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8)

1. 山豆根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解諸藥毒,止痛,消瘡腫毒,人及馬急黃,發熱咳嗽,殺小蟲。生劍南山谷,蔓如豆。

疏:,山豆根得土之沖氣,而兼感冬寒之令以生,故其味甘苦,其氣寒,其性無毒。甘所以和毒,寒所以除熱。凡毒必熱必辛,得清寒之味,甘苦之味,則諸毒自解。譬大人盛德,與物無競,即陰毒忮害,遇之不起矣。故為解毒清熱之上藥。凡痛必在於熱,毒解熱散則痛自止,瘡腫自消。人馬急黃乃血熱極所發,故必發熱,熱氣上熏則發咳嗽,諸蟲亦濕熱所化,故悉主之,而多獲奇效也。

主治參互

山豆根,入散乳毒藥中,能消乳岩。《備急方》解中蠱毒,密取山豆根,水研服少許。未定再服。已禁聲音,亦愈。又方:治五般急黃。山豆根末,水服二錢;若帶蠱氣,以酒下。又方:治赤白滯下。山豆根末,蜜丸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腹白湯下,三服當自止。又方:治頭風熱痛。

山豆根末,油調,塗兩太陽。又方:治牙齦腫痛。山豆根一片,含於痛所。《永類鈐方》治喉癰。山豆根磨醋噙之,追涎即愈。勢重不能言者,頻以雞翎掃入喉中,即引涎出,立能言語。《經驗方》治麩豆諸瘡,煩熱甚者,水研山豆根汁,服少許。《備急方》治疥癬。山豆根末,臘豬脂調塗。

楊清叟外科:治喉風急證,牙關緊閉,水穀不入。山豆根,白藥子等分,水煎噙之,嚥下二三口即愈。

簡誤

病人虛寒者,勿服。

白話文:

山豆根味甘性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解各種藥物中毒、止痛、消腫解毒,治療人畜黃疸、發熱咳嗽,以及殺滅體內寄生蟲。它生長在劍南山谷,藤蔓像豆子一樣。

山豆根吸收了土壤中的精華,又受到冬季寒冷的影響而生長,因此它味甘而微苦,性寒,無毒。甘味可以調和毒性,寒性可以去除體內熱毒。凡是中毒的症狀,都伴隨著發熱和辛辣感,服用清涼寒性的藥物,以及甘苦的藥物,就能夠解毒。這就像一個品德高尚的人,與世無爭,即使遇到陰險的傷害,也能安然無恙。所以山豆根是解毒清熱的上等藥物。凡是疼痛,都與體內熱毒有關,毒性解除、熱毒消散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,瘡腫也會消退。人畜黃疸是血熱極度旺盛造成的,所以會發熱,熱氣上衝就會咳嗽,體內寄生蟲也是濕熱導致的,所以山豆根都能夠治療,而且療效顯著。

山豆根可以加入治療乳腺疾病的藥方中,能夠消散乳房腫塊。《備急方》記載,山豆根可以解中蠱之毒,取少量山豆根研磨後用水服用,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以再次服用,即使已經失聲也能夠治愈。另有方劑:治療各種黃疸,用山豆根研末,用水服用二錢;如果伴有蠱毒,則用酒送服。另有方劑:治療赤白痢疾,用山豆根研末做成蜜丸,梧子大小,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,服用三次即可痊癒。另有方劑:治療頭痛,用山豆根研末,用油調和,塗抹在太陽穴。另有方劑:治療牙齦腫痛,將一片山豆根含在疼痛處。《永類鈐方》記載,治療喉癰,用山豆根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含在口中,引出唾液即可痊癒。如果病情嚴重,不能說話,可以用雞毛反覆掃動喉嚨,引出唾液,就能夠說話了。《經驗方》記載,治療麩豆等引起的瘡瘍,伴有嚴重發熱的,可以用山豆根研磨取汁,少量服用。《備急方》記載,治療疥癬,用山豆根研末,用豬油調和塗抹。

