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4)

1. 柏實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驚悸,安五臟,益氣,除風濕痹,療恍惚虛損吸吸,歷節腰中重痛,益血止汗。久服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,輕身延年。

,:味苦,微溫,無毒。主吐血,衄血,痢血,崩中赤白,輕身益氣,令人耐寒暑,去濕痹,生肌。四時各依方面採,陰乾。

柏白皮,:主火灼爛瘡,長毛髮。

疏:,柏感秋令得金氣,其質堅而氣極芬芳,故其實味甘平無毒。甄權加辛,亦應有之。入足厥陰、少陰,亦入手少陰經。其主驚悸者,心藏神,腎藏精與志,心腎兩虛則病驚悸。入心故養神,入腎故定志,神志得所養而寧定,則其證自除矣。芬芳則脾胃所喜,潤澤則肝腎所宜,故能安五臟,五臟皆安則氣自益矣。心主五色,耳為腎竅,目為肝竅,加以久服氣專,其力自倍,豈不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輕身延年哉!惟除風濕痹之功,非潤藥所能,當是葉之能事耳。《別錄》療恍惚,即驚悸之漸也。虛損吸吸,精氣微也。歷節腰中重痛,肝腎不足也。汗乃心液,心主血,益陰血則諸證悉瘥矣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心悸,安定五臟,增強體力,去除風濕痺症,治療恍惚虛損、呼吸急促、關節疼痛、腰部沉重疼痛,以及滋補血液、止汗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容光煥發、面色紅潤、耳聰目明、不飢不老、輕盈健壯、延年益壽。

葉子:味道苦澀,性微溫,無毒。能治療吐血、鼻出血、痢疾出血、月經不調、增強體力、耐寒暑、去除濕痺、生肌。四季都可採集,陰乾保存。

柏樹樹皮:能治療火灼傷、爛瘡,促進毛髮生長。

柏樹在秋季受到金氣的影響,其質地堅硬,氣味芬芳,所以果實的味道甘甜平淡,無毒。甄權認為它也具有辛味,應該是合理的。柏樹入足厥陰、少陰經,也入入手少陰經。它能治療心悸,是因為心臟藏神,腎臟藏精和志,心腎兩虛就會導致心悸。柏樹入心,所以能養神,入腎,所以能定志。神志得到滋養,變得安寧,心悸的症狀自然就會消除。芬芳的氣味能使脾胃感到舒適,潤澤的性質能滋養肝腎,所以能安定五臟,五臟安寧,氣力自然會增強。心臟主五色,耳朵是腎臟的竅竅,眼睛是肝臟的竅竅,加上長期服用,氣力倍增,自然能使人容光煥發,耳聰目明,不飢不老,輕盈健壯,延年益壽!至於去除風濕痺症的功效,不是潤澤的藥物所能達到的,應該是柏樹葉的功效。 《別錄》中記載它能治療恍惚,其實就是心悸的初期症狀。虛損吸吸,是指精氣虛弱。歷節腰中重痛,是指肝腎不足。汗液是心臟的液體,心臟主血,滋補陰血,就能使這些症狀都消失。

葉:味苦而微溫,義應並於微寒,故得主諸血,崩中赤白。若夫輕身益氣,令人耐寒暑,則略同於柏實之性矣。惟生肌去濕痹,乃其獨擅之長也。

柏白皮:主火灼爛瘡,長毛髮者,涼血之功也。

主治參互

雷斆云:柏葉,有花柏葉,叢柏葉,及有子圓葉。其有子圓葉成片,如大片雲母,葉皆側葉,上有微赤毛者,宜入藥用。柏實,凡使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曬乾,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,緩火煮成煎為度。每煎柏子仁三兩,用酒五兩浸。服柏實法:九月連房取實,曝收去殼,研末。

白話文:

柏樹葉的味道苦帶微溫,理論上應該偏向微寒,因此能治血症,包括崩漏和赤白帶下。此外,它也能減輕身體負擔、增強氣力,讓人耐寒暑,這方面功效與柏樹果實類似。但柏樹葉在促進傷口癒合、去除濕氣和痺痛方面,則具有獨特的優勢。

柏樹的白色樹皮能治療火燒灼引起的潰爛,並促進毛髮生長,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。

雷斆說:柏樹葉有花柏葉、叢柏葉和有子圓葉等種類。其中有子圓葉成片,形狀像大片雲母,葉子都是側生,表面有微紅色絨毛的,適合入藥。使用柏樹果實時,應先用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撈出曬乾,再用黃精的汁液在太陽下煎煮,用小火慢慢煮至濃稠即可。每次煎煮柏子仁三兩,用酒五兩浸泡。服用柏樹果實的方法是:在九月連果實一起採收,曬乾後去殼,研磨成粉末。

