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神農本草經疏》~ 卷十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4)

1. 豨薟

味苦,寒,有小毒。主熱䘌煩滿不能食,生搗汁服三四合,多則令人吐。

疏:,豨薟,陽草也。感少陽生髮之氣以生,故其味苦寒,不應有毒。乃入血分祛風除濕,兼活血之要藥也。濕熱盛則生䘌。濕則煩滿不能食。春生之藥,本合風化,風能勝濕,苦寒除熱,故主之也。經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故蘇頌治肝腎風氣,四肢麻痹,骨間疼痛,腰膝無力,及行大腸氣。成訥用以療中風。張泳用以輕身駐顏。效已著於曩代,功復見於今時。妙在走而不泄,香可開脾,邪去身安,功力斯倍矣。

主治參互

豨薟,如法修事:一斤入漆葉四兩,亦以蜜酒潤過,九蒸九曬,蜜和丸如梧子大。每五錢,空心飢時白湯吞,日三服。治紫雲風、爛麻風,有神。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表略云:臣有弟訮,年三十一,中風伏枕五年,百醫不差。有道人鍾針者,因睹此患曰:可餌豨薟丸必愈。

白話文:

【性質】味苦,性寒,微有毒性。主要針對熱病引起的腹部不適、煩躁且無法進食的症狀。若生榨汁後服用,每次約三到四合,過量可能會導致嘔吐。

【解說】豨薟,是一種陽性草本植物。它在少陽生髮之季節發芽生長,因此其味道為苦而性寒,通常不認為有毒性。豨薟進入血液中,可以祛除風濕,並作為活血的重要藥物。濕熱過盛會引起腹部不適。濕氣會使人感到煩躁且無法進食。春天生長的藥物,原本就適合風化作用,風能克服濕氣,苦寒能除熱,因此豨薟對此類症狀有療效。

根據經典所述,地面的濕氣如果侵入人體,會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、筋絡和脈絡。因此蘇頒使用豨薟來治療肝腎的風氣、四肢麻痹、骨間疼痛、腰膝乏力,以及大腸氣的問題。成訥則使用豨薟來治療中風。張泳則使用豨薟來保持體態輕盈,延緩衰老。這種藥物在過去已經顯現出成效,在現在仍然見證其療效。其特點是運行而不流失,芳香能開胃,邪氣離去身體就能安定,其療效因此加倍。

【使用方法】

豨薟按照正確的方法處理後:一斤豨薟加上四兩的漆葉,先用水浸泡,再用蜂蜜酒潤滑,進行九次蒸煮和九次晾乾,最後與蜂蜜混合成丸,大小如梧桐籽。每次服用五錢,空腹時用清水吞服,每日三次。豬薟丸對於紫雲風、爛麻風等疾病具有奇效。這是來自江陵府節度使成訥所獻的豬薟丸配方,他在奏表中提到他的弟弟成訮,三十一歲時中風臥牀五年,經過眾多醫生治療都不見好轉。有一位道士名叫鍾針的人見到這病情後表示,服用豬薟丸一定能夠痊癒。

其藥多生沃壤,高三尺許,節葉相對。其葉當夏五月已來收。每去地五寸翦刈,以溫水洗去泥土,摘其葉及枝頭。凡九蒸九曝,不必太燥,但取蒸足數為度。仍熬搗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,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。服至二千丸,所患愈加,不得憂慮,是藥攻之力;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;五千丸當復丁壯。

臣依法修合,令研服之,果如其言。鍾針又言: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。蓋出處盛在江東,彼土人呼豬薟,緣此藥如豬薟氣,故以為名。但經蒸曝,薟氣自泯。每當服後,須吃飯三五匙壓之。五月五日採者佳。《奉敕宣付醫院詳錄》:如益州張泳進豨薟丸表略云:此草金稜銀線,素應是赤字莖紫荄,對節而生。蜀號火杴。

白話文:

藥物大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,高約三尺左右,節點和葉子相對排列。在夏天五月初開始收集葉子。每次割除地面上五寸高的部分,用溫水清洗去除泥土,然後摘下葉子和枝條。總共需要蒸煮九次並曝曬九次,但不必過於乾燥,只要確保蒸煮的次數足夠即可。接著熬煮並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蜂蜜丸。空腹時以溫酒或米湯服用二十到三十顆。服用兩千顆後,病症會逐漸加重,無需擔心,這是藥物的作用力;服用四千顆後必定能恢復原狀;五千顆則會使你恢復到強壯的狀態。

