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5)

1. 郁李仁

衍義曰:郁李仁,其子如御李子,至紅熟堪啖,微澀。其仁,湯去皮,研極爛,入生龍腦,點赤目。陝西甚多。根煎湯,渫風蚛牙。

白話文:

郁李仁,它的果實像御李子,成熟時會變紅,可以食用,味道稍微有點澀。它的種仁,用熱水去除外皮,然後磨到極爛,加入少許生龍腦,可以點在紅腫的眼睛上。陝西一帶有很多這種植物。它的根煎成湯,可以用來漱口治療風蟲牙痛。

2. 莽草

味辛,苦,溫,有毒。主頭風癰腫,乳癰疝瘕,除結氣疥瘙。殺蟲魚。療喉痹不通,乳難。頭風癢,可用沐,勿令入眼。一名葞,一名春草。生上谷山谷及冤句。五月採葉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今東間處處皆有,葉青新烈者良。人用搗以和米,納水中,魚吞即死浮出,人取食之無妨。莽草字亦作䒽(音罔)字,今俗呼為䒽草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葞,春草。釋曰:藥草也,今俗呼為䒽草。郭云:一名芒草者,所見本異也。藥性論云:䒽草,臣。能治風疽,疝氣腫墜凝血,治瘰癧,除濕風,不入湯服。

主頭瘡白禿,殺蟲。與白蘞、赤小豆為末,雞子白調如糊,㶸毒腫,干即更易上。日華子云:治皮膚麻痹,並濃煎湯淋,風蚛牙痛,喉痹。亦濃煎汁含後淨漱口。

圖經曰:莽草,亦曰䒽草。出上谷及冤句,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。木若石南而葉稀,無花實。五月、七月採葉,陰乾。一說:藤生,繞木石間。古方:治風毒痹厥諸酒,皆用䒽草。今醫家取其葉煎湯,熱含少頃間吐之,以治牙齒風蚛甚效。此木也。而《爾雅·釋草》云:䒽,春草。

釋曰:藥草,莽草也。郭璞云:一名芒草,䒽音近故爾。然謂之草者,乃蔓生者是也。

唐本余治難產。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便取葉細銼,又,生甘草、水蓼二味並細銼之,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,於甑中上,甘草、水蓼同蒸一日,去諸藥二件,取出曬乾用之。勿用尖有孿生者。聖惠方:治牙齒蚛孔,疼痛及有蟲。用䒽草為末,綿裹納蚛孔中,或於痛處咬之,低頭吐津勿咽之,疼痛便定。

又方:治瘰癧發腫而堅結成核。用䒽草一兩為末,雞子白和敷於帛上,貼之,日二易之,便瘥。肘後方:治癰瘡未潰。䒽草末,雞子白塗紙厚貼上,燥復易,得痛良。又風齒疼,頰腫。用五兩,水一斗煮取五升,熱含漱吐之,一日盡。梅師方:治齒腫痛。䒽草、郁李仁各四兩,水六升,煎取二升,去滓,熱含冷吐。

周禮翦氏掌除蠹物,以䒽草熏之則死。

衍義曰:莽草,今人呼為䒽草。濃煎湯,淋渫皮膚麻痹。《本經》一名春草。諸家皆謂為草,今居木部,《圖經》亦然。今世所用者,皆木葉也。如石南,枝、梗干則縐,揉之,其嗅如椒。《爾雅·釋草》云:䒽,春草。釋曰:今莽草也。與《本經》合,今當具言之。石南條中,陶隱居注云:似䒽草,凌冬不凋。誠木無疑。

白話文:

莽草味辛、苦,性溫,有毒。能治療頭痛、瘡瘍腫痛、乳腺炎、疝氣、腹塊,以及去除瘀積、疥瘡、瘙癢等症。還能殺死蟲魚。可用於治療喉嚨阻塞不通、難產等。若頭部有風引起的瘙癢,可用莽草煎水洗頭,但要注意避免藥液入眼。莽草別名葞、春草,生長在上谷山谷及冤句等地。五月採摘葉片,陰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說:現在東方的許多地方都有莽草,葉子青綠新鮮而氣味濃烈的品質較好。人們將它搗碎和米一起放入水中,魚吃了就會立即死亡並浮出水面,人食用則無妨。莽草的字也可寫作「䒽」(音wǎng),現在民間俗稱䒽草。據《爾雅》記載:葞,即春草,是種藥草,現在民間稱為䒽草。郭璞說:也有人稱它為芒草,可能是所見種類不同。而《藥性論》記載:䒽草能治療風疽、疝氣腫痛、瘀血、瘰癧,以及去除濕邪引起的風痛,但不可內服。

莽草能治療頭瘡、白禿,以及殺蟲。將莽草、白蘞、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,待藥膏乾燥後再更換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莽草能治療皮膚麻痺,可用濃煎的藥汁淋洗患處;也能治療風蟲牙痛、喉嚨阻塞,方法是用濃煎的藥汁含漱後吐掉。
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莽草,又稱䒽草,產於上谷及冤句,現在南方各州郡和四川也都有。它像石南,但葉子稀疏,沒有花和果實。五月、七月採摘葉片,陰乾備用。也有人說它是藤本植物,纏繞在樹木或岩石間生長。古方中,治療風毒引起的痺症、厥逆等,都使用䒽草。現在醫生常用它的葉子煎湯,熱含少許時間後吐出,治療牙齒風蟲引起的疼痛很有效。它是一種木本植物。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䒽,即春草,釋義是:藥草,即莽草。郭璞說:也有人稱它為芒草,因為讀音相近。但稱它為草,是因為它蔓生。

唐代的本草書中記載莽草能治療難產。《雷公炮炙論》記載:使用莽草時,採摘後立即將葉子切碎,再將生甘草、水蓼也切碎,用生的薄絹袋裝入莽草葉,與甘草、水蓼一起放在蒸籠中蒸一天,然後取出這兩種藥材,曬乾莽草葉備用。不要使用帶有分叉的莽草。 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牙齒蟲洞、疼痛以及蟲蛀,可用莽草研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蟲洞中,或直接咬在疼痛處,低頭將唾液吐出不要吞咽,疼痛就會減輕。

另有一方:治療瘰癧發腫、堅硬成核,可用莽草一兩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布上,貼在患處,每天更換兩次,很快就能痊癒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癰瘡未潰,可用莽草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在厚紙上貼在患處,乾燥後再更換,疼痛就會減輕。又治療風齒痛、面頰腫脹,可用莽草五兩,加水一斗,煎煮至五升,熱敷含漱後吐出,一天用完。 《梅師集驗方》記載:治療牙齒腫痛,可用莽草、郁李仁各四兩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濾去藥渣,熱敷含漱後吐出。

《周禮》記載:翦氏負責清除蠹蟲,用莽草熏蒸就能殺死它們。
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莽草,現在人們稱之為䒽草。濃煎藥汁,淋洗皮膚麻痺。《本經》記載,莽草別名春草。許多書籍都將它列為草本,但現在它屬於木本,《圖經本草》也這樣記載。現在人們使用的都是它的木葉。它像石南,枝幹乾燥後會皺縮,揉碎後聞起來像胡椒。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䒽,即春草,釋義是:現在的莽草。這與《本經》記載一致,現在應該詳細說明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說,石南枝條像䒽草,冬天也不枯萎。所以它確實是木本植物,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