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6)

1. 蕪荑

味辛,平,無毒。主五內邪氣,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,行毒,去三蟲,化食,逐寸白,散腸中嗢嗢喘息。

疏:,蕪荑稟金氣而生於春陽之令,《本經》:味辛氣平無毒。甄權加苦。李珣加溫。詳其功用應是苦辛溫平之藥。非辛溫則不能散五臟皮膚骨節中邪毒氣,非苦平則不能去三蟲,化食,逐寸白,療腸中嗢嗢喘息。然察其所主,雖能除風淫邪氣之為害,而其功則長於走腸胃,殺諸蟲,消食積也,故小兒疳瀉冷痢為必資之藥。

主治參互

同肉豆蔻、胡黃連、蘆薈、使君子、青黛、五穀蟲、雷丸、檳榔、橘皮,治小兒疳熱瀉痢,及腹大羸瘦面黃,好吃泥土。《本事方》:制殺諸蟲。生蕪荑、生檳榔各四兩,為末,蒸餅丸如梧子。每服二十丸,白湯下。錢氏《小兒直訣》:疳熱有蟲瘦悴,久服充飢。用蕪荑一兩,黃連一兩,為末,豬膽汁七枚,和入碗內,飯下蒸之,一日蒸一次,九蒸,乃入麝香半錢,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。每服五七丸,至二十丸,米飲下。

《危氏得效方》:蟲牙作痛。以蕪荑仁,安蛀孔中及縫中,甚效。

入藥用大者,小者即榆莢,不堪入藥。除疳證殺蟲外,他用甚稀,故不著「簡誤」。

白話文:

蕪荑味辛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五臟積聚的邪氣,散去皮膚、骨骼關節中濕熱邪氣,驅除毒素,殺滅寄生蟲,幫助消化,治療白帶,以及治療腸胃脹滿、氣喘等症狀。

蕪荑屬金氣,生長於春季陽氣旺盛之時。《本經》記載其味辛、性平、無毒。甄權認為其味苦,李珣認為其性溫。綜合其功效來看,蕪荑應是苦辛溫平之藥。其辛溫之性可以散去五臟、皮膚、骨骼關節中的邪毒之氣;其苦平之性可以殺滅寄生蟲,幫助消化,治療白帶,以及治療腸胃脹滿、氣喘。雖然蕪荑能去除風濕邪氣,但其主要功效在於走腸胃,殺蟲,消食積,因此常被用於治療小兒疳積、腹瀉、痢疾等疾病。

蕪荑常與肉豆蔻、胡黃連、蘆薈、使君子、青黛、五穀蟲、雷丸、檳榔、橘皮等藥材搭配,治療小兒疳熱、瀉痢、腹脹消瘦、面黃、嗜食泥土等症狀。《本事方》記載蕪荑能殺蟲,其用法是:生蕪荑、生檳榔各四兩,研磨成粉末,蒸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錢氏《小兒直訣》記載,治療小兒疳熱、蟲積、消瘦等症狀,可用蕪荑、黃連等藥材,用豬膽汁蒸製成藥丸服用。《危氏得效方》記載,蕪荑仁可以治療蟲牙疼痛,將其放入蛀牙孔或牙縫中,效果顯著。

