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一 (9)
卷十一 (9)
1. 木賊
味甘,微苦,無毒。主目疾,退翳膜,又消積塊,益肝膽,明目,療腸風止痢,及婦人月水不斷。得牛角䚡、麝香,治休息痢歷久不瘥。得禹餘糧、當歸、芎藭,療崩中赤白。得槐鵝、桑耳,腸風下血服之效,又與槐子、枳實相宜,主痔疾出血。
疏:,木賊草感春升之氣,故應味甘微苦,而性則無毒。入足厥陰、少陽二經血分。故首主目疾,及退翳膜,益肝膽而明目也。又療腸風止痢,及婦人月水不斷,則消之中又有止之義矣。其主積塊,療腸風止痢,及婦人月水不斷,崩中赤白,痔疾出血者,皆入血益肝膽之功,肝藏血故也。
白話文:
【性質】此藥味甘,微帶苦味,無毒。主要對眼睛有療效,能消除眼翳,並能消化積聚的塊狀物,滋補肝膽,增強視力,治療腸道風濕引起的腹瀉,以及女性月經不斷。與牛角尖、麝香一同使用,對於長期未癒的休息痢有治療效果。與禹餘糧、當歸、芎藭一同使用,能治療崩漏(月經過多或過少)的紅色和白色分泌物。與槐鵝、桑耳一同使用,對於腸道風濕引致的出血有顯著療效,同時它與槐子、枳實搭配,對痔瘡出血有很好的療效。
【解析】木賊草受到春季上升之氣的影響,因此具有味甘微苦的特性,性質無毒。它進入足厥陰、少陽二經的血液循環系統。因此,首先對眼睛疾病有療效,能消除眼翳,增強肝膽功能,改善視力。此外,它能治療腸道風濕導致的腹瀉,以及女性月經不斷,因為其中的「消」字不僅表示了其消化作用,也暗示了止住病徵的意義。它對於治療積聚的塊狀物、腸道風濕引致的腹瀉、女性月經不規律、崩漏(月經過多或過少)、以及痔瘡出血等,都是由於其滋補肝膽、補血的作用,因為肝臟負責儲存血液。
主治參互
木賊得穀精草、決明子、白蒺藜、蟬蛻、生地黃、甘菊花、密蒙花,治目疾久不愈,消翳障有奇功。得槐角子、桑耳,煅存性,地榆、茜草根,治腸痔下血,多效。《廣利方》治瀉血不止。木賊十二分,切,以水二升,煎取八合,去滓。空心溫二分服,如人行五里再服。《衍義》云:治小腸膀胱氣。木賊細銼,微焙,搗為末。沸湯點二錢,食前服,必效。
簡誤
目疾由於怒氣,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,非其所任。
白話文:
【主治參互】
木賊配上穀精草、決明子、白蒺藜、蟬蛻、生地黃、甘菊花、密蒙花,可以治療長時間未痊癒的眼睛疾病,對於消除眼翳和障礙具有奇效。
使用槐角子、桑耳,經過煅煉保留其原有性質,加上地榆、茜草根,可以治療腸道痔瘡出血,多數情況下都能見到療效。《廣利方》中提到用來治療腹瀉血不止的情況。木賊十二份,切成小塊,用兩升水煮沸後取八合,去掉渣滓。空腹時溫熱服用二分之一份量,走五里路後再服用一次。《衍義》中說,這可以治療小腸和膀胱的氣滯。木賊細碎磨製,稍微烘烤後打成粉末。用沸水點兩錢,餐前服用,必定有效。
【簡誤】
眼睛疾病如果是由於怒氣導致或者因暑熱損傷血液而突然紅腫疼痛,這種情況並非此藥物適用範圍。
2. 蒲公草
味甘,平,無毒。主婦人乳癰腫,水煮汁飲之,又封之,立消。
疏:,蒲公英得水之沖氣,故其味甘平,其性無毒,當是入肝、入胃,解熱涼血之要藥。乳癰屬肝經,婦人經行後肝經主事,故主婦人乳癰腫,乳毒,並宜生啖之良。
主治參互
