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16)

1. 鰻(音鰻)鱺(音黎)魚

衍義曰:鰻鱺魚,生剖曬乾,取少許,火上微炙,俟油出,塗白剝風,以指擦之,即時色轉。凡如此五、七次用,即愈,仍先於白處微微擦動。

白話文:

鰻魚和鱺魚,將活魚剖開曬乾,取少量,在火上稍微烤一下,等魚油滲出,塗抹在白癜風患處,用手指擦拭,患處的顏色會立刻轉變。像這樣重複使用五到七次,就能痊癒。使用時,要先在白色患處輕輕擦動。

2. 鮀(音駝)魚甲

味辛,微溫,有毒。主心腹癥瘕,伏堅積聚,寒熱,女子崩中,下血五色,小腹陰中相引痛,瘡疥死肌,五邪涕泣時驚,腰中重痛,小兒氣癃眥潰。

,主少氣吸吸,足不立地。生南海池澤。取無時。(蜀漆為之使,畏狗膽、芫花、甘遂。)

陶隱居云:鮀,即今鼉甲也,用之當炙。皮可以貫鼓,肉至補益。於物難死,沸湯沃口入腹良久乃剝爾。黿肉亦補,食之如鼉法。此等老者多能變化為邪魅,自非急勿食之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主惡瘡,腹內癥瘕。甲更佳,炙,浸酒服之,口內涎有毒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湖畔土窟中,形似守宮而大,長丈餘,背尾俱有鱗甲,今江南諸州皆有之。藥性論云:鼉甲,臣,味甘,平,有小毒。

主百邪鬼魅,治婦人帶下,除腹內血積聚伏堅相引結痛。孟詵云:鼉,療驚恐及小腹氣疼。日華子云:鼉,治齒,疳䘌,宣露。甲用同功,入藥炙。又云黿甲,臣,平,無毒。主五臟邪氣,殺百蟲毒,消百藥毒,續人筋骨,又脂塗鐵燒之便明。准南王方:術內用之。陳藏器云:黿甲功用同鱉甲,炙燒浸酒。

主瘰癧,殺蟲風,瘻瘡,風頑疥瘙。肉,主濕氣,邪氣,諸蠱。張鼎云:膏,摩風及惡瘡。

圖經文具鱉甲條下。

陳藏器:按鮀魚合作鼉字,《本經》作鼉。魚之別名,已出《本經》。今以鼉為鮀,非也,宜改為鼉字。肉至美,食之主惡瘡,腹內癥瘕。甲,炙浸酒服之,口內涎有毒。長一丈者,能吐氣成霧致雨,力至猛,能攻陷江岸,性嗜睡,恆目閉,形如龍,大長者,自齧其尾,極難死,聲甚可畏。人於穴中掘之,百人掘亦須百人牽,一人掘亦須一人牽,不然終不可出。

梁周興嗣常食其肉,後為鼉所噴,便為惡瘡,此物靈強,不可食。既是龍類,宜去其魚。肘後方:治五屍。鼉肝一具,熟煮切食盡,亦用蒜齏食之。

白話文:

鮀魚甲(即鼉甲)

鮀魚甲味辛、微溫,有毒。主治心腹腫塊、腹部堅硬積聚、寒熱、婦女崩漏、下血顏色不一、下腹及陰部牽引疼痛、瘡疥及壞死肌肉、五邪引起的涕淚不止、驚恐、腰部重痛、小兒尿閉及眼角潰爛。

其肉能治少氣喘促、腳站不住。生長在南海的池澤中,全年皆可採集。使用時需配合蜀漆,忌與狗膽、芫花、甘遂同用。

古籍記載,鮀即現在的鼉,使用前需炙烤。其皮可制成鼓,肉有補益作用,生命力頑強,需用沸水燙其口腹,等待許久才能剝皮。黿肉也有補益功效,食用方法與鼉相同。年老的鼉容易變化成邪魅,非必要情況下不宜食用。

另有記載,鮀甲主治惡瘡、腹內腫塊,其甲效果更佳,炙烤後浸酒服用,但需注意其口涎有毒。 黿甲味甘、性平,微毒,主治百邪鬼魅、婦女帶下、腹內血積聚、腹部堅硬及牽引疼痛。 也有記載,鼉能治療驚恐及小腹氣痛,以及治療齒疾、疳積、皮膚病等。鼉甲與鼉肉功效相同,入藥需炙烤。黿甲性平無毒,主治五臟邪氣、殺蟲解毒、解百藥毒,並能接續筋骨,其脂可塗抹在鐵器上使其更加明亮。 古方中記載,黿甲可用於治療瘰癧、殺蟲、治療瘻瘡、頑固性疥瘡瘙癢等。黿肉可治療濕邪、邪氣及各種蠱毒。 鼉膏可治療風疾及惡瘡。

古籍中將鮀魚與鼉混同,《本經》記載為鼉,鮀只是其別名。應將鮀改為鼉。鼉肉味美,可治療惡瘡、腹內腫塊。其甲炙烤後浸酒服用,但口涎有毒。 體長一丈的鼉能吐氣成霧致雨,力量強大,能沖毀江岸,性情嗜睡,經常閉眼,外形像龍,大型的鼉會自咬其尾,極難殺死,叫聲非常可怕。 捕捉時需多人合力,否則難以取出。

曾有人常食鼉肉,後被鼉噴氣所傷,患上惡瘡,說明此物靈性強大,不可輕易食用。 因其屬龍類,故宜去掉“魚”字。 古方記載,鼉肝可治療五種屍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