入藥需使用較大的蕪荑,小的蕪荑(榆莢)不能入藥。除了治療疳積、殺蟲之外,蕪荑的其他用途較少,因此在藥物選用方面不常提及。

2. 枳殼

味苦、酸,微寒,無毒。主風癢麻痹,通利關節,勞氣咳嗽,背膊悶倦,散留結,胸膈痰滯,逐水消脹滿,大腸風,安胃止風痛。

疏:,枳殼氣味所主,與枳實大略相同,但枳實形小,其氣全,其性烈,故善下達,如少年猛悍之將,勇往直前,而一無回顧者也。枳殼形大,其氣散,其性緩,故其行稍遲,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,及入大腸也。其主風癢麻痹,通利關節,止風痛者,蓋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風寒濕入於二經,則皮膚瘙癢,或作痛,或麻木。此藥有苦泄辛散之功,兼能引諸風藥入於二臟,故為治風所需。風邪既散,則關節自然通利矣。其療勞氣咳嗽,背膊悶倦者,蓋亦指風寒鬱於上焦,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。經曰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枳殼味苦能泄至高之氣,故主之也。又肺與大腸為表裡,風邪入肺則併入大腸,風熱相搏而為腸風下血。苦寒下泄之氣,則血熱清而風自除矣。其主散留結胸膈痰滯,逐水消脹滿,安胃,諸證悉與枳實相同,第其氣稍緩耳。

主治參互

同蘇子、橘皮、桔梗、木香、白豆蔻、香附,治上焦壅氣脹滿因於寒。同黃連、槐花、乾葛、防風、荊芥、芍藥、黃芩、當歸、生地黃、地榆、側柏葉,治腸風下血初起者,神效。同荊芥、苦參、防風、蒼耳草、敗蒲,煎湯沐浴,治風疹作癢。同檳榔、芍藥、黃連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、紅曲、滑石,治滯下里急後重。

得人參、麥冬,治氣虛大便不快。同肉桂,治右脅痛。

簡誤

枳殼泄肺,能損至高之氣,肺氣虛弱者忌之。脾胃虛,中氣不運,而痰壅喘急者忌之。咳嗽不因於風寒入肺氣壅者,服之反能作劇。咳嗽陰虛火炎者,服之立致危殆。一概胎前產後,咸不宜服。今世多用以治婦人胎氣不安。或至八九月為易產之劑,動輒資用。殊不知婦人懷孕,全賴氣血以養胎,氣血充足則胎自易產。

且娠婦至八九月,精神困倦,四肢軟弱,飲食減少,動息喘促,何莫非虛弱之證,而更用此耗散之藥耶。正經所謂損不足而虛其虛,豈不大謬哉!古方有瘦胎飲者,為湖陽公主而設,以彼奉養太過,其氣必實,故用此以耗其有餘之氣,則胎易產。今人不知古人立方之意,一概濫施。

誤甚!誤甚!

白話文:

枳殼味苦酸,性微寒,無毒。主治風癢、麻痺,能通利關節,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、背部沉悶疲倦,能散除體內積聚,消除胸膈痰滯,消水腫、脹滿,治療大腸風,以及安胃止痛。

枳殼的功效和枳實大致相同,但枳實個小,藥氣充足,藥性猛烈,因此能迅速下行,如同年輕勇猛的將軍,勇往直前,絕不回頭。枳殼個大,藥氣分散,藥性緩和,因此藥效較緩慢,能作用於胸膈、肺胃及大腸。它能治療風癢、麻痺,通利關節,止痛,是因為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風寒濕邪入侵經絡,就會引起皮膚瘙癢、疼痛或麻木。枳殼味苦能瀉,辛能散,又能引導其他治風藥物進入肺胃二臟,所以是治療風證的良藥。風邪散去,關節自然就通利了。它能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、背部沉悶疲倦,也是因為風寒鬱結於上焦,導致肺氣阻滯而出現悶倦咳嗽。經書記載:「肺氣上逆,宜食苦味以瀉之。」枳殼味苦,能瀉肺氣,所以能治療此症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風邪入肺則也入大腸,風熱相搏則會導致腸風下血。枳殼苦寒能瀉下,就能清除血熱,風邪自然消除。它能散除積聚,消除胸膈痰滯,消水腫、脹滿,安胃,這些功效都與枳實相似,只是藥效較緩和而已。

