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)
卷第十四 (1)
1. 卷第十四
(己酉新增衍義)
白話文:
己酉年增補的義理闡述。
2. 巴豆
味辛,溫,生溫熟寒,有大毒。主傷寒溫瘧寒熱,破癥瘕結聚堅積,留飲痰癖,大腹水脹,蕩練五臟六腑,開通閉塞,利水穀道,去惡肉,除鬼毒蠱疰邪物,殺蟲魚,療女子月閉,爛胎,金瘡膿血,不利丈夫陰,殺斑蝥毒。可練餌之,益血脈,令人色好,變化與鬼神通。一名巴椒。
生巴郡川穀。八月採,陰乾。用之去心、皮。(芫花為之使,惡蘘草,畏大黃、黃連、藜蘆。)
陶隱居云:出巴郡。似大豆,最能瀉人,新者佳,用之皆去心皮,乃秤。又熬令黃黑,別搗如膏,乃和丸散爾。道方:亦有練餌法服之乃言神仙。人吞一枚便欲死。而鼠食之,三年重三十斤,物性乃有相耐如此爾。唐本注云:樹高丈餘。葉似櫻桃葉,頭微赤,十二月葉漸凋,至四月落盡,五月葉漸生,七月花,八月結實,九月成,十月採。其子三枚共蒂,各有殼裹。
出眉州、嘉州者良。今按,陳藏器本草云:巴豆,主症癖痃氣,痞滿,腹內積聚,冷氣血塊,宿食不消,痰飲吐水。取青黑大者,每日空腹服一枚,去殼,勿令白膜破,乃作兩片(並四邊不得有缺損)吞之,以飲壓令下。少間腹內熱如火,痢出惡物。雖痢不虛,若久服亦不痢。
白膜破者棄之。生南方。樹大如圍,極高,不啻一丈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巴豆,使。中其毒,用黃連汁、大豆汁解之。忌蘆筍、醬、豉、冷水,得火良。殺斑蝥、蛇虺毒。能主破心腹聚結氣,治十種水腫,痿痹,大腹,能落胎。日華子云:通宣一切病,泄壅滯,除風補勞,健脾開胃,消痰破血,排膿消腫毒,殺腹臟蟲,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。凡合丸散,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,換水各煮一沸。
圖經曰:巴豆,出巴郡川穀。今嘉、眉、戎州皆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。葉如櫻桃而厚大,初生青,後漸黃赤,至十二月葉漸凋,二月復漸生,至四月舊葉落盡,新葉齊生,即花發成穗,微黃色。五、六月結實作房,生青,至八月熟而黃,類白豆蔻,漸漸自落,即收之。一房共有三瓣,一瓣有實一粒,一房共實三粒也。
戎州出者,殼上有縱紋,隱起如線,一道至兩、三道。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,最為上等,它處亦稀有。
雷公云:凡使巴之與豆及剛子,須在仔細認,勿誤用,殺人。巴顆小緊實,色黃;豆即顆有三稜,色黑;若剛子,顆小似棗核,兩頭尖。巴與豆即用,剛子勿使。凡修事巴豆,敲碎,以麻油並酒等可煮巴豆了,研膏後用。每修事一兩,以酒、麻油各七合。盡為度。聖惠方:治中風口喎。
巴豆七枚,去皮爛研。喎左塗右手心,喎右塗左手心,仍以暖水一盞,安向手心,須臾即便正,洗去藥並頻抽掣中指。又方:治牙疼。用巴豆一粒,煨至黃熟,去殼,用蒜一瓣,切一頭,作蓋,剜去中心,可安巴豆在內,以蓋子合之。用綿裹,隨患處左右塞耳中。外臺秘要:文仲方,主唯腹大動搖水聲,皮膚黑,名曰水蠱。
白話文:
巴豆,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,生的時候性溫,煮熟後性寒,有劇毒。主要治療傷寒、溫瘧引起的寒熱,能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、堅硬的積塊、痰飲、腹部水腫,清理五臟六腑,疏通阻塞,利小便,排除腸道積滯,去除腐肉,消除鬼毒、蠱毒等邪物,殺死蟲魚,治療女性月經閉止、死胎,以及金瘡造成的膿血,但對男性生殖器不利,能殺死斑蝥的毒性。經過特殊煉製後服用,可以增進血液循環,使人氣色紅潤,變化莫測如同神仙。又名巴椒。
