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三 (3)
卷十三 (3)
1. 附:淡竹茹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嘔啘,溫氣寒熱,吐血,崩中。
疏:,竹茹雖與竹葉同本,然竹茹得土氣多,故味帶甘,氣微寒無毒。入足陽明經。經曰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陽明有熱則為嘔啘,溫氣寒熱,亦邪客陽明所致。甘寒解陽明之熱,則邪氣退而嘔啘!止矣。甘寒又能涼血清熱,故主吐血崩中,及女勞復也。
主治參互
同木瓜、橘皮、麥門冬、枇杷葉、人參、蘆根汁、石斛,治胃虛有熱,嘔啘不止。《活人書》治傷寒愈後交接,女勞復,頭痛身熱,耳鳴口渴,腰骨痛,男子卵腫股痛。竹皮一升,水三升,煮五沸,服汁。又方:治婦人大病初愈,有所動勞,致熱氣衝胸,手足搐搦拘急,如中風狀。淡竹青茹半斤,栝蔞二兩,水二升,煎一升,分二服。
簡誤
胃寒嘔吐,及感寒挾食作吐,忌用。
白話文:
淡竹茹味甘微寒,無毒性。能治療嘔吐、溫病、寒熱、吐血、崩漏等症狀。
淡竹茹雖然和竹葉同出一源,但因更靠近根部,吸收了較多的地氣,所以味道偏甘,性微寒且無毒。它進入人體足陽明經。經書記載:各種嘔吐反胃都是熱證。陽明經有熱就會導致嘔吐、溫病、寒熱等症狀,這些也是邪氣侵犯陽明經造成的。淡竹茹性甘寒,能消除陽明經的熱邪,邪氣消退,嘔吐自然停止。此外,淡竹茹甘寒又能涼血清熱,所以能治療吐血、崩漏等症狀,以及婦女因勞累導致的病症。
淡竹茹可以和木瓜、橘皮、麥門冬、枇杷葉、人參、蘆根汁、石斛一起使用,治療胃虛有熱,嘔吐不止的症狀。《活人書》記載,淡竹茹可以治療傷寒痊癒後房事過度,或婦女因勞累導致的病症,例如頭痛、發熱、耳鳴、口渴、腰痛,以及男性睾丸腫脹、大腿疼痛等。用法是取竹茹一升,水三升,煮沸五次,服用其汁。另一個方劑是:治療婦女大病初癒後,稍有活動就導致熱氣衝胸,手腳抽搐拘緊,類似中風症狀。用淡竹茹半斤,栝蔞二兩,水二升,煎成一升,分兩次服用。
如果因為胃寒或受寒而導致嘔吐,或因受寒加飲食不當而嘔吐,則不宜使用淡竹茹。
2. 附:淡竹瀝
味甘,大寒,無毒。療暴中風痹,胸中大熱,止煩悶,消渴,勞復。
疏:,竹瀝,竹之津液也。《經》云:大寒,亦言其本性耳。得火之後,寒氣應減,性滑流利,走竅逐痰,故為中風家要藥。凡中風之證,莫不由於陰虛火旺,煎熬津液,結而為痰,壅塞氣道,不得升降,熱極生風,以致猝然僵仆,或偏痹不仁。此藥能遍走經絡,搜剔一切痰結,兼之甘寒能益陰而除熱,痰熱既祛則氣道通利,經脈流轉,外證自除矣。其主胸中大熱,止煩悶者,取其甘寒清熱益陰之功耳。觀古人以竹瀝治中風,則知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痰熱所致,不然,如果外來風邪,安得復用此甘寒滑利之藥治之哉?
