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26)
卷第十四 (26)
1. 石南
味辛、苦,平,有毒。主養腎氣,內傷陰衰,利筋骨皮毛,療腳弱,五臟邪氣,除熱。女子不可久服,令思男。
實,殺蠱毒,破積聚,逐風痹。一名鬼目。生華陰山谷。二月、四月採葉,八月採實,陰乾。(五加皮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今廬江及東間皆有之。葉狀如枇杷葉。方用亦稀。唐本注云:葉似䒽草,凌冬不凋。以葉細者為良,關中者好。為療風邪丸散之要。其江山以南者,長大如枇杷葉,無氣味,殊不任用。今醫家不復用實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。今市人多以瓦韋為石韋,以石韋為石南,不可不審之。
藥性論云:石南,臣。主除熱,惡小薊,無毒。能添腎氣,治軟腳,煩悶疼,殺蟲,能逐諸風,雖能養腎內,令人陰痿。
圖經曰:石南,生華陰山谷,今南北皆有之。生於石上,株極有高大者。江湖間出,葉如枇杷葉,有小刺,凌冬不凋。春生白花成簇。秋結細紅實。關隴間出者,葉似莽草,青黃色,背有紫點,雨多則並生,長及二、三寸。根橫細,紫色。無花實,葉至茂密。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,陰翳可愛,不透日氣。
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。二月、四月採葉,四月採實,陰乾。《魏王花木記》曰:南方:石南木,取皮中作魚羹,和之尤美。今不聞用之。下有楠材條,其木頗似石南,而更高大。葉差小,其材中梁柱,今醫方亦稀用之。
衍義曰:石南,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,但背無毛,光而不皺。正、二月間開花。冬有二葉為花苞,苞既開,中有十五餘花,大小如椿花,甚細碎。每一苞約彈許大,成一球。一花六葉,一朵有七、八球,淡白綠色,葉末微淡赤色。花既開,蕊滿花,但見蕊,不見花。花才罷,去年綠葉盡脫落,漸生新葉。
治腎衰腳弱最相宜。但京洛、河北、河東、山東頗少,人以此故少用。湖南北、江東西、二浙甚多,故多用,南實今醫家絕可用。
白話文:
石南味辛、苦,性平,有毒。能滋補腎氣,治療因內傷導致的陰虛衰弱,以及筋骨、皮毛的病症,可治腳弱、五臟邪氣,並能清熱。但女性不宜長期服用,以免產生思男的副作用。
其果實能殺死蠱毒,消散積聚,驅除風痹之症。石南又名鬼目,生長在華陰山谷。二月、四月採收葉子,八月採收果實,陰乾保存。(以五加皮為其輔藥。)
陶隱居說:現在廬江及其周邊地區都有石南。葉子形狀像枇杷葉。藥方中使用石南的也不多。唐代本草注釋說:石南葉子像薜荔,冬天也不凋謝。葉子細小的較好,關中地區產的最好。它是治療風邪的丸散藥的重要藥材。江山以南的石南,葉子很大,像枇杷葉,卻沒有氣味,不能入藥。現在醫生很少再用石南的果實了。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記載:終南山斜谷靠近岩石的地方很多。現在市面上很多人用瓦韋冒充石韋,又用石韋冒充石南,需謹慎鑒別。
《藥性論》說:石南,屬下品藥材。主治清熱,與小薊相克,無毒。能補益腎氣,治療腿軟無力、煩悶疼痛,殺蟲,能驅除各種風邪,雖然能滋養腎臟,但也能導致陽痿。
《圖經》記載:石南生長在華陰山谷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。它生長在岩石上,植株有的很高大。江湖地區所產的石南,葉子像枇杷葉,有小刺,冬天不凋謝。春天開白色簇狀花。秋天結細小的紅色果實。關隴地區所產的石南,葉子像莽草,青黃色,背面有紫色斑點,雨水多時就長得很多,長到二三寸。根橫著生長,細小,紫色。沒有花和果實,葉子卻很茂盛。南北各地的人都把它移栽到庭院裡,因為它枝葉繁茂,遮陰效果好,而且不透陽光。
