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47)
卷第十二 (47)
1. 藤黃
謹按《廣志》云:出鄂、岳等州諸山崖。其樹名海藤。花有蕊散落石上,彼人收之謂沙黃。就樹採者輕妙,謂之臘草。酸澀,有毒。主蚛牙蛀齒,點之便落。據今所呼銅黃,謬矣。蓋以銅藤語訛也。按此與石淚採無異也。畫家及丹灶家並時用之。
白話文:
藤黃產於鄂州、岳州等地的山崖上。這種植物名叫海藤,它的花蕊散落到岩石上,當地人收集起來稱為沙黃。直接從樹上採摘的藤黃質地輕盈細膩,稱為臘草。藤黃味道酸澀,有毒性。它主要用於治療蟲牙蛀齒,只要點在蛀牙上,蟲牙就會脫落。現在人們所說的銅黃是錯誤的,大概是「銅藤」的語音訛誤。採集藤黃的方法與採集石淚相同。畫家和煉丹家都經常使用它。
2. 返魂香
謹按《漢書》云:漢武帝時,西國進返魂香,武王內傳云:聚窟洞中,上有返魂樹,採其根,於釜中以水煮,候成汁,方去滓,重火煉之如漆,候凝則香成也。西國使云:其香名有六。帝曰:六名何?一名返又魂,一名驚精,一名回生,一名震壇,一名人馬精,一名節死香。燒之一豆許,凡有疫死者,聞香再活,故曰返魂香也。
白話文:
返魂香
據《漢書》記載,漢武帝時期,西域進貢了一種叫做返魂香的香料。宮廷內部記載說:這種香料來自聚窟洞,洞中生長著一種叫做返魂樹的樹木。採摘它的根部,放入釜中加水煮沸,待煮出汁液後,去除雜質,再用大火熬煉,直至像漆一樣濃稠,冷卻凝固後就成了香。西域使者說,這種香有六個名字。漢武帝問道:這六個名字是什麼呢?使者回答:分別是返魂、驚精、回生、震壇、人馬精、節死香。只需燃燒一小撮,凡是因瘟疫而死的人,只要聞到它的香味就能復活,因此稱為返魂香。
3. 海紅豆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南海。人家園圃中大樹。而生葉圓,有英,微寒,有小毒。主人黑皮䵟𪒟,花癬,頭面遊風。宜入面藥及藻豆,近右蜀中種亦成也。
白話文:
海紅豆
據徐表《南州記》記載:海紅豆生長在南海地區,人們的庭院或園圃中會種植這種大樹。它的葉子圓形,會開花,性微寒,略帶小毒。可以用來治療主人(指患病者)的黑皮病、癬以及頭面部的遊走性風濕病。適合加入面部藥物和藻豆(一種藥材)中一起使用。如今在蜀地附近也有栽種成功。
4. 落雁木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南海山野中。藤蔓而生,四面如刀削,代州雁門亦有。藤蘿高丈餘,雁過皆綴其中,故曰落雁木。又云:雁銜至代州雁門,皆放落而生,以此為名。蜀中雅州亦出。味平、溫,無毒。主風痛傷折,腳氣腫,腹滿虛脹。以粉木同煮汁蘸洗,並立效。又主婦人陰瘡浮疱。以椿木同煮之妙也。
圖經曰:落雁木,生雅州。味甘,性平,無毒。治產後血氣痛,並折傷內損等疾。其苗作蔓纏繞大木,苗葉形色大都似茶,無花、實。彼土人四月採苗入藥用。
白話文:
落雁木生長在南海的山野和代州雁門等地,是一種藤蔓植物,莖枝像刀削般平整,高度可達一丈多。據說大雁飛過時會停留在其間,所以叫做落雁木。也有人說,大雁銜著它的種子飛到代州雁門,落地後生長出來,因此得名。四川雅州也出產這種植物。落雁木性平溫,無毒,可以治療風濕疼痛、骨折、腳氣腫脹、腹部脹滿等症狀。用落雁木和另一種藥材(粉木)一起煮水洗患處,效果很好。它還能治療婦女陰部的瘡瘍腫痛。用它和椿木一起煮水效果最佳。
圖經記載:落雁木生長在雅州,味甘,性平,無毒,可以治療產後血氣疼痛以及跌打損傷等疾病。它的莖蔓纏繞在大樹上,葉子形狀和顏色都像茶葉,沒有花和果實。當地人在四月採摘它的莖葉入藥。
5. 䔋木
謹按《蜀記》云:生南中八郡。樹高數十餘丈,闊四、五圍,葉似飛鳥翼,皮中亦有面,彼人作餅食之。《廣志》云:作飯餌之。輕滑美好。白勝桄榔面。味平、溫,無毒。主補虛冷,消食。彼人呼為䔋面也。
白話文:
據記載,䔋木生長在南方的八個郡縣。樹木高數十丈,樹幹粗壯,周長約四五丈,葉子像飛鳥的翅膀。樹皮裡含有澱粉,當地人將其製成餅食用。《廣志》記載,䔋木的澱粉可以做成飯和糕點,質地輕柔細滑,色白勝過桄榔粉,味道平和溫和,沒有毒性,具有補虛寒、助消化的功效。當地人稱其為䔋面。