我按照法則製造並讓大家服用,結果確實如預期的那樣。鍾針又說,這藥物的功效與《本草》中描述的不同。它們的出產地主要在江東地區,當地人稱之為豬薟,因為這種藥物具有豬薟的味道,所以以此命名。經過蒸煮和曝曬後,豬薟的味道自然消失。每次服用後,必須吃三到五口飯來中和。五月初採集的最好。《奉敕宣付醫院詳錄》中提到,如益州張泳呈獻豨薟丸的簡略報告中指出,這種草的外觀像金稜銀線,根部呈紅色,莖呈紫色,節點對生。在蜀地被稱為火杴。

莖葉頗同蒼耳。誰知至賤之中,乃有殊常之效。臣自吃至百服,眼目清明,積至千服,髭鬚烏黑,筋力輕健,效驗多端。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,曾因中風墜馬,失音不語。臣與十服,其病立瘥。又和尚智嚴,年七十忽患偏風,口眼喎斜,時時吐涎。臣與十服,亦便得差。今合一百劑,差職員史元奏進。

簡誤

凡病人患四肢麻痹,骨間疼,腰膝無力,由於脾腎兩虛,陰血不足,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,不宜服之。予少年時晤金壇令公劉蓉川,論及此藥,劉太夫人平居常服,在金壇令隸卒取此草,太夫人見之輒曰非是。乃知張益公表中所云金稜、銀線、素莖、紫荄,與吳地所產者有異。物隨土變,固其性也。

白話文:

草本植物的枝葉與蒼耳非常相似。誰能想到在這等卑微的物種之中,竟藏有非凡的療效。臣親自嘗試了上百次的服藥,雙眼變得清晰明亮,長達上千次的服用後,鬍鬚變得黑亮,筋骨變得靈活有力,其療效表現形式多樣。臣所在的州有一位名叫羅守一的都押衙,他曾因中風墜馬,導致失聲不能說話。臣為他開了十副藥,他的疾病立刻痊癒。還有位和尚名為智嚴,年紀七十時忽然得了半身不遂,嘴歪眼斜,經常吐口水。臣為他開了十副藥,他也很快康復。現在臣將一百副藥合在一起,呈交給員史元上奏朝廷。

誤簡

對於四肢麻木、骨頭間疼痛、腰膝乏力的患者,若不是由脾腎兩虛、陰血不足所引起,而是因為風濕侵襲所致,則不宜使用這種藥物。臣年輕時曾與金壇縣令劉蓉川討論過此藥,劉太夫人的日常習慣是服用它。當金壇縣令手下的人拿來這種草藥時,劉太夫人見到後總是說不是這種藥。從此我們得知,張益公在其表中所描述的金稜、銀線、素莖、紫荄,與吳地所產的有所不同。物質會隨著土壤環境變化,這是其自然屬性。

2. 馬鞭草

主下部䘌瘡。

疏:,馬鞭草,《圖經》謂之龍牙。《別錄》:味苦,氣寒無毒。保升《日華子》咸謂:辛涼,應有之也。本是涼血破血之藥。下部䘌瘡者,血熱之極,兼之濕熱,故血汙濁而成瘡,且有蟲也。血涼熱解,汙濁者破而行之,靡不差矣。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,亦此意耳。

主治參互

《集驗方》治男子陰腫大如升,核痛,人所不能治者,馬鞭草搗塗之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治白癩風。用馬鞭草為末,每服一錢,食前荊芥、薄荷湯下,日三服。忌鐵。蕭炳《集驗方》治人疥,馬疥。馬鞭草搗自然汁半盞,飲盡,十日內愈,神效。《醫方摘要》治赤白下痢。龍牙草五錢,陳茶一撮,煎服,神效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下部的膿瘡。

疏:馬鞭草,古書中稱為龍牙。《圖經》中描述其性質。《別錄》中提到它苦寒無毒。保升《日華子》認為它有辛涼之性。馬鞭草本質上是一種清熱活血的藥物。下部出現膿瘡,通常是因為血熱加上濕熱,導致血液混濁而形成膿瘡,並且可能伴隨著寄生蟲的感染。使用馬鞭草可以清涼血液,消散熱氣,使混濁的血液得以排出,病症通常會得到改善。陳藏器認為馬鞭草能夠破血殺蟲,這也是同一原理。

主治參互

《集驗方》中有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男性生殖器腫大如升,伴有核狀疼痛的問題,這是常見但難以治療的病症,可以用馬鞭草搗碎後敷在患處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則用馬鞭草來治療白癩風,方法是將馬鞭草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餐前以荊芥和薄荷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用時要避免與鐵接觸。

