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26)

1.

2. 棘刺花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金瘡內漏。冬至後百二十日採之。

,主明目,心腹痿痹,除熱,利小便。生道旁,四月採。一名菥蓂,一名馬朐,一名刺原。又有棗針,療腰痛,喉痹不通。

陶隱居云:此一條又相違越,恐俚言多是,然復道其花一名菥蓂,此恐別是一物,不關棗針也。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,吾亦不許,門冬苗乃是好作飲,益人,正自不可當棘刺爾。唐本注云:棘有赤、白二種。亦猶諸棘色類非一,後條用花,斯不足怪。以江南無棘,李云用棘針。

天門冬苗一名顛棘,南人以代棘針,陶不許。今用棘刺,當用白者為佳。花即棘花,定無別物。然刺有兩種:有鉤者,有直者。補益宜用直者,療腫宜用鉤者。又云:棘在棗部,南人昧於棗棘之別,所以同用棘條中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棘有赤白二種。《切韻》曰:棘,小棗也。

田野間多有之,叢高三、二尺,花、葉、莖、實俱似棗也。

圖經文具白棘條下。

聖惠方:治小兒一切疳。用刺針、瓜蒂等分末,吹入鼻中,日二。

白話文:

棘刺花味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金瘡內出血。冬至後一百二十天採收。

其果實可以明目,治療心腹痿痹(肢體麻痺疼痛),清熱,利尿。生長在路邊,四月採收。也叫菥蓂、馬朐、刺原。還有棗針,可以治療腰痛、喉嚨阻塞。

陶弘景說:這段記載互相矛盾,民間說法可能有很多錯誤,但是文中又提到它的花名為菥蓂,這可能又是另一種植物,與棗針無關。現在民間常用天門冬的嫩苗代替,我認為不可取,因為天門冬苗是很好的飲品,有益身體,不能代替棘刺。唐代的注釋說:棘有紅白兩種。就像各種棘的顏色不盡相同一樣,後文用到花,這也不足為奇。因為江南沒有棘,李時珍用棘針。

天門冬苗又名顛棘,南方人用它代替棘針,陶弘景不同意。現在使用棘刺,最好用白色的。花就是棘花,肯定沒有其他植物。但是棘有兩種:一種是有鉤的,一種是直的。補益身體宜用直的,治療腫脹宜用有鉤的。又說:棘在棗屬植物中,南方人不懂棗和棘的區別,所以混用棘條。臣禹錫等謹按蜀地本草注釋說:棘有紅白兩種。《切韻》中說:棘,就是小棗。

田野間有很多,植株高二三尺,花、葉、莖、果實都像棗樹。

圖經中附有白色棘條的圖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小兒各種疳疾。用棘針和瓜蒂等量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,每日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