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5)
卷第二十 (5)
1. 牡蠣
味鹹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傷寒寒熱,溫瘧洒洒,驚恚怒氣,除拘緩鼠瘻,女子帶下赤白,除留熱在關節營衛,虛熱去來不定,煩滿,止汗,心痛氣結,止渴,除老血,澀大小腸,止大小便,療泄精,喉痹咳嗽,心脅下痞熱。久服強骨節,殺邪鬼,延年。一名蠣蛤,一名牡蛤。
生東海池澤。採無時。(貝母為之使,得甘草、牛膝、遠志、蛇床良,惡麻黃、吳茱萸、辛荑。)
陶隱居云:是百歲雕所化。以十一月採為好。去肉,二百日成。今出東海、永嘉、晉安皆好。道家方:以左顧者是雄,故名牡蠣,右顧則牝蠣爾。生著石,皆以口在上,舉以腹向南視之,口邪向東則是,或云以尖頭左顧者,未詳孰是,例以大者為好。又,出廣州南海亦如此,但多右顧,不用爾。
丹方:以泥釜,皆除其甲口,只取胐胐如粉處爾。俗用亦如之,彼海人皆以泥煮鹽釜,耐水火而不破漏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牡蠣搗為粉。粉身,主大人、小兒盜汗;和麻黃根、蛇床子、乾薑為粉,去陰汗。肉煮食,主虛損,婦人血氣,調中,解丹毒。肉於薑、醋中生食之,主丹毒,酒後煩熱,止渴。
天生萬物皆有牝牡。唯蠣是鹹水結成,塊然不動,陰陽之道,何從而生?《經》言牡者,應是雄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又有㿀(音樗)蠣,形短,不入藥用。《圖經》云:海中蚌屬,以牡者良。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,二月、三月採之。藥性論云:牡蠣,君。主治女子崩中,止盜汗,除風熱,止痛,治溫瘧。
又,和杜仲服止盜汗。末蜜丸,服三十丸,令人面光白,永不值時氣。主鬼交精出,病人虛而多熱,加用之,並地黃、小草。孟詵云:牡蠣火上炙令沸,去殼食之甚美,令人細肌膚,美顏色。又,藥家比來取左顧者,若食之即不揀左右也,可長服之,海族之中唯此物最貴,北人不識,不能表其味爾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牡蠣言牡,非謂雄也。
圖經曰:牡蠣,生東海池澤,今海旁皆有之,而南海、閩中及通泰間尤多。此物附石而生,塊礧相連如房,故名蠣房(讀如阿房之房)。一名蠔山。晉安人呼為蠔莆。初生海邊才如拳石,四面漸長,有一、二丈者,嶄岩如山。每一房內有蠔肉一塊,肉之大小隨房所生,大房如馬蹄,小者如人指面。
每潮來,則諸房皆開,有小蟲入,則合之以充腹。海人取之,皆鑿房以烈火逼開之,挑取其肉,而其殼左顧者雄,右顧者則牝蠣耳。或曰以尖頭為左顧。大抵以大者為貴,十一月採左顧者入藥。南人以其肉當食品。其味尤美好,更有益,兼令人細肌膚,美顏色,海族之最可貴者也。
海藥云按《廣州記》云:出南海水中。主男子遺精,虛勞乏損,補腎正氣,止盜汗,去煩熱,治傷熱疾,能補養安神,治孩子驚癇。久服身輕。用之,炙令微黃色,熟後研令極細,入丸散中用。雷公云:有石牡蠣、石魚蠣、真海牡蠣。石牡蠣者,頭邊背大,小甲沙石,真似牡蠣,只是圓如龜殼。
白話文:
牡蠣,味道鹹,性平、帶點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瘧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驚嚇憤怒的情緒,能消除肌肉攣縮、頸部淋巴結結核、女性白帶或赤白帶下,能去除殘留在關節和營衛(中醫指人體的防禦系統)的熱,也能治療虛熱時來時去、胸悶煩躁、止汗、心痛氣結、止渴、去除舊血,收澀大小腸,止瀉和止小便失禁,治療遺精、喉嚨腫痛咳嗽、心胸下方痞悶發熱。長期服用能強健骨骼關節、驅除邪氣鬼怪、延年益壽。它又名蠣蛤、牡蛤。