蒲公草,得夏枯草、貝母、連翹、白芷、橘葉、甘草、頭垢、特鼠糞、山豆根、山慈菇,治一切乳毒腫痛,及治乳岩為上藥。《圖經》治惡刺,及孤尿刺。摘取根莖白汁塗之,惟多塗立瘥。此方出孫思邈《千金方》。其序云: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,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,至曉遂患痛不可忍。
白話文:
【性質】甘,平,無毒。主要針對婦人的乳癰腫癥狀,可用清水煮後取汁飲用,並在患處敷上,可立即消腫。
【疏解】蒲公英吸收了水分的衝擊氣息,因此味道甘平,性質無毒,應歸於肝、胃兩經,具有解熱涼血的關鍵藥物特性。乳癰病主要與肝經有關,婦女月經後,肝經主導,所以這藥對婦人乳癰腫、乳毒有療效,且適合生食。
【適用範圍】
蒲公英,結合夏枯草、貝母、連翹、白芷、橘葉、甘草、頭垢、特鼠糞、山豆根、山慈菇等,用於治療所有乳毒腫痛,以及乳巖病症為首選藥材。《圖經》中提及,此藥能治療惡刺和孤尿刺,將根莖取出後,擠出白色汁液塗抹於患處,塗抹量越多,療效越快。此方源自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。其序言提到,他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時,用左手的中指背碰觸庭院中的樹木,直到早晨就開始感到疼痛難忍。
經十日,痛日深,瘡日高大,色如熟小豆色。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方,遂依治之,手下即愈,痛亦作,瘡亦即瘥,未十日而平復如故。楊炎《南行方》亦著其效云。《梅師方》治產後不自乳兒,蓄積乳汁結作癰。取蒲公草搗傅腫上,日三四度,易之。此草單治乳癰及腫毒。性既甘平無毒,又乏他用,故無「簡誤」。
白話文:
經過十天,疼痛逐漸加深,傷口也逐漸變得更大,顏色像熟透的小豆子一樣。曾經聽過年長者的討論有這種方法,於是依照這個方法治療,手下的傷口立刻痊癒,疼痛也開始緩解,傷口也馬上好轉,不到十天就恢復到原本的狀態。楊炎的《南行方》也記載了這方法的有效性。《梅師方》治療產後無法自行餵養嬰兒,積聚的乳汁凝結成癰。使用蒲公英草搗碎敷在腫塊上,每天三至四次更換,可以看到效果。這草藥單獨治療乳癰和腫毒。它性質甘平且無毒,又沒有其他用途,所以沒有「簡誤」的問題。
3. 穀精草
味辛,溫,無毒。主療喉痹,齒風痛,及諸瘡疥。飼馬,主蟲顙毛焦等病。
疏:,穀精草得金氣,故味辛,所言氣溫者,應曰微溫,故其性無毒。入足厥陰經,又入足陽明經,補肝氣之要藥也。辛能散結,微溫能通氣。喉痹者,手少陰心火與足少陽相火相扇上壅而成。散二經之火,則氣通而無所結滯矣。齒風痛者,陽明胃家風火熱盛上衝之所致也。熱則生風,風火相搏,故發齒風痛也。諸瘡疥之生,皆由於血熱。諸痛瘡瘍,皆屬心火。藥宜辛散,故悉主之。其用以飼馬,主蟲顙毛焦等病者,以馬性多熱,又為風熱所傷,故主之也。以其入肝,補益肝氣,故為治目散翳之上藥。而《本經》不載,是謂闕文。
白話文:
【性質】此藥味辛,溫度適中,無毒。主要治療喉部疼痛、牙齒風痛,以及各種皮膚癢疹。它對馬有療效,可以治療馬的蟲咬症狀和毛髮焦枯等疾病。
