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1)

1. 卷第二十五

(己酉新增衍義)

白話文:

(己酉年新增的衍義內容)

2. 生大豆

味甘,平。塗癰腫,煮汁飲殺鬼毒,止痛,逐水脹,除胃中熱痹,傷中,淋露,下瘀血,散五臟結積、內寒,殺烏頭毒。久服令人身重。炒為屑,味甘。主胃中熱,去腫,除痹,消穀,止腹脹。生太山平澤。九月採。(惡五參、龍膽,得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良。)
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大豆,炒令黑,煙未斷,及熱投酒中,主風痹,癱緩,口噤,產後諸風,食罷,生服半兩,去心胸煩熱,熱風恍惚,明目,鎮心,溫補。久服好顏色,變白,去風,不忘。煮食,寒。下熱氣腫,壓丹石煩熱。汁解諸藥毒,消腫。大豆炒食極熱,煮食之及作豉極冷。

黃卷及醬,平。牛食溫,馬食冷,一體之中,用之數變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煮食之,主溫毒水腫。陳藏器云:穭(音呂)豆,味甘,溫,無毒。炒令黑,及熱投酒中,漸漸飲之,去賊風風痹,婦人產後冷血。堪作醬。生田野,小黑。《爾雅》云:戎菽一名驢豆,一名䬪豆。

孟詵云:大豆,寒。和飯搗塗一切毒腫。療男女陰腫,以綿裹納之。殺諸藥毒。謹按煮飲服之,去一切毒氣,除胃中熱痹,腸中淋露,下淋血,散五臟結積內寒。和桑柴灰汁煮之,下水鼓腹脹。其豆黃,主濕痹膝痛,五臟不足氣,胃氣結積,益氣,潤肌膚。末之收成,煉豬膏為丸,服之能肥健人。

又,卒失音,生大豆一升,青竹算子四十九枚,長四寸,闊一分,和水煮熟,日夜二服,瘥。又,每食後,淨磨拭,吞雞子大,令人長生。初服時似身重,一年以後,便覺身輕。又益陽道。日華子云:黑豆,調中下氣,通關脈,制金石藥毒,治牛、馬溫毒。

圖經曰:大豆黃卷及生大豆,生泰山平澤,今處處有之。黃卷是以生豆為櫱,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,方:書名黃卷皮,今蓐婦藥中用之。大豆有黑白二種:黑者入藥;白者不用。其緊小者為雄豆,入藥尤佳。豆性本平,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。煮其汁甚涼,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藥毒;作腐則寒而動氣;炒食則熱;投酒主風;作豉極冷;黃卷及醬皆平。牛食之溫,馬食之涼,一體而用別,大抵宜作藥使耳。

殺烏頭毒尤勝。仙方:修制黃末,可以辟穀度飢歲。然多食令人體重,久則如故矣。古方:有紫湯,破血去風,除氣防熱,產後兩日,尤宜服之。烏豆五升,選擇令淨,清酒一斗半,炒豆令煙向絕,投於酒中,看酒赤紫色乃去豆,量性服之,可日夜三盞。如中風口噤,即加雞屎白二升和熬,投酒中,神驗。

江南人作豆豉,自有一種刀豆,甚佳。古今方:書用豉治病最多。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療傷寒有數種,庸人不能分別,今取一藥兼療。若初覺頭痛肉熱,脈洪起一、二日,便作此加減蔥豉湯。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綿裹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取汗。若不汗,更作,加葛根三兩,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,必得汗,即瘥。

白話文:

大豆,味道甘甜,性平。外敷可以治療癰腫,煮汁飲用可以解毒,止痛,消除水腫,去除胃中熱痺、外傷、小便淋漓、瘀血,散五臟結塊、內寒,並能解烏頭毒。但長期服用會使身體感到沉重。將大豆炒熟磨成粉末,味道甘甜,可以治療胃熱,消腫,去除痺症,幫助消化,消除腹脹。這種大豆生長在泰山附近的平原地區,在九月採收。(忌與五參、龍膽同用,與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同用效果更好。)

