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八 (14)
卷第十八 (14)
1. 麂(音紀)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五痔病。炸出以薑、醋進之,大有效。又云:多食能動人痼疾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麂,涼,有毒。能墮胎及發瘡癤疥。
頭骨,為灰飲下,主飛屍。生東南山谷。(今附)
圖經曰:麂(音幾),出東南山谷,今有山林處皆有,而均、房、湘、漢間尤多,實獐類也。謹按《爾雅》:𪊨(與麂同),大麇,旄毛狗足。釋曰:麇亦獐也。旄毛,㺜(音猱)長毛也。大獐,毛長狗足者名𪊨。南人往往食其肉,然堅韌,不及獐味美。多食之,則動痼疾。
其皮作履舄,勝於眾皮。頭亦入藥用,採無時。又有一種類𪊨而更大,名麖(音京),不堪藥用。《山海經》曰:女幾之山,其獸多麖𪊨是此。
拾遺云味辛。主野雞病。炸出作生,以薑、酢進食之,大有效。又云:多食能動人痼疾。頭骨為灰,飲下之,主飛屍。生東南。
衍義曰:麂,獐之屬,又小於獐,但口兩邊有長牙,好鬥,則用其牙。皮為第一,無出其後者,然多牙傷痕。四方:皆有,山深處則頗多,其聲如擊破鈸。
白話文:
麂肉味甘、性平,沒有毒性,能治療痔瘡。將麂肉炸熟後,再用薑醋調味食用,療效顯著。但食用過多會加重舊疾。另有記載說麂肉性涼且有毒,能導致流產和瘡瘍。
麂的頭骨燒成灰,用水沖服,可以治療中邪(飛屍)。麂主要生長在東南方的山谷。
麂屬於獐類,但體型比獐小,嘴邊有長牙,性情好鬥,因此人們會利用它的牙齒。麂皮是上等的皮革材料,沒有其他皮革能與之相比,只是皮上常有被牙齒咬傷的痕跡。麂廣泛分布各地,深山裡數量較多,叫聲像敲破的銅鈸。 還有一種比麂更大,名為麖的動物,但不能入藥。《山海經》記載,女幾山上有很多麖和麂。
另有記載麂肉味辛,能治療野雞病(可能指一種類似野雞病的疾病)。將麂肉炸熟後生食,再用薑醋調味食用,療效顯著。但食用過多會加重舊疾。麂的頭骨燒成灰,用水沖服,可以治療中邪(飛屍)。麂生長在東南方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