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九 (10)
卷第二十九 (10)
1. 茄子
衍義曰:茄子,新羅國出一種,淡光微紫色,蒂長,味甘。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,唯此無益,並無所治,只說損人。後人雖有處治之法,然終與《本經》相失。圃人又植於暖處,厚加糞壤,遂於小滿前後,求貴价以售。既不以時,損人益多,不時不食,於可忽也。
白話文:
茄子,有一種是從新羅國來的,顏色是淡淡的微紫色,蒂比較長,味道是甜的。現在它的種子已經遍佈中國各地的菜園裡了,但這種茄子沒什麼好處,也不能治療疾病,只聽說對人有害。後代雖然有人提出處理它的方法,但最終還是和《本經》記載的不符合。菜農又把它種在溫暖的地方,施加大量的肥料,於是就在小滿前後,追求高價出售。這種不按照時節種植的茄子,對人的損害更多,不合時節的食物不要吃,這件事不可以忽略。
2. 蘩蔞
味酸,平,無毒。主積年惡瘡不愈。五月五日日中採,乾用之。
陶隱居云:此菜,人以作羹。五月五日採,曝乾,燒作屑,療雜瘡,有效。亦雜百草取之,不必只此一種爾。唐本注云:此草即是雞腸也,俱非正經所出。而二處說異,多生濕地坑渠之側。流俗通謂雞腸,雅士總名蘩蔞。《爾雅》物重名者,並云一物兩名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蘩蔞,主破血。
產婦煮食之,及下乳汁。產後腹中有塊痛,以酒炒絞取汁,溫服。又取曝乾為末,醋煮為丸,空腹服三十丸,下惡血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青,花白,採苗入藥。藥性論云:蘩蔞,亦可單用,味苦。主治產後血塊。炒熱和童子小便服,良。長服惡血盡出,治惡瘡有神驗之功。
圖經曰:蘩蔞(音縷),即雞腸草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南中多生於田野間,近京下濕地,亦或有之。葉似荇菜而小,夏秋間生小白黃花,其莖梗作蔓,斷之有絲縷,又細而中空似雞腸,因得此名也。《本經》作兩條,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。謹按《爾雅》䘒(五高切),䖀𦎪(與縷同)。
釋曰:䘒,一名䖀𦎪,一名蘩縷,一名雞腸草,實一物也。今南北所生,或肥瘠不同,又其名多,人不盡見者,往往疑為二物也。又葛氏治卒淋方:云:用雞腸及蘩𦎪若菟絲,並可單煮飲。如此又似各是一物也。其用大概主血,故婦人宜食之。五月五日採,陰乾用。今口齒方:燒灰,以揩齒宣露,然燒灰減力,不若干作末有益矣。
範汪治淋,用蘩蔞滿兩手,水煮飲之,亦可常飲。
食療:不用令人長食之,恐血盡。或云薠蔞即藤也,人恐白軟草是。外臺秘要:治淋。取蘩蔞草滿兩手握,水煮服之。
衍義曰:蘩蔞,雞腸草,一物也。今雖分之為二,其雞腸草條中,獨不言性味,故知一物也。雞腸草,春開小花如綠豆大,莖、葉如園荽,初生則直,長大即覆地。小戶收之為齏,食之烏髭發。
白話文:
蘩蔞味酸、性平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多年未癒的惡瘡。最佳採收時間為五月五日正午,採收後曬乾備用。
古籍記載,有人用它做羹湯。五月五日採收,曬乾後燒成灰末,可治療各種瘡瘍,效果不錯。也可以和其他草藥一起使用,不一定要單獨使用。有些古籍記載它就是雞腸草,但這些記載並非正經醫書所載,且記載內容有所差異。它多生長在潮濕的田地、溝渠旁。民間俗稱雞腸草,文雅人士則稱之為蘩蔞。《爾雅》中也記載了許多植物有多種名稱,一物多名的情況。 古籍中記載,蘩蔞能破血,產婦食用可促進乳汁分泌。產後腹部有腫塊疼痛者,可用酒炒後絞汁溫服;也可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製成丸藥,空腹服用三十丸,可排出惡血。 另有古籍記載,其葉青綠,花白色,採收莖葉入藥。藥性記載其味苦,可單獨使用,主治產後血塊,炒熱後與童子尿混合服用效果更好,長期服用可排出積血,治療惡瘡效果神奇。
古籍中也記載,蘩蔞(音lǚ)就是雞腸草。 古籍中未記載其產地,如今南方田野間較多,京郊潮濕地帶也有生長。葉子像荇菜但較小,夏秋間開小白黃色小花,莖蔓狀,折斷後有絲狀纖維,細而中空,像雞腸,因此得名。有些古籍將其列為兩種不同的藥材,但蘇恭認為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稱。《爾雅》中也將其與其他名稱如䘒、䖀𦎪等聯繫起來,說明都是同一種植物。南北各地生長的植株,因環境不同,大小有所差異,加上名稱繁多,人們常誤以為是不同植物。另有古方記載,雞腸草、蘩𦎪與菟絲子等都可以單獨煎煮飲用。 總體而言,其功效主要在於活血,所以婦女適合食用。五月五日採收,陰乾備用。 古方也記載,將其燒成灰,用來刷牙,可潔齒固齒,但燒成灰後藥力減弱,不如研磨成粉效果好。
範汪治療淋證的方劑中,使用滿滿兩手的蘩蔞用水煎服,也可以長期服用。
食用方面,不宜長期大量食用,以免耗損過多血液。也有人認為薠蔞是藤蔓類植物,與白軟草不同。 其他古籍記載,可用於治療淋證,取滿兩手的蘩蔞用水煎服。
總而言之,蘩蔞與雞腸草是同一種植物。雖然古籍中將其分列,但雞腸草的記載中卻沒有提到性味,從而佐證了它們是同一種植物。雞腸草春天開小白花,像綠豆般大小,莖葉像芫荽,剛長出時直立,長大後則匍匐地面。貧苦人家會將其做成菜餚食用,據說能使頭髮烏黑亮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