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25)

1. 紫薇(音威)

味酸,微寒,無毒。主婦人產乳余疾,崩中,癥瘕血閉,寒熱羸瘦,養胎。

莖、葉,味苦,無毒。主痿蹶,益氣。一名陵苕,一名蕟華。生西海川穀及山陽。

陶隱居云:李云是瞿麥根,今方:用至少。《博物志》云:郝晦行(音杏)華草,於太行山北,得紫薇華。必當奇異,今瞿麥華乃可愛,而處處有,不應乃在太行山。且有樹,其莖、葉恐亦非瞿麥根。《詩》云:有苕之華。郭云凌霄,亦恐非也。唐本注云:此即凌霄花也。及莖、葉俱用。

按《爾雅·釋草》云:苕,一名陵苕。黃花蔈(必曜切);白華蕟。郭云:一名陵時。又名凌霄。《本經》云:一名陵苕。蕟華即用花,不用根也。山中亦有白花者。按瞿麥花紅,無黃、白者。且紫薇、瞿麥,皆《本經》所載。若用瞿麥根為紫薇,何得復用莖、葉?體性既與瞿麥乖異,生處亦不相關。

郭云凌霄,此為真說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紫薇,臣,一名女薇,畏滷咸,味甘。主熱風風癇,大小便不利,腸中結實,止產後奔血不定淋瀝,安胎。日華子云:根,治熱風身癢,遊風風疹,治瘀血帶下。花、葉功用同。又云凌霄花,治酒渣熱毒風刺風,婦人血膈遊風,崩中帶下。

圖經曰:紫薇,陵霄花也。生西海川穀及山陽,今處處皆有,多生山中,人家園圃亦或種蒔。初作藤蔓生,依大木,歲久延引至巔而有花。其花黃赤,夏中乃盛。陶隱居云:《詩》有苕之華。郭云陵霄。又蘇恭引《爾雅·釋草》云:苕,陵苕。郭云又名陵霄。按今《爾雅》注:苕,一名陵時。

本草云而無陵霄之說,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?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云:苕,一名陵時。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別名,郭又謂苕為陵時。本草云:今紫薇無陵時之名,而鼠尾草有之。乃知陶、蘇所引,是以陵時作陵霄耳。又陵霄,非是草類,益可明其誤矣。今醫家多采其花干之,入婦人血崩風毒藥,又治少女血熱風毒,四肢、皮膚生癮疹。

並行經脈方:陵霄花不以多少,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食前服甚效。

斗門方:治暴耳聾。凌霄葉,爛杵自然汁,灌耳內,瘥。

衍義曰:紫薇,今蔓延而生,謂之為草。又有木身,謂之為木。又須物而上。然幹不逐冬斃,亦得木之多也,故分入木部為至當。唐·白樂天詩,有木名凌霄,擢秀非孤標,由是益知非草也。《本經》又云:莖、葉味苦,是與瞿麥別一種甚明。《唐本》注云:且紫薇、瞿麥皆《本經》所載,若用瞿麥根為紫薇,何得復用莖、葉?此說盡矣。然其花赭黃色,本條雖不言其花,又卻言莖、葉味苦,則紫薇為花,故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紫薇

紫薇味酸微寒,無毒。主治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等餘疾、崩漏、癥瘕、血閉、寒熱消瘦,以及養胎。

它的莖葉味苦無毒,主治痿痹、腳弱無力,並能益氣。紫薇別名陵苕、蕟華,生長在西海的河谷和山陽地區。

陶弘景說:李氏認為紫薇是瞿麥的根,但現在的方劑都只用紫薇的花。博物志記載:郝晦行在太行山北得到紫薇花,認為一定很奇特,但瞿麥花很常見,不應只在太行山才有。而且紫薇有莖葉,莖葉恐怕也不是瞿麥的根。《詩經》中寫到「有苕之華」,郭璞認為是凌霄花,這也可能錯誤。唐代的注釋說:紫薇就是凌霄花,莖葉都可入藥。

根據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苕,又名陵苕。黃色的是黃花蕕,白色的是白花蕟。郭璞說:又名陵時,又名凌霄。《本經》也說:又名陵苕。蕟華指的是花,不用根。山中也有白花的紫薇。而瞿麥花是紅色的,沒有黃色或白色的,而且紫薇和瞿麥都是《本經》記載的藥物。如果用瞿麥根做紫薇,為何又要用它的莖葉呢?紫薇的特性和瞿麥差異很大,生長環境也不同。

郭璞認為是凌霄花,這是正確的說法。臣禹錫等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紫薇,又名女薇,畏鹽滷,味甘,主治熱風引起的癇症、大小便不利、腸胃阻塞,能止產後出血不止,安胎。日華子說:紫薇根能治療熱風引起的皮膚瘙癢、遊風引起的疹子,以及瘀血引起的帶下病。紫薇的花、葉功效相同。凌霄花能治療酒渣鼻、熱毒風、風疹,以及婦女血熱引起的崩漏、帶下。

圖經記載:紫薇就是凌霄花,生長在西海的河谷和山陽地區,現在各地都有,多生長在山中,人們也在園圃中種植。它開始像藤蔓一樣生長,依附在大樹上,時間久了就會攀援到樹頂開花。它的花是黃赤色,夏天開花最盛。陶弘景說:《詩經》中的「苕之華」,郭璞認為是凌霄花。蘇恭也引用《爾雅·釋草》說:苕,陵苕。郭璞說:又名陵霄。現在《爾雅》的注釋說:苕,又名陵時。