6. 柵木皮
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廣南山野郊漢。《爾雅》注云:柵木如桑樹,味苦,溫,無毒。主霍亂吐瀉,小兒吐乳,暖胃正氣。並宜煎服。
白話文:
柵木皮據《廣志》記載,生長在廣南的山野郊外。《爾雅》註解說:柵木像桑樹,味道苦,性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,小兒吐奶,以及溫暖胃部、調整正氣。通常煎服。
7. 無名木皮
謹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廣南山谷。大溫,無毒。主陰腎痿弱,囊下濕癢。並宜煎取其汁小浴,極妙也。其實號無名子,波斯家呼為阿月渾,狀若榛子。味辛,無毒。主腰冷,陰腎虛弱,房中術使用者眾,得木香、山茱萸良也。
白話文:
無名木皮是一種生長在廣南山谷的植物,性溫和,無毒。它可以治療腎虛、陰部濕癢等症狀,用它的汁液煎煮後清洗患處效果極佳。其果實名為無名子,波斯人稱之為阿月渾,形狀像榛子,味道辛辣,無毒。主治腰冷、腎虛等症狀,常被房事頻繁者使用,與木香、山茱萸搭配效果更佳。
8. 奴會子
謹按《拾遺》云:生西國諸戎。大小如苦藥子。味辛,平,無毒。主治小兒無辜疳冷虛渴,脫肛,骨立瘦損,脾胃不磨。劉五娘方用為煎,治孩子瘦損也。
二十六種陳藏器余
白話文:
奴會子據《拾遺錄》記載,產於西域戎族地區,大小像苦藥子,味道辛辣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小兒疳積、腹部冷痛、口渴、脫肛、骨瘦如柴、脾胃虛弱等症狀。劉五娘的方子也用它煎服,治療小兒瘦弱。
9. 乾陀木皮
味平,無毒。主破宿血,婦人血閉,腹內血塊,酒煎服之。生安南。皮厚堪染者,葉如櫻桃。
海藥云:按《西域記》云:生西國。彼人用染僧褐,故名乾陀,褐色也。樹大皮厚。味平,溫。主癥瘕氣塊,溫腹暖胃,止嘔逆,並良也。
白話文:
乾陀木皮味甘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陳舊性血塊、婦女月經閉止、腹內血塊等症狀,用酒煎服。這種樹木生長在安南(今越南)。樹皮厚實,可以作為染料使用,葉子像櫻桃。
據《海藥本草》引述《西域記》記載:乾陀木生長在西域。當地人用它的樹皮來染僧侶的袈裟,因此稱為乾陀,指的是褐色。樹木高大,樹皮厚實。味甘性平,帶有溫性。可以治療腹部腫塊、氣塊,溫暖腹部、暖胃,止嘔,療效很好。
10. 含水藤中水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止渴,潤五臟,山行無水處,斷之得水可飲,清美,去濕痹,煩熱。生嶺南。葉似狗蹄。煮汁服之。主天行時氣,搗葉敷中水爛瘡,皮皸。劉欣期《交州記》亦載之也。
海藥云:謹按《交州記》云:生嶺南及諸海山谷。狀若葛,葉似枸杞。多在路行人乏水處,便吃此藤,故以為名。主煩渴心躁,天行疫氣瘴癘,丹石發動,亦宜服之。
白話文:
含水藤中水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止渴,滋潤五臟。在山裡缺水的地方,砍斷它就能得到可以飲用的清水,清甜可口,還能去除濕痺、煩熱。它生長在嶺南地區,葉子像狗的蹄子。將其煮汁服用,可以治療流行性感冒。搗碎葉子敷在患有濕疹潰爛的傷口和皮膚龜裂處。劉欣期《交州記》也記載了這種植物。
據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仔細查閱《交州記》記載,含水藤生長在嶺南及沿海山谷。外形像葛藤,葉子像枸杞。多生長在行人缺水的地方,人們便採擷此藤飲用,因此而得名。它能治療煩渴、心煩意燥,以及流行性感冒、瘴氣、丹毒等症狀,也適合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