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三 (2)
卷十三 (2)
1. 附:桑椹
味甘,寒,無毒。單食,止消渴。陳藏器:利五臟、關節,通血氣,久服不飢,安魂鎮神,令人聰明,變白不老。多收曝乾,為末,蜜丸,日服。時珍:搗汁飲,解中酒毒。釀酒服,利水氣消腫。一名文武實。
疏:,桑椹者,桑之精華所結也。其味甘,其氣寒。其色初丹後紫,味厚於氣。合而論之,甘寒益血而除熱,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無疑矣。消渴由於內熱津液不足,生津故止渴。五臟皆屬陰,益陰故利五臟。陰不足則關節之血氣不通,血生津滿,陰氣長盛,則不飢而血氣自通矣。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,故魂安而神自清寧,神清則聰明內發,陰復則變白不老。甘寒除熱,故解中酒毒。性寒而下行利水,故利水氣而消腫。皆自然之道也。
白話文:
桑椹的功效與作用
味甘,寒,無毒。單食,止消渴。
桑椹的味道甘甜,性寒,無毒。單獨食用,可以止渴解渴,特別是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口渴。
陳藏器:利五臟、關節,通血氣,久服不飢,安魂鎮神,令人聰明,變白不老。多收曝乾,為末,蜜丸,日服。
陳藏器認為桑椹可以滋養五臟,疏通關節,促進血液循環。長期服用,可以減少飢餓感,安神定魂,使人聰明,容顏白皙,延緩衰老。建議將桑椹曬乾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每日服用。
時珍:搗汁飲,解中酒毒。釀酒服,利水氣消腫。一名文武實。
李時珍認為,桑椹搗汁飲用,可以解酒毒。用桑椹釀酒服用,可以利尿消腫。桑椹又名“文武實”,意指其營養豐富,有益文武百官。
疏: 桑椹是桑樹的精華所結成的果實,味道甘甜,性寒。桑椹初時呈紅色,之後轉為紫色,味道比氣味更濃郁。綜合來說,桑椹味甘性寒,可以滋陰補血,清熱解暑,是涼血補血益陰的藥材。
消渴是由於內熱津液不足所引起的,桑椹生津止渴,可以緩解消渴。五臟皆屬陰,滋補陰虛可以利五臟。陰虛則關節血氣不通,血氣充盈,陰氣充足,則可以減少飢餓感,血液流通自如。熱退陰生,則肝心無火,心神安寧,神清則聰明內發,陰氣充足則容顏白皙,延緩衰老。桑椹性寒,可以清熱解暑,所以可以解酒毒。桑椹性寒,具有向下行氣利水的功效,所以可以利水消腫。這些都是自然法則,功效顯而易見。
主治參互
寇宗奭曰:《本經》言桑甚詳,獨遺烏椹。然桑之精英,盡在於此。採摘微研,以布濾汁,石器熬成稀膏,量入多少蜜熬稠,貯瓷器中,每抄一二錢,食後、夜臥以沸湯點服。治服金石藥發熱口渴,生精神,及小腸熱甚。仙方:日乾為末,蜜和為丸,酒服亦良。《四時月令》云:四月宜飲桑椹酒,能理百種風熱。
其法用桑椹汁三斗,重湯煮至一斗半,入白蜜二合,酥油一兩,生薑汁一合,煮令得所,瓶收。每服一合,和酒飲之。亦可以汁熬燒酒藏之,經年味愈佳。《普濟方》治水腫脹滿,水不下則滿溢,水下則虛竭還脹,十無一活,宜用桑椹酒治之。桑白皮切,以水二斗,煮汁一斗,入桑椹再煮,取五升,以糯米飯五升,釀酒飲。
白話文:
主治參互
寇宗奭說:《本經》中關於桑的記載非常詳細,唯獨缺少了烏椹。然而,桑的精華都凝聚在烏椹之中。採摘後稍加研磨,用布過濾取汁,以石器熬製成稀膏,再加入適量蜂蜜熬至稠狀,貯存在瓷器中。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飯後或睡前用沸水沖服。可治療服食金石藥物引起的發熱口渴,提振精神,以及小腸熱盛等症。仙方:將烏椹曬乾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丸,用酒送服效果亦佳。《四時月令》記載:四月宜飲桑椹酒,可調理百種風熱。
其方法是用桑椹汁三斗,以大火煮至一斗半,加入白蜜二合、酥油一兩、生薑汁一合,煮至所需濃度後,裝入瓶中保存。每次服用一合,與酒混合飲用。也可以將桑椹汁熬製燒酒後保存,久置越久味道越佳。《普濟方》記載:治療水腫脹滿,水不下則滿溢,水下則虛竭還脹,十死無生的情況,宜用桑椹酒治療。將桑白皮切片,用兩斗水煮至一斗,再加入桑椹繼續煮,取五升,用五升糯米飯釀酒飲用。
《保命集》治瘰癧結核,文武膏:用文武實(即桑椹子)二斗,黑熟者,以布取汁,銀石器熬成膏,每白湯調服一匙,日三服。《千金方》治小兒赤禿,桑椹子取汁,頻服。《聖濟錄》治小兒白禿。黑椹,入罌中,曝三七日,化為水,洗之三七日,神效。《集簡方》治陰證腹痛。