【疏解】谷精草在金氣的作用下,所以味道為辛。它被說成溫度適中,實際上應該是微溫,因此它的毒性非常低。這藥物進入足厥陰和足陽明兩條經脈,是補充肝氣的重要藥材。辛味能散開凝結的東西,微溫能通暢氣息。喉部疼痛,是因為手少陰心火和足少陽相火相互促進上沖造成的。散開這兩個經脈的火,就能使氣流通順,沒有凝結阻塞。牙齒風痛,是因為胃部的風火熱量過高,上衝所導致的。熱會生風,風火交纏,所以會出現牙齒風痛。各種皮膚癢疹的產生,都因為血熱。所有疼痛和皮膚問題,都與心火有關。藥物應使用辛味來散開,所以它能治療所有這些問題。使用於飼養馬匹,治療馬的蟲咬症狀和毛髮焦枯等疾病,因為馬性多熱,又被風熱所傷害,所以適合這種藥物。因為它進入肝臟,補充肝氣,所以是治療眼疾和去除眼翳的上選藥物。但《本經》未記載此藥,可稱為遺漏的文獻。】
主治參互
穀精草,得決明子、木賊草、甘菊花、密蒙花、生地黃,專除目病障翳。《集驗方》治偏正頭痛。用穀精草一兩,為末,以白麵粉調攤油紙上,貼痛處,干換。《聖惠方》治鼻衄不止,精草為末,熟麵湯服二錢。《明目方》治目中翳膜。穀精草、防風等分,為末。米飲服之,甚驗。
邵真人《濟急方》治痘後目翳,隱澀淚出,久而不退。用穀精草為末,以肺或豬肝片蘸食。一方加蛤粉等分,同入豬肝內煮熟,日食之。《衛生家寶方》治小兒雀盲,至晚或不見物,用羯羊肝一具,不用水洗,竹刀剖開,入穀精草一撮,瓦罐煮熟,日食之,屢效。忌鐵器。如不肯食,炙熟搗作丸,綠豆大。
白話文:
主治參互
穀精草,搭配決明子、木賊草、甘菊花、密蒙花、生地黃,專門用來去除眼睛疾病的障翳。
《集驗方》記載,治療偏頭痛的方法:取穀精草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白麵粉調和成糊狀,塗抹在疼痛處,待其乾燥後再更換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鼻血不止的方法:將穀精草研磨成粉末,用熱的麵湯送服二錢。
《明目方》記載,治療眼睛內障翳膜的方法:取穀精草和防風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,效果顯著。
邵真人《濟急方》記載,治療痘後眼部翳膜遮蔽,視力模糊,淚水不止,久久不退的症状:將穀精草研磨成粉末,用豬肺或豬肝片蘸取粉末食用。另一方則是將穀精草粉末與蛤粉等量混合,放入豬肝中煮熟,每天食用。
《衛生家寶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雀盲,晚上看不清東西的症状:取一隻羯羊肝,不需用水清洗,用竹刀剖開,放入一把穀精草,用瓦罐煮熟,每天食用,屢試不爽。忌用鐵器。如果孩子不願意食用,可以將其烤熟後搗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。
每服三十丸,茶下。《保幼大全》治小兒中暑吐瀉煩渴。穀精草燒存性,用器覆之,放冷,為末。每冷米飲服半錢。
此藥味淡,性無毒,喉痹,木賊,目翳之外無他用,故不著「簡誤」。
白話文:
每劑服用三十粒,以茶送服。《保幼大全》用此方治療小孩中暑引起的吐瀉和口渴。使用穀精草燒製後保持其活性,然後用器具覆蓋放涼,研磨成粉末。每劑用冷米飲送服半錢。
這藥品味道淡,性質無毒,主要用於喉嚨發炎、木賊(一種植物)以及眼翳等問題,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途,因此在藥物使用說明中並未特別標註「簡誤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