蕭炳《集驗方》中提到馬鞭草治療人疥和馬疥,方法是取馬鞭草搗碎後提取出自然汁液,喝完全部汁液,通常十天內病症即可痊癒,效果非常神奇。

《醫方摘要》中有一個方子用於治療赤白下痢,配方包括龍牙草五錢和一撮陳茶,煎煮後服用,效果神妙。

陳嘉謨《本草蒙筌》,治楊梅惡瘡。馬鞭草煎湯,先熏後洗,氣到便爽,痛腫隨減。

簡誤

病人雖有濕熱、血熱證,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。

白話文:

陳嘉謨在《本草蒙筌》中提到,對於楊梅所引起的惡性瘡,可以使用馬鞭草煎成的湯汁進行治療。首先用湯汁薰蒸,然後再進行清洗。當藥力作用到患處時,會感到舒爽,同時疼痛和腫脹的情況也會隨之減少。

若有人出現濕熱或血熱的症狀,以及脾陰虛或胃氣弱的情況,則不宜服用此方法進行治療。

3. 苧根

寒,主小兒赤丹。其漬苧汁,療渴。

疏:,苧根得土之沖氣,而兼陰寒,故味甘氣寒而無毒。《別錄》專主小兒赤丹,為其寒能涼血也。漬苧汁療渴者,除熱之功也。日華子用以治心膈熱,漏胎下血,胎前產後心煩,天行熱疾,大渴發狂,及服金石藥人心熱,閟毒箭、蛇蟲咬,皆以其性寒,能解熱涼血故也。

主治參互

同生地黃汁,能涼血安胎。《聖惠方》治小便血淋,苧根煎湯頻服,大妙;亦治諸淋。《斗門方》治五種淋疾,苧根兩莖,打碎,以水一碗半,煎半碗,頓服即通。《梅師方》治妊娠胎動,忽下黃汁如膠,或如小豆汁,腹痛不可忍者,苧根去黑皮切二升,以銀一斤,水九升,煎四升。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,分作二服。

白話文:

寒,主要治療小孩的紅疹。使用薴麻的浸汁,可以解渴。

解析:薴根吸收了大地的衝擊氣息,並兼備陰寒特性,因此具有甘甜的口味和寒涼的氣質,並且無毒。《別錄》專門提到用於治療小孩的紅疹,這是因為寒氣能降火涼血。使用薴麻的浸汁解渴,是因為它具有清熱的功效。日華子認為它可以治療心臟和胸腔的熱病,漏胎出血,產前產後的心煩,傳染性熱病,嚴重口渴,甚至發狂,以及服用金石藥物後引起的心熱,解開被毒素箭、蛇蟲咬傷的問題,都是因為它性質寒涼,能降火涼血。

主治參互:

與生地黃汁一同使用,能降火安胎。《聖惠方》中提到,用薴根煎湯頻繁服用,對治療小便出血非常有效,同時也能治療各種尿路疾病。《鬥門方》中提到,用兩根薴根打碎,加入一半的水煮沸後減至一半量,一次性飲用就能通暢尿道。《梅師方》中提到,對於懷孕期間胎動突然出現黃色液體,或是像小豆汁一樣的液體,腹痛無法忍受的情況,可以使用去黑皮切好的薴根兩升,加上一斤的銀,九升的水,煮至四升。每次服藥時加入半升或一升的酒,分成兩次服用。

《聖惠方》同。瀕湖《集簡方》治肛門腫痛,生苧根搗爛,坐之良。《聖惠方》治脫肛不收,苧根搗爛,煎湯熏洗之。《外臺秘要》治五色丹毒,苧根煮濃汁,日三浴之。

簡誤

病人胃弱泄瀉者,勿服。諸病不由血熱者,亦不宜用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方》和《集簡方》都有提到使用薴根來治療相關的疾病。《聖惠方》和《集簡方》都提到了用生薴根搗爛後敷在肛門上,可以緩解腫痛的問題。《聖惠方》還提到,若有人的肛門脫出無法收回,可以用薴根搗爛後煎湯,再進行燻洗,以幫助恢復。

此外,《外臺祕要》也有提到,用薴根煮出濃厚的汁液,每天三次來洗澡,可以治療五色丹毒。
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對於胃弱且容易腹瀉的病人,不適合服用這種療法;同時,若病情不是由血液熱度引起的,也不應該使用此療法。

4. 白頭翁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溫瘧,狂陽(音羊)寒熱,癥瘕積聚,癭氣,逐血止痛,療金瘡、鼻衄。