牡蠣生長在東海的池澤。採集沒有固定時間。(貝母是它的使藥,和甘草、牛膝、遠志、蛇床一起使用效果好,忌與麻黃、吳茱萸、辛夷一起用。)
陶隱居說:牡蠣是百歲雕鳥所化。在十一月採集最好。去除肉之後,放置兩百天才能使用。現在產自東海、永嘉、晉安的牡蠣都很好。道家認為:左邊開口的牡蠣是雄性,所以叫牡蠣;右邊開口的則是雌性,稱牝蠣。牡蠣是附著在石頭上生長的,開口都朝上,拿起牡蠣讓腹部朝南觀察,開口斜向東的是雄牡蠣。也有人說尖頭朝左的是雄性,還不確定哪種說法正確,但通常以大的牡蠣為佳。廣州南海也產牡蠣,但大多是右邊開口的,所以不用。
煉丹的方子:用泥鍋煮牡蠣,去除殼的開口,只取裡面像粉一樣的部分。民間也這樣使用。當地漁民都用泥煮鹽,耐水耐火不會破漏。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:把牡蠣搗成粉末,用來塗抹身體,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盜汗;將牡蠣粉和麻黃根、蛇床子、乾薑一起磨成粉末,可以去除陰部出汗。煮熟牡蠣肉食用,可以治療虛損,調理婦女的血氣,調整脾胃,解丹毒。把生牡蠣肉泡在薑醋中生食,可以治療丹毒、酒後煩熱、止渴。
天地萬物都有雌雄之分。只有牡蠣是鹹水凝結而成,靜止不動,陰陽的道理,是怎麼產生的呢?《經》中說的牡,應該是指雄性。我們認為蜀本記載的還有「㿀蠣」,形狀短小,不能入藥使用。《圖經》記載:牡蠣屬於海中的蚌類,雄性牡蠣品質較好。現在萊州昌陽縣的海裡有很多牡蠣,在二月、三月採集。藥性論中認為:牡蠣,屬君藥。主要治療婦女的崩漏、止盜汗、去除風熱、止痛、治療瘧疾。
另外,將牡蠣和杜仲一起服用可以止盜汗。把牡蠣磨成粉末和蜂蜜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可以使臉色紅潤,永遠不會感染時疫。還可以治療鬼交精出(指夢遺),病人虛弱而多熱時,加入牡蠣,再搭配地黃、小草一起使用。孟詵認為:將牡蠣放在火上烤到沸騰,去掉殼吃,味道非常好,可以使皮膚細嫩,容顏美麗。而且,藥家近來都取左邊開口的牡蠣,如果食用就不必區分左右了。可以長期服用,在海產中唯有此物最為珍貴,北方人不認識,無法了解它的美味。段成式的《酉陽雜俎》中說:牡蠣的「牡」並不是指雄性。
《圖經》記載:牡蠣生長在東海的池澤,現在海邊都有,而南海、閩中以及通泰之間尤其多。這種東西附著在石頭上生長,塊狀連接像房屋一樣,所以又叫蠣房。又叫蠔山。晉安人稱它為蠔莆。剛生長在海邊時只有拳頭大小,四周漸漸長大,有的甚至有一、二丈高,像山一樣崎嶇。每個房裡面都有一塊蠔肉,肉的大小隨著房的大小而不同,大的像馬蹄,小的像人的指面。
每次潮水來的時候,所有的房都會打開,有小蟲進入,它們就會合上來填飽肚子。漁民取蠔時,都用鑿子鑿開房,再用火烤使其打開,然後挑取裡面的蠔肉。蠔殼左邊開口的為雄性,右邊開口的為雌性。也有人說尖頭朝左的是雄性。總體來說,大的牡蠣最為珍貴,十一月採集左邊開口的牡蠣入藥。南方人把它當作食物。它的味道特別鮮美,也更有益處,能使皮膚細嫩,容顏美麗,是海產中最為珍貴的。
《海藥》中引用《廣州記》說:牡蠣產於南海水中。主要治療男子遺精、虛勞乏損,可以補腎氣、正氣,止盜汗,去除煩熱,治療因熱引起的疾病,能夠滋補養神,治療小兒驚癇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。使用時,烤到稍微變黃,煮熟後磨成極細的粉末,加入藥丸或散劑中使用。雷公認為:牡蠣有石牡蠣、石魚蠣、真海牡蠣。石牡蠣的頭部邊緣大,背部有小的甲殼和沙石,看起來像牡蠣,只是圓得像龜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