根據陳藏器的《本草》記載,大豆炒至焦黑,趁熱投入酒中,可以治療風濕痺痛、癱瘓、口噤、產後諸風。飯後生吃半兩,可以去除心胸煩熱、熱風引起的恍惚、使眼睛明亮、鎮靜心神、溫補身體。長期服用能使氣色紅潤,皮膚變白,祛風,增強記憶力。煮熟食用,性寒。可以消退熱腫,壓制丹石引起的煩熱。豆汁能解各種藥毒,消腫。炒熟的大豆性極熱,煮熟食用則性寒,製成豆豉則性極冷。

黃卷和醬,性平。牛吃了會感到溫熱,馬吃了會感到寒涼,同一種東西,用途卻會產生多種變化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《蜀本注》說,煮食大豆可以治療溫毒引起的水腫。陳藏器說,穭豆,味道甘甜,性溫,無毒。將其炒至焦黑,趁熱投入酒中慢慢飲用,可以去除賊風風痹、婦人產後冷血。可以製作醬。生長在田野,呈小黑色。《爾雅》記載,戎菽又名驢豆,又名䬪豆。

孟詵說,大豆,性寒。將其與米飯搗爛外敷可以治療各種毒腫。可以治療男女陰腫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患處。能解各種藥毒。謹慎考證,煮湯飲用,可以去除各種毒氣,去除胃中熱痺、腸中淋漓、下血淋,散五臟結塊、內寒。與桑柴灰汁同煮,可以消除水腫腹脹。黃色的大豆,可以治療濕痺膝痛、五臟不足氣、胃氣結塊,能益氣、潤澤肌膚。磨成粉末,與豬油煉製成丸,服用能使人肥胖健壯。

另外,突然失聲,用生大豆一升、青竹算子四十九枚(長四寸,寬一分),加水煮熟,早晚各服一次,可以痊癒。又,每次飯後,用淨布擦拭,吞服雞蛋大小的大豆,可以使人長壽。剛開始服用時會感到身體沉重,一年以後,就會感覺身體輕盈。還可以增強性功能。日華子說,黑豆,可以調理腸胃、疏通氣機,解金石藥毒,治療牛馬的溫毒。

《圖經》記載,大豆黃卷和生大豆,生長在泰山附近的平原地區,現在各地都有。黃卷是用生大豆催生豆芽,待芽長出後曬乾取用,是婦女藥中常用的藥材,名稱為黃卷皮。大豆有黑白兩種:黑豆入藥,白豆不用。其中顆粒小而緊實的雄豆,入藥效果更好。大豆性本平,但經過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產生多種不同的功效。煮汁飲用,性涼,可以壓制丹石毒和解各種藥毒;做成豆腐則性寒且會擾動氣機;炒熟食用則性熱;投入酒中可以治療風病;做成豆豉則性極冷;黃卷和醬都性平。牛吃了大豆會感到溫熱,馬吃了會感到寒涼,雖然是同一種東西,但用法不同效果也不同,大體上適合用於藥材。

大豆解烏頭毒的效果尤其好。仙方記載,將大豆製成黃末,可以辟穀充飢度過饑荒之年。但多食會使身體感到沉重,時間長了就會恢復原狀。古方有紫湯,可以破血祛風,消除氣悶、預防熱病。產後兩天尤其適合服用。用黑豆五升,挑選乾淨的,加入清酒一斗半,將黑豆炒至冒煙後立即投入酒中,看酒變成赤紫色就撈出豆子,根據身體情況服用,每天可以服用三小杯。如果中風口噤,可以加入雞屎白二升一起煎煮,再投入酒中,效果顯著。

江南人製作的豆豉,用刀豆製作,品質極佳。古今藥方中使用豆豉治病的例子非常多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傷寒有多種類型,一般人難以分辨,現在用一種藥就可以兼治。如果剛開始感覺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脈搏洪大,出現一兩天,就用加減蔥豉湯。蔥白一虎口,豆豉一升,用棉布包好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性服用,服用後發汗為佳。如果沒有發汗,可以再服用,再加入葛根三兩,水五升,煮成兩升,分兩次服用,必定會發汗,病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