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27)

1. 黃環

味苦,平,有毒。主蠱毒鬼疰鬼魅,邪氣在臟中,除咳逆寒熱。一名凌泉,一名大就。生蜀郡山谷。三月採根,陰乾。(鳶尾為之使,惡茯苓、防己。)

陶隱居云:似防己,亦作車輻理解。《蜀都賦》云:青珠黃環者,或云是大戟花,定非也。用甚稀,市人鮮有識者。唐本注云:此物,襄陽、巴西人謂之就葛。作藤生,根亦葛類,所云似防己,作車輻解者近之。人取葛根,誤得食之,吐痢不止,用土漿解乃瘥,此真黃環也。

余處亦稀,唯襄陽大有。《本經》用根。今云大戟花非也。其子作角生,似皂莢。花、實與葛同時矣。今園庭種之,大者莖徑六、七寸,所在有之。謂其子名狼跋子。今太常科劍南來者,乃雞屎葛根,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黃環,使,惡乾薑,大寒,有小毒。治上氣急,寒熱及百邪。

白話文:

黃環味苦、性平,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蠱毒、鬼魅、邪氣入侵臟腑等症狀,以及咳嗽、嘔逆、寒熱等疾病。它也叫做凌泉、大就,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。三月採收其根,陰乾保存。它與鳶尾是配伍藥材,但忌與茯苓、防己同用。

陶弘景說:黃環長得像防己,根莖橫切面也像車輪輻條。 《蜀都賦》中提到的「青珠黃環」,有人說是某種大戟的花,這肯定是不對的。黃環的應用很稀少,市面上很少有人認識它。唐代的注釋說:襄陽、巴西的人稱它為「就葛」。它像藤蔓一樣生長,根也像葛根。說它像防己,根莖橫切面像車輪輻條的說法比較接近。有人誤將葛根採摘回來食用,結果嘔吐腹瀉不止,用泥漿解毒才痊癒,這才是真正的黃環。

我這裡也很少見,只有襄陽地區比較多。《本經》中使用的是它的根。現在有人說它是大戟的花,這是錯的。它的種子呈角狀,像皂莢。花和果實與葛根同時成熟。現在園庭中也有種植,大的莖徑能有六七寸,到處都能見到。據說它的種子叫狼跋子。太常寺從劍南地區送來的,說是雞屎葛的根,其實不是。臣禹錫等謹慎考證《藥性論》記載:黃環性寒,微毒,能治療上氣喘促、寒熱及各種邪氣入侵的疾病,但忌與乾薑同用。

2. 益智子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遺精虛漏,小便餘瀝,益氣安神,補不足,安三焦,調諸氣。夜多小便者,取二十四枚碎,入鹽同煎服,有奇驗。按《山海經》云:生崑崙國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止嘔噦。《廣志》云:葉似蘘荷,長丈餘。其根上有小枝,高八、九尺,無葉萼。子叢生,大如棗。中瓣黑,皮白,核小者名益智。含之攝涎穢。出交趾。

圖經曰:益智子,生崑崙國,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。葉似蘘荷,長丈餘。其根旁生小枝,高七、八寸,無葉,花萼作穗生其上,如棗許大。皮白,中仁黑,仁細者佳。含之攝涎唾。採無時。盧循為廣州刺史,遺劉裕益智粽,裕答以續命湯,是此也。

齊民要術云:益智子,鬲涎穢。顧微《廣州記》云:益智,葉如蘘荷,莖如竹箭,子從心出。一枝有十子,子肉白滑,四破去之,或外皮蜜煮為粽,味辛。

白話文:

益智子味辛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遺精、滑精、尿頻尿餘瀝、益氣安神、補益不足、調理三焦,平衡全身氣機。夜尿頻繁的人,可以取二十四粒益智子敲碎,加鹽一起煎服,療效神奇。《山海經》記載,益智子產於崑崙國。

陳藏器記載,益智子可以止嘔。據《廣志》記載,益智子的葉子像蘘荷,長度可達一丈多。根部會長出小枝,高約八九尺,沒有葉子,果實簇生,大小像棗子,內部種仁黑色,外皮白色,種仁小的才是上品益智子。含在口中可以收斂唾液。產於交趾。

圖經記載:益智子產於崑崙國,現在嶺南各州郡普遍都有。葉子像蘘荷,長度可達一丈多。根旁會長出小枝,高約七、八寸,沒有葉子,花萼像穗狀,長在小枝上,果實大小如棗子,外皮白色,內仁黑色,仁細小的較好。含在口中可以收斂唾液。採收沒有特定時間。盧循擔任廣州刺史時,曾送益智粽給劉裕,劉裕則回贈續命湯,這指的就是益智子。

《齊民要術》記載:益智子可以收斂唾液。顧微的《廣州記》記載:益智子的葉子像蘘荷,莖像竹箭,果實從莖的中心長出,一枝上約有十個果實,果肉白嫩光滑,可將外皮去除,或將外皮蜜漬做成粽子,味道辛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