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)
卷第二十三 (1)
1. 卷第二十三
(己酉新增衍義)
白話文:
(己酉年新增的延伸解釋)
2. 上品
3. 豆蔻
味辛,溫,無毒。主溫中,心腹痛,嘔吐,去口臭氣。生南海。
陶隱居云:味辛烈者為好,甚香,可常含之。其五和糝(素感切)中物皆宜人。廉姜,溫中下氣;益智,熱;枸(音矩)櫞(音沿),溫;甘蕉、麂(音幾)目並小冷爾。唐本注云:豆蔻,苗似山姜,花黃白;苗、根及子亦似杜若。枸櫞,性冷,陶云溫,誤爾。今注:此草豆蔻也,下氣止霍亂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苗似杜若。春,花在穗端,如芙蓉,四房,生於莖下,白色,花開即黃。根似高良薑。實若龍眼,而無鱗甲,中如石榴子。莖、葉、子皆味辛而香。十月收。今苑中亦種之。藥性論云:草豆蔻,可單用,能主一切冷氣。陳藏器云:山姜,味辛,溫。
去惡氣,溫中,中惡霍亂,心腹冷痛,功用如姜。南人食之。根及苗並如姜,而大作樟木臭。又有㺐子姜,黃色,緊,辛辣。破血氣,殊強此姜。又云:枸櫞生嶺南,大葉,甘桔屬也。子大如盞。味辛、酸,性溫。皮,去氣,除心頭痰水,無別功。日華子云:豆蔻花,熱,無毒。
下氣,止嘔逆,除霍亂,調中補胃氣。消酒毒。又云山姜花,暖,無毒。調中下氣,消食,殺酒毒。
圖經曰:豆蔻,即草豆蔻也。生南海,今嶺南皆有之。苗似蘆,葉似山薑、杜若輩,根似高良薑。花作穗,嫩葉卷之而生,初如芙蓉,穗頭深紅色,葉漸展,花漸出,而色漸淡,亦有黃白色者。南人多采以當果。實尤貴,其嫩者,並穗入鹽同淹治,疊疊作朵不散落。又以木槿花同浸,欲其色耳。
其作實者,若龍眼子而銳,皮無鱗甲,中子若石榴瓣,候熟採之,曝乾。根、苗微作樟木氣。其山姜花,莖、葉皆姜也。但根不堪食,足與豆蔻花相亂而微小耳。花生葉間,作穗如麥粒,嫩紅色,南人取其未大開者,謂之含胎花。以鹽水淹藏入甜糟中,經冬如琥珀色,香辛可愛,用其膾醋,最相宜也。
又以鹽殺治曝乾者,煎湯服之,極能除冷氣,止霍亂,消酒食毒,甚佳。
雷公云:凡使,須去蒂並向裡子後,取皮,用茱萸同於鏊上緩炒,待茱萸微黃黑,即去茱萸,取草豆蔻皮及子,杵用之。千金方:治心腹脹滿,短氣。以草豆蔻一兩,去皮為末,以木瓜生薑湯下半錢。海藥:云:豆蔻,生交趾,其根似益智,皮殼小厚,核如石榴,辛且香。蒳草,樹也,葉如芄蘭而小。三月採其葉,細破陰乾之。味近苦而有甘。
衍義曰:豆蔻,草豆蔻也,氣味極辛,微香。此是對肉豆蔻而名之。若作果,則味不和。不知前人之意,編入果部,有何意義?性溫而調散冷氣力,甚速。花性熱,淹置京師,然味不甚美,微苦。必為能消酒毒,故為果。花干則色淡紫。
白話文:
豆蔻,味道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,治療心腹疼痛、嘔吐,去除口臭。產於南海地區。
