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21)
卷第十四 (21)
1. 胡椒
味辛,大溫,無毒。主下氣溫中去痰,除臟腑中風冷。生西戎。形如鼠李子,調食用之,味甚辛辣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調五臟,止霍亂,心腹冷痛,壯腎氣,及主冷痢,殺一切魚、肉、鱉、蕈毒。
海藥:云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:生南海諸國。去胃口氣虛冷,宿食不消,霍亂氣逆,心腹卒痛,冷氣上衝。和氣,不宜多服,損肺。一云向陰者澄茄,向陽者胡椒也。雷公云:凡使,只用內無皺殼者,用力大。漢椒使殼,胡椒使子。每修揀了,於石糟中碾碎,成粉用。食療云治五臟風冷,冷氣心腹痛,吐清水,酒服之佳。
亦宜湯服。若冷氣,吞三、七枚。孫真人治霍亂。以胡椒三、四十粒,以飲吞之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;胡椒,出摩伽陁國,呼為昧履支。其苗蔓生,莖極柔弱,長寸半。有細條與葉齊,條上結子,兩兩相對。其葉晨開暮合,合則裹其子於葉中。形似漢椒,至辛辣,六月採,今作胡盤肉食,皆用之也。
衍義曰:胡椒,去胃中寒痰,吐水,食已即吐,甚驗。過劑則走氣。大腸寒滑亦用,須各以他藥佐之。
白話文:
胡椒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能溫中降氣、化痰,去除臟腑中的風寒。原產於西戎地區。形狀像鼠李子,烹調食用,味道非常辛辣。
據《日華子》記載:胡椒能調和五臟,止霍亂,治療心腹冷痛,增強腎氣,以及治療寒痢,還能解一切魚、肉、鱉、蕈毒。
據《南海諸國志》記載:胡椒產於南海諸國。能治療胃氣虛寒、宿食不消、霍亂氣逆、心腹突然疼痛、寒氣上衝等症狀。胡椒溫和,不宜多服,以免傷肺。也有人說,向陰處生長的是澄茄,向陽處生長的是胡椒。雷公說:使用胡椒時,只選用內部沒有皺紋的果實,藥力較大。漢椒用果殼,胡椒用果實。使用前要仔細挑選,然後在石臼中碾碎成粉末使用。《食療本草》記載胡椒能治療五臟風寒、寒氣引起的心腹疼痛、吐清水等症狀,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
胡椒也可煎湯服用。若為寒氣所致的疾病,可吞服三到七粒。孫真人用胡椒三十到四十粒治療霍亂,以飲水送服。據《酉陽雜俎》記載:胡椒產於摩伽陁國,當地人稱它為昧履支。胡椒植株蔓生,莖很柔弱,長約一寸半。有細小的枝條與葉子一樣長,枝條上結子,兩兩相對。它的葉子早晨開放,晚上閉合,閉合時將果實包在葉子裡面。形狀類似漢椒,味道極其辛辣,六月採收,現在烹調肉食,都常用它。
總結來說:胡椒能去除胃中寒痰,治療吐清水、飯後即吐的症狀,效果很好。但用量過多會耗散元氣。治療大腸寒滑也可用胡椒,但需配合其他藥物。
2. 釣樟(音草)根皮
主金瘡止血。
陶隱居云:出桂陽、邵陵諸處,亦呼作鳥樟,方家少用,而俗人多識此。刮根皮屑以療金瘡,斷血易合,甚驗。又有一草似狼牙,氣辛臭,名地菘,人呼為劉𢣺(音獲)草。五月五日採,干作屑。亦主療金瘡。言劉𢣺昔採用之爾。唐本注云:釣樟,生郴州山谷。樹高丈餘。葉似楠(音南)葉而尖長,背有赤毛,若枇杷葉。
八月、九月採根皮,曬乾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俗人取莖葉置門上,闢天行時疾。《別錄》云:似烏藥,取根摩服,治霍亂。日華子云:溫,無毒。治賁豚腳氣水腫,煎服並將皮煎湯洗瘡痍風瘙疥癬。陳藏器云:樟材,味辛,溫,無毒。主惡氣,中惡心腹痛,鬼注,霍亂,腹脹,宿食不消,常吐酸臭水。
酒煮服之。無藥處用之。江東𦨴船,多是樟木,斫取札用之。彌辛烈者佳。亦作浴湯,治腳氣,除疥癬風癢,作履除腳氣,縣名豫章,因木為名也。