枳殼可與蘇子、橘皮、桔梗、木香、白豆蔻、香附等藥同用,治療上焦氣機壅滯導致的脹滿,尤其寒邪引起的。與黃連、槐花、乾葛、防風、荊芥、芍藥、黃芩、當歸、生地黃、地榆、側柏葉等藥同用,治療早期腸風下血,療效顯著。與荊芥、苦參、防風、蒼耳草、敗蒲等藥同用,煎湯沐浴,治療風疹瘙癢。與檳榔、芍藥、黃連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、紅曲、滑石等藥同用,治療大便不通,裡急後重。

若與人參、麥冬同用,可治療氣虛導致的大便不通暢。與肉桂同用,可治療右脅疼痛。

枳殼會瀉肺氣,損傷肺氣,因此肺氣虛弱者禁用。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痰壅喘急者也忌用。非風寒入肺導致的咳嗽,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陰虛火旺引起的咳嗽,服用則會危及生命。孕期前後都應禁用。現今多用於治療婦女胎氣不安,甚至在懷孕八九月時作為催產藥使用。殊不知婦女懷孕,全靠氣血滋養胎兒,氣血充足,胎兒自然易產。

孕婦懷孕八九月,精神疲倦,四肢無力,食慾減退,呼吸急促,這些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,為何還要服用耗散氣血的藥物呢?這正如經典所說:「損其不足,而虛其虛」,豈不是大錯特錯!古代確實有「瘦胎飲」的方劑,是為湖陽公主而設的,因為她過於滋補,身體氣血必定充盈,所以用枳殼耗散多餘的氣血,以利於生產。今人不知古人立方的本意,濫用此藥,實在是錯誤之極!

3. 枳實

味苦、酸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大風在皮膚中,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,止痢,長肌肉,利五臟,益氣輕身,除胸脅痰癖,逐停水,破結實,消脹滿,心下急痞痛,逆氣脅風痛,安胃氣,止溏泄,明目。

疏:,枳實感天地苦寒之氣以生,故其味苦,氣寒無毒。《別錄》、雷公加酸。甄權加辛。察其功用,必是苦為最,而酸辛次之。氣味俱厚,陰也。入足陽明、太陰經。細詳《神農》主治,與本藥氣味大不相侔。究其所因,必是枳殼所主。蓋二物古文原同一條,後人分出時誤入耳。其《別錄》所主除胸脅痰癖,逐停水,破結實,消脹滿,心下急痞痛,逆氣脅風痛,安胃氣,止泄瀉者,是其本分內事,皆足陽明、太陰受病。二經氣滯則不能運化精微,而痰癖、停水、結實、脹滿所自來矣。胃之上口名曰賁門,賁門與心相連。胃氣壅則心下亦自急痞痛,邪塞中焦,則升降不舒而氣上逆。肝木鬱於地下,則不能條達而脅痛,得其破散沖走之力,則諸證悉除。所以仲景下傷寒腹脹實結者,有承氣湯。胸中痞痛者,有陷胸湯。潔古療心下痞滿者,有枳朮丸。壅滯既去,則胃氣自安,而溏泄亦止矣。末云明目者,經曰:目得血而能視。氣旺乃能生血,損氣破散之性豈能明目哉?無是理也!

主治參互

同三稜、蓬荗、青皮、檳榔,為消磨堅積之劑,然須能食脾胃健者宜之。同白朮、橘皮、厚朴、甘草、砂仁為枳朮丸,治心下痞滿因於食。入陷胸湯,治傷寒寒熱結胸。入大小承氣湯,治傷寒熱邪入里,結實脹滿,痛不可當,數日不更衣者。

簡誤

此藥性專消導,破氣損真。觀朱震亨云: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力。其為勇悍之氣可知。凡中氣虛弱,勞倦傷脾,以為痞滿者,當用補中益氣湯,補其不足則痞自除。此法所當忌也。脹滿非實邪結於中下焦,手不可按,七八日不更衣者,必不可用。挾熱下痢,亦非燥糞留結者,必不可用。