主治參互
同貝母、栝樓仁、霞天膏、白芥子、蘇子、橘紅、鬱金、童便、麥門冬,治似中風口眼喎斜,語言謇澀,或半身不遂等證。《千金方》治中風口噤。竹瀝加薑汁,日日飲之。《梅師方》治產後中風口噤,身直面青,手足反張。以竹瀝飲一二升,即蘇。《外臺秘要》治破傷中風。
凡閃脫折骨諸瘡,慎不可當風用扇,中風則發痙口噤項急,殺人。亟飲竹瀝二三升。忌飲食及酒。《千金方》:小兒傷寒。淡竹瀝、葛根汁各六合,細細與服。《至寶方》:小兒狂語,夜後便發。竹瀝夜服二合。《產寶方》:婦人胎動,妊娠因夫所動,困絕。以竹瀝飲一升,立愈。
《梅師方》:孕婦子煩,茯苓二兩,竹瀝一升,水四升,煎二升,分三服。《千金方》:時氣煩躁,五六日不解。青竹瀝半盞,煎熱,數數飲之。覆取微汗。李絳《兵部手集》:咳嗽肺痿,大人小兒咳逆短氣,胸中吸吸,咳出涕唾,嗽出臭膿。用淡竹瀝一合,服之日三五次,以愈為度。
簡誤
寒痰,濕痰,及飲食生痰,不宜用。
白話文:
淡竹瀝味甘、性寒,無毒。可治療中風、半身不遂、胸部灼熱、煩悶、消渴(糖尿病)、勞累後身體不適等症狀。
竹瀝是竹子裡的汁液。《經方》記載其性寒,這是指其本性。經過加熱後,寒性會減弱,其滑利特性更明顯,能清熱化痰,因此是治療中風的重要藥物。各種中風症狀,大多是因為陰虛火旺,津液被煎熬,形成痰液,阻塞氣道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熱極生風,突然昏倒或半身麻痺。淡竹瀝能通行經絡,清除痰結,其甘寒的特性又能滋陰清熱,痰熱去除後,氣道通暢,經脈運行正常,症狀自然會消除。它能治療胸中灼熱、煩悶,是利用其甘寒清熱、滋陰的功效。古人用淡竹瀝治療中風,說明中風大多是由於陰虛痰熱引起,否則,如果是外感風寒,怎麼能用這種甘寒滑利的藥物來治療呢?
淡竹瀝常與貝母、栝樓仁、霞天膏、白芥子、蘇子、橘紅、鬱金、童便、麥門冬等藥物配伍,治療類似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、言語不清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用淡竹瀝加薑汁治療中風口噤(嘴巴緊閉)。《梅師方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產後中風口噤、身體僵直、面部青紫、手足抽搐等症狀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外傷性中風。
閃挫跌打損傷等,應避免風吹,中風導致痙攣、口噤、頸項僵硬,危及生命時,應立即服用大量淡竹瀝(2-3升)。忌食飲酒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用淡竹瀝和葛根汁治療小兒傷寒。《至寶方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小兒夜間發狂。《產寶方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孕婦因受驚嚇而導致胎動、昏厥等症狀。《梅師方》記載用淡竹瀝和茯苓治療孕婦煩躁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持續數日的煩躁。《兵部手集》記載用淡竹瀝治療咳嗽、肺痿等症狀。
寒痰、濕痰以及飲食積滯所引起的痰,不宜使用淡竹瀝。
3. 吳茱萸
味辛,溫、大熱,有小毒。主溫中,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血痹,逐風邪,開腠理,去痰冷,腹內絞痛,諸冷實不消,中惡心腹痛,逆氣,利五臟。
疏:,吳茱萸稟火氣以生,故其味辛,氣溫,有小毒。甄權:辛苦大熱。氣味俱厚,陽也。入足陽明、太陰,兼入足少陰、厥陰經。凡脾胃之氣,喜溫而惡寒。寒則中氣不能運化,或為冷實不消,或為腹內絞痛,或寒痰停積,以致氣逆發咳,五臟不利。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,則中自溫,氣自下,而諸證悉除。其主除濕血痹,逐風邪者,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,脾胃主肌肉,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痹所從來矣。辛溫走散開發,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。中惡腹痛,亦邪惡之氣干犯脾胃所致,入脾散則腹痛自止矣。
主治參互
仲景吳茱萸湯,治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一斤,人參二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劈,四味以水七升,煮二升,去滓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厥陰,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同此方。又: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,治厥陰證,手足厥冷,脈細欲絕,其人內有久寒者。
當歸三兩,芍藥三兩,炙甘草二兩,通草二兩,桂枝三兩,細辛三兩,生薑半斤,吳茱萸二升,大棗二十五枚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同煮取五升,去滓,分五服。《食療》治冬月感寒。吳茱萸五錢,煎湯,服之取汗。《聖惠方》治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。用吳茱萸一升,酒拌濕,絹袋二個包,蒸極熱,更互熨足心。