楊清叟外科醫書記載:治療喉風急症,牙關緊閉,飲食不下的,用山豆根和白藥子等量,水煎後含在口中,嚥下兩三口即可痊癒。

服用山豆根需注意:體質虛寒者,不宜服用。

2. 白附子

主心痛,血痹,面上百病,行藥勢。

疏:,白附子感陽氣而生,故其味應辛微甘,氣大溫有小毒,性燥而升,風藥中之陽草也。東垣謂其純陽,引藥勢上行而已。其主心痛血痹者,風寒之邪觸心,以致痰壅心經則痛,寒濕邪傷血分則成血痹。風能勝濕,辛濕散寒,故主之也。風性升騰,辛溫善散,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藥勢也。《日華子》用以治中風失音,一切冷風氣,面皯瘢疵。李珣用以治諸風冷氣,足弱無力,疥癬風瘡,陰下濕癢,頭面斑痕,入面脂用。丹溪用以治風痰,皆祛風燥濕散結之功也。

主治參互

白附子得南星、半夏,能豁風痰暴壅而有寒邪者,為要藥。同膽星、全蠍、白殭蠶、鉤藤、天竺黃、牛黃,能治小兒急驚。《濟生方》治痰厥頭痛。同天麻、半夏、南星等分,生薑汁浸,蒸餅丸綠豆大,每服四十丸,食後薑湯下。《簡便方》治赤白汗斑。白附子、硫黃等分,為末,薑汁調稀,茄蒂蘸擦,日數次。

《衛生易簡方》治面上䵟黯。白附子為末,臥時漿水洗面,以白蜜和塗紙上,貼之。久久自落。

簡誤

白附子,燥藥也。似中風證,雖痰壅禁用。小兒慢驚不宜服。

白話文:

白附子

白附子主治心痛、血痹以及臉部各種疾病,並能促進藥物上行。

白附子因吸收陽氣而生長,因此味道辛辣微甘,性溫和,略帶小毒,性質乾燥且具有向上走的特性,是風藥中的陽性藥物。古人認為它純屬陽性,能引導藥物向上運行。它能治療心痛和血痹,是因為風寒邪氣侵犯心臟,導致痰阻礙心經而疼痛;寒濕邪氣損傷血脈則形成血痹。由於風能勝濕,辛溫藥物能散寒除濕,所以白附子能治療這些疾病。風性向上,辛溫藥物善於散寒,因此能治療臉部各種疾病並促進藥物上行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它能治療中風失音、各種寒風引起的疾病、面部瘢痕等;李珣則記載它能治療各種風寒、足部無力、疥癬風瘡、陰部濕癢、頭面斑痕等,還可加入面脂中使用;朱丹溪則用它治療風痰,這些都說明了它具有祛風燥濕、散結的功效。

白附子與南星、半夏同用,能治療因風痰暴脹、伴有寒邪的疾病,是重要的藥物。與膽星、全蠍、白殭蠶、鉤藤、天竺黃、牛黃等同用,能治療小兒急驚。此外,《濟生方》記載它能治療痰厥頭痛;《簡便方》記載它能治療赤白汗斑;《衛生易簡方》記載它能治療面部晦暗。

白附子為燥性藥物。類似中風的症狀,即使有痰阻,也禁用。小兒慢驚也不宜服用。

3. 鹿藿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蠱毒,女子腰腹痛不樂,腸癰,瘰癧,瘍氣。

疏:,鹿藿稟地中之陰氣以生,故其味苦氣平無毒。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厥陰經。解毒涼血之藥也。惟其解毒,故主蠱毒。惟其涼血,故主腸癰,瘰癧,瘍氣。女人以血為主。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,得苦涼之氣,則熱退而血得所養,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。方藥不復用,人亦罕識。故不著「參互」及「簡誤」。

白話文:

鹿藿味苦,性平,無毒。主治蠱毒、婦女腰腹疼痛不適、腸癰、瘰癧、癰瘍。

鹿藿生長於地中陰氣之地,因此味苦性平無毒。它能進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厥陰經,具有解毒涼血的功效。因為能解毒,所以主治蠱毒;因為能涼血,所以主治腸癰、瘰癧、癰瘍。婦女以血為本,血虛夾有熱邪就會導致腰腹疼痛不適,鹿藿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熱涼血,使血液得到滋養,因此能治療婦女腰腹疼痛不適。由於鹿藿這個藥方現在很少使用了,也很少有人認識,所以就不再贅述其他相關內容。