白話文:
釣樟根皮主要能治療金瘡止血。
陶弘景說:釣樟產於桂陽、邵陵等地,也叫鳥樟,中醫師很少使用,但民間卻很熟悉它。刮取根皮的碎屑治療金瘡,能迅速止血癒合,效果非常好。還有一種草藥,長得像狼牙,氣味辛辣難聞,名叫地菘,民間又稱它為劉獲草。五月五日採收,曬乾磨成粉末。也能治療金瘡。據說這是古代劉獲曾經使用過的藥草。唐代的注解記載:釣樟生長在郴州的山谷中,樹高約一丈多。葉子像楠木葉,但更尖更長,葉背有紅色的絨毛,有點像枇杷葉。
八月、九月採收根皮,曬乾備用。臣禹錫等人謹按蕭炳的記載:民間會把釣樟的莖葉放在門上,用來預防瘟疫。古代藥典《別錄》記載:釣樟類似烏藥,取其根磨碎服用,可以治療霍亂。日華子說:釣樟性溫,無毒,可以治療呃逆、腳氣、水腫,煎服或用煎煮過的藥湯清洗瘡瘍、風瘙、疥癬。陳藏器說:樟木,味道辛辣,性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惡氣、中惡、心腹疼痛、鬼注(中邪)、霍亂、腹脹、宿食不消化、經常嘔吐酸臭水等症狀。
可以加酒煎煮服用,在沒有其他藥物的情況下也能使用。江東地區的船隻,很多都是用樟木做的,砍下樟木做成船板使用。樟木辛辣味越濃越好。也可以用樟木煎煮藥湯沐浴,治療腳氣,去除疥癬、皮膚瘙癢,用樟木做鞋墊也能去除腳氣。豫章這個地名,就是因為樟樹而得名的。
3. 千金藤
主一切血毒諸氣,霍亂中惡,天行虛勞瘧瘴,痰嗽不利,癰腫,蛇犬毒,藥石發,癲癇,悉主之。生北地者,根大如指,色黑似漆;生南土者,黃赤如細辛。(今附)
陳藏器有數種,南北名模不同,大略主痰相似,或是皆近於藤。主一切毒氣,其中霍亂中惡,天行虛勞瘴瘧,痰嗽不利,腫疸大毒,藥石發,癲、雜、疹,悉主之。生北地者,根大如指,色似漆;生南土者,黃赤如細辛。舒、廬間有一種藤似本蓼,又有烏虎藤,繞樹,冬青,亦名千金藤。
又,江西山林間有草生葉,頭有癭子,似鶴膝,葉如柳,亦名千金藤。似荷葉,只錢許大,亦呼為千金藤,一名古藤。主痢及小兒大腹。千金者,以貴為名。豈俱一物,亦狀異而功名同。南北所用若取的稱,未知孰是?其中有草,今併入木部,草部亦重載也。海藥: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嶺南山野。
陳氏云:呼為石黃香。味苦,平,無毒。主天行時氣,能治蠱野諸毒,癰腫發背,並宜煎服。浸酒治風輕身也。
白話文:
千金藤能治療各種血毒、邪氣,以及霍亂、中惡、流行性感冒、虛勞、瘧疾、痰咳不暢、癰腫、蛇犬咬傷、藥物中毒、癲癇等症狀。生長在北方地區的千金藤,根部粗大如手指,顏色黑如漆;生長在南方地區的,則顏色黃赤,像細辛。
不同地區的千金藤種類繁多,名稱也不相同,但大多都具有祛痰的功效,且都屬於藤類植物。其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毒氣,包括霍亂、中惡、流行性感冒、虛勞、瘧疾、痰咳不暢、黃疸、癰腫、藥物中毒、癲癇、以及各種疹子等。北方產的千金藤根部粗大如手指,顏色像漆;南方產的則黃赤色,像細辛。舒州、廬州一帶也有一種藤蔓植物,類似水蓼,還有一種叫烏虎藤的植物,攀援在樹上,冬天常青,也稱為千金藤。
江西山林中還有一種草本植物,葉子上長有瘤狀物,形似鶴膝,葉子像柳葉,也叫千金藤。還有一種葉子像荷葉,但只有錢幣大小的植物,也稱為千金藤,又名古藤,主治痢疾和小兒腹脹。之所以稱為千金藤,是因為它珍貴。這些植物形態各異,但功效卻相似。南北各地使用的千金藤,其真實品種難以確定。其中有些是草本植物,現已歸入木部,草部也重複記載了。據《廣州記》記載,嶺南山野也出產千金藤,陳藏器稱之為石黃香,味苦性平,無毒,可治療流行性疾病和各種蠱毒、癰腫、發背等,煎服或浸酒服用可治療風濕病,使身體輕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