每服二錢,溫酒下,一日三服,渴即飲水,令人悅澤。一方加松子仁等分,以松脂和丸。一方加菊花等分,蜜丸服。寇宗奭:治老人虛閉。柏子仁、松子仁、大麻仁等分,同研,熔蜜蠟丸梧子大。以少黃丹湯,食前服二三十丸,日二服。《普濟方》治小兒躽啼驚癇,腹滿,大便青苔色。

用柏子仁末,溫水調服一錢。陸氏《積德堂方》治黃水濕瘡。真柏油二兩,熬稠搽之,如神。葉,甄權用以治冷風歷節疼痛,止尿血。日華子用以灸罯凍瘡,燒取汁,塗頭黑潤鬢髮。蘇頌用以傅湯火傷,止痛滅瘢,服之療蠱痢,作湯常服殺五臟蟲,益人。丹溪云:柏屬陰與金,善守,故採其葉,隨月建方,取其多得月令之氣,此補陰之要藥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兩錢,溫酒送服,一天三次,口渴就喝水,可以讓人容光煥發。有一種配方,加入等量的松子仁,用松脂和成丸劑。還有一種配方,加入等量的菊花,用蜂蜜製成丸劑服用。寇宗奭說:這可以治療老年人虛弱閉塞。柏子仁、松子仁、大麻仁等量研磨,加入熔化的蜜蠟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用少許黃丹湯,飯前服用二十到三十粒,一天兩次。《普濟方》記載:治療小兒啼哭驚癇,腹脹,大便呈青苔色,可以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。《積德堂方》記載:治療黃水濕瘡,可以用真柏油熬稠塗抹,效果神奇。柏樹葉,甄權用它治療寒風引起的關節疼痛,止尿血。日華子用它灸治凍瘡,燒成汁塗抹頭部,可以使頭髮烏黑潤澤。蘇頌用它塗抹燙傷,止痛消疤,服用可以治療蠱毒引起的痢疾,常喝柏葉湯可以殺死五臟的蟲子,滋補身體。丹溪說:柏樹屬陰,性喜守,所以採取柏樹葉,根據月份制定方劑,取其富含月令之氣,這是補陰的重要藥物。

其性多燥,久得之大益脾土,以滋其肺。神仙服餌方:五月五日採五方側柏葉三斤,遠志去心二斤,白茯苓一斤,為末,煉蜜和丸梧子大。每以仙靈脾酒下三十丸,日再服。並無所忌。《楊氏家藏方》治中風不省人事,得病之日,便進此藥,可使風退氣和,不成廢人。柏葉一握去枝,蔥白一握連根研如泥,無灰酒一升,煎一二十沸,溫服;如不飲酒,分作四五服,方進他藥。《聖惠方》治憂恚吐血,煩滿少氣,脅中疼痛。

白話文:

柏葉性燥,長期服用能補益脾土,滋養肺部。神仙服餌方:五月五日採集五個方向的側柏葉三斤,遠志去心二斤,白茯苓一斤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用仙靈脾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服用兩次,無需忌口。《楊氏家藏方》治療中風不省人事,發病當日就服用此藥,可以退風氣和,避免變成廢人。柏葉一握去除枝葉,蔥白一握連根研磨成泥狀,無灰酒一升,煎煮一二十沸,溫熱服用;不飲酒者,分作四五服,再服用其他藥物。《聖惠方》治療憂鬱憤怒導致的吐血、胸悶氣短、脅肋疼痛。

柏葉為散,米飲調服二方寸匕。《普濟方》治酒血不止。柏葉、榴花,研末吹之。《百一選方》治大腸下血。隨四時方向採柏葉,燒研。每米飲服二錢。王渙之舒州病此,陳宜父大夫傳方,二服愈。又方:以柏葉一斤,搗令極勻,加蜜丸如梧子大。每五錢,白湯空心吞,治腸風效。

《普濟方》治酒毒下血,或下痢。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,陳槐花炒焦一兩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空心溫酒下四十丸。《本草圖經》治蠱痢下黑血茶腳色,或膿血如靛色。柏葉焙乾為末,黃連和煎為汁,服之。《經驗方》治小兒洞痢。柏葉煮汁,代茶飲之。《本草圖經》治湯火灼燒。

白話文:

柏樹葉可以用來止血,可以用米湯調和,每次服用兩方寸匕。柏樹葉和石榴花研成粉末吹入鼻腔,可以治療大腸出血。根據季節採集柏樹葉,燒成灰燼研磨,每次用米湯服用兩錢。王渙之在舒州患病,陳宜父大夫傳授這個方子,服用兩次就痊癒了。另一個方子是用柏樹葉一斤搗碎,加入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空腹用白湯吞服五錢,可以治療腸風。柏樹葉可以治療酒毒下血或痢疾,將嫩柏樹葉九蒸九曬製成二兩,與炒焦的槐花一兩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空腹溫酒服用四十丸。柏樹葉焙乾研磨,與黃連煎成汁服用,可以治療蠱痢下黑血或膿血。柏樹葉煮汁代替茶飲,可以治療小兒洞痢。柏樹葉可以治療湯火灼傷。

柏葉生搗,塗之,系定二三日,止痛滅瘢。姚僧垣《集驗方》治鼠瘻核痛末成膿。以柏葉搗塗,熬鹽熨之,氣下即消。《聖惠方》治大風厲疾,眉發不生。側柏葉九蒸九曬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丸至十丸,日三夜一,服百日即生。《聖惠方》治頭髮黃赤。生側柏葉末一升,豬膏一升,和丸彈子大。

每以布裹一丸,納泔汁中化開,沐之,一月色黑而潤矣。

簡誤

柏子仁,體性多油,腸滑作瀉者勿服;膈間多痰者勿服。陽道數舉,腎家有熱,暑濕作瀉,法咸忌之。已油者勿用入藥。

白話文:

柏樹葉搗碎塗在患處,固定兩三天,可以止痛消疤。治療老鼠瘻核疼痛未化膿,可以用柏樹葉搗碎塗抹,再用熬過的鹽敷熱,膿水排出後就會消退。治療大風病導致眉毛頭髮不生,可以用九蒸九曬的側柏葉研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到十顆,每天三次,夜裡一次,服用一百天就會長出頭髮。治療頭髮黃赤,可以用側柏葉粉末和豬油混合成彈子大小的丸子,用布包裹一顆,放入淘米水中溶解,拿來洗頭,一個月後頭髮就會烏黑亮麗。

柏子仁油性大,容易引起腹瀉的人和有痰的人不要服用;陽虛火旺,腎熱,夏天濕熱引起的腹瀉,也不宜服用;已經油膩的食物也不要用來入藥。

2. 茯苓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,煩滿,咳逆,口焦舌乾,利小便,止消渴,好睡,大腹,淋瀝,膈中痰水,水腫淋結,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益氣力,保神守中。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。

其有抱根者,名茯神。茯神,平,主闢不祥,療風眩,風虛,五勞,口乾,止驚悸,多恚怒善忘,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。

疏:,茯苓生於古松之下,感土木之氣而成質,故其味甘平,性則無毒。入手足少陰,手太陽,足太陰、陽明經,陽中之陰也。胸脅逆氣,邪在手少陰也。憂恚驚邪,皆心氣不足也。恐悸者,腎志不足也。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咳逆,口焦舌乾,亦手少陰受邪也。甘能補中,淡而利竅。補中則心脾實,利竅則邪熱解,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,邪熱解則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咳逆,口焦舌乾自除。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。濕在脾,脾氣弱則好睡。大腹者,脾土虛不能利水,故腹脹大也。淋瀝者,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。膈中痰水,水腫,皆緣脾虛所致。中焦者,脾土之所治也。中焦不治故見斯病。利水實脾,則其證自退矣。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者,何莫非利水除濕,解熱散結之功也。長陰益氣力,保神守中,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者,補心脾,伐腎邪,除濕利竅之極功也。白者入氣分,赤者入血分。補心益脾,白優於赤;通利小腸專除濕熱,赤亦勝白。《藥性論》云:茯苓臣,忌米醋,能開胃止嘔逆,善安心神,主肺痿痰壅,治小兒驚癇,療心腹脹滿,婦人熱淋,赤者破結氣。《日華子》云:茯苓補五勞七傷,安胎,暖腰膝,開心益智,止健忘。

白話文:

茯苓功效說明:

茯苓味甘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為:

  • 治療胸脅逆氣: 茯苓可治療因手少陰經受邪氣而引起的胸脅逆氣。
  • 緩解憂恚驚邪恐悸: 茯苓能補益心脾,消除心氣不足,治療因心氣不足引起的憂愁、恚怒、驚恐、心悸。
  • 緩解心下結痛: 茯苓能清熱解毒,消除手少陰經的邪氣,治療心下結痛。
  • 治療寒熱煩滿咳逆、口焦舌乾: 茯苓能清熱利濕,消除手少陰經的邪氣,治療寒熱、腹脹、咳嗽、口乾舌燥。
  • 利小便,止消渴: 茯苓能利水消腫,治療口渴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好睡,大腹,淋瀝: 茯苓能健脾利濕,治療嗜睡、腹脹、小便淋漓。
  • 治療膈中痰水,水腫淋結: 茯苓能健脾利水,治療胸膈痰水、水腫、小便淋漓。
  • 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: 茯苓能利水除濕,解熱散結,達到開胸腑、調臟氣、去除腎邪的效果。
  • 長陰益氣力,保神守中: 茯苓能補益心脾,去除腎邪,達到長陰益氣、保神守中的效果。
  • 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: 長期服用茯苓,能安神養神,延年益壽,不易飢餓。

茯神:

茯神是茯苓的根部,性平,主要功效為:

  • 闢不祥: 茯神能驅除不祥之物。
  • 治療風眩,風虛,五勞,口乾: 茯神能治療風眩、風虛、五勞、口乾。
  • 止驚悸,多恚怒善忘: 茯神能安神定志,治療驚悸、多怒善忘。
  • 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: 茯神能益智開心,安神養神。

茯苓功效解析:

  • 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無毒,入心、脾、腎三經,具有補脾益氣、利水滲濕、寧心安神的功效。
  • 茯苓能補益心脾,消除心氣不足,治療憂愁、恚怒、驚恐、心悸等症狀。
  • 茯苓能清熱利濕,消除手少陰經的邪氣,治療心下結痛、寒熱、腹脹、咳嗽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
  • 茯苓能健脾利水,治療嗜睡、腹脹、小便淋漓、胸膈痰水、水腫等症狀。
  • 茯苓能利水除濕,解熱散結,達到開胸腑、調臟氣、去除腎邪的效果。
  • 茯苓能補益心脾,去除腎邪,達到長陰益氣、保神守中的效果。
  • 長期服用茯苓,能安神養神,延年益壽,不易飢餓。

茯苓不同顏色功效區別:

  • 白茯苓: 偏重於補心益脾。
  • 赤茯苓: 偏重於通利小腸、除濕熱。

茯苓禁忌:

  • 茯苓忌米醋。

茯苓其他功效:

  • 開胃止嘔逆
  • 安心神
  • 主肺痿痰壅
  • 治小兒驚癇
  • 療心腹脹滿
  • 婦人熱淋
  • 赤茯苓破結氣

茯苓藥用價值:

  • 茯苓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,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。
  • 茯苓可以治療多種疾病,如心悸、失眠、水腫、腹脹等。
  • 茯苓也可以作為食療藥膳的材料,具有滋補身體的作用。

茯苓相關文獻:

  • 《藥性論》
  • 《日華子》

茯神,抱木心而生,以此別於茯苓。《別錄》謂:茯神平。總之,其氣味與性,應是茯苓一樣。茯苓入脾腎之用多,茯神入心之用多。故主闢不祥,療風眩風虛,五勞,口乾,止驚悸,多恚怒善忘,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。《藥性論》又云:茯神君,味甘無毒。主驚癇,安神安志,補勞乏,主心下急痛堅滿,人虛而小腸不利,加而用之。

其心名黃松節,治偏風口面喎斜,毒風筋攣不語,心神驚掣,虛而健忘,其所主與茯苓大同小異耳。

主治參互

白茯苓,得煉蜜、胡麻仁,餌之可以辟穀,延年不飢。入五苓散,利水除濕。暑氣勝則去桂。得人參、白朮、橘皮、山藥、扁豆、芍藥、甘草,為補脾胃之上藥。得二朮、澤瀉、車前、白芍藥、橘皮、木瓜、豬苓,為消水腫之要劑。入六味地黃丸,能伐腎邪。入補心丹,則補心安魂養神。

白話文:

茯神是長在樹根上的,因此與茯苓有所區別。古籍記載茯神性平,與茯苓氣味和性狀都差不多。茯苓多用於脾腎,而茯神則多用於心,能辟邪,治療頭昏眼花、體虛、五勞七傷、口渴、驚悸、易怒健忘,可以開心益智、安神養神。 此外,茯神還可用於治療驚癇,安神定志,補虛乏,主治心下急痛堅滿、虛弱小腸不通等症狀。