候氣透,痛亦即止,累有效。《肘後方》治寒疝往來。吳茱萸一兩,生薑半兩,清酒一升煎,分溫服。《聖惠方》治食已吞酸,胃虛冷者。吳茱萸湯泡七次,焙,乾薑等分,為末,湯服一錢。孫氏《仁存方》治多年脾泄,老人多此,謂之水土同化,吳茱萸三錢泡,入水煎汁,入鹽少許,通口服。蓋茱萸能暖膀胱,水道既清,大腸自固,他藥雖熱,不能分解清濁也。
《和劑局方》戊己丸,治脾胃受濕,下痢赤白,腹痛,米穀不化。吳茱萸、黃連、白芍藥各一兩,同炒為末,蒸餅丸梧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。
簡誤
陽厥似陰,手足雖逆冷,而口多渴,喜飲水,大小便秘結,小便或通亦赤澀短少,此火極似水,守真所謂禁慄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之謂耳。此與桂、附、乾薑之類同忌。嘔吐吞酸,屬胃火者,不宜用。咳逆上氣,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,不宜用。腹痛屬血虛有火者,不宜用。
赤白下痢,病名滯下,因暑邪入於腸胃,而非酒食生冷,停滯積垢者,不宜用。小腸疝氣,非驟感寒邪,及初發一二次者,不宜用。霍亂轉筋,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濕生冷干犯腸胃者,不宜用。一切陰虛之證,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,法所咸忌。
白話文:
吳茱萸
吳茱萸味辛,性溫,甚至大熱,略帶小毒。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,促進氣機下降,止痛,治療咳嗽氣逆、寒熱交替、濕邪痹阻、風邪入侵、疏通肌膚腠理、去除寒痰、腹內絞痛、各種寒邪積聚不消、中惡導致的心腹疼痛、逆氣,以及調理五臟。
吳茱萸因其稟受火氣而生,所以味辛、性溫,帶有小毒。其氣味濃厚,屬陽性。它主要作用於足陽明經、足太陰經,也兼顧足少陰經、厥陰經。脾胃之氣喜溫惡寒,寒邪入侵會導致中氣運化失常,可能出現冷實不消、腹內絞痛、寒痰停積等症狀,進而引起氣逆咳嗽、五臟功能失調。吳茱萸辛溫的特性,能溫暖脾胃,散寒邪,使中焦溫暖,氣機下降,從而消除諸多症狀。它能治療濕邪痹阻和風邪入侵,是因為風寒濕邪多從脾胃入侵,脾胃主肌肉,邪氣侵犯則腠理閉塞,導致寒熱痹痛。吳茱萸辛溫走散,能使風寒濕邪從肌膚腠理排出。中惡腹痛也是邪惡之氣侵犯脾胃所致,吳茱萸入脾散邪,則腹痛自止。
主治參考:
仲景的吳茱萸湯,用於治療少陰病,症狀包括嘔吐、腹瀉、手足冰冷、煩躁欲死等。藥方組成:吳茱萸一斤、人參二兩、生薑六兩、大棗十二枚(劈開)。用水七升,煮至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對於厥陰病症,例如乾嘔、吐涎沫、頭痛,也可用此方。此外,還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,用於治療厥陰證,症狀包括手足厥冷、脈細欲絕,並且患者內有久寒。
《食療本草》記載,冬季受寒可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用,以發汗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陰毒傷寒,四肢冰冷,可用吳茱萸一升,用酒拌濕,用兩個布袋分裝,蒸熱後交替熨敷足心,待氣血通暢,疼痛即止,療效顯著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寒疝往來疼痛,可用吳茱萸一兩,生薑半兩,清酒一升煎服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吃完東西後胃酸,胃虛寒者,可用吳茱萸湯泡七次後焙乾,研末與乾薑等量混合,每次服用一錢。孫氏《仁存方》記載,治療多年脾虛泄瀉(老年人多見此症,稱為水土不服),可用吳茱萸三錢泡水煎服,加少許鹽調味。因為吳茱萸能溫暖膀胱,使水道通暢,大腸自然固攝,其他溫熱藥物無法做到如此有效地分清濁。
《和劑局方》的戊己丸,用於治療脾胃受濕,導致赤白痢疾,腹痛,米穀不消化。藥方組成:吳茱萸、黃連、白芍藥各一兩,炒為末,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米湯送服。
使用禁忌:
陽虛外寒表現為手足冰冷,但同時口渴喜飲,大小便祕結,小便雖通但色赤量少,這是虛火內盛,類似陰虛的表現。這與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相沖,不宜同用。嘔吐胃酸屬胃火者不宜使用。咳嗽氣逆如果不是風寒外邪或冷痰宿水引起,不宜使用。腹痛如果是血虛有火引起的,不宜使用。
赤白痢疾,如果病因是暑邪入侵腸胃,而非飲食生冷停滯積垢所致,不宜使用。小腸疝氣,如果不是突然受寒或初發一二次,不宜使用。霍亂轉筋,如果是脾胃虛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濕生冷侵犯腸胃,不宜使用。一切陰虛證候,以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者,均忌用吳茱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