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18)

1. 枳殼

味苦、酸,微寒,無毒。主風癢麻痹,通利關節,勞氣咳嗽,背膊悶倦,散留結胸膈痰滯,逐水,消脹滿,大腸風,安胃,止風痛。生商州川穀。九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

用當去瓤核乃佳。此與枳實主療稍別,故特出此條。(今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枳殼,使,味苦、辛。治遍身風疹,肌中如麻豆惡癢,主腸風痔疾,心腹結氣,兩脅脹虛,關膈擁塞。根,浸酒煎含,治齒痛,消痰,有氣加而用之。

日華子云:健脾開胃,調五臟,下氣,止嘔逆,消痰,治反胃,霍亂,瀉痢,消食,破癥結痃癖,五膈氣,除風,明目及肺氣水腫,利大小腸,皮膚癢,痔腫可炙熨,入藥浸軟,銼,炒令熟。

圖經文具枳實條下。

陳藏器云:根皮主野雞病。末服方寸匕。《本經》採實用,九月、十月,不如七月、八月,既厚且辛。書曰:江南為桔,江北為枳。今江南俱有枳、桔,江北有枳無桔。此自別種,非干變易也。雷公云:凡使,勿使枳實,緣性效不同。若使枳殼,取辛苦腥並有隟油,能消一切𤸷,要塵久年深者為上。

用時先去瓤,以麩炒過,待麩焦黑遂出,用布拭上焦黑,遂出,用布拭上焦黑,然後單搗如粉用。千金方:主口僻眼急風。枳茹刮取上青為末,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,微火灼,去濕氣。以酒三升,漬,微火暖令得藥味,遂性飲之。肘後方:治中風身直,不得屈伸反復者。刮枳樹皮一升,酒三升,漬一宿,服五合至一升,酒盡再作,良。

食醫心鏡:治水氣皮膚癢及明目。枳殼一兩,杵末,如茶法煎呷之。經驗後方:治風疹癢不止。以枳殼三兩,麩炒微黃,去瓤為末。每服二錢,非時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服。梅師方:治一切疹。以水煮枳殼為煎塗之,干即又塗之。博濟方:治遠年日近腸風下血不止。枳殼燒成黑灰存性,羊脛炭為末,枳殼末五錢,炭末三錢,和勻。

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,空心服,五更初一服。如人行五里,再服。當日見效。必效方:熨痔。痔頭出,或痛不可忍。枳殼於煻灰中煨熱微熨,盡七枚立定。發即熨之。杜壬方:瘦胎散:昔胡陽公主難產,方士進枳殼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。每服空心大錢匕,如茶點服。自五月後一日一服,至臨月不唯易產,仍無胎中惡病。

忌登高廁。

衍義曰:枳殼,文具枳實條下。

白話文:

枳殼味苦酸,性微寒,無毒。主治風癢麻痹、關節不利、勞累咳嗽、背部沉悶倦怠、胸膈痰滯、水腫、腹脹、大腸風、胃痛、風痛等症。生長在商州、川谷地區,九月十月採收,陰乾。使用時應去除瓤核,效果最佳。其療效與枳實略有不同,故單獨列出。
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枳殼味苦辛,能治全身風疹、皮膚奇癢、腸風痔疾、心腹脹氣、兩脅脹痛、膈氣等症。其根浸酒煎煮含漱,可治牙痛,消痰,氣虛者宜用。
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枳殼能健脾開胃,調和五臟,降氣,止嘔逆,消痰,治療反胃、霍亂、瀉痢、消化不良、癥瘕積聚、五膈氣、風症、目疾及肺氣水腫,還能通利大小腸,治療皮膚瘙癢、痔腫(可炙熨)。入藥前需浸軟,切碎,炒熟。

《圖經本草》將枳殼記載在枳實條下。

陳藏器記載:枳殼根皮主治野雞病,研末每次服用一錢。

《本經》記載採集枳實宜在七月、八月,此時枳實肥厚且辛辣,九月十月採集不如七月八月。書中記載:“江南種植的是橘子,江北種植的是枳樹”。但如今江南也有枳樹和橘子,江北只有枳樹而沒有橘子,說明這是不同品種的植物,而非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差異。雷公云:使用枳殼時,切勿混用枳實,因其功效不同。使用枳殼時,需選擇辛苦、氣味腥臭並帶有油脂的,陳久者為佳。

使用時先去除瓤,用麩炒至麩皮焦黑,用布擦去焦黑部分,再研成粉末使用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枳殼可治口眼歪斜及風症。取枳殼外層青皮研末,直至瓤的部分,取五升,微火烘乾去除濕氣,用三升酒浸泡,溫熱後服用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枳殼可治療中風導致的身體僵直,不能屈伸的情況。取枳樹皮一升,酒三升,浸泡一夜,服用五合至一升,酒喝完後可再製作服用。
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枳殼可治療水腫、皮膚瘙癢及目疾。將枳殼研末,像泡茶一樣沖泡服用。《經驗後方》記載:枳殼可治療風疹瘙癢不止。將枳殼麩炒至微黃,去瓤研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煎至六分,去渣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:枳殼煎水可治療各種疹子,塗抹於患處,乾了再塗。《博濟方》記載:枳殼可治療久年腸風下血不止。將枳殼燒成黑灰,與羊脛炭研末混合,每次服用,並間隔一段時間服用,效果顯著。《必效方》記載:枳殼可熨治痔瘡。《杜壬方》記載:枳殼可治療難產。

忌諱:忌登高和上廁所。

總之,枳殼的記載散見於多部醫書,其功效與用法也較為全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