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七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七 (28)

1. 獐骨

微溫,主虛損泄精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獐骨,味甘,無毒。

,溫。補益五臟。

臣禹錫等謹蜀本云:獐肉,味甘。孟詵云:肉亦同麋,釀酒,道家名為白脯,唯獐鹿是也。余者不入。又其中往往得香,栗子大,不能全香。亦治惡病。其肉八月至十一月食之,勝羊肉;自十二月至七月食,動氣也。又若瘦惡者食,發痼疾也。日華子云:獐肉,無毒。

,益氣力,悅澤人面。

陶隱居云:俗云白肉是獐。言白膽易驚怖也。又呼為麋(居筠切)。麋肉不可合鵠肉食,成症痼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麋,主人心粗豪,取心、肝曝乾為末,酒下一具,便即小膽;若小心食之,則轉祛不知所為。道家名白脯者,麋鹿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骨,補虛損,益精髓,悅顏色。臍下有香,治一切虛損。

圖經曰:獐骨及肉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陂澤淺草中多有之。亦呼為麋。獐之甚多,麋其總名也。有有牙者,有無牙者,用之皆同。然其牙不能噬齧。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獐有牙而不能噬,鹿有角而不能觸是也。其肉自八月以後至十一月以前,食之勝羊肉;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動氣。

道家以獐鹿肉羞為白脯,言其無禁忌也。唐方:有獐骨酒及獐髓煎並補下,其腦亦入面膏。

食療道家用供養星辰者,蓋為不管十二屬,不是腥膩也。外臺秘要主瘤病。獐、鹿二種肉,剖如厚脯,炙令熱,拓淹,可四炙四易,痛攪出膿便愈。不除更炙,新肉用之良。子母秘錄:主乳無汁。獐肉臛食,勿食婦人知。

白話文:

獐骨性微溫,能治療虛損、遺精等症狀。
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獐骨味甘,無毒;獐肉溫性,能滋補五臟。據《蜀本》記載,獐肉味甘,與麋鹿肉相似,釀酒後道家稱之為白脯,只有獐鹿肉才能這樣製備。獐肉中常有栗子大小的香塊,但並非所有獐肉都有。獐肉能治療惡疾,八月到十一月食用,其美味勝過羊肉;十二月到七月食用則易動氣,體弱者食用則可能加重舊疾。《日華子本草》也記載獐肉無毒。

獐骨髓能益氣力,使面色紅潤。陶弘景說,俗稱白肉的是獐肉,因為獐膽色白,容易受驚嚇,獐也叫麋。麋肉不能與鵠肉一起食用,否則會導致慢性疾病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麋肉能使人心胸寬廣,將麋的心肝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能治療膽小;若小心臟的人食用,則會變得膽大妄為。道家所稱的白脯,指的是麋鹿肉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,獐骨能補虛損,益精髓,使容顏美麗;獐肚臍下有香氣,能治療一切虛損。

《圖經》記載,獐骨和獐肉,《本經》未記載其產地,如今在淺水草澤中很多。獐也叫麋,獐有很多種,麋是其總稱。獐有長牙的和無牙的,藥用價值相同,但其牙齒不能撕咬。《古今注》記載,獐有牙卻不能咬,鹿有角卻不能頂,這都是其特點。獐肉八月到十一月食用最佳,勝過羊肉;十二月到七月食用則容易動氣。

道家將獐鹿肉製成的佳餚稱為白脯,意指其沒有食用禁忌。《唐方》記載,有獐骨酒和獐髓煎,都能補益身體,獐腦還能用於製作面膏。

食療和道家將其用於供奉星辰,因為它不屬十二生肖,且不腥不膩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獐肉可治療瘤病,將獐鹿肉切成厚片,炙烤後敷貼患處,反覆四次,直到膿液排出,便可痊癒。若膿液未除,繼續炙烤,再用新鮮的獐肉敷貼效果更好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,獐肉可治療乳汁不足,但孕婦不宜食用。

2. 豹肉

味酸,平,無毒。主安五臟,補絕傷,輕身益氣。久服利人。

陶隱居云:豹至稀有,為用亦鮮,唯尾可貴。唐本注云:陰陽神豹尾及車駕滷薄豹尾,名可尊重。真豹尾有何可貴,未審陶據奚理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豹,主鬼魅神邪,取鼻和狐鼻煮服之,亦主狐魅也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肉,食之令人志性粗,多時消即定。久食令人耐寒暑。