疏:,白頭翁,《本經》:味苦溫無毒。吳綬益以辛寒。詳其所主,似為得之。東垣謂其氣厚味薄。既能入血主血,應雲氣味俱厚。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。入手足陽明經血分。暑伏足陽明經,則發溫瘧;伏手陽明經,則病毒痢、滯下純血。狂陽,鼻衄者,血熱也。寒熱者,血瘀也。癥瘕積聚,癭氣,靡不由血凝而成。積滯停留則腹痛。金瘡,血涼則痛自止。苦能下泄,辛能解散,寒能除熱涼血,具諸功能故悉主之。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。前人所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痢則下焦虛,故以純苦之劑堅之。男子陰疝偏墜,小兒頭禿腥膻,鼻衄,無此不效。毒痢有此獲功,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,宜之。

白話文:

【性質】味苦,性溫,無毒害。主要用於治療溫熱型的瘧疾,以及狂熱和寒熱交替的病症,對於癥瘕、積聚、結節性腫塊、淋巴瘤等症狀都有療效。同時,它能夠止血和緩解疼痛,對金瘡和鼻出血也有治療效果。

【分析】白頭翁,出自《本經》,其味苦且性溫,無毒害。有些資料認為其性味可能偏辛且寒。從其主要療效來看,似乎符合這些特徵。李東垣認為其性質厚重而味道輕薄。既能夠主導血液系統,因此應該說其性味都偏厚重。它可以上升或下降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元素。它進入了手足陽明經脈的血液循環系統。如果暑熱潛藏在腳下的陽明經脈,就會引起溫熱型的瘧疾;如果病毒滯留在手上的陽明經脈,則會導致病毒性的痢疾或者純血的下痢。狂熱和鼻出血是血液熱度過高的表現;寒熱交替則是血液凝固所致。癥瘕、積聚、淋巴瘤等症狀,往往是由血液凝固造成的。積滯物質停留在腹部會引起疼痛。金瘡,血液冷卻後疼痛自然消失。苦味可以幫助排泄,辛味可以疏散病邪,寒涼可以消除熱毒和涼血,所以它具有各種功能,可以全面治療以上病症。似乎是散熱涼血、活血化瘀的關鍵藥物。古人提到腎臟需要堅實,於是食用苦味食物以堅實腎臟。對於痢疾,因為下焦虛弱,所以使用苦味的藥物來堅實下焦。男性陰囊下垂,小孩頭部禿髒,鼻出血等情況,使用這類藥物都能獲得療效。對於有毒的痢疾,使用這類藥物可以獲得療效。對於熱毒引起的下痢,血色鮮紅或紫紅,這類藥物也非常適合使用。

主治參互

仲景《金匱玉函方》白頭翁湯:治熱痢下重。用白頭翁二兩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三兩,水七升,煎二升,每服一升。不愈更服。婦人產後痢,虛極者,加甘草、阿膠各二兩。《聖惠方》治下痢咽腫,春夏病此,宜用白頭翁、黃連各一兩,木香半兩,水五升,煎一升半,分三服。《外臺秘要》治陰㿗偏腫,用根生搗傅腫處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對象為熱性腹瀉。

出自張仲景的《金匱玉函方》,其中的「白頭翁湯」:用於治療熱性腹瀉伴有下腹沈重感。配方包括白頭翁兩兩兩份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三兩份,用水七升,煮至剩二升,每次服用一升。若療效不佳,可再次服用。產後腹瀉且體力極度虛弱的婦人,則在配方中加入甘草和阿膠,各兩兩兩份。

《聖惠方》中提到了另一種治療方法,用於治療腹瀉伴發咽喉腫痛,尤其適合春夏季節出現這種症狀。該方法使用白頭翁和黃連各一份,加上木香半兩,用水五升,煮至一升半,分成三次服用。

《外臺祕要》中提供了一個治療陰囊腫大偏側的方子,使用生長的根部搗碎後敷在腫脹的地方。

一宿當作瘡,廿日愈。《衛生方》治外痔腫痛。用白頭翁草,一名野丈人,以根搗塗之,逐血止痛。《肘後方》治小兒禿瘡,白頭翁根搗傅,一宿作瘡,半月愈。

簡誤

白頭翁苦寒,滯下胃虛不思食,及下利完穀不化,泄瀉由於虛寒寒濕,而不由於濕毒者,忌之。

白話文:

「一夜當作傷,二十天痊癒。」這是出自《衛生方》對外痔腫痛的治療方法。使用「白頭翁草」,又名「野丈人」,以根部搗碎敷在患處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止痛。

「肘後方」則提到治療小孩脫發(禿瘡),使用「白頭翁根」搗碎敷上,一夜後出現傷口,約半個月即可痊癒。

「白頭翁草」性苦寒,對於胃虛、無食慾、或消化不良、以及由虛寒和寒濕引起的洩瀉情況,若不是由濕毒所引起,應避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