陶弘景說:味道辛辣強烈的豆蔻品質較好,非常香,可以經常含在口中。它適合加入各種調味的食物中。廉姜,能溫暖中焦、降氣;益智,性熱;枸櫞,性溫;甘蕉、麂目,稍微偏涼。唐朝的註解說:豆蔻,其苗像山姜,花是黃白色;苗、根和果實也像杜若。枸櫞,性寒,陶弘景說它性溫是錯誤的。現在註解說:這裡說的是草豆蔻,能降氣、止霍亂。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豆蔻的苗像杜若。春天,花開在穗狀花序的頂端,像芙蓉花,有四個花房,生長在莖的下方,白色,花開後會變成黃色。根像高良薑。果實像龍眼,但沒有鱗甲,裡面像石榴的籽。莖、葉、果實都有辛辣的香味。十月採收。現在宮廷園林中也有種植。藥性論說:草豆蔻可以單獨使用,能治療各種寒氣引起的病症。陳藏器說:山姜,味道辛辣,性溫。
能去除惡臭氣味,溫暖中焦,治療中惡霍亂、心腹冷痛,功效像生薑。南方人會食用它。根和苗都像生薑,但有樟木的氣味。還有一種叫㺐子姜,黃色,緊實,辛辣。能破除血氣阻滯,比一般的姜效果更強。還說:枸櫞生長在嶺南,葉子很大,屬於柑橘類。果實像杯子那麼大。味道辛辣、酸,性溫。皮能理氣,去除心頭痰水,沒有其他功效。日華子說:豆蔻花,性熱,沒有毒性。
能降氣、止嘔逆,消除霍亂,調理中焦、補益胃氣,消除酒毒。又說山姜花,性溫,沒有毒性。能調理中焦、降氣,幫助消化,消除酒毒。
《圖經》說:豆蔻,就是草豆蔻。生長在南海,現在嶺南一帶都有。苗像蘆葦,葉子像山薑、杜若等植物,根像高良薑。花呈穗狀,嫩葉捲曲著生長,最初像芙蓉花,穗頭深紅色,葉子逐漸展開,花也逐漸開放,顏色也逐漸變淡,也有黃白色的。南方人多採摘豆蔻當作水果食用。果實尤其珍貴,嫩的果實連同花穗一起用鹽醃製,疊放成朵也不會散落。還會用木槿花一起浸泡,是為了讓豆蔻顏色更好看。
結出果實的豆蔻,像龍眼但頂端較尖,外皮沒有鱗甲,裡面的籽像石榴瓣。等成熟時採摘,曬乾。根和苗稍微帶有樟木的氣味。山姜花,莖葉都像生薑。但是根不能食用,很容易和豆蔻花混淆,但花比豆蔻花小。花生長在葉子之間,呈穗狀像麥粒,嫩時紅色。南方人取其未完全開放的,稱為含胎花。用鹽水醃製後放入甜酒糟中,過冬後顏色像琥珀色,香辣可口,用來做涼拌菜非常合適。
還有人用鹽醃製後曬乾的豆蔻,煎湯服用,能很好地驅除寒氣,止霍亂,消除酒食毒,效果非常好。
雷公說:使用豆蔻,必須去掉蒂和裡面的籽,取外皮,和茱萸一起在鍋上用小火炒,等茱萸微微發黑,就去掉茱萸,取草豆蔻的皮和籽,搗碎後使用。《千金方》:治療心腹脹滿、氣短。用草豆蔻一兩,去皮研成粉末,用木瓜生薑湯送服半錢。《海藥》說:豆蔻,生長在交趾,根像益智,皮殼稍厚,核像石榴,辛辣且香。蒳草,是樹,葉子像芄蘭但較小。三月採摘葉子,弄碎後陰乾。味道略苦帶有甘甜。
衍義說:豆蔻,就是草豆蔻,氣味非常辛辣,帶有微香。這是為了區別於肉豆蔻而稱呼的。如果當作水果食用,味道並不和諧。不知道前人的用意,將它歸入果部,有什麼意義?它性溫,能迅速地調散寒氣。花性熱,醃製後在京城銷售,但味道並不好,略帶苦味。必定是因為能消除酒毒,所以當作水果食用。花曬乾後顏色會變淡紫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