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六 (13)
卷六 (13)
1. 茈胡(君)
味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。除傷寒心下煩熱,諸痰熱結實,胸中邪逆,五臟間遊氣,大腸停積水脹,及濕痹拘攣。亦可作浴湯。久服輕身,明目益精。(半夏為之使。)
疏:,柴胡稟仲春之氣以生,兼得地之辛味。春氣生而升,故味苦平,微寒而無毒。為少陽經表藥。主心腹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,除傷寒心下煩熱者,足少陽膽也。膽為清淨之府,無出無入,不可汗,不可吐,不可下。其經在半表半裡,故法從和解,小柴胡湯之屬是也。其性升而散,屬陽,故能達表散邪也。邪結則心下煩熱,邪散則煩熱自解。陽氣下陷則為飲食積聚,陽升則清氣上行。脾胃之氣行陽道,則飲食積聚自消散矣。諸痰熱結實,胸中邪逆,五臟間遊氣者,少陽實熱之邪所生病也。柴胡苦平而微寒,能除熱散結而解表,故能愈以上諸病。大腸停積水脹,及濕痹拘攣者,柴胡為風藥,風能勝濕故也。
主治參互
仲景小柴胡湯中,同人參、半夏、黃芩,治傷寒往來寒熱,口苦,耳聾,胸脅痛,無汗。又治少陽經瘧,往來寒熱。亦治似瘧非瘧,大便不實,邪不在陽明者。在大柴胡湯,治傷寒表裡俱急。傷寒百合證,有柴胡百合湯。
東垣治元氣勞傷,精神倦怠,用參、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,佐以柴胡、升麻,此引脾胃之氣行陽道,名補中益氣湯;本方去當歸,加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乾葛、神麯,名清暑益氣湯。同四物湯去當歸,加澤蘭、益母草、青蒿,能治熱入血室。同升麻、乾葛等,能升陽散火。
同生地黃、黃柏、黃連、甘草、甘菊、玄參、連翹、羌活、荊芥穗,治暴赤眼。
簡誤
柴胡性升而發散,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。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,法所同忌。瘧非少陽經者,勿入。治瘧必用柴胡,其說誤甚!不可久服,亦無益精明目之理,盡信書則不如無書,此之謂也。按今柴胡俗用有二種。色白黃而大者,為銀柴胡,用以治勞熱骨蒸;色微黑而細者,用以解表發散。
《本經》並無二種之說,功用亦無分別,但云銀州者為最,則知其優於升散,而非除虛熱之藥明矣。《衍義》所載甚詳,故並錄之。
附:《衍義》曰:柴胡,《本經》並無一字治勞,今人方中鮮有不用者。嗚呼!凡此誤世甚多。嘗原病勞,有一種真臟虛損,復受邪熱,邪因虛而致勞,故曰勞者,牢也。當須斟酌用之,如《經驗方》中治勞熱青蒿煎之用柴胡,正合宜耳。服之無不效,熱去即須急已。若或無表熱,得此愈甚,雖至死,人亦不悟。
目擊甚多,可不戒哉!可不慎哉!日華子又謂,補五勞七傷。《藥性論》亦謂,治勞乏羸瘦。若此等症,苟無實熱,醫者執而用之,不死何待?註釋本草,一字亦不可忽,萬世之後,所誤無窮耳。
白話文:
茈胡味苦,性平微寒,無毒。能治療心腹、腸胃脹氣、飲食積滯、寒熱邪氣,促進新陳代謝。可治傷寒導致的心下煩熱、痰熱結聚、胸中邪氣逆亂、五臟氣機紊亂、大腸積滯水腫、以及濕痺引起的關節拘攣。也可外用於藥浴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明目益精,但需配合半夏使用。
柴胡生長於仲春,具有辛味。仲春之氣向上升發,故其味苦性平微寒且無毒,是治療少陽經表證的藥物。它能治療心腹腸胃脹氣、飲食積滯、寒熱邪氣,促進新陳代謝,尤其能治療傷寒導致的心下煩熱(屬於少陽膽經病證)。膽為清淨之府,不可妄用汗法、吐法、瀉下法。少陽經兼表裡,治療方法應以和解為主,如小柴胡湯等。柴胡性升散,屬陽,能達表散邪;邪氣鬱結則心下煩熱,邪氣散則煩熱自退。陽氣下陷則飲食積滯,陽氣上升則清氣上行,脾胃之氣運行順暢,則飲食積滯自然消散。痰熱結聚、胸中邪氣逆亂、五臟氣機紊亂,皆因少陽實熱之邪所致。柴胡苦平微寒,能清熱散結解表,故能治療以上諸症。至於大腸積滯水腫、濕痺引起的關節拘攣,則是因為柴胡能祛風,而風能勝濕。
柴胡在不同方劑中的應用:
- 小柴胡湯:與人參、半夏、黃芩等配伍,治療傷寒往來寒熱、口苦、耳聾、胸脅疼痛、無汗等症;也治療少陽經瘧疾引起的往來寒熱,以及類似瘧疾但大便不實、邪氣不在陽明經的病症。
- 大柴胡湯:治療傷寒表裡俱急證。
- 柴胡百合湯:治療傷寒百合證。
- 補中益氣湯:與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等配伍,佐以柴胡、升麻,治療元氣虛損、精神倦怠,引導脾胃之氣運行順暢。
- 清暑益氣湯:在補中益氣湯基礎上去除當歸,加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葛根、神麴,治療暑熱。
- 其他應用:與四物湯合用,可治療熱入血室;與升麻、葛根等合用,可升陽散火;與生地黃、黃柏、黃連、甘草、甘菊、玄參、連翹、羌活、荊芥穗等合用,可治療暴赤眼。
柴胡性升散,氣虛而氣上者忌用;嘔吐、陰虛火旺者也忌用;非少陽經的瘧疾也不可用。認為治療瘧疾必須用柴胡的說法是錯誤的,柴胡不可久服,也沒有益精明目的功效。市面上柴胡分為兩種:銀柴胡(色白黃而大)用於治療勞熱骨蒸;另一種(色微黑而細)用於解表發散。《本經》並未記載這兩種區分,功效也並無不同,但認為銀州產的柴胡最佳,說明其升散作用更優,而非清虛熱之藥。
許多古籍中關於柴胡的記載是錯誤的,例如說柴胡能治療勞傷,這是不正確的。「勞」指的是臟腑虛損,又感受邪熱,邪氣因虛而致勞。使用柴胡需謹慎,例如《經驗方》中用柴胡治療勞熱,是恰當的,但若無表熱而服用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 許多人因誤用柴胡而死亡,需特別謹慎。補五勞七傷、治勞乏羸瘦等說法,若無實熱,使用柴胡則有害。 任何本草記載,都不可輕忽,稍有錯誤,後患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