心靈平靜安寧,那還有什麼需要擔心的情緒呢!
4. 論傷寒溫疫,癰疽痘疹、瘧疾諸病皆由實邪所發,自里發出於表者吉,由表陷入於裡者凶
傷寒、溫疫初發,邪在於表,必頭疼身熱,病屬三陽,即於此時急表散之。冬月即病,宜用辛溫、辛熱以汗之;春溫夏熱,宜用辛涼、辛寒、甘寒以汗之。汗後身涼脈靜,無所傷犯,病不復作而愈。如投藥濡滯,或病重藥輕,不散之於表,致邪熱內結,病屬三陰,須下乃愈。
內虛之人,不勝下藥,多致危殆。又有少陰咽痛等證,則又不宜於下,或成狐惑,蟲蝕肛門,種種難治之條,皆失於不早散故也。
癰疽皆由榮家實熱,氣逆所結。急宜涼血活血,散結解毒,大劑連進,內外夾攻,務使消散。即勢大毒盛,一時不能散盡,亦必十消七八,縱使潰脹,保無大害。若失於救治,使熱毒內攻,其膜必壞,膜壞則神人不能救矣。
白話文:
傷寒和溫疫剛發作時,病邪還在體表,通常會出現頭痛、發熱的症狀,這屬於三陽經的病徵,應當在此時迅速使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冬季發病,應使用辛溫或者辛熱的藥物來發汗;春季熱天和夏季熱天,則應使用辛涼、辛寒或者甘寒的藥物來發汗。發汗後如果身體感到涼爽、脈搏平靜,沒有受到任何傷害,病情就會好轉並痊癒。但如果藥物使用得過緩或藥力不足,未能有效散去體表的病邪,導致病邪向內深入,變成三陰經的病症,就需要使用下法來治療。
對於體內虛弱的人來說,如果使用了強烈的下藥,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。此外,對於少陰經的咽喉疼痛等症狀,通常不適合使用下法,否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,例如發展成狐惑病,或是蟲子侵害肛門,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散去病邪所致。
各種膿腫、疽毒等疾病,通常是由於血分實熱、氣機逆亂所導致的積聚。應該迅速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活血散結,解毒,大量地連續服用,從內到外同時攻擊,務求讓病竈消散。即使病情嚴重、毒力強大,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消除,也必須讓病情至少減輕七八成,即使出現破潰腫脹,也不會對生命造成太大危害。但如果錯失了治療的時機,讓熱毒深入體內,使得組織壞死,那麼即使神仙也難以輓救了。
痘瘡之害,多在血熱。解於一二日內者,十全八九。若遲則熱毒內攻,陷入於裡,腸胃當之,必致大便作泄,乳食不化,或神昏悶亂,便秘腹脹,則十不救一。除是稟受虛寒,方堪補托,濟以溫熱,可救危急。
若夫疹家,便須速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之劑,清涼發散,十不失一。假令病重藥輕,或治療後期,或誤投溫熱,則邪熱內攻,煩躁悶亂,不可救藥矣。
瘧本暑邪,法當解肌。若元氣先虛之人,脾胃薄弱,誤投破氣消食克伐之藥,則中氣愈虛,邪反內陷,必便膿血。治或失宜,多成腹脹,馴至不救,往往而是。
此之四證,皆須急治。要以自里達表者吉;自表陷里者凶。故藥宜解散通利,最忌收澀破氣,及諸溫補。其關乎死生者最大,故特表而出之,俾世人知所先務也。
白話文:
痘疹的危險,大多在於血熱。在一二日內得到治療的,成功機會約有十分之八九。如果延遲治療,熱毒會深入體內,對腸胃造成影響,導致大便失禁,飲食消化困難,或者意識混亂、呼吸困難,甚至腹脹,這時十有八九難以輓救。唯有體質虛寒的人,才適合用補益和疏散的方法,配合溫熱藥物,來拯救危急情況。
對於出疹子的病患,應迅速使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的藥物,清熱散風,成功率高達十分之九。假如病情嚴重而藥力不足,或者治療過晚,或者錯誤地使用溫熱藥物,則會使邪熱深入體內,引發焦慮、混亂,這種情況無法救治。
瘧疾是由於暑邪引起,應當以解開肌肉的療法為主。如果原本體質虛弱,脾胃功能差,誤用了破氣消食的藥物,會使得體力更加虛弱,邪氣反而會深入體內,導致腹瀉帶血。治療方式若不當,很容易引發腹脹,進而到無法輓救的地步。
這四種症狀都需要迅速治療。重點是要看是否能從內部緩慢到外部,若是從表面進入內部,情況就非常危險。因此,藥物應以散寒通利為主,最忌收縮、止血、破氣以及各種溫補的藥物。這對於生死的影響極大,所以特別強調出來,讓世人知道首要的處理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