桑椹絹包風乾,過伏天,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熱酒下,取汗。
簡誤
甘寒帶滑,故潤而下行,脾胃虛寒作泄者,勿服。
〔附〕桑柴灰:味辛,寒,有小毒。淋取汁,與冬灰等分,同滅痣疵黑子,蝕惡肉。煮赤小豆食,大下水脹。傅金瘡,止血生肌。桑霜:即灰汁,以桑皮綿紙襯淘籮底,用滾水淋下,瓷器盛之,重湯煮乾,別名桑霜。能鑽筋透骨,為傅癰疽,拔疔,引諸散毒藥攻毒之要品。
白話文:
《保命集》治瘰癧結核,文武膏:
使用成熟的桑椹子兩斗,以布袋取汁,用銀或石器熬製成膏,每次用白湯調服一匙,一天服用三次。
《千金方》治小兒赤禿:
取桑椹子榨汁,頻頻服用。
《聖濟錄》治小兒白禿:
將黑色桑椹放入陶罐中,曝曬三七天,使其化為水,用此水洗頭三七天,效果奇佳。
《集簡方》治陰證腹痛:
將桑椹用絹布包好,風乾,並放置過伏天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酒送服,直到出汗。
簡誤
桑椹性寒滑,具有潤滑下行的功效,因此脾胃虛寒、容易腹瀉的人不宜服用。
〔附〕桑柴灰:
桑柴灰味辛、性寒,略帶毒性。將桑柴灰淋取汁液,與冬灰等量混合,可以治療痣、疵、黑子,腐蝕惡肉。將桑柴灰煮赤小豆食用,可以利水消腫。敷於金瘡,可以止血生肌。
桑霜:
桑霜即桑柴灰汁,將桑皮綿紙襯在淘籮底部,用滾水淋下,盛入瓷器中,以重湯煮至乾涸,即為桑霜。桑霜具有穿透筋骨的功效,是治療癰疽、拔除疔瘡、引導散毒藥物攻毒的重要藥材。
得丹砂、雄黃、乳香、沒藥、牛黃、龍腦香、紅白藥子、白及、白蘞,傅一切腫毒,止痛追毒有奇效。得鐵鏽、蟾酥,可拔疔。
〔附〕枝:味苦,平,性不冷不熱。主遍體風癢乾燥,火氣腳氣風氣,四肢拘攣,上氣眼暈,肺氣咳嗽,消食,利小便。療癰疽後渴,嫩條細搗一升,熬香煎飲。亦無禁忌。久服,終身不患偏風。《聖惠方》治紫白癜風。桑枝十斤,益母草三斤,水五斗,慢煮至五升,去滓,再煎成膏,每臥時溫酒調服半合,以愈為度。
白話文:
丹砂、雄黃、乳香、沒藥、牛黃、龍腦香、紅白藥子、白及、白蘞,這些藥物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各種腫毒,止痛消炎效果奇佳。加入鐵鏽和蟾酥,則能拔除疔瘡。桑枝味苦性平,能治全身風癢乾燥、火氣腳氣風氣、四肢拘攣、上氣眼暈、肺氣咳嗽、消化不良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也能治療癰疽後的口渴。將桑枝嫩條細細搗碎,熬香煎服,可治上述病症,沒有禁忌。長期服用,能預防偏風。桑枝和益母草一起熬製成膏,睡前溫酒服用,能治療紫白癜風。
〔附〕桑黃:氣味與白皮同。其除肺熱之功,殆又過之。山家老桑樹多生,湖桑少見。同天門冬、百部、山梔、枇杷葉,治赤鼻有神。
白話文:
桑黃
桑黃的氣味與白皮相同。它清除肺熱的效果,幾乎比白皮更勝一籌。山區的老桑樹上容易生長桑黃,湖邊的桑樹則較少見。桑黃與天門冬、百部、山梔、枇杷葉等藥材一起使用,可治療鼻樑發紅,效果神奇。
2. 竹葉
味辛,平、大寒,無毒。主胸中痰熱,咳逆上氣。
疏:,竹葉稟陰氣以生,《本經》:味辛平,氣大寒無毒。甄權言:甘寒。氣薄味厚,陰中微陽,降也。入足陽明,手少陰經。陽明客熱則胸中生痰,痰熱壅滯則咳逆上氣。辛寒能解陽明之熱結,則痰自消,氣自下,而咳逆止矣。仲景治傷寒發熱大渴,有竹葉石膏湯,無非假其辛寒散陽明之邪熱也。
主治參互
煎湯調酸棗仁炒熟末五錢,臨臥服,治心虛不得眠。同麥門冬、酸棗仁、遠志、丹參、茯神、丹砂、犀角,治心經蘊熱,虛煩不眠。入白虎湯治傷寒煩熱,大渴引飲。《肘後方》治時行發黃。竹葉五升,小麥七升,石膏三兩,水一斗半,煮取七升,細服,盡劑愈。
白話文:
竹葉性味辛、平、大寒,無毒,能清熱化痰,主治胸中痰熱、咳嗽逆氣上涌。它屬陰性,性寒凉,能降氣,入足陽明經和手少陰經。陽明經熱邪入侵會導致胸中痰熱積聚,阻塞氣道,引起咳嗽逆氣。竹葉辛寒能解陽明經的熱邪,化解痰熱,使氣下降,咳嗽自然停止。古人用竹葉治療傷寒發熱大渴,用於清熱解暑。竹葉也能安神助眠,與酸棗仁、麥門冬等藥材配伍,可治療心經熱盛、虛煩不眠。此外,竹葉还能治時行發黃,与小麥、石膏等一起煮成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