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
1. 卷十三
2. 木部中品
總九十二種,今疏其要者二十六種。
桑根白皮(葉、耳、椹、灰、枝、黃附),竹葉(茹、瀝附),吳茱萸,檳榔,梔子,麒麟竭,龍腦香,蕪荑,枳殼,枳實,厚朴,茗、苦茶,山茱萸,紫葳,胡桐淚,豬苓,烏藥,沒藥,安息香,仙人杖,海桐皮,大腹,合歡,五倍子,天竺黃,密蒙花
白話文:
本篇收錄木部中品藥材共九十二種,現精選其中重要的二十六種加以說明:桑樹的根皮、葉、耳(桑耳)、果實(桑椹)、灰(桑樹灰)、枝條、以及桑黃;竹葉、竹茹、竹瀝;吳茱萸;檳榔;梔子;麒麟竭;龍腦香;蕪荑;枳殼;枳實;厚朴;茶葉(茗)、苦茶;山茱萸;紫葳;胡桐淚;豬苓;烏藥;沒藥;安息香;仙人杖;海桐皮;大腹皮;合歡花;五倍子;天竺黃;密蒙花。
3. 桑根白皮
味甘,寒,無毒。主傷中,五勞六極,羸瘦,崩中脈絕,補虛益氣,去肺中水氣,唾血熱渴,水腫腹滿臚脹,利水道,去寸白,可以縫金瘡。出土上者殺人。
疏:,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氣,故味甘氣寒而無毒。東垣、海藏俱云:兼辛。然甘厚辛薄,降多升少,陽中陰也。入手太陰經。甘以固元氣而補不足,辛以瀉肺邪之有餘,故能止嗽也。凡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。傷中者,中氣傷也。五勞者,五臟勞傷也。六極者,六腑之中氣極也。羸瘦者,肌肉脫也。崩者中,血脫也。脈絕者,氣血兩虛之至,故脈不來也。之數者,皆由陰不足則陽有餘,陽有餘則火盛而內熱,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能消物,造化自然也。惟甘也可以補元氣,惟寒也可以除內熱,熱除矣,元氣生矣,則上來諸證自瘳,故《本經》終之以補虛益氣焉。《別錄》去肺中水氣者,即《十劑》中雲:燥可去濕,桑白皮之屬是已。吐血熱渴者,熱傷肺,火炎迫血妄行,溢出上竅,而兼發熱作渴也。其主水腫腹滿臚脹者,即利水道,除濕補虛之功也。濕熱盛則寸白生,消除濕熱則蟲自不能留也。縫金瘡者,甘寒補益,宜於傷損也。
主治參互
得天麥二冬、款冬花、百部、薄荷、甘草、沙參、貝母、枇杷葉、五味子,為治嗽要藥。得芍藥、薏苡仁、木瓜、茯苓、橘皮、赤小豆,為治水腫之神劑。《經驗方》治咳嗽吐血甚者。鮮桑根白皮一斤,米泔浸三宿,刮去黃皮,銼細,入糯米四兩,焙乾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下。
《肘後方》治消渴尿多。入地三尺桑根,剝取白皮,炙黃黑,銼,以水煮濃汁,隨意飲之。亦可少入米。勿用鹽。《肘後方》治產後下血。炙桑白皮,煮水飲之。《經驗方》治墜馬拗損。桑根白皮五斤,為末,以水五升煎膏,傅之便止。以後亦無宿血,終不發動。《子母秘錄》治小兒重舌。
桑根白皮煮汁,塗乳上飲之。《聖惠方》治小兒流涎,脾熱也,胸膈有痰。新桑根白皮搗自然汁,飲之甚效。煎飲亦良。《聖惠方》治小几天吊驚癇。取家桑東行根,研汁服。《千金方》治石癰堅硬不作膿者。桑白皮,陰乾為末,烊膠和酒調傅,以軟為度。蘇頌:取皮中白汁,主治小兒口瘡白漫,拭淨,塗之便愈。
又塗金刃所傷燥痛,須臾血止,仍以白皮裹之,甚良。時珍:取汁塗蛇、蜈蚣、蜂蛛傷,有驗。取枝燒瀝,治大風瘡疥,生眉發。《子母秘錄》治小兒鵝口。桑皮汁,和胡粉塗之。《聖惠方》治小兒唇腫。桑木汁,塗之即愈。《摘玄方》治破傷中風。桑瀝、好酒,對和溫服,以醉為度。
醒服消風散。
簡誤
肺虛無火,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,勿服。
白話文:
桑根白皮味甘、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內傷、五勞七傷(五臟勞損,七情過度)、消瘦、崩漏(月經過多)、脈搏微弱,能補虛益氣,去除肺部水腫,治療吐血、口渴、水腫、腹脹,利尿,殺死寸白蟲(一種寄生蟲),以及縫合刀傷。但需注意,生長在地表淺層的桑根白皮有毒。
桑根白皮具有土金之氣,所以味甘性寒而無毒,但也有人認為它略帶辛味。其甘味厚重,辛味輕淡,下降的特性多於上升,屬於陰中之陽。它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。甘味能滋養元氣,補益不足;辛味能瀉去肺部的邪氣,因此能止咳。凡是肺部積水或肺火旺盛者皆宜服用。內傷是指中氣受損;五勞是指五臟勞損;六極是指六腑中氣不足;羸瘦是指肌肉消瘦;崩漏是指出血不止;脈絕是指氣血兩虛到極點,以致脈搏消失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陰虛導致陽盛,陽盛則火旺而內熱,內熱與元氣不能並存,因為火能消融物質,這是自然規律。只有甘味才能補益元氣,只有寒性才能去除內熱。熱去則元氣生,上述症狀自然會痊癒,所以《本經》最終以“補虛益氣”來總結其功效。《別錄》中提到它能去除肺部水氣,這與《十劑》中“燥能去濕”的理論相符,桑白皮正是如此。吐血口渴是因為肺熱,火炎迫使血液妄行,溢出上部竅穴,同時伴有發熱口渴。它能治療水腫、腹脹,是因為它具有利尿、除濕、補虛的功效。濕熱盛則寸白蟲滋生,消除濕熱則蟲自消亡。縫合刀傷是因為其甘寒的特性,具有補益功效,適合治療外傷。
配合天冬、麥冬、款冬花、百部、薄荷、甘草、沙參、貝母、枇杷葉、五味子等藥物,是治療咳嗽的要藥;配合芍藥、薏苡仁、木瓜、茯苓、橘皮、赤小豆等藥物,是治療水腫的良方。《經驗方》中記載,治療咳嗽吐血嚴重的方子:鮮桑根白皮一斤,浸泡於米泔水中三宿,刮去黃皮,切碎,加入糯米四兩,烘乾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米湯送服。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治療消渴(糖尿病)多尿的方子:取地下三尺深的桑根,剝取白皮,烤至黃黑色,切碎,用水煎煮濃縮,隨時飲用,也可少量加入米,忌加鹽。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治療產後出血的方子:將桑白皮烘烤後,煎水飲用。《經驗方》中記載,治療墜馬損傷的方子:桑根白皮五斤研磨成粉,用五升水煎煮成膏,塗抹患處即可止血,日後也不會留下舊患。《子母秘錄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舌繫帶過短的方子:桑根白皮煮汁,塗抹在乳房上,再讓嬰兒飲用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流涎(口水過多)、脾胃積熱、胸膈有痰的方子:將新鮮桑根白皮搗碎取汁飲用,效果甚佳,煎煮服用也很好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驚癇的方子:取家桑樹向東生長的根部,研磨取汁服用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治療堅硬不化膿的癰疽的方子:將桑白皮陰乾研磨成粉,用膠水和酒調和後塗抹,直至軟化為度。蘇頌記載:取桑白皮中的白色汁液,能治療小兒口瘡和白斑,擦拭乾淨後塗抹即可痊癒。也可塗抹刀傷,止血效果極佳,再用白皮包裹傷口,效果更佳。李時珍記載:取桑白皮汁液塗抹蛇、蜈蚣、蜂、蛛等蟲咬傷,有療效。取桑枝燒成的瀝青,治療皮膚病和脫髮。《子母秘錄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鵝口瘡的方子:桑白皮汁液與胡粉混合後塗抹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嘴唇腫脹的方子:用桑樹汁液塗抹即可痊癒。《摘玄方》中記載,治療外傷風寒的方子:桑枝瀝青與好酒混合溫服,以醉為度,醒後服用消風散。