傷食停積,多因脾胃虛,不能運化所致,慎勿輕餌。如元氣壯實有積滯者,不得已用一二劑,病已即去之。即潔古所制枳朮丸,亦為脾胃有積滯者設,積滯去則脾胃自健。故謂之益脾胃之藥,非消導之外,復有補益之功也。時醫不識病之虛實,藥之補瀉,往往概施,損人真氣,為厲不淺。

設誤投之,雖多服參耆補劑,亦難挽其克削之害也。世人多踩其弊,故特表以為戒。

白話文:

枳實味苦酸,性寒。無毒。主治皮膚風痺,症狀如麻豆般奇癢難耐;能消除寒熱積聚,止瀉,增強肌肉,益五臟,使人輕盈有力,消除胸脅痰癖,去除停滯的水分,攻破堅硬的結塊,消散脹滿,治療心下急痛、痞塞,逆氣脅痛,調理胃氣,止瀉,明目。

古籍記載,枳實吸收天地間苦寒之氣而生,故味苦性寒,無毒。《名醫別錄》及雷斅等醫家認為其味還帶酸,《圖經本草》記載其味還有辛。綜合其功效來看,苦味為主要藥效,酸辛次之。其氣味濃厚,屬陰,入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。仔細研讀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的主治病症,與枳實的氣味功效並不完全相符,其原因可能是與枳殼混淆了。古代文獻中,枳實和枳殼記載在一處,後人分開記載時可能出現了錯誤。 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的治胸脅痰癖、逐停水、破結實、消脹滿、心下急痞痛、逆氣脅風痛、安胃氣、止瀉等功效,才是枳實的本質作用,皆為足陽明經、足太陰經受病所致。這兩經氣滯則精微物質不能運化,從而導致痰癖、停水、結實、脹滿等症狀。胃上口稱賁門,賁門與心相連,胃氣壅塞則心下也會急痛,邪氣阻塞中焦,則氣機升降失調而氣逆。肝氣鬱結於下,則不能疏通而導致脅痛。枳實具有破散、驅逐的作用,故能治療上述諸症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傷寒腹脹積結的承氣湯,治療胸中痞痛的陷胸湯,以及潔古治療心下痞滿的枳朮丸,都使用了枳實。壅滯去除,胃氣自然安和,溏瀉也會停止。至於說明目,古籍記載“目得血而能視”,氣旺才能生血,而枳實破氣散邪的特性,並不能明目,這是不合理的。

枳實常與三稜、蓬虆、青皮、檳榔等藥同用,以消磨堅硬的積滯,但須脾胃健壯者才能服用。枳實與白朮、橘皮、厚朴、甘草、砂仁等藥合用,組成枳朮丸,治療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心下痞滿。枳實也用於陷胸湯,治療傷寒寒熱結胸;用於大小承氣湯,治療傷寒熱邪入裡,積結脹滿,疼痛難忍,數日不更衣者。

枳實專擅消導,破氣傷正。正如朱震亨所說,它瀉痰的力量如同沖撞牆壁,摧毀房屋般猛烈,可見其性峻猛。凡是中氣虛弱,勞倦傷脾,導致痞滿的患者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,補益不足,痞滿自除。這類患者禁用枳實。脹滿若非實邪積聚於中下焦,按之堅硬,七八日不更衣者,不可使用枳實。挾熱下痢,若非因糞便乾燥積滯所致,也應禁用。

傷食停積,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所致,不可輕易服用枳實。元氣充沛,有積滯者,不得已可以使用一兩劑,見效即停。潔古所制的枳朮丸,也是針對脾胃有積滯者而設的,積滯去除後,脾胃功能自然恢復。因此,枳實既能消導,又能益脾胃。時醫不識病之虛實,藥之補瀉,往往濫用,損傷元氣,危害甚大。

即使誤服枳實,即使大量服用人參、黃耆等補藥,也很難挽回其損傷元氣的後果。世人多有誤用枳實的弊端,特此說明,以資警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