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16)

1. 穬麥
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輕身,除熱。久服令人多力健行,以作糵,溫,消食和中。

陶隱居云:此是今馬所食者,性乃熱而云微寒,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。服食家並食大、穬二麥,令人輕健。唐本注云:麥性寒,陶云性熱,非也;復云:作屑與合殼異。此皆江東少有,故斟酌言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穬麥,補中,不動風氣,先患冷氣人,即不相當。大麥之類,西川人種食之。

山東、河北人正月種之,名春穬,形狀與大麥相似。孟詵云:穬麥,主輕身補中,不動疾。日華子云:作餅食不動氣,若暴食時間似動氣,多食即益人。

圖經文具小麥條下。

白話文:

穬麥,味道甘甜,性質稍微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使身體輕盈,消除體內熱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增加力氣、行動矯健。用它製作麥芽,性味溫和,可以幫助消化、調和脾胃。

陶弘景說:這種麥是現在馬吃的,性應屬熱,卻說它微寒,可能是因為磨成粉後與帶殼的性狀不同所致。養生的人都吃大麥和穬麥,可以使身體輕健。唐朝本草的註釋說:麥的性質寒涼,陶弘景說它性熱,是不對的;又說:磨成粉後與帶殼的不同。這些都是因為江南地區很少有,所以才這樣斟酌而說。臣子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蕭炳的說法:穬麥能補益脾胃,不會引起風邪,先前患有寒氣的人,就不適合食用。大麥之類,是四川一帶的人種植食用的。

山東、河北一帶的人在正月種植,稱為春穬,形狀與大麥相似。孟詵說:穬麥主要功效是使身體輕盈、補益脾胃,不會使疾病發作。日華子說:用穬麥做餅食用不會引起氣滯,但若一次吃太多,時間久了會感覺氣滯,多吃對人有益處。

關於穬麥的圖片和文字說明,都記載在小麥的條目下。

2. 蕎麥

味甘,平、寒,無毒。實腸胃,益氣力。久食動風,令人頭眩。和豬肉食之,患熱風,脫人眉須,雖動諸病,猶挫丹石,能煉五臟滓穢,續精神。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。其飯法可蒸,使氣餾於烈日中曝令口開,使舂取仁作飯。葉作茹,食之下氣,利耳目,多食即微泄。燒其穰作灰,淋洗六畜瘡,並驢、馬躁蹄。

〔(新補),見陳藏器、孟詵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〕

圖經文具小麥條下。

孫真人:蕎麥合豬、羊肉食,成風癩。兵部手集:孩子赤丹不止。蕎麥麵、醋和敷之,瘥。又方:治小兒油丹赤腫。蕎麥麵、醋和敷之,良。楊氏產乳:瘡熱油赤腫,取蕎麥麵、醋和塗之。丹房鏡源:蒿麥灰煮粉霜。

白話文:

蕎麥味道甘甜,性平和偏涼,沒有毒性。它能使腸胃功能順暢,增強力氣。但如果長期食用,容易使體內風邪躁動,導致頭暈。與豬肉一起吃,會引發熱風病,甚至會使人眉毛鬍鬚脫落。雖然它可能引發一些疾病,但也能減弱丹石(一種古代藥物)的毒性,有助於清除五臟內的污垢,恢復精神。將蕎麥煮成飯給服用丹石的人食用,效果很好。煮蕎麥飯的方法,可以先蒸一下,再在烈日下曝曬使其裂開,然後舂出蕎麥仁煮飯。蕎麥葉可以當蔬菜食用,有助於下氣、使耳聰目明,但吃多了會稍微腹瀉。將蕎麥稈燒成灰,用水淋洗後可以清洗牲畜的瘡,也可以治療驢、馬的躁蹄。

(以上這些內容,是從陳藏器、孟詵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等人的著作中補充整理的。)

相關的圖文記錄在小麥的條目下。

孫真人說:蕎麥與豬肉、羊肉一起吃,會導致癩病。兵部手集的記載:小孩患丹毒,紅腫不止,用蕎麥麵加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可以痊癒。另一個方子也說:治療小孩患油丹紅腫,用蕎麥麵加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楊氏產乳的記載:瘡熱油赤腫,用蕎麥麵加醋調和後塗抹。丹房鏡源的記載:用蕎麥灰煮成粉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