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九 (6)
卷第二十九 (6)
1. 胡蔥
味辛,溫中消穀,下氣,殺蟲。久食傷神損性,令人多忘,損目明,尤發痼疾。患胡臭人不可食,令轉甚。其狀似大蒜而小,形圓皮赤,稍長而銳。生蜀郡山谷。五月、六月採。(今附)
圖經文具蔥實條下。
雷公云:凡使,採得依文碎擘,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,去綠梅子,於砂盆中研如膏,新瓦器中攤,曬乾用。食療:胡蔥,平。主消穀,能食。久食之令人多忘。根發痼疾。又,食著諸毒肉,吐血不止,痿黃悴者。取子一升,洗煮使破,取汁停冷。服半升,日一服,夜一服,血定止。
又,患胡臭、䘌齒人不可食,轉極甚。謹按利五臟不足氣,亦傷絕血脈氣。多食損神,此是熏物耳。孫真人四月勿食胡蔥,令人氣喘,多驚。
白話文:
胡蔥味道辛辣,性溫和,可以幫助消化食物,使氣向下運行,還能殺蟲。但長期食用會傷害精神,損害性情,使人健忘,視力變差,尤其容易引發舊疾。患有狐臭的人不可食用,會使病情加重。它的外形像大蒜但較小,呈圓形,外皮紅色,稍微細長而尖。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。在五月、六月採摘。
(今附)其圖文記錄在蔥的果實條目下。
雷公說:凡是使用胡蔥,要按照記載將其搗碎,用綠梅子與之拌勻蒸一個時辰,去除綠梅子,在砂盆中研磨成膏狀,攤在新瓦器上曬乾後使用。食療方面:胡蔥性平,主要作用是幫助消化,增進食慾。但長期食用會使人健忘。根部容易引發舊疾。另外,如果因為吃了含有毒素的肉而導致吐血不止、身體虛弱消瘦,可以取胡蔥的種子一升,洗淨煮破,取出汁液放涼。每次服用半升,一天服用兩次,早晚各一次,就能止血。
此外,患有狐臭、牙齦疾病的人不可食用胡蔥,會使病情更加嚴重。要謹慎的是,胡蔥能疏通五臟的不足之氣,但也容易損傷血脈之氣。多食會損害精神,這只是熏製的食材而已。孫真人說,四月不要吃胡蔥,會使人氣喘、容易受到驚嚇。
2. 蓴
味甘,寒,無毒。主消渴,熱痹。
陶隱居云:蓴性寒,又云冷,補,下氣,雜鱧魚作羹,亦逐水。而性滑,服食家不可多啖。唐本注云:蓴,久食大宜人。合鮒魚為羹,食之,主胃氣弱不下食者,至效。又宜老人,此應在上品中。三、四月至七、八月,通名絲蓴,味甜,體軟;霜降以後至十二月,名瑰蓴,味苦,體澀。
取以為羹,猶勝雜菜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按此物,溫病起食者多死,為體滑脾,不能磨,常食發氣,令關節急,嗜睡。若稱上品,主腳氣,腳氣論中令人食之,此誤極深也。常所居近湖,湖中有蓴及藕,年中大疫,既飢,人取蓴食之,疫病瘥者亦死。至秋大旱,人多血痢,湖中水竭,掘藕食之,闔境無他。
蓴、藕之功,於斯見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水中,葉似鳧葵,浮水上,採莖堪啖,花黃白,子紫色。三月至八月,莖細如釵股,黃赤色,短長隨水深淺,而名為絲蓴;九月、十月漸粗硬;十一月萌在泥中,粗短,名瑰蓴,體苦澀,唯取汁味爾。孟詵云:蓴菜,和鯽魚作羹,下氣止嘔。
多食發痔。雖冷而補。熱食之,亦擁氣不下。甚損人胃及齒,不可多食,令人顏色惡。又,不宜和醋食之,令人骨痿。少食,補大小腸虛氣;久食損毛髮。陳藏器云:蓴雖水草,性熱擁。又云石蓴,味甘,平,無毒。下水,利小便。生南海石上。《南越志》云:似紫菜,色青,《臨海異物志》曰:附石生是也。
日華子云:絲蓴,治熱疸,厚腸胃,安下焦,補大小腸虛氣,逐水,解百藥毒並蠱氣。
晉書張翰每臨秋風,思鱸魚蓴羹,以下氣。
白話文:
蓴菜,味道甘甜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消渴症和因熱引起的關節痹痛。
陶弘景說:蓴菜性質寒涼,又有人說它屬性冷,有補益作用,能使氣向下運行,和鱧魚一起煮羹,也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。但它質地滑膩,養生的人不宜多吃。唐代的註解說:蓴菜,長期食用對人很有益處。和鯽魚一起煮羹食用,能治療胃氣虛弱、消化不良的人,效果非常好。又適合老年人食用,因此應當列為上品。三、四月到七、八月,一般稱為絲蓴,味道甜美,質地柔軟;霜降以後到十二月,稱為瑰蓴,味道苦澀,質地粗糙。
用蓴菜來做羹,比用其他蔬菜來做更好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說:這種東西,患有溫病的人如果吃了,大多會死亡,因為它質地滑膩,難以消化,經常食用會導致氣積滯,使關節僵硬,容易嗜睡。如果說它是上品,能治療腳氣,腳氣的論述中還讓人吃它,這實在是大錯特錯。以前居住的地方靠近湖泊,湖中有蓴菜和藕,當年爆發大規模的瘟疫,人們因為飢餓而吃蓴菜,即使是感染疫病的人吃了也死掉了。到了秋天大旱,許多人患上血痢,湖中的水都乾涸了,人們挖掘藕來食用,整個地區的人卻沒有其他疾病。
蓴菜和藕的功效,由此可見。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蜀本圖經記載說:蓴菜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鳧葵,漂浮在水面上,採摘它的莖可以食用,花朵是黃白色的,果實是紫色的。三月到八月,莖細得像髮簪的股,是黃紅色的,長短隨著水深淺而變化,稱為絲蓴;九月、十月逐漸變得粗硬;十一月在泥土中生長出嫩芽,粗短,稱為瑰蓴,質地苦澀,只取汁液的味道來用。孟詵說:蓴菜和鯽魚一起煮羹,能使氣向下運行,止住嘔吐。
多吃會引發痔瘡。雖然性質寒涼但有補益作用。熱著吃,也會導致氣滯不順。非常損害人的胃和牙齒,不可多吃,會使人面色難看。而且,不宜和醋一起食用,會使人骨骼痿弱。少量食用,能補益大小腸的虛弱之氣;長期食用會損害毛髮。陳藏器說:蓴菜雖然是水草,但屬性溫熱,容易導致氣滯。又說石蓴,味道甘甜,屬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能使水向下運行,有利尿的作用。生長在南海的石頭上。《南越志》記載說:石蓴像紫菜,顏色青色,《臨海異物志》說:附著在石頭上生長的就是石蓴。
日華子說:絲蓴,能治療熱黃疸,增厚腸胃,安定下焦,補益大小腸的虛弱之氣,排除體內多餘水分,解除各種藥物毒性和蠱氣。
晉朝的張翰每當秋風吹起,就思念鱸魚蓴菜羹,認為它能使氣向下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