4. 預知子

味苦,寒。無毒。殺蟲療蠱,治諸毒。《傳》云:取二枚綴衣領上,遇蠱毒物則聞其有聲,當便知之。有皮殼,其實如皂莢子,去皮研服之,有效。

疏:,預知子感陰寒之氣以生,故其味苦,其氣寒,其性無毒。凡蠱毒多辛熱之物所造,故宜苦寒以泄其熱毒,熱毒既解則蠱不靈矣。凡蟲皆濕熱所生,蟲得苦則伏,故殺蟲之藥多苦多寒也。此草中之有靈性者,故其命名如此。又名仙詔子、聖知子、聖先子。蜀人貴重,云亦難得。採無時。其根味苦,性極冷,其效愈於子,山民目為聖元憂。冬月採,陰乾,石臼內搗末,篩細。凡中蠱毒,則水煎三錢匕,溫服立已。《日華子》又云:盍合子,溫,治一切風,補五勞七傷,其功不可備述。並治痃癖氣塊,天行溫疾,消宿食,利小便,催生,解毒藥,中惡,失音,發落,傅一切蛇蟲蠶咬。

主治參互

《和劑局方》:預知子丸,治心氣不足,精神恍惚,言語錯妄,忪悸煩郁,憂愁慘慽,善怒多恐,健忘少睡,夜多異夢,寤即驚魘,或發狂眩,暴不知人,並宜服此。預知子去皮,白茯苓、枸杞子、石菖蒲、茯神、柏實、人參、地骨皮、遠志、山藥、黃精、丹砂等分,為末,煉蜜丸芡實大。每嚼一丸,人參湯下。

《聖惠方》治耳卒聾。八月取石榴,開一孔,留蓋,入米醋滿中,蓋定,麵裹𤎖火中煨熟,取出,入仙詔子、黑李子末,取水滴耳中,腦痛勿驚。如此二夜,又點一耳。

簡誤

預知子,苦寒能利,凡病人脾虛作泄瀉者,勿服。

白話文:

預知子味苦性寒,無毒。能殺蟲療蠱,治療各種毒症。《傳》中記載:取兩枚縫在衣領上,遇到蠱毒之物,就能聽到聲音,從而得知。預知子有外殼,果實像皂莢子,去皮研磨後服用有效。

預知子因吸收陰寒之氣而生,所以味苦性寒,無毒。蠱毒多由辛熱之物造成,因此用苦寒之物來泄其熱毒,熱毒解了,蠱毒便失效。所有蟲類都是濕熱所生,蟲遇到苦味就會伏藏,所以殺蟲藥多為苦寒之性。預知子是草藥中具有靈性的,所以這樣命名。它也叫仙詔子、聖知子、聖先子。蜀地的人很珍貴它,說也很難得到。採摘沒有特定時節。它的根味苦性極寒,功效比果實更好,山民稱之為聖元憂。冬天採摘,陰乾,用石臼搗碎成末,過篩使其細膩。若中了蠱毒,水煎三錢,溫服即可見效。《日華子》中還記載:預知子溫性,能治療一切風症,補益五勞七傷,其功效不可勝數。還能治療痃癖(腹部腫塊)、氣塊、流行性感冒、消化宿食、利尿、催生、解毒、中惡(食物中毒)、失音、脫髮,以及治療一切蛇蟲蠶咬傷。

《和劑局方》記載:預知子丸,主治心氣不足,精神恍惚,言語錯亂,心悸煩悶,憂愁悲傷,易怒多慮,健忘失眠,夜多噩夢,醒來驚恐,或發狂眩暈,突然不認識人,都應該服用此藥。將預知子去皮,與白茯苓、枸杞子、石菖蒲、茯神、柏實、人參、地骨皮、遠志、山藥、黃精、丹砂等分量相等的藥材研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。每次嚼服一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耳聾。八月採摘石榴,在上面開個孔,保留果蓋,倒入滿滿的米醋,蓋好,用麵裹住,放在火中煨熟,取出後,加入仙詔子、黑李子研磨成的粉末,取水滴入耳中,即使腦袋痛也不要驚慌。如此連續兩晚,再換另一隻耳朵滴藥。

預知子苦寒能瀉下,脾胃虛弱導致腹瀉的人不宜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