入藥以關中地區葉子細小的為佳。二月、四月採收葉子,四月採收果實,陰乾保存。《魏王花木記》記載:南方有一種石南木,取其樹皮做魚羹的佐料,味道很好。現在已經很少聽說用它了。書中還記載楠木,其木材很像石南,但更高大,葉子稍小,其木材可用於製作梁柱,但現在醫方也很少使用了。
《衍義》記載:石南的葉子像小的枇杷葉,但背面沒有毛,光滑不皺。正月、二月開花。冬天有兩片葉子作為花苞,花苞打開後,裡面有十五朵左右的花,大小像椿樹的花,很細小。每個花苞大約像彈丸那麼大,形成一個球狀。一朵花有六片花瓣,一枝花序上有七、八個球狀花序,顏色是淡白綠色,花瓣尖端略帶淡紅色。花開時,花蕊充滿整個花朵,只見花蕊,不見花瓣。花謝後,去年的綠葉全部脫落,然後長出新葉。
石南最適合治療腎虛腳弱。但京洛、河北、河東、山東等地很少見,所以人們很少使用。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等地很多,所以多用,但南方產的果實現在醫生已經完全不用了。
2. 木天蓼
味辛,溫,有小毒。主癥結積聚,風勞虛冷。生山谷中。
唐本注云:作藤蔓,葉似柘,花白,子如棗許,無定形,中瓤似茄子,味辛,啖之以當薑、蓼。其苗藤,切,以酒浸服,或以釀酒,去風冷症癖,大效。所在皆有,今出安州、申州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木天蓼,今時所用出鳳州。樹高如冬青,不凋。出深山。人云多服損壽,以其逐風損氣故也。
不當以藤天蓼為注,既云木蓼,豈更藤生?自有藤蓼爾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天蓼子,使,味苦、辛,微熱,無毒。能治中賊風,口面喎斜,主冷痃癖氣塊,女子虛勞。
圖經曰:木天蓼,味辛,溫,有小毒。主癥結積聚,風勞虛冷。生山谷中。木高二、三丈。三月、四月開花,似柘花。五月採子,子作球形似茼,其球子可藏,作果啖之。亦治諸冷氣。蘇恭云作藤蔓生者,自是藤天蓼也。又有一種小天蓼,生天目山、四明山,木如梔子,冬不凋。然則,天蓼有三種,雖其狀不同,而體療甚相似也。
聖惠方:治風,立有奇效。用木天蓼一斤,去皮,細銼,以生絹袋盛,好酒二斗浸之,春夏一七日、秋冬二七日後開。每空心、日午、初夜各溫飲一盞。老幼臨時加減。若長服,日只每朝一盞。
白話文:
木天蓼味辛溫,略帶毒性,能治療腫塊積聚、風寒虛冷等症狀,生長在山谷中。
古籍記載,木天蓼為藤蔓狀植物,葉子像柘樹葉,花白色,果實大小如棗,形狀不規則,果肉像茄子,味道辛辣,可以當作薑或蓼屬植物食用。其莖藤切碎後用酒浸泡服用,或用其釀酒,能有效治療風寒症和各種癖症。各地皆有分佈,據說安州和申州盛產。另有記載稱,產自鳳州的木天蓼,樹高如冬青,四季常青,生長在深山中。服用過量可能傷身減壽,因為它能驅除風寒,但同時也耗損元氣。
需要注意區分木天蓼和藤天蓼,它們是不同的植物。另有古籍記載天蓼子味苦辛微溫,無毒,能治療中風、口眼歪斜、腹部冷痛積塊,以及女性虛勞。
據記載,木天蓼高二三丈,三月四月開花,花朵像柘樹花,五月採收果實,果實呈球形,像茼蒿的種子,可以儲藏,也可以當作水果食用,也能治療各種寒症。藤蔓狀的植物是藤天蓼,與木天蓼不同。還有一種小天蓼,生長在天目山和四明山,樹木像梔子樹,冬天也不凋謝。因此,天蓼至少有三種,雖然外形不同,但療效卻很相似。
一種古方記載,木天蓼對治療風寒有奇效。將一斤木天蓼去皮切碎,用生絹布袋盛裝,浸泡在兩斗好酒中,春夏浸泡十七天,秋冬浸泡二十七天後即可服用。每次空腹、中午和晚上各溫服一盞,老幼可根據情況增減用量。若長期服用,每天早上只服用一盞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