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35)

1. 辛夷

衍義曰:辛夷,先花後葉,即木筆花也。最先春以具花,未開時,其花苞有毛,光長如筆,故取象曰木筆。有紅、紫二本:一本如桃花色者,一本紫者。今入藥當用紫色者,仍須未開時收取。入藥當去毛苞。

白話文:

辛夷,是先開花後長葉的植物,也就是木筆花。它在春天最早開花,花還沒開的時候,花苞上有毛,形狀細長像毛筆,所以才被稱為木筆。辛夷有紅色和紫色兩種:一種花色像桃花,另一種是紫色的。現在入藥應該用紫色的,而且必須在花還沒開的時候採收。入藥的時候要去掉花苞上的毛。

2. 桑上寄生

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主腰痛,小兒背強(巨兩切),癰腫,安胎,充肌膚,堅發齒,長鬚眉,主金瘡,去痹,女子崩中,內傷不足,產後余疾,下乳汁。其實明目,輕身通神。一名寄屑。一名寓木,一名宛童,一名蔦(音鳥又音吊)。生弘農川穀桑樹上。三月三日採莖、葉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桑上者,名桑上寄生爾。詩人云:施(音異)於松上,方家亦有用楊上、楓上者,則各隨其樹名之,形類猶是一般,但根津所因處為異,法生樹枝間,寄根在皮節之內。葉圓青赤,厚澤易折。旁自生枝節。冬夏生,四月花白。五月實赤,大如小豆。今處處皆有,以出彭城為勝。

俗呼為續斷用之,按《本經》續斷別在上品藥,主療不同,豈只是一物,市人混雜無識者。服食方是桑檽,與此又不同。唐本注云:此多生槲、櫸、柳、水楊、楓等樹上。子黃,大如小棗子。唯虢州有桑上者,子汁甚黏,核大似小豆,葉無陰陽,如細柳葉而厚。晚莖粗短。江南人相承用為續斷,殊不相關。

且寄生實九月始熟而黃。今稱五月實赤,大如小豆,蓋陶未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按諸樹多有寄生,莖、葉並相似,云是烏鳥食一物,子、糞落樹上,感氣而生。葉如桔而厚軟,莖如槐而肥脆。今處處有,方家唯須桑上者。然非自採,即難以別。可斷莖而視之,以色深黃者為驗。

《圖經》葉似龍膽而厚闊。莖短似雞腳,作樹形。三月、四月花,黃赤色。六月、七月結子,黃綠色,如小豆,以汁稠黏者良也。藥性論云:桑寄生,臣。能令胎牢固,主懷妊漏血不止。日華子云:助筋骨,益血脈。採人多在櫸樹上收,呼為桑寄生。在桑上者極少,縱有,形與櫸樹上者亦不同,次即楓樹上,力同櫸樹上者,黃色。

七月、八月採。

圖經曰:桑寄生,出弘農山谷桑上,今處處有之。云是烏鳥食物,子落枝節間,感氣而生。葉似桔而厚軟,莖似槐枝而肥脆。三、四月生花,黃白色。六月、七月結實,黃色,如小豆大。三月三日採莖,葉陰乾。凡槲、櫸、柳、水楊、楓等上,皆有寄生,唯桑上者堪用。然殊難辨別、醫家非自採不敢用。

或云斷其莖而視之,其色深黃並實中有汁稠黏者為真。謹按《爾雅》:寓木,宛童。郭璞云:寄生一名蔦。《詩·頍弁》云:蔦與女蘿。陸機疏云:葉似當盧,子如覆盆,赤黑,甜美。而中品有松蘿條,即女蘿也。《詩》所謂蔦與女蘿,施於松上是也。舊云生熊耳川穀松上。

五月採,陰乾。古方入吐膈藥。今醫家鮮用,亦不復採之。但附於此。

雷公云:凡使,在樹上自然生獨枝樹是也。採得後,用銅刀和根、枝、莖細銼,陰乾了任用。勿令見火。

衍義曰:桑寄生,新舊書云:今處處有之。從官南北,實處處難得。豈歲歲窠斫摘踐之,苦而不能生邪?抑方宜不同也?若以為鳥食物子落枝節間,感氣而生,則麥當生麥,谷當生谷,不當但生此一物也。又有於柔滑細枝上生者,如何得子落枝節間?由是言之,自是感造化之氣,別是一物。

白話文:

桑上寄生

桑寄生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主治腰痛、小兒背部強直、癰腫、安胎、滋養肌膚、使頭髮烏黑強韌、促進鬚眉生長、治療金瘡、去除痺症、治療婦女崩漏、內傷虛弱、產後餘疾、促進乳汁分泌。其果實能明目、輕身、通神。又名寄屑、寓木、宛童、蔦。生長在弘農川穀的桑樹上。三月三日採摘莖葉,陰乾。