生長在巴郡的川谷地區。八月採摘,陰乾。使用時需去除果核和外皮。(芫花是它的使藥,忌與蘘草同用,畏懼大黃、黃連、藜蘆。)
陶弘景說:巴豆產於巴郡,外形像大豆,瀉下作用最強,新鮮的最好,使用時都要去核和外皮,然後稱量。還可以將巴豆熬製成黃黑色,再搗成膏狀,用來製作丸劑或散劑。道家也有煉丹服食的方法,據說可以成仙。一般人吞服一顆就會有生命危險,但老鼠吃了,三年可以長胖三十斤,可見萬物之間存在如此的耐受性差異。唐朝的本草注釋中記載:巴豆樹高一丈多,葉子像櫻桃葉,頂端略呈紅色,十二月葉子逐漸凋零,到四月落盡,五月開始長出新葉,七月開花,八月結果,九月成熟,十月採摘。它的果實三個共生於一個蒂上,每個果實都有外殼包裹。
眉州、嘉州出產的品質最好。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:巴豆主要治療症瘕、痃氣、痞滿、腹內積聚、冷氣血塊、宿食不消化、痰飲吐水。選取青黑色且大的巴豆,每天空腹服用一顆,去除外殼,注意不要讓裡面的白膜破裂,然後將巴豆分成兩片(四邊不能有缺損),用開水吞服。過一會兒,腹內會感到像火燒一樣熱,拉出污穢之物。雖然腹瀉,但不會使人虛弱,如果長期服用,就不會腹瀉。
如果白膜破裂,就不能使用。巴豆生長在南方,樹木粗壯,高達一丈以上。臣禹錫等人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巴豆可以作為使藥。如果中毒,可用黃連汁或大豆汁解毒。忌食蘆筍、醬、豆豉、冷水,遇到火性則藥效更好。能解斑蝥、蛇、虺的毒性。主要能破除心腹的結聚氣,治療十種水腫、痿痹、大腹病,可以墮胎。日華子說:巴豆能疏通一切疾病,排除體內壅滯,祛風補勞,健脾開胃,消痰破血,排膿消腫毒,殺腹內寄生蟲,治療惡瘡、息肉、疥癬、疔瘡腫痛。凡是製作丸劑散劑,炒制不如去除心膜後煮五次,每次煮沸後換水。
《圖經》記載:巴豆產於巴郡的川谷地區。現在嘉州、眉州、戎州等地都有。樹木高一兩丈。葉子像櫻桃葉,但更厚更大,剛長出來時是青色的,後來逐漸變成黃紅色,到十二月葉子逐漸凋零,二月又開始生長,到四月舊葉落盡,新葉長出,花也開成穗狀,呈微黃色。五、六月結果,像豆莢,剛開始是青色的,到八月成熟變成黃色,類似白豆蔻,會逐漸自行脫落,然後就可以採摘了。一個豆莢共有三瓣,每一瓣裡都有一顆果實,一個豆莢共有三顆果實。
戎州出產的巴豆,外殼上有縱向的紋路,像線一樣隱約凸起,一到兩三條。當地人稱之為「金線巴豆」,是品質最好的,其他地方很少見。
雷公說:凡是使用巴豆、豆子和剛子,必須仔細辨認,不要誤用,會導致死亡。巴豆顆粒小而緊實,顏色黃色;豆子的顆粒有三棱,顏色黑色;剛子的顆粒小,像棗核,兩頭尖。巴豆和豆子可以用,剛子不能用。凡是處理巴豆,要敲碎,用麻油和酒等煮巴豆,研磨成膏後使用。每處理一兩巴豆,用酒和麻油各七合。這是標準的用量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中風導致的口歪。
用巴豆七枚,去皮搗爛。口歪向左,塗在右手心;口歪向右,塗在左手心,然後用一杯溫水放在手心,片刻嘴就會正過來,洗去藥物並頻繁地抽動中指。又有一個方子:治療牙痛。用巴豆一顆,煨到黃熟,去殼,用一瓣蒜,切開一頭,當作蓋子,挖空中心,把巴豆放在裡面,用蓋子蓋好。用棉花裹住,塞在患處對側的耳朵中。外臺秘要記載:文仲的方子,主要治療腹部晃動有水聲,皮膚變黑,名叫水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