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16)
卷第二十 (16)
1. 鱔(音善)魚
味甘,大溫,無毒。主補中,益血,療沈(音審)唇。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,止痢。
陶隱居云:鱔是荇芩根化作之。又云:是人發所化,今其腹中自有子,不必盡是變化也。性熱,作臛食之亦補。而時行病起,食之多復,又喜令人霍亂。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,其有名者,已注在前條,雖皆可食,而甚損人,故不入藥用。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,今條注如後說,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、腹中無膽者、頭中無鰓者,並殺人。魚汁不可合鸕鷀肉食之。
鯽魚不可合猴、雉肉食之。鰍(音秋)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。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。鯽魚亦爾。青魚䲙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。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,皆不可食。生蝦膾不可合雞肉食之,亦損人。又有鯆(音脯)魮(音秕)亦益人,尾有毒,療齒痛。又有䱀(烏郎切)䰲(乙八切)魚,至能醒酒。
鯸(音候)鮧魚有毒,不可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干鱔頭,主消渴,食不消,去冷氣,除痞疹。其穿魚繩,主竹木屑入目不出;穿鮑魚繩,亦主眯目、去刺,煮汁洗之大良也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鱔魚主濕痹氣,補虛損,婦人產後淋瀝,血氣不調,羸瘦,止血,除腹中冷氣腸鳴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似鰻鱺魚而細長,亦似蛇而無鱗,有青黃二色,生水岸泥窟中,所在皆有之。孟詵云:鱔魚,補五臟,逐十二風邪。患惡氣人,常作臛,空腹飽食,便以衣蓋臥少頃,當汗出如白膠,汗從腰腳中出,候汗盡,暖五木湯浴,須慎風一日,更三、五日一服。並治濕風。
陳藏器云:血主癬及瘻,斷取血塗之。夏月於淺水中作窟,如蛇冬蟄夏出,宜臛食之。證俗音鱔魚,音善字,或作鱔,諸書皆以鱣為鱔。《本經》以鱣為鱔,仍足魚字,殊為誤也。《風土記》云:鱔魚夏出冬螫,亦以氣養和實時節也。《顏氏家訓》云:《後漢書》鸛雀銜三鱔魚,音善,多假借作鱣。
《魏武四時食制》鱔,鱣魚,大如五斗,軀長一丈,即鱣魚也。若如此長大,鸛雀不能勝一,況三頭乎!是鱔魚明矣。今宜作鱔字,作臛當重煮之,不可以桑薪煮之,亦蛇類也。聖惠方:治婦人乳結硬疼。用鱔魚皮燒灰末,空心暖酒調二錢匕。
衍義曰:鱔魚,腹下黃,世謂之黃鱔。此尤動風氣,多食令人霍亂,屢見之。向在京師,鄰舍一郎官,因食黃鱔,遂致霍亂吐利,幾至委頓。又有白鱔,稍粗大,色白,二者皆亡鱗。大者長尺余,其形類蛇,但不能陸行,然皆動風。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,每歲夏秋沮河水漲,即湖水滿溢,冬即復涸。
土人於乾土下撅得之,每及二、三尺,則有往來鱔行之路,中有泥水,水涸又下,水至復出。
白話文:
鱔魚味甘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補益脾胃,滋養血液,治療嘴唇腫痛。五月五日取其頭骨燒成灰,可以止痢。
陶弘景說:鱔魚是荇菜的根莖變化而成的,也有人說是由人的頭髮變成的,但鱔魚腹中本身就有卵,所以不全是變化的產物。鱔魚性溫,煮成羹食用也能補身。但如果在流行病盛行時食用,反而容易復發病情,而且容易讓人腹瀉嘔吐。許多水生動物如魚蝦,雖然大多可食,但多有損傷人體的風險,所以不入藥用。有些魚類食用後還會致病,例如魚頭上有白色斑點像連珠一樣延伸到魚脊的、腹中無膽的、頭中無鰓的魚,都是有毒的,會致人死亡。魚湯不能和鸕鶿肉一起吃。
鯽魚不能和猴肉、雉肉一起吃。鰍魚和鱔魚不能和白狗血一起吃。鯉魚卵不能和豬肝一起吃,鯽魚也是如此。青魚和鱖魚不能和生的芫荽、生的葵菜以及麥醬一起吃。沒有鬚或腹部發黑,煮熟後顏色變白的蝦都不能吃。生的蝦做膾不能和雞肉一起吃,也會傷身。鯆魚和魮魚也能益人,但它們的尾部有毒,可以治療牙痛。還有一種叫䱀䰲的魚,可以醒酒。
鯸鮧魚有毒,不可食用。唐代的注釋說: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曬乾的鱔魚頭可以治療消渴症、消化不良、寒邪入侵以及痞塊腫痛。用曬乾的鱔魚穿成的繩子可以治療竹木屑進入眼睛卻無法取出;用曬乾的鮑魚穿成的繩子,也可以治療眼睛刺痛和異物入眼,將其煮成汁液清洗眼睛效果很好。現在考證: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記載:鱔魚可以治療濕痺、虛損、產後尿頻、血氣不調、消瘦、止血、治療腹部冷痛腸鳴。
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鱔魚形似鰻鱺魚但更細長,也像蛇但沒有鱗片,有青黃兩種顏色,生活在水邊泥窟中,各地都有。孟詵說:鱔魚可以補益五臟,驅逐十二種風邪。患有惡寒的人,經常食用鱔魚羹,空腹食用後飽餐,然後用衣物蓋住身體臥床片刻,就會像白膠一樣出汗,汗水從腰部和腿部排出,待汗水排盡後,用溫熱的五木湯沐浴,需要注意一天內避免受風,每隔三到五天服用一次。也可以治療風濕。
陳藏器說:鱔魚血可以治療癬和廔管,取其血塗抹患處即可。夏天鱔魚會在淺水中築穴,像蛇一樣冬眠夏出,適合做成羹食用。民間俗稱鱔魚,讀音與「善」字相同,有時也寫作鱔,許多書籍都將鱣魚誤認為是鱔魚。《本經》將鱣魚誤作鱔魚,並在後面加上了「魚」字,這是錯誤的。《風土記》記載:鱔魚夏天出沒,冬天冬眠,這也是順應天地之氣,符合季節變化規律。《顏氏家訓》記載:《後漢書》中提到鸛鳥銜來三條鱔魚,讀音與「善」字相同,多借用鱣字。
《魏武帝四時食制》中記載的鱔魚,即鱣魚,體型如五斗米缸般大小,身長一丈,就是鱣魚。如果真的有那麼大,鸛鳥不可能叼起一條,更何況是三條!所以鱔魚就是鱔魚,不用混淆。現在應該寫作「鱔」字,做成羹要充分煮熟,不能用桑樹枝煮,因為它也是蛇類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婦女乳房腫塊疼痛,可以用鱔魚皮燒成灰,空腹時用溫酒調服二錢。
衍義說:鱔魚腹部顏色發黃,世人稱之為黃鱔。黃鱔更易動風氣,多吃容易腹瀉嘔吐,屢見不鮮。以前在京城,鄰居一位郎官因為吃了黃鱔,就腹瀉嘔吐,險些虛脫。還有白鱔,體型較粗大,顏色發白,兩種鱔魚都沒有鱗片。大的長約一尺多,形狀像蛇,但不能在陸地上行走,但都易動風。江陵府西邊有一個湖,叫西湖,每年夏秋兩季河水暴漲,湖水就會漫溢,冬天又會乾涸。當地人會在乾涸的泥土下挖掘鱔魚,每挖二三尺深,就會發現鱔魚來回穿行的通道,裡面有泥水,水乾了就往下走,水來了就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