**注意事項:**肺虛無火,因寒邪入侵而咳嗽者,忌服。
4. 附:桑葉
主除寒熱出汗,汁解蜈蚣毒。
疏:,葉《本經》無氣味。詳其主治,應是味甘氣寒性無毒。甘所以益血,寒所以涼血,甘寒相合,故下氣而益陰。是以能主陰虛寒熱,及因內熱出汗。其性兼燥,故又能除腳氣水腫,利大小腸。原稟金氣,故又能除風。經霜則兼得天地之清肅,故又能明目而止渴。發者,血之餘也。益血故又能長髮,涼血故又止吐血。合癰口,罨穿掌,療湯火,皆清涼補血之功也。
主治參互
四月採桑葉,酒拌,九蒸九曝,為末;胡麻或黑芝麻去殼,九蒸九曝,另磨如泥,各等分,煉蜜和為丸。每五六錢,空心飢時白湯下。能益氣血,祛風。仙家餌之,為引年止飢之要藥。《普濟方》治青盲洗法:昔武勝軍宋仲孚,患此二十年,用此法二年,目明如故。摘青桑葉曬乾,逐月按日就地上燒存性,每以一合於瓷器內煎減二分,傾出澄清,溫熱洗目,至百度,屢試有驗。
正月初八,二月初八,三月初六,四月初四,五月初六,六月初二,七月初七,八月二十九,九月十二,十月十三,十一月初二,十二月三十。《集簡方》治風眼下淚,臘月不落桑葉,煎湯,日日溫洗。或入芒硝。《千金方》治頭髮不長。用桑葉、麻葉,煮泔水,沐之七日,可長數尺。
《聖濟總錄》治吐血不止。晚桑葉焙乾研,涼茶服三錢,只一服止,後用補肝肺藥。《直指方》治癰口不斂。經霜黃桑葉,為末傅之。《通玄論》治穿掌腫毒。新桑葉研爛,罨之即愈。《醫學正傳》治湯火傷瘡。經霜桑葉燒存性,為末,油和傅之。三日愈。
〔附〕桑耳:味甘,有毒。黑者,主女子漏下赤白沃,血病癥瘕積聚,陰痛,陰陽寒熱,無子,療月水不調;其黃熟陳白者,止久泄,益氣,不飢;其金色者,治癖飲,積聚,腹痛,金瘡。桑耳煅存性,研細,香附、童便炒黑,研細,每用桑耳灰二分,香附三分,淡醋湯空心調服。治血崩奇效,過於他木耳。
白話文:
桑葉具有清熱解表、止汗的作用,其汁液還能解蜈蚣毒。
桑葉味甘性寒,無毒。甘味能滋養血液,寒性能清熱涼血,甘寒相合,能滋陰降氣。因此,它可以治療陰虛導致的寒熱症狀以及因內熱引起的汗出。桑葉略帶燥性,所以也能治療腳氣水腫,並利大小腸。桑葉屬金,因此能除風。經霜後的桑葉,更具天地之清肅之氣,所以能明目止渴。頭髮是血液的精華,桑葉滋養血液,因此能促進頭髮生長;桑葉涼血,還能止吐血。用桑葉治療癰瘡、掌傷、燙傷,都是利用其清熱涼血、滋陰補血的功效。
不同時節採集的桑葉,搭配不同藥材,能製作成不同功效的丸藥或藥劑,例如:四月採集的桑葉,經過炮製後與胡麻或黑芝麻製成丸藥,能益氣血、祛風。 古代文獻記載,桑葉還被用於治療青盲、風眼淚、頭髮不長、吐血不止、癰瘡不斂、掌傷腫毒及燙傷等疾病,使用方法各有不同,例如煎湯洗眼、洗髮、研末外敷或內服等。 具體的藥方及使用方法,可以參考《普濟方》、《集簡方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聖濟總錄》、《直指方》、《通玄論》及《醫學正傳》。
桑耳味甘,有毒。黑色桑耳主治婦女白帶、赤帶、血崩、癥瘕積聚、陰部疼痛、陰陽虛實寒熱、不孕、月經不調;黃熟陳白桑耳能止久瀉,益氣,不飢;金色桑耳能治療癖飲、積聚、腹痛、金瘡。 桑耳煅燒後研成細末,與香附、童便炒黑後的藥粉混合,可以治療血崩,療效優於其他種類的木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