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22)

1. 茗、苦𣘻

茗,味甘、苦,微寒,無毒。主瘻瘡,利小便,去痰熱、渴,令人少睡。春採之。

苦𣘻,主下氣,消宿食。作飲,加茱萸、蔥、姜等良。

唐本注云:《爾雅·釋木》云:檟,苦𣘻。注:樹小似梔子。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,蜀人名之苦荼。生山南漢中山谷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茗、苦𣘻,寒。破熱氣,除瘴氣,利大小腸。食之宜熱,冷即聚痰。𣘻是茗嫩葉,搗成餅,並得火良。久食令人瘦,去人脂,使不睡。(唐本先附)

圖經曰:茗、苦𣘻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閩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。《爾雅》所謂檟,苦𣘻。郭璞云:木小似梔子。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,今呼早採者為荼,晚取者為茗。茗、荈,蜀人謂之苦荼是也。今通謂之茶。茶、荼聲近,故呼之。春中始生嫩葉,蒸焙去苦水,末之乃可飲。

與古所食,殊不同也。《茶經》曰:茶者,南方:佳木。自一尺、二尺至數十尺,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木如爪蘆,葉如梔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栟櫚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其名一曰荼,二曰檟,三曰蔎(音設),四曰茗,五曰荈。又曰:茶之別者,有枳殼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,皆治風疾。

又有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,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。故今南人輸官茶,往往雜以眾葉。唯茅蘆、竹箬之類不可入,自余山中草木芽葉,皆可和合,椿、柿尤奇。真茶性極冷,惟雅州蒙山出者,溫而主疾。《茶譜》云:蒙山有五頂,頂有茶園,其中頂曰上清峰。昔有僧人病冷且久,遇一老父謂曰:蒙之中頂茶,當以春分之先後,多構人力,俟雷之發聲,並手採摘,三日而止。

若獲一兩,以本處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,二兩當限前無疾,三兩固以換骨,四兩即為地仙矣。其僧如說,獲一兩餘,服未盡而病瘥。其四頂茶園,採摘不廢。唯中峰草木繁密,雲霧蔽虧,鷙獸時出,故人跡不到矣。近歲稍貴此品,製作亦精於他處。其性似不甚冷,大都飲茶少,則醒神思,過多則致疾病。

故唐母景茶飲序云:釋滯消壅,一日之利暫佳;瘠氣侵精,終身之累斯大是也。

食療:云:茗葉,利大腸,去熱解痰。煮取汁,用煮粥良。又,茶主下氣,除好睡,消宿食,當日成者良。蒸、搗經宿。用陳故者,即動風發氣。市人有用槐、柳初生嫩芽雜之。外臺秘要:治卒頭痛如破,非中冷,非中風,其病是胸膈有痰,厥氣上衝所致,名為厥頭痛。吐之即瘥。

單煮茗,作飲二、三升,適冷暖,飲一、二升,須臾吐,吐畢又飲,能如此數過,劇者須吐膽汁乃止,不損人,待渴即瘥。食醫心鏡:主赤白痢及熱毒痢。好茶一斤,炙搗末,濃煎一、二盞吃,瘥。如久患痢,亦宜服。又主氣壅暨腰痛轉動不得。煎茶五合,投醋二合,頓服。

白話文:

茗、苦𣘻

茗,味道甘甜帶苦,屬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瘻瘡,幫助排小便,去除痰熱和口渴,使人減少睡眠。適合在春天採摘。

苦𣘻,主要功能是使氣向下行,消除積存的食物。用來製作飲品,加入茱萸、蔥、薑等佐料效果更好。

唐代的注釋說,《爾雅·釋木》記載:「檟,就是苦𣘻。」注釋中說:「這種樹木小,像梔子樹。冬天生長葉子,可以用來煮成羹湯飲用。現在人們把早採摘的稱為茶,晚採摘的稱為茗,它的一個別名是荈,四川人稱之為苦荼。生長在山南、漢中等地的山谷中。」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:「茗、苦𣘻,屬性寒涼。能散發熱氣,去除瘴氣,疏通大小腸。食用時最好趁熱,冷了容易產生痰。𣘻是茗的嫩葉,搗成餅狀,並且經過火烤效果更好。長期食用能使人消瘦,去除脂肪,讓人不容易入睡。(唐代本草的附註)」