陶弘景說:生長在桑樹上的,叫做桑上寄生。詩經裡說它寄生在松樹上,而醫家也使用生長在楊樹、楓樹上的寄生,則依據其寄生的樹木命名,其形態大致相同,只是根部依附的樹種不同,它們都生長在樹枝間,根扎在樹皮的節內。葉片圓形,青赤色,厚實光澤,易折斷。枝條從旁邊長出。冬夏皆生長,四月開花,花白色;五月結果,果實赤色,大小如小豆。現在各地都有,但以彭城所產為最佳。

俗稱它為續斷,並用其治療疾病。但根據《本經》,續斷是上品藥物,主治的病症不同,顯然不是同一種藥物,市面上常有混淆不清的現象,缺乏辨識能力的人容易混淆。服用桑寄生與服用桑檽(音同:棗)效果也不同。唐代注釋說:桑寄生多生長在槲樹、櫸樹、柳樹、水楊樹、楓樹等樹上。種子呈黃色,大小如小棗。只有虢州才有生長在桑樹上的桑寄生,其種子的汁液非常黏稠,種子核大小如小豆,葉片沒有明顯的正反面之分,像細柳葉但較厚,莖較粗短。江南人將其誤認為續斷使用,實際上兩者並無關係。

而且桑寄生的果實九月才成熟變黃。現在記載五月果實就成熟為紅色,大小如小豆,可能是陶弘景未曾親眼見過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:各種樹木上都長有寄生,莖葉都很相似,說是烏鴉吃了某種果實,其種子隨糞便落在樹上,受氣候影響而生長出來。葉片像橘葉,厚而柔軟;莖像槐樹枝,肥而脆。現在各地都有,但醫家只使用生長在桑樹上的。如果不是自己採摘,就難以辨別真偽。可以將其莖折斷觀察,顏色深黃者為真。

《圖經》記載:葉子像龍膽,但更厚更寬;莖短,像雞爪,呈樹木的形狀。三月、四月開花,花為黃赤色;六月、七月結果,果實為黃綠色,如小豆般大小,汁液稠黏者為佳。藥性論說:桑寄生能使胎兒穩固,主治孕期出血不止。日華子說:桑寄生能補益筋骨,滋養血脈。採藥者多在櫸樹上採摘,稱為桑寄生。生長在桑樹上的極少,即使有,形狀也與生長在櫸樹上的不同,其次是楓樹上的,藥效與櫸樹上的相同,顏色為黃色。

七月、八月採摘。

《圖經》說:桑寄生產於弘農山谷的桑樹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說是烏鴉的食物,種子落在樹枝節間,受氣候影響而生長。葉子像橘葉,厚而柔軟;莖像槐樹枝,肥而脆。三、四月開花,花為黃白色;六月、七月結果,果實黃色,如小豆般大小。三月三日採摘莖葉,陰乾。凡是槲樹、櫸樹、柳樹、水楊樹、楓樹等樹上,都長有寄生,但只有生長在桑樹上的才能使用。然而很難辨別,醫生如果不是自己採摘,不敢使用。

有人說,將其莖折斷觀察,顏色深黃且果實內汁液黏稠者為真。謹按《爾雅》:寓木,宛童。郭璞說:寄生又名蔦。《詩經·頍弁》說:蔦與女蘿。陸機疏說:葉子像當盧(一種植物),果實像覆盆,赤黑色,味甜美。而中品藥物有松蘿條,就是女蘿。《詩經》中所說的蔦與女蘿,寄生在松樹上。古書說它生長在熊耳川穀的松樹上。

五月採摘,陰乾。古方用於治療嘔吐膈氣的藥物。現在醫家很少使用,也不再採摘,僅此附註於此。

雷公說:使用桑寄生時,必須是自然生長在樹上的單枝者。採摘後,用銅刀將根、枝、莖切碎,陰乾備用。不要用火烘乾。

衍義說:桑寄生,古今書籍都說現在各地都有。但無論官府或民間,實際上都很難找到。難道是年年被砍伐採摘,以致不能生長?還是因為適宜生長的條件不同?如果說是鳥類吃了果實,種子隨糞便落在樹枝節間,受氣候影響而生長,那麼麥子應該長在麥子田裡,谷子應該長在稻田裡,不應該只生長在這裡。而且有些桑寄生生長在細柔光滑的枝條上,怎麼可能種子會落在枝節間呢?由此可見,它是受天地造化之氣感應而生,是另一種不同的植物。

古人只採集生長在桑樹上的桑寄生,實際上是取其特殊的藥性。又說:現在醫家很少使用,這說法大錯特錯。現在醫家不是不用,而是因為難以得到真正的桑樹寄生。曾經得到真正的桑樹寄生,服下後藥效奇特,如同神效。曾經在吳山擔任官職時,有許多地方的人求藥,於是派人四處搜尋採摘,結果卻找不到,只能如實告知,只好不給藥了。因為不敢用偽藥欺騙病人。鄰縣有人用其他樹上的寄生冒充桑寄生送給病人,服用一個多月後病人就死了,令人悲痛!