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4)

1. 檳榔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消穀,逐水,除痰癖,殺三蟲,伏屍,療寸白。

疏:,檳榔得天之陽氣,地之金辛,故味辛氣溫無毒。《大明》言:澀。元素言:苦。以其感盛夏火之氣耳。氣薄味厚,陽中微陰,降也。入手、足陽明經。夫足陽明為水穀之海,手陽明為傳道之官。二經相為貫輸,以運化精微者也。二經病則水穀不能以時消化,羈留而成痰癖,或濕熱停久則變生諸蟲。此藥辛能散結破滯,苦能下泄殺蟲,故主如上諸證也。甄權:宣利五臟六腑壅滯,破胸中氣,下水腫,治心痛積聚。日華子:下一切氣,通失節,利九竅,健脾調中,破癥結。李珣:主賁豚氣,五膈氣,風冷氣,腳氣,宿食不消。皆取其辛溫走散,破氣墜積,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。

主治參互

同草果、枳實、橘皮,治食瘧。加三稜、蓬荗、礬紅、紅曲、山楂、麥糵,消一切堅硬肉食,及諸米麵、生冷、食積成塊作痛。同黃連、扁豆、蓮肉、橘紅、白芍藥、紅曲、烏梅、葛根、枳殼,治滯下後重。同雷丸、使君子、白蕪荑、蘆薈、肉豆蔻、胡黃連,治小兒疳蛔。同楝根、鶴蝨、錫灰、薏苡根、貫眾、烏梅,治一切寸白蟲。

同蒼朮、草果、青皮、甘草,治山嵐瘴氣發瘧。《直指方》:心脾作痛。雞心檳榔、高良薑各一錢半,陳米百粒,同以水煎,服之。《廣利方》:腳氣衝心,悶亂不識人。用白檳榔十二分,為末,分二服,空心暖小便調下,日二服。《十便良方》:蟲痔裡急。檳榔為末,每日空心,以白湯調二錢。

《千金方》:寸白蟲病。檳榔二七枚,為末。先以水二升半煮檳榔片,取一升,空心調末方寸匕,服之,經日蟲盡出。未盡再服,以盡為度。

簡誤

檳榔性能墜諸氣。至於下極病,屬氣虛者忌之。脾胃虛,雖有積滯者不宜用。下利,非後重者不宜用。心腹痛,無留結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。凡病屬陰陽兩虛,中氣不足,而非腸胃壅滯,宿食脹滿者,悉在所忌。

白話文:

檳榔味辛性溫,無毒。能促進消化、利水、去除痰飲積滯、殺滅寄生蟲、治療寸白蟲。

檳榔吸收了天地之陽氣和金屬之辛辣之氣,因此味辛性溫且無毒。《大明本草》記載其味澀,《元素》記載其味苦,這都是因為它受到盛夏陽氣的影響。檳榔氣味清淡而味道濃厚,屬陽中帶陰,具有下降的特性,走手足陽明經。足陽明經是水穀的匯集之處,手陽明經是氣血運行的通道。兩經互相貫通,負責精微物質的運化。若兩經生病,則水穀無法及時消化,滯留形成痰飲積滯,或濕熱停滯日久則會產生寄生蟲。檳榔辛味能散結消滯,苦味能瀉下殺蟲,因此能治療上述諸症。甄權記載:檳榔能疏通五臟六腑的壅滯,消除胸悶,治療水腫、心痛、積聚。日華子記載:檳榔能消除一切氣滯,通利關節,暢通九竅,健脾和胃,消除癥結。李珣記載:檳榔能治療賁門氣逆、膈肌痙攣、風寒、腳氣、宿食不消。這些功效都是因為檳榔辛溫走散,破氣消積,能排出腸胃中的積滯物。

檳榔的臨床應用:

與草果、枳實、橘皮同用,治療食瘧;加三稜、蓬荗、礬紅、紅曲、山楂、麥芽,消解一切堅硬的肉食及各種米麵、生冷食物積滯所導致的腹痛;與黃連、扁豆、蓮子、橘紅、白芍藥、紅曲、烏梅、葛根、枳殼同用,治療大便滯下、裡急後重;與雷丸、使君子、白蕪荑、蘆薈、肉豆蔻、胡黃連同用,治療小兒疳積蛔蟲;與楝根、鶴蝨、錫灰、薏苡根、貫眾、烏梅同用,治療一切寸白蟲;與蒼朮、草果、青皮、甘草同用,治療山嵐瘴氣引起的瘧疾。《直指方》記載:用於治療心脾疼痛;《廣利方》記載:用於治療腳氣衝心,胸悶心慌,神志不清;《十便良方》記載:用於治療蟲痔裡急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寸白蟲,用檳榔煮水服用。

檳榔有下降之性,容易耗損元氣,因此氣虛者忌用。脾胃虛弱,即使有積滯也不宜使用。大便溏瀉,非裡急後重者不宜使用。心腹疼痛,若非積滯或蟲咬所致則不宜使用。凡屬陰陽兩虛、中氣不足,而非腸胃壅滯、宿食脹滿者,均應忌用。

2. 梔子

味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五內邪氣,胃中熱氣,面赤酒皰皶鼻,白癩赤癩,瘡瘍。療目熱赤痛,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。

疏:,梔子感天之清氣,得地之苦味,故其性無毒。氣薄而味厚,氣浮而味沉,陽中陰也。入手太陰,手少陰,足陽明經。少陰為君主之官,邪熱客之則五臟皆失所主。清少陰之熱,則五內邪氣自去,胃中熱氣亦除。面赤酒皰皶鼻者,肺熱之候也。肺主清肅,酒熱客之,即見是證,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。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,而面鼻赤色皆退矣。其主赤白癩瘡瘍者,即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之謂。療目赤熱痛,及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者,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。此藥味苦氣寒,瀉一切有餘之火,故能主如上諸證。

主治參互

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及心中懊憹者。有梔子豉湯:用梔子十四枚,香豉四合,水煎服。入茵陳大黃湯,治傷寒濕熱發黃,腹脹。桅子十四枚,茵陳六兩,大黃三兩,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,納二味,煮取三升。分三服,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出也。

同甘草、黃柏,為梔子柏皮湯,亦治發黃身熱。同厚朴、枳實,為梔子厚朴湯。治傷寒下後心煩,腹滿臥起不安者,得吐即愈。同鼠矢作湯,治大病後勞復,小便不利者,小便利即愈。以上皆仲景法。同連翹、麥門冬、竹葉、燈心草、生甘草、黃連,能瀉心經有餘之火。加赤茯苓、木通、滑石、澤瀉,瀉小腸火。

同桑黃或桑白皮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五味子、乾葛,治酒熱傷肺,發出鼻皶。同茵陳蒿、滑石、車前子、秦艽、黃連、車前草、苜蓿,治酒熱發黃。《梅師方》治熱病後勞復,及因交接後發動,欲死不能語者。梔子三十枚,水三升,煎一升服,令微汗。《救急方》治湯燙火傷。

梔子末,和雞子清濃塗之。丹溪方治胃脘火痛。山梔七枚炒,水一盞,煎七分,入生薑汁飲之,立止。

簡誤

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,苦寒損胃而傷血。凡脾胃虛弱者忌之,血虛發熱者忌之。性能瀉有餘之火,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。小便不通,由於膀胱虛,無氣以化,而非熱結小腸者,不宜用。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,則為久冷敗瘡,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。此所謂既潰之後,一毫寒藥不可用是也。

世人又以治諸血證,不知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,瘀血凝結於中,則反致寒熱,或發熱勞嗽,飲食減少,為難療之病。凡治吐血,法當以順氣為先,蓋血隨氣而行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血自歸經,不求其止而止矣。此治療之要法,不可違也。

白話文:

梔子

梔子味苦,性寒涼,無毒。主治五臟積聚的邪氣,胃中熱氣,面部紅赤、酒糟鼻、白癜風、紅斑、瘡瘍等症。亦可治療眼睛紅腫疼痛,胸部、心臟、大小腸積熱,心中煩悶。

梔子吸收天地間的清氣,蘊含大地的苦味,因此無毒。它的氣味清淡而味道濃厚,氣味輕浮而味道沉重,屬陰中之陽。歸入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陽明胃經。心經為君主之官,若邪熱入侵,則五臟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。清瀉心經的熱邪,則五臟的邪氣自然消除,胃中熱氣也會去除。面部紅赤、酒糟鼻是肺熱的表現。肺主清肅,若熱邪入侵,就會出現這些症狀,並蔓延至面部。肺經得到苦寒之氣的滋養,則熱邪自除,面部和鼻子的紅赤也會消退。至於治療赤白癜風和瘡瘍,這些疼痛瘙癢的瘡瘍都屬於心火過旺。治療眼睛紅腫疼痛,以及胸部、心臟、大小腸積熱,心中煩悶,都是為了清除心肺二經的火熱。此藥味苦性寒,能瀉除一切過盛的火邪,因此能治療上述諸症。

主治參考

張仲景治療傷寒病後汗出、嘔吐、下瀉之後,出現虛煩失眠,以及心中煩躁不安的症狀,會使用梔子豉湯:用梔子十四枚,香豉四合,水煎服。在茵陳蒿湯中加入梔子,治療傷寒濕熱發黃,腹脹。用梔子十四枚,茵陳六兩,大黃三兩,水一斗,先煮茵陳,煎至六升,再加入梔子和大黃,煎至三升。分三次服用,小便會通暢,尿液顏色如皂角汁般鮮紅,一夜之後腹部脹滿減輕,黃疸也隨小便排出。

梔子與甘草、黃柏合用,組成梔子柏皮湯,也用於治療黃疸、身熱。與厚朴、枳實合用,組成梔子厚朴湯,治療傷寒病下瀉後心煩、腹脹,臥床不安,嘔吐後即可痊癒。與鼠矢合用,治療大病痊癒後體力恢復期小便不利,小便通暢後即可痊癒。以上均為張仲景的療法。與連翹、麥門冬、竹葉、燈心草、生甘草、黃連合用,能瀉除心經的過盛火邪。再加入赤茯苓、木通、滑石、澤瀉,瀉除小腸的火邪。

與桑黃或桑白皮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五味子、葛根合用,治療酒後傷肺,出現鼻樑紅腫。與茵陳蒿、滑石、車前子、秦艽、黃連、車前草、苜蓿合用,治療酒後發黃。《梅師方》用於治療熱病後體力恢復期,以及房事後發病,欲言不能語的症狀。用梔子三十枚,水三升,煎成一升服用,使微微出汗。《救急方》用於治療湯燙火傷。

梔子研末,與雞蛋清混合塗抹傷處。《丹溪方》用於治療胃脘火痛。取山梔七枚炒制,加水一盞,煎至七分,加入生薑汁服用,立即止痛。

禁忌

梔子性味至苦大寒,苦寒之性易損傷脾胃,耗傷血液。脾胃虛弱者忌用,血虛發熱者也應忌用。梔子能瀉除過盛的火邪,心肺沒有熱邪者不宜使用。小便不通,是因膀胱虛弱,無氣化之力,而非小腸熱結者,不宜使用。瘡瘍因氣血虛弱而不能收斂,形成久治不癒的潰爛瘡瘍,則需溫暖補益,而非寒涼之藥,否則病情難以痊癒。這也就是說,潰瘍之後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。

世人常以梔子治療各種出血症,卻不知血液遇熱則運行,遇寒則凝固。瘀血凝結於體內,反而會導致寒熱交加,或出現發熱、咳嗽、飲食減少等難以治療的疾病。治療吐血,應以順氣為先,因為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氣機下降則火邪下降,火邪下降則血液自然歸經,不必刻意止血,出血自然停止。這是治療出血症的要法,不可違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