《圖經》中說:「茗、苦𣘻,過去沒有記載產於哪個州郡,現在福建、浙江、四川、荊州、江淮一帶的山中都有。 《爾雅》中說的檟,就是苦𣘻。郭璞解釋說:『這種樹木小,像梔子樹。冬天生長葉子,可以煮成羹湯飲用。現在人們把早採摘的稱為荼,晚採摘的稱為茗。茗、荈,蜀人稱之為苦荼。』現在一般都稱之為茶。茶、荼讀音相近,所以這樣稱呼。春天開始長出嫩葉,蒸煮後去除苦水,研磨成粉末才可以飲用。」

這和古人食用的方式有很大不同。《茶經》中說:「茶是南方的優良樹木。從一兩尺到幾十尺高都有,四川峽谷山中甚至有兩人合抱粗的,砍下來摘取其葉。樹木像爪蘆,葉子像梔子,花像白薔薇,果實像栟櫚,果蒂像丁香,根像胡桃。它的別名有荼、檟、蔎、茗、荈。」又說:「茶的種類不同,有枳殼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,都可以治療風疾。

另外還有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,都是在春天摘取嫩芽和茶一起製作。所以現在南方進貢給朝廷的茶葉,常常混雜了各種葉子。只有茅蘆、竹箬之類不能混入,其他山中的草木嫩芽,都可以摻雜其中,椿樹、柿樹的嫩芽尤其好。真正的茶屬性極寒,只有雅州蒙山出產的茶,屬性溫和,可以治療疾病。《茶譜》中記載:蒙山有五座山峰,每座山峰都有茶園,其中一座叫上清峰。以前有個僧人生病,身體虛寒很久,遇到一位老人告訴他:『蒙山中峰的茶,要在春分前後,多請人手,等到打雷時一起採摘,三天就停止。如果能獲得一兩,用當地的水煎服,就能去除舊病。兩兩就可以在限定時間內不會生病,三兩就可以脫胎換骨,四兩就可以成為地仙。』這個僧人按照老人的話去做,獲得了一兩多茶,還沒吃完病就好了。其餘四座山峰的茶園,採摘一直沒有停止。只有中峰草木茂盛,雲霧遮蔽,常有猛獸出沒,所以很少有人去。近年來這個地方的茶品價格昂貴,製作也比其他地方精良。其藥性似乎不是太寒涼,一般來說,飲茶少量,可以提神醒腦,喝太多則會導致疾病。

所以唐代的母景茶飲序說:「解除停滯,消除阻塞,一天之內的好處是暫時的;如果損耗氣血,傷害精氣,那帶來的終身損害就太大了。」

《食療》中記載:「茗葉,能疏通大腸,去除熱氣,化解痰液。煮取汁液,用來煮粥很好。另外,茶主要功能是使氣向下行,消除嗜睡,消除積存的食物,當天製作的效果最好。經過蒸煮搗碎,放置過夜,使用陳舊的茶葉,就會引發風邪和氣滯。市面上有人用槐樹、柳樹剛長出來的嫩芽摻雜其中。《外臺秘要》中說:治療突然發生的頭痛如裂開一樣,如果不是因為受寒,也不是中風,這種病是胸膈有痰,氣血逆行上衝所致,稱為厥頭痛。吐出來就好了。

單獨煮茗,製作成兩三升的飲品,調整到適宜的冷熱度,喝一兩升,很快就能吐出來,吐完再喝,能這樣多次,病情嚴重的可能要吐出膽汁才能停止,這不會損害身體,等到口渴時病就好了。《食醫心鏡》中說:主要治療紅痢、白痢以及熱毒痢。用一斤好茶,炙烤研磨成粉末,濃煎一兩碗服用,病就好了。如果久患痢疾,也適合服用。另外,主要治療氣滯和腰痛到不能轉動。用五合煎好的茶,加入兩合醋,一次性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