脂,可合生發膏,朝塗暮生。頭骨,燒灰淋汁,去白屑。日華子云:肉,微毒。壯筋骨,強志氣,令人猛健。

圖經曰:豹肉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河、洛、唐、郢間或有之。頭骨,燒灰沐頭,去風屑。脂,可合生發藥,朝塗而暮生。謹按豹有數種,有赤豹,《詩》云:赤豹,黃羆。陸機疏云:尾赤而紋黑,謂之赤豹。有玄豹,《山海經》云:幽都之山,有玄虎、玄豹。有白豹,《爾雅》云:貘(音與貊同),白豹。

郭璞注云:似熊,小頭痹腳,黑白駁,能舐食銅鐵及竹。骨節強直,中實少髓。皮闢濕,人寢其皮,可以驅溫癘,或曰:豹,白色者,別名貘。唐世多畫貘作屏,白居易有贊序之。不知入藥果用何類?古今醫方:鮮有用者。今黔、蜀中時有貘,象鼻犀目,牛尾虎足。土人鼎釜,多為所食,頗為山居之患,亦捕以為藥。

其齒、骨極堅,以刀斧椎煅鐵皆碎,落火亦不能燒。人得之詐為佛牙、佛骨,以誑俚俗。

食療補益人。食之令人強筋骨,志性粗疏。食之即覺也,少時消即定。久食之,終令人意氣粗豪。唯令筋健,能耐寒暑。正月食之傷神。

衍義曰:豹肉,毛赤黃,其紋黑如錢而中空,比比相次。此獸猛捷過虎,故能安五臟,補絕傷,輕身。又有土豹,毛更無紋,色亦不赤,其形亦小。此各自有種,非能變為虎也;聖人假喻而已。恐醫家未喻,故書之。

白話文:

豹肉味酸性平,無毒。能滋養五臟,修復損傷,輕身健體,長期食用對人有益。

古代典籍記載豹十分稀少,用於藥用的更少,唯獨豹尾較為珍貴。 關於豹尾的珍貴之處,古籍記載有所出入。另有記載,豹的鼻子和狐狸的鼻子一起煮服用,可以治療鬼魅邪祟和狐魅。吃豹肉會使人性格粗魯,但食用後不久就會恢復正常,長期食用能耐寒暑。豹脂可以製成生髮膏,早上塗抹晚上就能長出頭髮。豹頭骨燒成灰,用汁液洗頭,可以去除頭皮屑。也有記載說豹肉略帶毒性,但能強健筋骨,增強意志,使人強壯勇猛。

豹的產地,《本經》未記載,現今河洛、唐、郢等地偶爾可見。豹頭骨燒灰洗頭可去風屑,豹脂可製成生髮藥,早晚塗抹見效。豹有多種,有赤豹、玄豹、白豹。其中白豹又名貘,外形似熊,頭小腳短,黑白相間,能舔食銅鐵和竹子。豹皮能防潮濕,睡在豹皮上能驅除溫疫。唐代常以貘的圖案作屏風,白居易還有相關的贊序。但醫藥上究竟使用哪種豹,古今醫方鮮少使用。黔蜀地區偶爾可見一種像貘的動物,長著象鼻、犀牛的眼睛、牛尾巴和虎的腳,當地人常捕食,也用於藥用。

豹的牙齒和骨骼非常堅硬,刀斧都難以砍斷,即使扔進火里也燒不壞,有人會將其偽裝成佛牙佛骨欺騙百姓。

豹肉具有食療的補益功效,能強健筋骨,使人性格粗豪,食用後效果立即顯現,但很快就會消失。長期食用能使人強壯,耐寒暑,但正月食用會傷神。

豹的毛髮赤黃色,帶有黑色斑點,像銅錢一樣,一個挨一個。豹比老虎還要凶猛,因此能滋養五臟,修復損傷,輕身健體。還有毛色無紋,顏色不赤,體型較小的土豹,它們各自有其種類,並非能變成老虎,這只是比喻而已。為了避免醫家誤解,故此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