本草書中沒有凌霄的記載,難道古今傳世的書籍有差異嗎?陸機和孔穎達也說:苕,一名陵時。陵時是鼠尾草的別名,郭璞又說苕是陵時。本草書說:現在紫薇沒有陵時的別名,而鼠尾草有,可見陶弘景和蘇恭所引用的,是把陵時誤作凌霄了。而且凌霄不是草本植物,更能說明這是錯誤的。現在醫生多用紫薇花治療婦女的崩漏、風毒,以及少女血熱引起的風毒、四肢皮膚長疹子的病症。

治療方法:凌霄花不論多少,搗碎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送服,飯前服用效果最好。

斗門方:治療暴聾:用凌霄葉搗爛取汁,滴入耳中,即可痊癒。

衍義:紫薇,現在蔓延生長,被稱為草本植物。也有木本的,被稱為木本植物。它需要依附別的物體向上生長。但它的莖幹冬天不會枯死,所以也具有木本植物的特點,所以把它歸入木部是最恰當的。唐代白居易的詩中提到一種叫凌霄的樹,說明它不是草本植物。《本經》中也說:紫薇的莖葉味苦,這和瞿麥是兩種不同的植物。唐代的注釋說:紫薇和瞿麥都是《本經》記載的藥物,如果用瞿麥根做紫薇,為何又要用它的莖葉呢?這個說法已經很清楚了。紫薇的花是赭黃色,雖然本條沒有提到花,但卻提到莖葉味苦,所以可以知道紫薇指的是花。

2. 胡桐淚

味鹹、苦,大寒,無毒。主大毒熱,心腹煩滿,水和服之,取吐。又主牛馬急黃黑汗,水研三、二兩灌之,立瘥。又為金銀焊藥。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。形似黃礬而堅實。有夾爛木者,云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鹼(音減)鹵地作之。其樹高大,皮、葉似白楊、青桐、桑輩。

故名胡桐木,堪器用。又名胡桐律。律、淚聲訛也。《西域傳》云:胡桐似桑而曲。(唐本先附,草部今移)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涼州以西有之。初生似柳,大則似桑、桐之間。津下入地,與土石相染,狀如姜石,極鹹苦,得水便消,若礬石、類石類也。冬採之。日華子云:治風蚛牙齒痛。有二般:木律不中入藥用;石律形如小石片子,黃土色者為上。即中入齒藥用,兼殺火毒並面毒。

圖經曰:胡桐淚,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,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。相傳其木甚高大,皮似白楊、青桐輩。其藥初生似柳,漸大則似桑、桐輩。其津液淪入地中,與大石相著,冬月採得之,狀如黃礬、姜石,味極鹹苦,得水便消,如硝石也。古方:稀用,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。一名胡桐律。律、淚聲近也。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,不堪用也。

海藥:謹按《嶺表記》云:出波斯國。是胡桐樹脂也,名胡桐淚。又有石淚,在石上採也。主風疳䘌齒牙疼痛,骨槽風勞,能軟一切物。多服令人吐也。作律字非也。通典:西戎樓國,多出檉柳、胡桐、白草。白草,牛馬所嗜也。胡桐亦似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,俗名為胡桐淚,可以焊金銀,俗訛呼淚為律。

白話文:

胡桐淚味鹹苦,性極寒,無毒。能治療熱毒攻心,心腹脹滿等症,用水調服,可引吐。還能治療牛馬患急黃、黑汗病,用水研磨成三到二兩灌服,立刻見效。此外,它也是一種金銀焊藥。產於肅州以西的平原和山谷中。外形像黃礬,但質地堅硬。有些胡桐淚夾雜腐爛的樹木,據說是胡桐樹的汁液滲入土中,與鹼性土壤混合而成的。胡桐樹高大,樹皮和葉子像白楊、青桐、桑樹。

因此得名胡桐木,可製作器物。也叫胡桐律,「律」和「淚」是音近誤寫。據《西域傳》記載:胡桐樹形似桑樹,但枝幹彎曲。

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涼州以西有胡桐淚。它剛長出來時像柳樹,長大後則像桑樹和桐樹之間的樣子。它的汁液滲入地下,與土石混合,形狀像薑石,味道極鹹苦,遇水即溶,像明礬或硝石。冬季採集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胡桐淚能治療風齒牙痛。它分兩種:木律不能入藥;石律形狀像小石片,黃土色者為佳,可入藥,能殺火毒和面毒。
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胡桐淚產於肅州以西的平原和山谷中,現在西蕃也有商人販賣。相傳胡桐樹非常高大,樹皮像白楊、青桐等樹。胡桐淚最初生長時像柳樹,漸漸長大後像桑樹和桐樹。它的汁液滲入地下,與大石結合,冬季採集,形狀像黃礬、薑石,味道極鹹苦,遇水即溶,像硝石。古代方劑很少使用胡桐淚,現在治療口腔疾病則非常重要。它也叫胡桐律,「律」和「淚」音近。但還有一種木質的胡桐律,與石質的極為相似,卻不能使用。

據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波斯國也產胡桐淚,是胡桐樹的樹脂,也叫胡桐淚。還有一種石淚,採集於石頭上。主治風齒牙痛、骨槽風、牙齦腫痛,能軟化一切硬物。服用過多會引起嘔吐。「律」字是誤寫。據《通典》記載:西戎樓國盛產檉柳、胡桐和白草。白草是牛馬喜食的植物。胡桐樹也會有蟲蛀,蟲蛀後流出的汁液,俗稱胡桐淚,可用來焊接金銀,因為俗稱將「淚」誤寫為「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