茯神的心部叫黃松節,可以治療偏風口面歪斜、風毒筋攣不語、心神驚悸、虛弱健忘等問題,其功效與茯苓大致相同。

白茯苓可以煉蜜、胡麻仁一起食用,能辟穀延年,避免飢餓。加入五苓散,可以利水除濕。若暑氣過盛,則需要去掉桂皮。白茯苓與人參、白朮、橘皮、山藥、扁豆、芍藥、甘草一起使用,可以補益脾胃。與二朮、澤瀉、車前、白芍、橘皮、木瓜、豬苓等藥物一起使用,可以消腫利水。加入六味地黃丸,可以治療腎虛。加入補心丹,可以補心安魂養神。

《百一選方》朱雀丸:治心神不定,恍惚健忘,不樂,火不下降,水不上升,時復振跳。常服,消陰養火全心氣。茯神二兩去皮,沉香半兩,為末,煉蜜丸小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後人參湯下。《證治要訣》治血虛心汗,別處無汗,獨心孔有汗,思慮多則汗亦多,宜養心血。

以艾湯調茯苓末,服一錢。《直指方》治心虛夢泄,或白濁。白茯苓末二錢,米湯調下,日二服,東坡方也。威喜丸:治丈夫元陽虛憊,精氣不固,小便下濁,餘瀝常流,夢寐多驚,頻頻遺泄。婦人白淫、白帶並治之。白茯苓去度四兩,作匱。以豬苓四錢半入內,煮二十餘沸,取出日乾,去豬苓,為末,化黃蠟搜和,丸彈子大。

白話文:

百一選方:[朱雀丸]

方劑:
治療心神不定,恍惚健忘,情緒不佳,心火不降,腎水不上升,時常心慌跳動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滋陰養火,補益心氣。
茯神二兩去皮,沉香半兩,研磨成粉末,煉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人參湯送服。

證治要訣

方劑:
治療血虛心汗,其他部位沒有汗,唯獨心口處出汗,思慮過度則汗出加重,宜養心血。
用艾湯調和茯苓末,每次服用一錢。

直指方

方劑:
治療心虛夢遺,或白濁。
白茯苓末二錢,用米湯調服,每日服用兩次,此為東坡方。

威喜丸

方劑:
治療男性元陽虛弱,精氣不固,小便白濁,滴瀝不盡,夢中驚醒,頻頻遺精。女性白帶過多也可用此方。
白茯苓去皮四兩,製成容器。將豬苓四錢半放入容器中,煮沸二十餘次,取出晾乾,去除豬苓,研磨成粉末,加入黃蠟一起攪拌,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

每嚼一丸,空心津下,以小便清為度。忌米醋。《三因方》治小便淋濁,由心腎氣虛,神志不守,或夢遺白濁,赤白茯苓等分為末,新汲水飛去沫,控干,以地黃汁同搗,酒熬作膏,和丸彈子大。空心鹽湯嚼下一丸。《禹師方》治妊娠水腫,小便不利惡寒。赤茯苓去皮,葵子各半兩,為末。

每服二錢,新汲水下。《普濟方》治卒然耳聾。黃蠟不拘多少,和茯苓末細嚼,茶湯下。夏子益《奇疾方》,治血餘怪證,十指節斷壞,惟有筋連,無節肉,蟲出如燈心,長數寸,遍身綠毛卷,名曰血餘。以茯苓、胡黃連煎湯,飲之愈。《普濟方》治水腫尿澀。茯苓皮,椒目等分,煎湯,日飲取效。

簡誤

病人腎虛,小水自利,或不禁,或虛寒精清滑,皆不得服。

白話文:

每次嚼下一丸藥,空腹時會流出津液,以小便清澈為服用劑量。忌食米醋。

治療小便淋濁,是因為心腎氣虛,神志不守,或是夢遺白濁,將赤白茯苓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新汲取的水去除泡沫,控干水分,再與地黃汁一起搗碎,用酒熬製成膏,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空腹時用鹽湯嚼下一丸。

治療妊娠水腫,小便不利且伴有惡寒的症狀。將赤茯苓去皮,與葵子各半兩,研磨成粉末。

每次服用二錢,用新汲取的水送服。

治療突然耳聾。將黃蠟不拘多少,與茯苓粉末混合,細細嚼食,用茶湯送服。

治療血餘怪證,十指節斷裂壞死,只有筋連接,沒有指節和肉,蟲子從斷裂處爬出,像燈芯一樣,長數寸,全身覆蓋著綠色的毛髮卷曲,稱為血餘。用茯苓和胡黃連煎湯,飲用即可治愈。

治療水腫尿澀。將茯苓皮和椒目等量,煎湯,每日飲用直到見效。

病人腎虛,小便自發流出,或是無法控制小便,或是虛寒導致精液滑泄,都不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