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黃連

味苦,寒,無毒。主熱氣。目痛眥傷淚出,明目,腸澼腹痛下痢,婦人陰中腫痛,五臟冷熱,久下泄澼膿血,止消渴大驚,除水利骨,調胃厚腸益膽,療口瘡。久服令人不忘。

疏:,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,故氣味苦寒而無毒。味厚於氣,味苦而厚,陰也。宜其下泄,欲使上行須加引導。入手少陰、陽明,足少陽、厥陰,足陽明、太陰。為病酒之仙藥,滯下之神草。六經所至,各有殊功。其主熱氣。目痛眥傷淚出,明目,大驚益膽者,涼心清肝膽也。腸澼腹痛下痢,《別錄》兼主泄澼。泄者,瀉利也;澼者,大腸下血也。俗名為臟毒。除水利骨,厚腸胃,療口瘡者,滌除腸、胃、脾三家之濕熱也。久服令人不忘者,心家無火則清,清則明,故不忘。禪家習定多飲苦茗,亦此義爾。

主治參互

同赤檉木葉,入三黃石膏湯,治痧疹已透而煩躁不止,有神。入當歸六黃湯,加棗仁、龍眼,治盜汗,有神。同地黃、甘菊、荊芥穗、甘草梢、芎藭、柴胡、蟬蛻、木通,治風熱上攻目赤痛。黃連末一兩,同雄羊肝一具,生搗勻,眾手丸如梧子。每服以滾漿水吞二十一丸。諸眼目疾,及障翳、目疾皆主之。

禁食豬肉,雖油汁亦勿入口,作六劑必效矣。同當歸、甘菊花,人乳浸蒸,入明礬、銅綠各少許,洗目甚效。同芍藥、蓮子、扁豆、升麻、甘草、滑石、紅曲,治一切滯下膿血。同槐花、枳殼、乳香、沒藥,治滯下純血腹痛,煮服神效。同五穀蟲、蘆薈、白蕪荑、青黛、白槿花、白芙蓉花,治小兒一切疳熱,如神。

同赤小豆,為細末,傅痔瘡妙。同乾葛、甘草、升麻、芍藥,治痧疹後泄瀉。同五味子、麥門冬、乾葛,治酒病酒傷,如神。同五味子、甘草,煮濃汁漱口,治口糜口瘡良。同麥門冬、五味子,治卒消渴,小便多,良。同人參、蓮子,治虛人患滯下,及老人、產婦滯下不止。

簡誤

黃連味大苦,氣大寒,群草中清肅之物。其處上經,譬猶皋陶之在虞廷,明刑執法以禁民邪,是其職也。稷契夔龍之事,則非其任矣。故祛邪散熱,盪滌腸胃,肅清神明,是其性之所長;而於補益精血,溫養元氣,則其功泊如也。

凡病人血少氣虛,脾胃薄弱,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,而兼煩熱躁渴,及產後不眠,血虛發熱,泄瀉腹痛,小兒痘瘡,陽虛作泄,行漿後泄瀉,老人脾胃虛寒作瀉,陰虛人天明溏泄,病名腎泄。真陰不足,內熱煩躁諸證,法咸忌之。犯之使人危殆。大忌豬肉。

白話文:

黃連

黃連味苦性寒,無毒。主治熱症。能治目痛、眼角受傷流淚、明目、腸胃絞痛腹瀉、婦女陰部腫痛、五臟寒熱、久瀉膿血、止渴、驚悸、利水、強骨、調胃、厚腸、益膽、治口瘡。長期服用能增強記憶力。

黃連生於天地清寒之氣,故氣味苦寒而無毒。其味重於氣,苦味濃厚,屬陰性。它能瀉下,若要使其上行則需輔以引導藥物。經絡循行於手少陰、陽明經,足少陽、厥陰經,足陽明、太陰經。是治療酒病的良藥,也是治療下痢的靈丹妙藥。在六經病證中,各有不同的療效。其主治熱症、目痛、眼角受傷流淚、明目、驚悸、益膽,是因其能清心、涼肝、清膽的功效。治療腸胃絞痛腹瀉,《名醫別錄》中也記載其能治瀉痢,瀉指瀉下,痢指大腸下血,俗稱臟毒。能利水、強骨、厚腸胃、治口瘡,是因其能清除腸胃脾三臟的濕熱。長期服用能增強記憶力,是因為心家無火則清,清則明,故不忘。禪家修行時多飲用苦茶,也是基於此理。

主治參考與配伍

黃連與赤檉木葉配伍,加入三黃石膏湯,治療痧疹透發後煩躁不安,療效顯著。與當歸、六味地黃丸配伍,再加棗仁、龍眼,治療盜汗,療效顯著。與生地黃、甘菊、荊芥穗、甘草梢、川芎、柴胡、蟬蛻、木通配伍,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眼睛紅腫疼痛。黃連粉末一兩,與雄羊肝一個,搗碎混合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二十一丸,用滾燙的米湯送服。能治療各種眼疾,包括眼障和翳障。

服用黃連期間忌食豬肉,連油脂也不可入口,療程六劑必有效。與當歸、甘菊花,以人乳浸泡蒸制,再加入少量明礬、銅綠,洗眼效果甚佳。與芍藥、蓮子、扁豆、升麻、甘草、滑石、紅曲配伍,治療各種下痢膿血。與槐花、枳殼、乳香、沒藥配伍,治療下痢純血腹痛,煮服效果顯著。與五穀蟲、蘆薈、白蕪荑、青黛、白槿花、白芙蓉花配伍,治療小兒一切疳熱,療效如神。

與赤小豆研磨成細末,外敷痔瘡效果很好。與葛根、甘草、升麻、芍藥配伍,治療痧疹後的泄瀉。與五味子、麥門冬、葛根配伍,治療酒病和酒傷,療效顯著。與五味子、甘草配伍,煮濃汁漱口,治療口腔潰瘍效果良好。與麥門冬、五味子配伍,治療突然發生的消渴症,小便過多,效果良好。與人參、蓮子配伍,治療虛弱者患有的下痢,以及老人、產婦久瀉不止。

使用禁忌與注意事項

黃連味極苦,性極寒,是眾多藥草中清熱肅降的藥物。其作用在於上焦,如同皋陶在虞廷執法,明刑禁邪,是其職責所在。而治理國家的政事,則非其所能。因此,祛邪散熱,盪滌腸胃,肅清神明,是其功效所在;但對於補益精血、溫養元氣,則其功效微弱。

凡病人血少氣虛,脾胃虛弱,血虛導致驚悸失眠,並伴有煩熱口渴,以及產後失眠、血虛發熱、泄瀉腹痛、小兒痘瘡、陽虛泄瀉、出疹後泄瀉、老人脾胃虛寒泄瀉、陰虛者清晨腹瀉(腎泄)、真陰不足、內熱煩躁等症狀,均應忌用。誤用可能危及生命。尤其忌食豬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